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中的无所住心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载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心无所住,则无所不住是佛经上的话吗?~

有些经文需要反复参究,对于我们一般凡夫而言,我建议还是念佛,因为讲的太深道理也不懂,念佛这个关键,而且重要,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念,不受时空拘束的,大势至菩萨也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念南无阿弥陀佛,有的佛友喜欢搞一个佛珠,提醒自己念佛,这个挺好,但是不是说没有佛珠就不能念佛了,我们常常要把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提起来,激发善念。
好好念佛,念佛的正报是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应该好好念佛,用心念佛。
好好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若要回答问题,先要明白空和有。佛经中的空和有与现实生活中的理解不同。佛经中的有就是恒常,空就是变化。所以这个世界没有“有”,只有“空”。依照这个思路,就可以明白您的问题了

“无所住心”意思是

“无所住心”由“应无所往而生其心”衍化而来,“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是出自《金刚经》的庄严净土第十。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释义:

佛告诉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以前在燃灯佛的教化所在,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法,有所证得吗?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那里,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法,那是虚幻中的事,什么也没有,实在没有任何所得。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菩萨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来庄严佛土吗?

没有,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庄严佛土,如同虚幻中的事,本来没有佛土待庄严,只是名叫做庄严。所以,须菩提,诸大菩萨,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住在物质现象上,而想要生无上正等正觉心,一旦住在物质现象上,那是凡夫的虚妄心。

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应当无所住,无上正等正觉心自然现象。无所住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想,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如同无色界天人而已,如果什么事都不想,如同无想天人而已。

如果心念寂然不动,不像木石那样无知,也只是如同非想非非想天人而已,都还是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虚妄境界上。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比如镜子,笑脸来照显笑脸,恶脸来照显恶脸,镜子不留笑脸也不排拒恶脸。

无物所照时,自然不留一物,杂乱现象对镜时,也自然不排拒杂乱相,镜子如如不动,不因为杂乱现象而使镜子失去本来的清净。更重要的是,镜子从来没有不照物,无物所照时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正是妄想境。

因此,当知无上正等正觉心不住虚幻境,住相是虚妄相,不住相时,虚幻相本来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两样。须菩根,比如有人,他的身体如众山之王的须弥山那样,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你的意思是怎么样的?像这样的身体,大不大?须菩提说:很大,世尊。

为什么呢?佛说那是虚幻身,只是名叫做大身,事实上这世界上没有那么高大身体的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如同这个道理,是虚幻中的事,如果执取应无所住可以生无上正等正觉心,又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连无住也不住。

佛说那个非身,你要有一个须弥山,那还有边际呢,有了限量了;你要能没有身,没有再可以比的他那个身,你有个须弥山,那还有限度,虽然是大可是大,但是,那个非身,没有边际那个身,那才是个大身呢!

扩展资料:

“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是出自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的庄严净土第十。《金刚经》相传为释迦牟尼讲述,阿难记录。

此篇经文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一是佛法不可得,即佛法不可外求,要靠自已的证悟。(即坛经中“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及六祖所言:“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之意。)

其二是佛土的庄严只是名义上的庄严,旨在断庄严之心。(劝信徒勿要迷于表面的堂皇)

三即是菩萨应无所往而生其心,这是修大乘道的核心要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原自于金刚经,其他经也经常提及,是佛法中的最重要修行心法之一,是诸佛心印之证,无漏之门。

心离于相,心离六根,心离外境,心无所迷,心无所执,心无所取,心无所贪,心无所求,心无所得,皆是名为【无所住心】,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大乘境界印心法门,若有所住,即非佛弟子。

心无所住,是无依法,是永恒法,是自在法,是断缘法,
是清净法,是断恼法,是玄心法,是如来法,是无极法。

如大般涅槃经所说:若有所得,非我弟子。
菩萨者,即无所得者,无所得者,即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心即是菩提,应无所求而求之。心即佛性,如同水性,求者不得,如浪求水,故魔不得。
故心无所住者,如浪安寂,才能重得自心,重得法性,重获本质,得空境界,入如来位。

不修心法,是不能从自心本质之中,将自身化为虚空,证得如来法身第六神通境界,获无漏身。
而虚妄声闻小乘者,则趣于往生净土,取着于他人所施之有漏之身而自为满足,是增上慢,终不长久。

故【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

佛言:“菩萨有一法行,疾成正真为最正觉:从心辄成严净佛国!(这就是所谓大乘境界)
(断章取义、依文取意者,终不能了知如来所说语言方便,多以比喻,而非实义,常离外物及诸妄相,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说,物尚应舍,何况妄想?)

意愿菩萨曰:“其不妄想佛法圣众,不念菩萨,无国土想,无地狱念,不断章句,不倚有常,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于时,师子步雷音菩萨前白佛言:“善哉!善哉!世尊,唯如来说,文殊师利成佛道时国土何类?”
佛告之曰:“汝以是语问于文殊师利?”
即受佛教问文殊师利曰:“仁成佛时国土何类?”
文殊师利答曰:“族姓子,若仁好乐佛道者,当问成佛国土何类?”
又问文殊师利:“仁者,不乐佛国土乎?”
答曰:“不也。”
又问:“何故?”
答曰:“其有所乐则为乐欲,其乐欲者则有恩爱,其恩爱者则有所受,若有所受则有苦患,其苦患者则无有护,是故吾身不成正觉。所以者何?无所得故,若不得道是故无乐。又如向者仁之所言,国土何类说其本末?吾不堪任自亏其身。所以者何?若有菩萨用叹己故,便自亏灭佛及国土功勋严净面见如来无极法藏。

金刚经为一切凡圣悟心之门,了悟无明妄心,即是妙慧真
心,二心同体,故曰悟心。三界以心为主,心名为地,能印心
者,究竟解脱,故又名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惟经义深
邃,倘不解如来所说义,则心地莫由证入,此读诵讲解之不可
忽也。震旦人具有大乘根性,于此经最有缘,独苦不解其义,
讲者每多依文解字,此是释字,非属解义,闻者复杂参我见,
附会邪说,于心地法门,远之又远。

金刚经者,如来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凡未证三昧
见实相者,无从测知其微妙,今不得已而依文释义,说者当提
空说,听者亦当提空观,经云不可取不可说,从知此经以无住
为宗而精义显焉。

此经以无住为宗,无住者,非无所住也,乃不着于住也。

“无所住心”与“心无所住”,都是从《金刚经》里面的一句经文演化来的词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含义基本是一样的。但从语法来讲“无所住心”是名词词组,讲的是无执着的心;而心无所住,是主谓结构,讲的是心没有执着。

我懂你的意思。
心无所住。这个是一个状态。
无所住心。这并不是一种心念的名称。而是一种赞叹。

所以你可以说。菩萨是心无所住的。
也可以说。菩萨以无所住心渡众生。但注意。这是一种赞叹。
而不是说菩萨运用一种名叫(无所住)的心念来度众生。这是不正确的。
菩萨不会有这种心的。这样的话菩萨就贪住于(无所住)的法相了。就不名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我的理解,就是没有所住的心,就是一个空了。就是没有心了。


佛学(教)中无住是什么意思
无住,不仅解释了万法皆自性空,同时,又是对治各种妄心的万能智慧药,在修行中,应时刻体会、用心观察、与无住相应,则可与勇猛精进。维摩经观众生品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同注曰:‘什曰: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

如何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故知真心能生万法,也包括前六识,乃至“恒审思量,处处做主”的第七识:末那识也是由真心出生(此识同时又是六根中的意根;属于十八界法)。“真心微妙运作,在“无所住”,不触六尘外境,不会六入的同时;不断生出一切法,一切心。”---这就是楼主所问这一句的意旨。然而,我们即使知道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其方便义,从逻辑上去了解“无我”,但如果不落到实际的修上,就等于只得到水中的月亮。 同样在我执上,也不能总在思维上去想这个执到底是什么,一般我们所理解的“执”,还只是在戒的范围。比如说不要执着于钱,不执着于情爱等,这都是一种戒。而“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慧。戒...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到底说的是什么
其时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听说之后,亦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将两偈比较,认为惠能的悟境高于神秀,夜里为惠能宣讲《金刚经》大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惠能大悟,遂将衣法密传给惠能,...

因无所住 而生其心 到底什么意思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

心空如太空 豁然无所住 一真法界中 寂照常安住什么意思
哈哈,是说心无所住,不执著我和法,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证悟到一阵法界。一真法界是佛境界,佛的境界就是圆满寂静涅槃。我们常说和尚死了叫圆寂,就是圆满觉悟,寂静灭度。入大寂静涅槃境界。

心无所依什么意思?
恃,倚仗,凭靠 心无所恃,心里没什么倚仗的,心里奢望.随遇而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合起来理解:因为心里没什么奢望,所以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问题六:心无所处是什么意思 心没有所放的地方。问题七:心无所住是什么意思 打个比方:有人问“您住在哪里?”...

心无所住,母须用脑。是什么意思?
依题意分析如下:`一个人的父亲是废人’,从这句话不难看出,这个人就是废人的儿,即`废人儿’;`母亲是超人’,从这句话同样可以看出指超人的儿’即`超人儿’!这个人是`废人儿’和`超人儿’!故,`一个人的父亲是废人,母亲是超人,那这个人到底是什么人?’的谜底结论是`废人儿’和’超人...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金刚经所谓:“云何应住”就是说,我们要怎样安住我们的心,“云何降伏其心”要怎样降伏我们的心,要怎样安住我们的心呢?就是无所住,无所著,这就是住,如果有所著,这就是痛苦。“云何应住”,无所住,是名真住,若有所住,即是非住,住亦非住,是名真住。你如果不能“安住”,不能...

心无所住,如是而已
累积成人生。其实, 真正的收获,正是这一路走来的风霜与风月。阳光渐渐炽热,蝉鸣依旧,到底是仲夏,万物荣华又明艳。我喜欢在每一个不期而遇里,寻觅夏的旖旎,毕竟,韶华易逝,待秋雨横扫,秋风过境,再瑰丽的也会落成素雅与澄澈。 可见繁华,终是荒芜,“色”即是“空”。心无所住,如是而已。

武城县19725773139: 佛语中的无所住心是什么意思? -
稻忽安神: “无所住心”意思是 “无所住心”由“应无所往而生其心”衍化而来,“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是出自《金刚经》的庄严净土第十.原文: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

武城县19725773139: 举例说明佛教里的“心无所住”是什么意思? -
稻忽安神: 比如:济公和尚,他生活最简朴,不管别人怎么嘲笑他,从不往心里去,吃、穿、亲戚、朋友,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无所谓,心里没有任何执意地追求,碰见什么就随缘分. 就是这种 没有执意地追求任何事物的心态.

武城县19725773139: 金刚经云: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
稻忽安神: 对任何事情或事物都不执著,没有贪嗔痴,从而生起清净心.简单的说就是看空一切,把一切都放下,包括自己,那就是无所住了.这是本人的理解.

武城县19725773139: 《金刚经》内的无所住是什么意思,谢谢. -
稻忽安神: 金刚经是佛法最高经典,无所住心则是菩萨行,究竟意义上是说空.但我们凡夫只能从世俗意义上来理解:做一切事,但不执著一切事;心不挂碍,无所牵绊.

武城县19725773139: 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
稻忽安神: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关键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武城县19725773139: "心无所住"是什么意思啊 -
稻忽安神: 心无所住就是心不要执着一切外在的物象.内心的感受.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影来即现,影去既无.一切无着.无著.随缘自在. 阿弥陀佛

武城县19725773139: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啥意思? -
稻忽安神: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可以这样通俗理解,“住”为放不下、执着名相之意,心有挂碍,权且称呼为住.应无所住,就是本应没有放不下的(不执着名相),如此而生之心,就是其义.什么都放下(不执着名相)而生的心,也许你会觉得有些矛盾,既然什么都放下了,不执着名相了,怎么还能生心呢?这个心可以通俗理解成“觉照”,这样就简化成:不执着名相的觉照. 如果深入来讲,说多少都不能尽,因为觉照的实相状态只能用语言近似描述,所以说,甚深佛法之意是需要我们体悟的.

武城县19725773139: 什么叫无住生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
稻忽安神: 原文应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关键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应...

武城县19725773139: 各位大哥大姐谁能帮我解释下佛家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小弟在这先说声谢谢啦〕
稻忽安神: 有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常态.常态也就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都无可辩驳这个问题.如若如此大藏经中的经戒律三部全无着落. 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因六识、六根为执念的境界. 这和客观存在的眼耳鼻舌身意以及色声香味触法没有冲突:无所住心是以意识形态而存在的,没有空性与否的问题.因为“空”在无所住而言也是执念. 所以《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武城县19725773139: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
稻忽安神: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 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 扩展资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关键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 佛教术语,出自《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无住心、非心.与般若心经中“空即是色”义同.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