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哲学内容

作者&投稿:殳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老子或庄子关于人生哲学的名言及其分析~

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十六章
虚、静都是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与外界的干扰而变得不安。所以老子劝导人们不争功名,不求私欲,让心灵回复自然的状态,顺从自然的法则。
老子哲学主张人力不可违背自然,不论为人处事或者治国,都要顺其自然。这一点贯穿全书,如,

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
这是告诉人们适可而止本事天然法则,不能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但要注意,此处“身退”并不是要人作隐士,只是要人功成而不有,不自我膨胀,不把持,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

又如,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此处原是老子“小国寡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从中也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哲学,即顺从自然。他认为在当时,自给自足的田园式生活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所以描绘出一幅各家各户自得其乐的美好图景。

这一点在《庄子》中也有相似的体现: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词句出自于庄子中的寓言,说干涸的河道中有两条小鱼正在相濡以沫,但庄子认为这种“仁爱”并不值得倡导,因为鱼的本性是应该在广阔的江湖中自由的生活着的,人类使江河干枯本来就违背了自然。

以上只是老庄中的几句,但分析不是抄袭,抛砖引玉,希望楼主满意。

无论从逻辑的角度看、还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老子哲学都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流程的原初起点,对于后世种种哲理观念的精神实质、思想内容、模式架构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依据老子哲学的“无为”精神及其包含的原始历史意蕴,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中,分析老子在真、善、美、艺术等问题上持有的基本见解,并由此探讨他有关“人生境界”这个颇有中国特色的哲理问题的观念。

  一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次从“道”的本体论和“人”的存在论角度,全面深入地阐发了“无为”观念,一方面明确肯定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本质特征(《老子》三十七章;本文下引《老子》,只注章数),另一方面又从这一点出发,为“人”确立了一种旨在效法“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存在范式。从思想实质看,老子确立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存在范式,不仅浸润着深厚的原始历史底蕴,精辟地揭示出原始人绵延几百万年之久的时代精神,而且还为中国主流哲学特有的“人为情理”精神奠定了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起点,使其明显不同于西方主流哲学的“认知理性”精神。[i] 本文对老子人生境界观的分析,将立足于对其哲学精神的这种理解之上。

  从比较的视角看,在西方主流哲学中,由于认知理性精神的主导效应,所谓的“真”(aletheia,truth)总是具有鲜明的“主客二分”意蕴,一方面是指外界事物自身的本质规律亦即“真实”,另一方面又可以指主体的人在认知活动中形成的对于外界事物的正确知识亦即“真理”,从而在自身中兼有了“客观真实”与“主观真知”两重性的内涵。相比之下,老子哲学则从一个全新的维度阐发了“真”的哲理意蕴,并对后世中国哲学的“真”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老子在“道”的本体论层面上运用“真”字。他提出的“道之为物……其精甚真”(二十一章)的命题,显然是把“真”理解为“道”自身的真实本性。表面上看,这里说的“真”与西方主流哲学的“真实”概念意指客观事物自身本质的内涵是十分接近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二者间存在着某些深度的差异。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子强调的“道”之“真”,首先是指“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纯真本性;因此,它不是在“主客二分”中与人的主观认知亦即“真理”相对而言,而主要是在“天人合一”中与人的存在样态内在相关。换句话说,老子之所以强调“道”之“真”,并不是要求人们通过理性思维(“智慧”)去认识和把握外界事物(包括“道”)的“真理”,而首先是要求人们效法“道”的纯真本性,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范式实现自己的存在。

  果然,老子也在“人”的存在论层面上运用“真”字。例如,在“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的命题中,“真”字就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用来描述人在“知”中的存在状况,而是用来描述人在“德”中的存在样态。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老子之所以强调“道”之“真”,并不是要求人们获得有关“道”的真理知识,而是要求人们在“无为而无不为”的存在中做到“修身德真”,亦即去除“有为”文明的扭曲异化、回归原始纯朴的“天真”本性。所以,毫不奇怪,在《老子》文本中,所谓“伪”无一例外地都是与“人为”或“智慧”直接相关,诸如“为者败之”(二十九章)、“智慧出,有大伪”(十八章)等等。结果,在老子看来,只有保持不仅“无为”、而且“无知”的状态,做到“绝圣弃智”、“见素抱朴”(十九章)、“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人才能够达到“真”的境界;反之,追求智慧或拥有知识不仅不能使人成“真”,反而还会使人变“伪”。

老子《道德经》十大人生哲学思想智慧

商业视角之家
2019年05月29日
1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翻译】 遵循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大道,来驾驭当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际。

【感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早已存在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

换个说法就是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司马光等人编撰的《资治通鉴》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

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其目的就在于让统治者从中领悟为政之法,为君之道。

2、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翻译】 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它们并珍藏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俭朴,

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心怀仁慈,所以能勇于献身;奉行俭约,

所以能够周济民众;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感悟】 老子讲的三宝,与事物的表面现象,也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

例如,仁慈者在战场上,心肠软便不会勇敢,但老子说仁慈所以才能勇敢,这不是说反了吗 ?

孟子说过:“仁者无敌于天下。”这样,真正的仁者不但是勇敢,而且是勇敢到天下无敌。

“慈故能勇”是从本质上说的,故与表面的现象相反。我们平常说的“大仁有大勇”,就是这

个道理 。

人们认为,节俭则办不成大事。但老子则认为,要节俭地运用资源,才能办更多的大事。你要

俭用心神、精气,才能保持心神、精气的充沛旺盛;你要俭用财富,才能投资更多更大的企

业。所以“俭故能广”,是从实质上说的。

人们习惯于事事抢先,老子却指出,不要在事物未成熟前抢先去做。似乎也是说反了。如果我

们承认,要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去做,而不是去拉着事物,强迫它做不自然发展,那么,老子

的话是对的,前者是无为的做法,后者则是有为的做法。

我们平时也说“瓜熟蒂落”,又说“强拧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知道,“十月怀

胎”。当胎儿不到时间,硬要提前把他生出来,就是“敢为天下先”。不到时间,不敢把他生

出来,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3 、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翻译】 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这才是天道。

【感悟】 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达成目的,功业已经到达巅峰时,就引身后退,懂得急流勇

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道德经》中还说过一句话叫“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是一个人手中的武器已经很锋利

了,但越锋利,刃就越薄,遇到稍微硬的东西就会损坏,所以不能长久保持。同样的,一个人

功成名就了,却不懂得退让而一味地追求更多,那么就无法保持长久。

“退”并不是指隐退逃避,消极避世,而是告诉人们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收敛、反思,不能一

味前进,而是要适当后退。

“功成身退”是一种大智慧,它启示我们,当我们有功时千万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动不动就

拿“想当初怎么样怎么样”来说话,否则就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功成身退可以保

全自身,这是老子教给我们的又一个大智慧。

4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翻译】 能了解别人的人只能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感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表明了老子对小聪明是持有批判的态度的,

认为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是明智之人。

也就是说,能了解别人,懂得怎样去应对他,这只是小聪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

处,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在这个概念中,“明”显然是高于“智”的。“明智”一词也由此而

诞生。

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上

的话,不知道出处原来在这里。有些道理说说很容易,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

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够不因一点小的成就而

沾沾自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

5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翻译】 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有所欠缺的样子,但是却能够永不败坏。最充盈的东

西,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感悟】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对大成的理解有两种:一是获得了极大成就或成功;一

是最圆满的东西。

老子认为,再圆满的东西看起来也会有所欠缺。同样,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现得有所欠

缺。保持自身的不完满,这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还会有所进步。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盈是充盈、丰满之意。这两句话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在论述

物极必反的道理。

老子是要告诉人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能

够保证事物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6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翻译】 上天是不分亲疏的,但总是伴随着有德的善良的人。

【感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

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老子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是说行善是符合天道的,因此行善的人就是顺应天道的人,

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使得善良的人做事情犹如神助,顺风顺水。

老子在这里是想要告诉人们,“善”是符合大“道”的,善良的人因为其自身的思想和言行均

是符合“道”的,并且能够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那么自然就会被大道所青睐。所以,做

人做事应顺应天道,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做个善良的人。

在这里,老子所谓的“善”,不是盲目地做善事或者自以为是的善行,而是要行符合

大“道”的“善”。

7 、 知止可以不殆。

【翻译】 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感悟】 “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

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

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因此,“知止可以不殆”是在告诉人们,凡事适可而止。这个道理应用于为人处世上,就是要

懂得适时放手,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回复平和。

8 、 无为而无不为。

【翻译】 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

【感悟】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不是叫人们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干。或者

把两手插在裤袋里四处闲荡,“无为”不是主张“不为”。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

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所以人们常把“自然”和“无

为”连用,合称“自然无为”。

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本身也就是自然,因而,无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

态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此外,还强调入不应妄为、不应乱为,不违背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充分认识事物的

发展规律,然后根据自然规律去工作,而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背于规律的事。不能随心所欲地

为所欲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勉强胡乱地去做,而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

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

荒唐极了 ! 但正是在这看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自然中一切事物的生长都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但结果又合乎某种目的;大自然并不有意识去追

求什么,但却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水流花开,鹰飞鱼跃,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然而又妙不可

言;它们不想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

9 、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翻译】 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

遭受很多的困难。

【感悟】 “轻诺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

要认真去做,千万不能失信于人。

老子的这句话在这里可以从两面来解读: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

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

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

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

足。老子说这话的目的一方面是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

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10 、 不失其所者久。

【翻译】 不丧失其立身之本者,才可平安长久。

【感悟】 “所”,意思是处所或地方,这里引申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这里所说

的“所”指的应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会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会坚定

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长久。

老子提出的“所”,指的是人的归宿,不单单是字面上住所的意思,还包括了心灵和精神的归

属,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根基和所要坚守的信念。

老子的这句话是在提醒世人,身处于社会之中,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能够坚守住自己的本

分,不因外部因素的吸引和干扰而抛弃根本,不忘初心,才能够平安长久。

老子的人生哲理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孔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什么和内省修身
主要内容:(一)“ 仁” 的最高理想和人生追求 (二)“修身”与“安人”的人生价值观 内省修身:“中庸之道”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一直提倡的处事原则,他们主张君子的言行应保持在无过无不及的理想状态。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其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仁政,礼仪,孝善,…

庄子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总之,庄子人生观思想的实质就是关心个体存在的问题,其出发点和归宿旨在帮助人类摆脱人生的困境,倡导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超越。庄子人生观思想揭示了庄子对人性、人生态度、人生意义及价值的思考与探索, 反映了庄子对人文精神的积极关注和追求。尽管庄子人生观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 存在着消极的...

庄子的人生哲学体系主要有
包含着功利观、生死观和自由观,体现了他的人生的哲学。庄子的人生观立足于解决人生的困境,寻求最终摆脱困境的方法,不注重名利,有众多的功成名就的机会也都拒绝了,生活过的清贫,不为五斗米折腰,庄子的人生观中包含着他的功利观,生命的出生与死亡、四季的运行轮转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作为个体的人...

庄子的主要人生哲学观点是什么
。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现存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文字雄美,想象丰富,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庄子》一书不但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而且显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什么?
《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 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人生就 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 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 (《逍遥...

可不可以帮忙归纳一下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一个博大精深,内涵和外延都极为丰富的思想体系。它泥沙俱下,玉石混杂,睿智和愚昧,现实和虚幻,实践和空想、精华和糟粕集结在一起,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影响。 从消极的方面看: 庄子看到阶级社会“人为物役”的悲惨现实、因而毁仁绝圣、嘲儒讥墨、抨乐击礼,愤极而走向...

惠子的智慧与人生哲学从惠子之梁看世界观与人生态度
1.了解惠子之梁的世界观思想;2.思考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是否也认为万物皆一;3.学习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4.运用该思想,探索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人生态度:知行合一 在惠子之梁中,惠施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人生态度。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

丰子恺的人生哲学
丰子恺的人生哲学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普通人应该怎么科学应对『甲流』?综艺YYY 2023-04-09 · 贡献了超过549个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5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39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出世的隐逸人格、自然人格是庄子理想人格的主要表现,适己之学是庄子在出世精神支配下的人生取向。而这种理想人格的背后,则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1、庄子之“道”延生的理想人格 大凡一种人格理想,总植根于其背后的哲学根基。这一哲学根基是人对整个社会人生的最后态度,也是回答“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的深层答案。

惠城区17748378003: 老子人生哲学 - 搜狗百科
点妍威视: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无为.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

惠城区17748378003: 老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
点妍威视: 无为而治 老子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道是什么.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道的作用.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惠城区17748378003: 老子哲学的内容都有什么?
点妍威视: 老子的姓名字号,历来说法不一.据《史记•老子列传》,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约生于公元前 580年,卒于公元前500年.曾做过周...

惠城区17748378003: 老子的道德经有哪些人生哲理(详细) -
点妍威视: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

惠城区17748378003: 老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
点妍威视: 老子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5、无为而无不为;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7、治人事天莫若啬;8、治大国若烹小鲜;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10、善用人者为之下.

惠城区17748378003: 老子的人生观是什么? -
点妍威视: 《道德经》老子的人生哲学其实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哲学

惠城区17748378003: 老子人生观名言 -
点妍威视: 老子-哲学 1、 宇宙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

惠城区17748378003: 老子的思想包含那些内容?其主要影响是什么? -
点妍威视: 内容:道家讲究:清静无为.聚津成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道法自然 影响: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每当社会经过大的战乱、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后,为了安定社会、恢复生产,统治者大多选择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实行轻徭薄赋、减省刑罚、与民休息的治国政策.为史家所称道的汉初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都是以老子之道治国的结果.

惠城区17748378003: 老子的主张 -
点妍威视: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