黄石公送给张良一本书成就了他,这本书是什么?

作者&投稿:徒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黄石公送给张良一本书成就了他,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

想必熟悉汉朝历史人对于张良一定不陌生,他可是刘邦身边的得力助手,并且还没被刘邦和吕后清算,可以算得上是秦末汉初的一个能人。他之所以这么有本事,和黄石公给他的这本《素书》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以算得上是这本书成就了他的一生。


别看这本书成就了张良,但实际上这本书非常简单。比如说这本书第一部分讲的就是“道”。那么什么是道呢?就是让别人看不透自己,其实无论在官场和职场上,这一点都相当受用。只有别人摸不准你下一步想要做什么,你才有可能获得胜利。


第二部分讲的就是“神”。这个其实更好理解了,就是不要让别人一下就能看清楚你的底牌。简单点说就是掌握好虚实,永远给自己留一手,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部分讲的就是“有当做无”。其实这一点讲的就是身为一个谋士,切记不要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要懂得利用下属为自己做事,其实这和知人善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张良想要处置某个人,但是他并不亲自动手,而是用言语去让自己的下属帮他做这件事,这样就不会脏了自己的手。

第四部分讲的是“贤”。主要讲的就是在困难之中要想办法如何解决困难,要迎难而上,而不是遇到困难就掉头。其实这个说的简单,但是实际要做起来其实也没那么容易。总之这本书讲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让别人把你一下看穿,要保留自己的实力,还要用别人的手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才是权术。

秦末黄石公授给张良的是《素书》

圯桥授书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此典故正式名曰“圯桥授书”。《素书》原序引。
黄石公简介
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黄石公当年送给张良的书是《素书》,这本书只有短短一千多字,但道尽了官场之中的事,让张良受益匪浅。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谋士,而张良能够驰骋江湖,功成名就之后还能得以善终,得益于张良出人的智慧,张良的智慧是非常值得人学习的,而能让张良有如此智慧的,还是得益于黄石公当年送给张良的一本书,名叫《素书》。

《素书》只有短短一千多个字,但是其中的意义很多,很难悟透,书中包含有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离有离无之谓“道”,第二个部分,非有非无之谓“神”,第三个部分,有而无之之谓“圣”,第四个部分,无而有之之谓“贤”。

我们我们来一个一个讲解这四个部分其中的意思。

第一个部分,离有离无之谓“道”。这说的是自己做的事情不要让人家很容易看穿,若有若无才是道,才是领袖应该有的气质,如果自己被部下看透了,自己还如何去领导部下。

第二个部分,非有非无之谓“神”。这个指的是人的虚实,不要让人一下就看透你的底牌,也就是不要让人知道你的底线。

第三个部分,有而无之之谓圣。这是讲的工作方法,地位越高,工作也应该越简单,地位高要用高层的想法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还是以打工者的想法去思考。

最后一个部分,无而有之之谓“贤”。有能力要干,没有能力也要干,这是领导者应该有的心态,不能轻易放弃。



想必熟悉汉朝历史人对于张良一定不陌生,他可是刘邦身边的得力助手,并且还没被刘邦和吕后清算,可以算得上是秦末汉初的一个能人。他之所以这么有本事,和黄石公给他的这本《素书》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以算得上是这本书成就了他的一生。


别看这本书成就了张良,但实际上这本书非常简单。比如说这本书第一部分讲的就是“道”。那么什么是道呢?就是让别人看不透自己,其实无论在官场和职场上,这一点都相当受用。只有别人摸不准你下一步想要做什么,你才有可能获得胜利。


第二部分讲的就是“神”。这个其实更好理解了,就是不要让别人一下就能看清楚你的底牌。简单点说就是掌握好虚实,永远给自己留一手,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部分讲的就是“有当做无”。其实这一点讲的就是身为一个谋士,切记不要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要懂得利用下属为自己做事,其实这和知人善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张良想要处置某个人,但是他并不亲自动手,而是用言语去让自己的下属帮他做这件事,这样就不会脏了自己的手。

第四部分讲的是“贤”。主要讲的就是在困难之中要想办法如何解决困难,要迎难而上,而不是遇到困难就掉头。其实这个说的简单,但是实际要做起来其实也没那么容易。总之这本书讲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让别人把你一下看穿,要保留自己的实力,还要用别人的手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才是权术。



这本书叫作《素书》,其实神秘之处就在于通篇只有一千多个字,却能够把为人之道和官场的权谋之术说得非常透彻,利用人的心理特点决胜天下。

相传当年一代奇人黄石公送了一本书给张良,张良学了这本书上的内容之后,就成了能够比肩诸葛亮的谋士,协助刘邦夺取天下,并且在最后还能够善终,而兵仙韩信却被刘邦默许吕后给害死了。可见张良的智慧非常人可比,懂得适时的鸟尽弓藏得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在晋朝的时候,赤眉起义军盗挖了张良的陵墓,他们在给张良陪葬的玉石枕头中发现了这本失传已久的《素书》从此黄石公传给张良的这本神秘奇书就在世间流传开来。

《素书》分为6篇内容,包括了原始正道、宗道、遵义、求人之志、安礼和本道其实归纳起来的话,这本书主要讲了4个部分,第1部分是若有若无之道,就是说不管做人还是在官场或者职场上,做事说话都要有所保留,不要很直白的让别人把自己看穿看透,这样凡事才有缓和的余地。第2部分是非有非无之神,这部分内容指的是利用虚实变化来制衡和别人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用各种手段迷惑对方,不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弱点,运用在战场上则是千变万化的兵法。

第3部分是有而无之为圣,就是说凡事不必要亲力亲为,自己只要懂得权谋和善于用人就行了,而且也要注意储备人才,因为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第4部分是无而有之为贤,意思就是说真正高明的人,即使没有成功的条件也可以利用周围的环境和人创造出条件来,这样就能无风三尺浪,凭空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历史上,黄石公送给张良一本书,那么这本书到底是什么书呢?到现在依然无法确认,众说纷纭。有人说黄石公给张良的一本书是《太公兵法》,又称《太公六韬》,

相传为姜太公所著,是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全书以姜太公和周文王周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现存的《太公六韬》共61篇,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但是黄石公自己有兵书著作《黄石公三略》,为什么不把自己的著作传给张良呢?即使说黄石公更推崇《太公六韬》,但是从收徒弟的角度来讲,也应该把两本书都给张良才符合逻辑呀。同时,如果从张良的政治轨迹来入手的话,貌似《黄石公三略》

这本书的内容更符合。然而到了宋朝又考证出新的说法,黄石公给张良的既不是《太公兵法》,也不是《黄石公三略》,而是《素书》,还有一个细节似乎也可以证明张良拿到手的不是《太公兵法》,《太公兵法》全书近20000字,《黄石公三略》3800余字,而《素书》

只有1336字,要知道在秦末还没有造纸术术,书籍一般以娟帛或者是竹签的形式出现,再加上最简单的字体也是曲里拐弯的大篆,所以近20000的文字即使是写在卷上一张双人床的床单,也未必写得下,如果是竹签,年事已高的张良估计一个人还真抱不住呢。所以说,黄石公传给张良的书《素书》可能性最大,《黄石公三略》其次,最不可能的就是史记中所说的《太公兵法》了。 



张良是西汉王朝的主要开国元勋之一,和韩信、萧何齐名,不过相对韩信和萧何二人悲惨的下场,张良却得以善终。张良之所以可以进退自由,很大程度是受到黄石公传授给他书籍《素书》一书的影响。《素书》一书仅有一千多字,但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涉及“道、德、仁、义、礼”等多个方面,核心是为人处世之道、为官用人之道和治国安邦之道。

张良其人,出谋划策、治国安邦、为官用人,为人处世,都非常有一套,深得刘邦的信任。刘邦做了君王之后,一改之前知人善任的做法,变得极为多疑,对于开国功臣,处死的处死,下狱的下狱,贬官的贬官。但对于张良,刘邦一直信任有加。吕后夺权之后,也非常尊重张良。张良可以在危机重重的朝堂里面应对自如,和《素书》里面的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素书》全书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这六个章节阐述了做事、处世、用人、治国安邦、奖赏刑罚等多个方面的道理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张良得到这本书之后,应该深入的学习过,并把里面的道理贯彻到自己一生的行为准则之中,最终成就了他的辉煌人生。 

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授书于张良的故事,有多个版本,最为主流的的版本是黄石公传给张良《太公兵法》。其实,这个说法不对。黄石公传给张良的是《素书》。估计是因为张良在军事方面的才华过于突出,就让人误认为张良得到的是兵书。其实,张良为人处世、明哲保身方面同样出色。这些思想,在《素书》里面有明确的体现。




拾履之耻什么意思
穿好后,老人笑着走了。走了1里远,又返回,让张良过5天,天一亮来等他,过了5天,张良来时,老人已先到,批评他迟到,让张良再过5天来等他,第二次,张良又迟到了。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兴,送给张良一部书,天亮后,张良一看,原来是一本兵书,叫《太公兵 ...

程门立雪是关于张良和谁的故事?
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老者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三略》、《素书》、《将苑》的作者都是谁?
二说二说是有唐朝的张守节提出的。张守节《正义》:“言吕尚绸缪於幽权之策,谓《六韬》、《三略》,阴符七术之属也。”这就是说,张守节认为黄石公给张良的《三略》是吕尚所作。 三说三说是清朝的姚际恒提出的,他认为在《汉书·艺文志》中没有收录《三略》,这就见出这书应成于汉后,是后人...

汉初四杰张良的故事!
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

不被其他人尊重的故事
老人很高兴,送给张良一部书,并且告诉他说:“读了这部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了。后10年你会发迹。13年后,你会在济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 天亮后,张良一看,原来是一本兵书,叫《太公兵法》。张良得到这本书后。认真阅读,终于学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据传说,13年后,张良跟随高祖路过济北,...

尊重他人名人简短事例4篇
穿好后,老人笑着走了。走了1里远,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很可以培养,过5天,天一亮你来等我。”过了5天,张良来时,老人已先到,批评他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过5天,你再来等我。”第二次,张良又迟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兴,送给张良一部书,并且告诉他说...

关于圯上敬履的对联,有没有学霸,帮解答一下
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覆 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 成大业者先成人 张良在桥上偶遇一老人,那个老是诚心难为他,让他去给自己捡鞋。张良就去照办了。事后老人送给了张良一本书叫《太公兵法》

张良拜师的故事,你有哪些了解?
这个时候,张良感觉到有点气愤,但是想到拜师又只能忍忍了。三、老人为师于是张良又等了五天,天还没亮他就去了桥上,没想到老人还是比他早,最后又让他再等五天。张良这次天还没亮就去桥上等着了,终于比老人早来了。老人非常高兴地说:这样才好。他拿出一卷书给张良,还把毕生所学的都教给了他...

有卖油翁铜钱滴油惊李广,汉张良三拾草履得天书.国手刘子愈对乡村老妪方...
5天后,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老人已提前来到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5日后再来!”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老者送给他一本《太公兵法》,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第三个故事是呕血谱的...

孺子可教的故事
这次,张良半夜就来了﹐等了一会儿,老人才到。老人非常高兴,送给张良一本书,并告诉说 ,读了这部书大有用处。 张良回家一看,原来是部兵法书,他日夜攻读,后来帮助刘邦出谋划策,统一了天下。 “孺子可教”指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出自《史记•世家第二十五》) 二 孺子可教的...

萍乡市19745514804: 黄石公送给张良一本书成就了他,这本书是什么? -
示怖米非: 想必熟悉汉朝历史人对于张良一定不陌生,他可是刘邦身边的得力助手,并且还没被刘邦和吕后清算,可以算得上是秦末汉初的一个能人.他之所以这么有本事,和黄石公给他的这本《素书》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以算得上是这本书成就了他的一...

萍乡市19745514804: 黄石公给张良的是什么书 -
示怖米非: 是《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与《六韬》齐名.

萍乡市19745514804: 什么是素书? -
示怖米非: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老先生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萍乡市19745514804: 黄石公当年到底给了张良什么书是《素书?太公兵法和是六韬》?
示怖米非: 《素书》,其实还给了他另一本书的.关于《六韬》我说下:其书名最早见于《庄子.徐无鬼》但《汉书,艺文志》却无.六韬的正式著录始于《隋书,经籍志》并注明为“周文王师姜望撰”但是从此书内容看不仅有儒家思想,还有道,法,阴阳家,皆为春秋战国诸子关点,而姜是不可能具有的,又书中《战骑》论述骑兵使用,在周早期并无骑兵,骑兵大量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所以此书是姜撰不可靠.但在1972年这一年对兵书界很重要的一年,银雀山西汉墓中已有《六韬》说明在西汉已流传,班固所说与今传《六韬未必就不是指同一本书.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伪作.但其仍是好兵书,可以一看.

萍乡市19745514804: 守职而不废 处义而不回的解释 -
示怖米非: 语出《素书》,意为: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老先生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萍乡市19745514804: 【开心学国学】"圯上受书"这一典故中黄石公传于张良的"书"是? -
示怖米非: 素书 C

萍乡市19745514804: 圯上敬履的分析 -
示怖米非: 圯桥敬履是个典故,说的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虚心向黄石公求学的敬老敬贤故事.相传过桥的黄石公三次将鞋落下桥以验证张良的诚心,张子房接连三次体现了他的“孺子可教”精神.于是黄石公便传授张一部兵书(传为《太公兵法》或《六韬》),这成就了留侯张良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萍乡市19745514804: 黄石公为什么愿意把《太公兵法》传给张良? -
示怖米非: 因为张良愿意替黄石公捡鞋子和穿鞋,并最后能按时赴约,黄石公认为他是可造之材.

萍乡市19745514804: 张良,黄石公三试张良,方传兵书的故事,急求! -
示怖米非: 《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了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之,笑而去.良殊...

萍乡市19745514804: 黄石公是谁?真的有这个人吗? -
示怖米非: 黄石公本为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 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二书,盖为后人托名所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