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哪一则寓言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

作者&投稿:利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史记·滑稽列传》全文翻译~

译文:
孔子说:“六经对于治理国家来讲,作用是相同的。
《礼》是用来规范人的生活方式的,《乐》是用来促进人们和谐团结的,《书》是用来记述往古事迹和典章制度的,《诗》是用来抒情达意的,《易》是用来窥探天地万物的神奇变化的,《春秋》是用来通晓微言大义、衡量是非曲直的。”
太史公说:“世上的道理广阔无垠,难道不伟大么!言谈话语果能稍稍切中事理,也是能排解不少纷扰的。”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
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
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
’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设置酒肴,召见淳于髡,赐他酒喝。问他说:“先生能够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这个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赏酒给我,执法官站在旁边,御史站在背后,我心惊胆战,低头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卷起袖子,躬着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时赏我残酒,屡次举杯敬酒应酬,喝不到两斗就醉了。
假如朋友间交游,好久不曾见面,忽然间相见了,高兴地讲述以往情事,倾吐衷肠,大约喝五六斗就醉了。至于乡里之间的聚会,男女杂坐,彼此敬酒,没有时间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壶一类的游戏,呼朋唤友,相邀成对,握手言欢不受处罚。
眉目传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环,背后有丢掉的发簪,在这种时候,我最开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过两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残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杂在一起,杯盘杂乱不堪。
堂屋里的蜡烛已经熄灭,主人单留住我,而把别的客人送走,绫罗短袄的衣襟已经解开,略略闻到阵阵香味,这时我心里最为高兴,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淳于髡以此来婉转地劝说齐威王。威王说:“好。”于是,威王就停止了彻夜欢饮之事,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在淳于髡之后一百多年,楚国出了个优孟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
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
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
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
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位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患病临终前,叮嘱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一定很贫困。那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然十分贫困,靠卖柴为生。
一次路上遇到优孟,就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贫困时就去拜见优孟。”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于是,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
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
庄王答应了他。三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地做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贫困到每天靠打柴谋生。
如果要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还不如自杀。”接着唱道:“住在山野耕田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脏卑鄙的,积有余财,不顾廉耻。自己死后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惧贪赃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杀,家室也遭诛灭。
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唉,清官又哪能做呢?像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
于是,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自此之后,十年没有断绝在优孟以后二百多年,秦国出了个优旃优旃是秦国的歌舞艺人,个子非常矮小。
他擅长说笑话,然而都能合乎大道理。秦始皇时,宫中设置酒宴,正遇上天下雨,殿阶下执楯站岗的卫士都淋着雨,受着风寒。优旃看见了十分怜悯他们,对他们说:“你们想要休息么?”卫士们都说:“非常希望。”优旃说:“如果我叫你们,你们要很快地答应我。”
过了一会儿,宫殿上向秦始皇祝酒,高呼万岁。优旃靠近栏干旁大声喊道:“卫士!”卫士答道:“有。”优旃说:“你们虽然长得高大,有什么好处?只有幸站在露天淋雨。我虽然长得矮小,却有幸在这里休息。”
于是,秦始皇准许卫士减半值班,轮流接替。秦始皇曾经计议要扩大射猎的区域,东到函谷关,西到雍县和陈仓。优旃说:“好。多养些禽兽在里面,敌人从东面来侵犯,让麋鹿用角去抵触他们就足以应付了。”
秦始皇听了这话,就停止了扩大猎场的计划。秦二世皇帝即位,又想用漆涂饰城墙。优旃说:“好。皇上即使不讲,我本来也要请您这样做的。漆城墙虽然给百姓带来愁苦和耗费,可是很美呀!城墙漆得漂漂亮亮的,敌人来了也爬不上来。
要想成就这件事,涂漆倒是容易的,但是难办的是要找一所大房子,把漆过的城墙搁进去,使它阴干。”于是二世皇帝笑了起来,因而取消了这个计划。不久,二世皇帝被杀死,优旃归顺了汉朝,几年后就死了。
太史公说: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因而模行天下。优孟摇头歌唱,打柴为主的人因而受到封赏。优旃靠近栏干大喊一声,阶下卫士因而得以减半值勤,轮流倒休。这些难道不都是伟大而可颂扬的么!
原文: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
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旁,御使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
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跽,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
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其后百余年,楚有优孟。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
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
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贫鄙者余财,不顾耻辱。
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史,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优旃见而哀之,谓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
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
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辍止。
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居无何,二世杀死,优旃归汉,数年而卒。
太史公曰: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岂不亦伟哉!

扩展资料:
《滑稽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该文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此篇的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
它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六十六。这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滑稽是言辞流利,正言若反,思维敏捷,没有阻难之意。后世用作诙谐幽默之意。《太史公自序》曰:“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
作《滑稽列传》”。此篇的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
他们出身虽然微贱,但却机智聪敏,能言多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滑稽列传

主要是因为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这本书给后人留下了当时那个年代的文化,与孔子遗留下来的文化一样。而且对文化传承而言只有文字传达的文化,与人无关,因此司马迁对事不对人,把吕不韦与古代圣贤相并列。

不过说到吕不韦这个人,大家对他的评价都是不好的,主要也是因为他的为人处世过于阴险毒辣。据说其实嬴政是吕不韦的孩子,因为当时他为了讨别人的喜欢,将自己的小妾当作歌女进献给皇帝,用于色诱皇帝,让皇帝与她发生不可描述之事。最阴险的是这个小妾其实是刚怀孕的,所以在他进献给皇帝的时候,只要有男欢女爱之事,那就是皇上的皇子了。这种事情其实一般人是不敢做的,毕竟这样子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但是吕不韦就敢做,而且不仅在皇帝的皇子中安插自己的血脉,更是在皇帝去世后与他先前进献给皇帝的那个歌女继续保持着不可描述的关系。当时作为赵太后的小妾也是没有丝毫传统礼节,便与吕不韦同流合污。不过也由于在当时的吕不韦已经是相国,因为尽管很多人为他的事情很不齿,但是也不敢明面上说。但是没想到后面他连自己的亲生儿子的皇位都想篡夺,而且连通赵太后一起密谋杀了嬴政。

不过嬴政可是那么容易被杀,在他们进行行动的时候就已经被嬴政识破了,于是他们计划破灭。在最后,吕不韦也是由于感觉受到羞辱,以自杀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话说,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后,抛弃了“帝”的称谓,改称为“王”,又尊称为“天王”,以别于旧时代,彰显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开始。

补充一句,后世太平天国虽然袭用了很多西周制度,但洪秀全称天王而不称帝,是因为他觉得“皇上帝乃是帝也,虽世间之主称王足矣。岂容一毫僭越于其间哉!”这一点,他的“天王”之号和周天子的“天王”尊称还是有区别的。

周武王为了对国家实施有效的管理,他利用了宗法上尊祖敬宗的观念和血缘亲戚的关系进行分封,以首都镐京为中心,沿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为“王畿”,归国王直接管理,而将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进行分封,封成几十个面积很小的封国,让他们象群星捧月一样拱卫着王畿,以实现自己在宗法上为天下之大宗、政治上为天下之共主的地位。

不得不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管理制度还是很有成效的。

比如说,东夷叛乱,成王一声令下,鲁公伯禽就率领三族军队,屁颠屁颠地前去讨伐。

又比如说,齐国太公姜尚,多次奉周王之令征讨不服从周朝统治的侯伯小国,全心全意辅佐周室。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宗法统治秩序就出现了松动。

如康王的儿子昭王率军征讨楚国等南方各部族和国家时,在汉水边上遭到了当地各族的围攻,昭王本人淹死于汉水,周朝的军队全部覆没。

昭王之子穆王曾挥军去攻打犬戎,出现了“荒服者不至”的现象。

即在昭、穆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已经偶露窘态。

但是,周王对分封的诸侯还保持有绝对指挥、调动、统治的权力。

如周穆王以后传了四代,到了周夷王时期,齐国国君齐哀公荒于田猎酒色,又不尊礼制。周夷王二话不说,将齐哀公召到过都,烹煮杀死。

西周历史的巨大转折,出现在周厉王时期。

周厉王施行暴政,国内出现了“厉王止谤,道路以目”的严酷氛围。

《史记·周本纪》记:“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最终,忍无可忍的人民将周厉王驱逐出了镐京。

西周进入了共伯和主持的“共和行政”时代。

厉王被逐,意味着自命为天子的周王的神话地位从此跌落在了凡间。

厉王之子宣王即位,汲取了厉王行暴政而被逐的教训,克勤克俭,重修“文、武、成、康”之制,还利于民,平定四方,收服诸侯。西周出现了短暂的中兴。

没有人会想到,宣王的儿子幽王继位之后,一下子就把这中兴之火掐灭了,甚至,把强盛的西周王朝给玩死了。

史家对周幽王的评价非常低。

东汉人王逸在《正部论》里将周幽王、周厉王并列在一起进行批评,说:“幽、厉礼乐崩坏,诸侯力政,转相吞灭,德不能怀,威不能制。“

司马迁的《史记》的指责更加严厉,说:“幽厉昏乱,既丧酆镐。”

按照《史记》的记载,周幽王的最大罪过就是“烽火戏诸侯”。

关于“烽火戏诸侯”故事的全过程,《史记·周本纪》这样交待:“幽王嬖爱襃姒。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後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即周幽王专宠襃姒。襃姒生有一子名伯服。周幽王打算废黜太子。太子的母亲是申国申侯之女,为王后。周幽王自从得到了襃姒,爱不释手,打算废黜申王后,并除去太子宜臼,改立襃姒为王后,册封伯服为太子。褒姒不爱笑,幽王为取悦于她,便大举烽火召集诸侯。诸侯全都赶来了,却发现并无寇匪侵犯,只好狼狈退走。褒姒哈哈大笑。这之后,周幽王为了取悦于她,多次举烽火玩弄诸侯,最终透支了自己的信用度。周幽王又宠信佞臣虢石父,废掉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申后之父申侯大怒,联络鄫侯及犬戎入侵。周幽王举烽火示警,诸侯都不来救应。致使幽王被弑于骊山脚下,褒姒亦被劫掳。

这故事和《狼来了》故事的内涵是完全一样的。

《狼来了》故事是假的,这则故事也是假的。

西周的灭亡,肯定与褒姒有关。

《诗经》里有很多诗篇都有斥责褒姒乱政、干政,以至于灭国之句。

如《瞻卬》中说:“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小雅•正月》中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另外的《节南山》、《正月》及《十月之交》也都有提到幽王不恤政务、宠幸褒姒,听信女子之言。但并无一语提到“烽火戏诸侯”之事。

实际上,现代学者通过考证,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西汉以前存在“烽火”。即“烽火”这一报警系统应该是西汉防御匈奴人而在长城一带制定出来的。

在司马迁之前的文献中,只有《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周幽王戏诸侯的故事,但不是点燃烽火,而是让人击鼓。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写:“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无论是“击鼓”还是“举烽火”,只能应用于城市之间近距离的示警,退一万步说,就算能应用于远距离传递讯息,则众诸侯国征发士兵、集结士兵、准备粮秣、整训、出发也是需要时间的,短则半个月,长则三五个月,根本不可能出现那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喜剧效果。而且,各地诸侯远近有别,他们的军队只能是陆续地抵达,分批次而至,怎么会出现司马迁说的“诸侯悉至”的理想状态呢?

史学大家钱穆因此在《国史大纲》笑批:“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我们知道,《吕氏春秋》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创造出了许多寓言故事。像我们所熟知的刻舟求剑、循表夜涉、引婴投江、掩耳盗铃等等,都出自此书。

显而易见,《吕氏春秋》是把周幽王戏诸侯的故事当作寓言故事来讲的。

司马迁不察,以为是真事,仅以“烽火”来代替“鼓声”,一本正经地当成了史事来叙述,后人读史,不可不察。

从《史记·周本纪》里面的叙述来看,周幽王的最大罪过,就是不应该违背西周建立的宗法制度,废世子宜臼而改立伯服。

要知道,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周王朝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的最重要一项是“嫡子继承制度”,即只有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国王或爵位的人。

从名字来看,褒姒的儿子伯服名字中有“伯”字,很可能他是周幽王的长子。

但这并不重要。

褒姒只是周幽王的一个妃子,不是正妻。只有正妻生的儿子才能成为嫡子,褒姒生的儿子只能是庶子。那么,在正妻生有儿子的前提下,褒姒所生的庶子是没有王位继承权的。

周幽王的正妻申王后,是申国申侯的女儿,生下了太子宜臼。

周幽王废掉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激怒了申后之父申侯。

申侯联络鄫侯及犬戎入侵,杀了周幽王,劫掳了褒姒。

《史记·周本纪》行文至此,笔锋急转,写“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将西周灭亡、平王东迁的经过一笔带过,漏掉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周朝的“二王并立”事件。

关于西周灭亡、平王东迁的历史转折,《竹书纪年》记述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三年,王嬖褒姒;

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

八年,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

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

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秋九月,桃杏实。王师伐申;

十一年春正月,日晕。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

……

对照《史记·周本纪》来看,《竹书纪年》在这里的记载显然多了好几个情节:

一、周幽王是在周幽王十一年秦正月被乱臣弑杀的,但太子宜臼早在周幽王三年就逃到了外公申侯的家里了。

二、周幽王曾于十年大会诸侯,并于该年秋九月出师征伐过申国。

三、申国与鄫国、犬戎联兵击退了王师,并且反攻到镐京,在镐京城里弑杀了周幽王。被杀的还有郑桓公和太子伯服。

四、申侯、鲁侯、许男、郑子在申国立宜臼为周王时,周王室的近亲之国虢国的虢公翰也在携地(今陕西渭南)拥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周王,是为周携王。

也就是说,与周平王同时被推举为王的,还有一个周携王!

《史记·周本纪》没有提到周携王,不是司马迁要隐瞒什么,而是周携王与周平王相争失败,已被周朝的史官刻意从史册上抹去了。

那么,周携王与周平王“二王并立”时,谁是正统、谁是僭越呢?

我们看,无论是《史记·周本纪》还是《竹书纪年》,都已经明确表明,他已经被周幽王废黜了,从法理上说,他已经丧失了继承王位的资格了。

再有,宜臼并不是在周国由周室臣民拥立,而是在申国、由申国国君扶上王位的,这就属于来路不正了。

最糟糕的是,扶立宜臼的申侯,是联合缯国及犬戎进攻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劫掠和火烧了镐京的周室罪人,即申国和申侯,属于周室的敌国和敌人。

那么,周平王的王位,明显属于僭越。

周平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伪主。

反观周携王,他是周地百姓及周室王公贵族所拥立,应属正统。

周携王与周平王“二王并立”的局面维持了多久呢?

《竹书纪年》记:“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当作文侯)所杀。”——即周携王是在周平王二十一年被晋文侯杀掉的,这个局面维持了二十一年。

不用说,这二十一年时间里,各地诸侯,纷纷站队,其中的晋文侯,站在了周平王这一边。

实际上,不但晋国的晋文侯,秦国的秦襄公也站在周平王这一边。

周平王属于勾结犬戎杀害父兄的乱臣贼子,得位不正,而且,根据史料记载,他后来东迁洛邑后,天下诸侯在长达九年的时间内不肯入朝觐见,这说明,他在一开始是得不到绝大多数诸侯承认的。

那么,他是怎么获得晋文侯、秦襄公等人的支持的?

结合各方面的史实推断,他是在外祖父申侯积极的出谋划策下,甘愿丧权卖国,通过各种收买手段,拉拢到了晋文侯、秦襄公。

对于晋文侯,周平王作了一篇《文侯之命》,通篇溢美之辞,准许他在汾水流域扩张。

对于秦襄公,周平王与他盟誓,封给他爵位,许诺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秦襄公因此得以建立诸侯国,成为了秦国开国之君。

司马贞称赞说:“襄公救周,始命列国。”

司马迁也说:“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秦国也从享有与齐、晋、郑等国同等的地位,“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

正式立国之初,秦襄公大张旗鼓地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头的太牢大礼,在西畴祭祀白帝。

那一段时间,《史记·秦本纪》记:“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

不管秦襄公如何有功,功劳都没晋文侯大。

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偷袭周携王得手,周携王死了。

二王并立的局面宣告结束,拥戴周携王的传统大国虢国、虞国等走向衰落。

周平王一枝独大,在晋文侯的引导下,离开了申国,回到了周都镐京。

不过,由于周平王杀父篡位,引外族洗劫镐京,得不到镐京人的拥护,而且,镐京也已经残破了。

为此,他提出东迁雒邑。

秦襄公自告奋勇,“以兵送周平王”。

周平王东迁,等于主动放弃了关中,使得周王室失去了一半王畿领地,实力大减,从此失去了统领诸侯的能力。

而周平王向秦襄公许以关中西部的地方,鼓励晋文侯沿汾水流域扩张等种种做法,等于是支持诸侯国互相兼并,允许诸侯国自行扩张,明显是对周王国秩序的破坏。

由此,大混乱开始,孔子所哀叹的“礼乐崩坏”的时代来临,诸侯国家的力量日益强盛,郑、齐、宋、晋、秦、楚、吴、越等国家相继称霸于中原,其中的秦国笑到了最后。

也许,周平王把周王朝的龙兴之地岐、丰让给秦襄公时,秦襄公就有了秦国由此兴起,最后统一天下的畅想。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就说:“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故事被写入了史记。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后来镐京被破,周幽王被杀,周平王即位,建立了东周。

当时的孔融让梨就被写进了史记的记载里面,因为这一故事虽然短,但是也提醒着后人在长辈之前要时时尽着自己的孝顺。

《吕氏春秋》中有很多早期的寓言故事,烽火戏诸侯就是其中一篇,而这一篇也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里,虽然经后人取证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但是却很突出地写出了周幽王的昏庸无道,给后世君主以警诫。

烽火戏诸侯,《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周幽王戏诸侯的故事,后被司马迁记录到史记中。


刻舟求剑是不是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是的,《刻舟求剑》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延伸】察今,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中的第八篇,略有删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是由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而成的一部论说性散文著作。今本分12纪、8览、6论,...

贵公·《吕氏春秋》原文注释与鉴赏
贵公·《吕氏春秋》原文注释与鉴赏 贵公 《吕氏春秋》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

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的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等,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收并蓄,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类。《察今》篇就反映了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吕氏春秋》作为政论文,每篇各有主旨,有针对性地说明一个问题。作者善于运用历史事例、精巧的寓言故事或贴切的比喻,把抽象深奥的...

"刻舟求剑"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哪一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

《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
《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柿子脱涩方法有哪些?承吉凌8580 2022-09-26 · TA获得超过262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孟春纪 一曰──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

吕氏春秋文言文
(《吕氏春秋·尊师》) 【译文】 神农拜悉诸为师,黄帝拜大挠为师,帝颛顼拜伯夷父为师,帝喾拜伯招为师,帝尧拜子州支父为师,帝舜拜许由为师,禹拜大成贽为师,汤拜小臣为师,文王、武王拜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拜管夷吾为师,晋文公拜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拜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拜孙叔敖、沈尹巫为师,吴王...

吕氏春秋.恃君览.知分
关注 展开全部 《吕氏春秋·恃君览·知分》中记载: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

《先秦散文·吕氏春秋·论人》原文鉴赏
故知知一,则可动作当务,与时周旋,不可极也(27);举错以数(28),取与遵理,不可惑也;言无遗者,集肌肤(29),不可革也(30);谗人困穷,贤者遂兴,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譬之若御者,反诸己,则车轻马利(31),致远复食而不倦。 昔上世之亡主,以罪为在人,故日杀戮...

《吕氏春秋》有始览第一
一曰── 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以寒暑日月昼夜知之,以殊形殊能异宜说之。夫物合而成,离而生。知合知成,知离知生,则天地平矣。平也者,皆当察其情,处其形。 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川。 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

《先秦散文·吕氏春秋·振乱》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吕氏春秋·振乱》原文鉴赏 当今之世浊甚矣①,黔首之苦不可以加矣②。天子既绝③,贤者废伏④,世主恣行⑤,与民相离,黔首无所告愬⑥。世有贤主秀士⑦,宜察此论也,则其兵为义矣。天下之民,且死者也而生⑧,且辱者也而荣,且苦者也而逸⑨。世主恣行,则中人将逃其君⑩,...

深州市17887841388: 《吕氏春秋·察今》都写过什么寓言故事 -
堵翰外用: 《吕氏春秋察今》写过的寓言有《滥竽充数》、《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长》、《亡羊补牢》. 《吕氏春秋·察今》出自秦国 作者:丞相吕不韦主...

深州市17887841388: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吕氏春秋哪一篇 -
堵翰外用: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深州市17887841388: 什么比喻写文章时,语言精辟,字斟句酌;寓言故事什么什么什么都出自?
堵翰外用: 您好!请看以下解答!句斟字酌比喻写文章时,语言精辟,字斟句酌愚公移山—— 出自《列子·汤问》画蛇添足——源于《战国策》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深州市17887841388: 刻舟求剑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堵翰外用: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

深州市17887841388: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 -
堵翰外用: 《〈吕氏春秋〉两则》与《察今》中的三则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两则》一课摘选自《吕氏春秋》一书中的《察今》一文. 《察今》在《吕氏春秋》中是艺术性较高的一篇.“察今”是“明察现在社会情况”的意思,《察今》一文从分析“...

深州市17887841388: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有哪些请帮我写出五个出自《吕氏春秋》的寓言(刻舟求剑不算) 非常急! -
堵翰外用:[答案] 【原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

深州市17887841388: 简单介绍一下《吕氏春秋》 -
堵翰外用: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深州市17887841388: 吕氏春秋 里有那些寓言故事 -
堵翰外用: 刻舟求剑、循表夜涉、引婴投江 知人不易、掩耳盗铃、生木造屋、其父善游、良狗捕鼠、利令智昏

深州市17887841388: 下面是《吕氏春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 -
堵翰外用:[答案] 丁的视角:自幼孤苦一人,家里穷的响叮当,连一口井都挖不出来,实在是因为没银子请人帮忙挖啊.每天天还没亮就得跋山涉水去挑水!累啊,可是呢,要是到邻居家去打点水,又有点没面子,想我堂堂七尺男儿,又是单身汉,是何等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