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四书集注怎么样

作者&投稿:褚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教行家!关于朱熹的四书集注~

朱熹的四书集注很好啊,虽然有些注解不科学,但那是时代局限所致.如果你把错误的地方找到改正过来,那你就真正把四书五经读懂了

在南宋以后,朱熹的理学成为各个封建王朝的御用儒学思想,他所作的《四书集注》成为各朝开科取士的金科玉律。《四书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宋明理学的权威性著作。该书既注重文字诠释,更着重于义理的阐发,是以义理解经的代表作。
书中发挥了儒家传统观点,论述了道、理、性、命、心、诚、格物致知、仁义礼智等哲学范畴及其关系,体现了以理为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以及强调认识方法、修养方法、道德实践的特点。

《四书章句集注》是一部儒家理学名著,为宋代朱熹所著,是四书的重要的注本。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
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
《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此书是朱熹倾注毕生心血之作,他至临死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的注,如他自己所说“毕力钻研,死而后已”。
毛奇龄反对朱熹理学,曾撰《四书改错》批评《四书集注》,书中首句便谓“四书无一不错”,罗列朱熹《四书》注释的错误达451条。
贯穿朱子一生的是持敬的态度,他曾书《敬斋箴》于室内墙上以自警,其文如下: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潜心以居,对越上帝。足容必重,手容必恭。择地而蹈,折旋蚁封。出门如宾,承事如祭。战战兢兢,罔敢或易。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洞洞属属,罔敢或轻。不东不西,不南不北。当事而存,靡他其适。弗贰以二,弗叁以三。惟精唯一,万变是监。从事于斯,是曰持敬。动静无违,表里交正。须臾有间,私欲万端。不火而热,不冰而寒。毫厘有差,天壤易处。三纲既沦,九法亦斁。于乎小子,念哉敬哉。墨卿司戒,感告灵台。”
除解四书外,朱子解过《诗经》《易经》《楚辞》及关于解历的一些说法,还有关于一般文字的解法,在此不详加论述。但有一点要说明,那就是求圣人之言本意是判定其他言语的标准,即理。人要做的也便总是求圣人之本意和通过判定他人言语而知其是否合“理”。如“凡读书,须晓他人底言词了,然后看其说于理当否。当于理则是,背于理则非。”虽是圣人的本意,但朱子强调其非圣人私有,而是天理,“天者,理而已矣……皆理之当然也。”
第二个原则我称之为“实理实情”原则,这是讲文本解释中非概念化理解的原则。朱子引程子语,“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空话说。”“若以言语解着,意便不足。”“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这是说圣人言语不是空话,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实。“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这里的信并非指理解“理”的抽象概念意义,而是相信这理是实在的,是到场的,不只是今人意义上的概念含义,或根本不是抽象概念。“理”是实然地临在于学者,朱子所言的理、天、性、心、命等等常被后人误解为概念及概念间关系,加以推导而理解,但在朱子,那些都是“实理”,他要求的是实情实理,“佞人所以应答人者,但以口取辩而无情实”,这实情不仅有以上所说的天、理等的临在,还更多的指具体事务事情,情理实事,因此他说“故孔子告之,皆笃实之事。”
与此相反的做法便受到朱子的批判,“是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并批评时人“不过记诵文辞之间”说:“《诗》以理情性,《书》以道政事,礼以谨节文,皆切于日用之实,故常言之。礼独言执者,以人所执守而言,非徒诵说而已。”要去求实理实情,朱子讲到很多事例:如在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时他说这是“大道之经,政事之根本”,孔子当时对齐景公说是因为齐君臣之间“皆失其道”这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很明显不是概念关系,而是事实间的人的生存联系。他还引程子语“凡看《论语》,非但欲理会文字,须要识得圣贤气象”。
第三个原则是“以身解经”的原则。其中包括两个意思,一是“为己之学”的强调,另一个是“力行”原则,解经也即是以己力行道。“道外无身,身外无道”“人外无道,道外无人”这是讲道必着落于人之身,离了人之身便无“玄”道。“盖圣人之言,虽有高下大小之不同,然其切于学者之身,而皆为人德之要,则又初不异也。”这便是“为己之学”,虽非朱子首次提出但他十分注重便是他的解释学特点。他著《四书章句集注》是给“学者”看的,而非给“读者”看的,文中皆提“学者深思之”等而从未提读者如何,这里有重大关系,即朱子解释经典圣人之言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人切己以学的,他本人在为学,学圣,而著书也是为后学易解圣人之言,是帮助后学,一同传道统。他说著《大学章句》是对“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有益的。注释的意图便是帮助学者理解而非自立体系,如他说“圣人言语,本是明白,不须解说,只为学者看不出,所以做出注解,与学者省一半力。若注解上更看不出,却如何看得圣人意出?”
朱子还引程子语“学者,将以行之也。”“然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这是讲学者不光要知道为学在己一身。而且要知道为学并非为故弄玄虚而是要行动以践之。即“事道者,以行道为事也……孔子所以不去者,亦欲小试行道之端,以示于人,使知吾道之果可行也。”
这三大原则并非独立不相干,而是全然不可分。求本意之旨必要实情实理地对待文本,方可解得,而解得本意又必要身体力行方可完成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理解过程。但我们还必须想到朱子解释学境域建立的保障——“持敬”的态度——在此书中的解说。
朱子说“敬者,主一无适之谓也。”此语来自程子的“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敬与理有关系,“孔子言是礼者,敬谨之至,所以为礼也。”“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且敬与己之修身有关,“修身以敬,夫子之言至矣尽矣。”“敬以直内,则义以方外”且“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所以无论内外,敬的态度不光是礼的根本态度,而且要切己不离的贯彻,正是“君子之戒谨恐惧,无时不然,不待言动而后敬信,则其为己之功亦加密矣。”
人要敬天敬王,这敬是天、命等的临在感,是“彻上彻下语”。在朱子行文中可以明显看到他本人的敬的态度,如解“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一章时,他引用了尹氏之言,说此举是“谨之至”,而其一生主于儒学,讲学间每以恭敬之容教徒,以敬处事,内外如一。可见没有对圣人的敬不可能诚心诚意的求本意,也不可能体会实理实情的临在和到场,当然在做事时也不可能每事以敬地完成,外不恭内不敬则不能真诚的释经典。敬本身也是一工夫,要深加体味圣人之言,久久理解之,不能没有敬的态度,因此这“彻上彻下”的态度不能少。
今人有对朱子解释工作的批判,这项工作本身并未超出朱子解释学意义范围,朱子注“四书”是以俟后学,并不是想为后人定教材,但这种批判工作不应该以朱子有“哲学体系”为借口排斥对于“本意”的追求,对实理实情的体认与信,以及对力行与为己之学的尊重和持敬的态度。因为即便从了解他人意见来讲,朱子也不会同意今人将其注释视为一己哲学体系之建立的努力。所以这种批判的工作应仍在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学意义范围内进行。
本文的努力和意图也许对于中国解释学这一学科建立不相干,当每个人以其独特的但已是有前见的且在传统中的立场来回应如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一类经典时,必然有自己的努力,这一努力又可以完全不是私人的,这点可以肯定。

不知道你所谓的怎么样是一个什么概念。
四书集注应该算是中国儒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作品
是理学的重要经典

对理学发展很大 对后世的影响也很远 具体的我就无力了

流传至今的书


朱熹的学术造诣
《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

朱熹的书法是什么样的?
朱熹一生著述极丰,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宋史.艺文志》中著录者有四十余种,未著录的尚有二十余种,另外由其弟子或后人编纂的著作也有二十余种。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并非溢美之虚语。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集注》外...

朱熹是什么意思?
“朱熹”最初指的是一位宋朝的文学家、学者和思想家,他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儒学家之一。他所著的《四书集注》是中国儒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哲学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当我们说朱熹时,它通常指的是这位历史上的名人。此外,对于一些现代人, “朱熹”也可能指的是一...

定名四书的南宋学者是谁
在这些著作中,影响最巨的无疑当推《四书集注》。自元朝中期后,此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解释,一直到清末废除科举为止。朱熹于《四书》几乎用了他毕生的精力,他早年着力于《论语》、《孟子》,晚年尤工于《大学》、《中庸》,辨析毫厘,远在《易本义》和《诗集传》(这两书了为明清科举功令)之上。至于对《大学》分...

朱熹生平个人简历
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四书》构成了朱熹的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元朝迄至明清,《四书集注》遂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学...

对诗人朱熹的评价如何
朱熹博学多才,在诗词方面留下不少名言佳句,为中国古诗词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的素材。朱熹现存作品种类还是很丰富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及四书五经于一体,是理学的名著,为朱熹儒学体系的的基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熹的诗都富有生机、字字珠玉,有《春色...

朱 熹是当代书法家吗
在朱熹71年的生涯中,为官9年,其他时间大都是著书立说、讲学‍论道,其著作有70余部460多卷,主要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通监纲目》等;创办书院27所,门生达数千‍人。‍‍‍‍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又‍是继孔子...

朱熹哪个朝代的?他是谁?哪位仁兄帮帮忙!谢谢了!
在这些著作中,影响最巨的无疑当推《四书集注》。自元朝中期后,此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解释,一直到清末废除科举为止。朱熹于《四书》几乎用了他毕生的精力,他早年着力于《论语》、《孟子》,晚年尤工于《大学》、《中庸》,辨析毫厘,远在《易本义》和《诗集传》(这两书也为明清科举功令)之上。至于对《大学》分...

朱熹的介绍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补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

朱熹的详细资料!谢谢啊!~-~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补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

龙州县13253877699: 朱熹的四书集注怎么样 -
掌赖迈力: 《四书章句集注》是一部儒家理学名著,为宋代朱熹所著,是四书的重要的注本.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 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

龙州县13253877699: 朱熹的四书集注怎么样
掌赖迈力: 不知道你所谓的怎么样是一个什么概念. 四书集注应该算是中国儒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作品 是理学的重要经典

龙州县13253877699: 义朱熹的《四书集注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义朱熹的四书集注》对
掌赖迈力: 《四书集注》全称是《四书章句集 注》,是儒家理学名著,是南宋大儒朱 熹的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包括《大学章 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 注》10卷,《孟子...

龙州县13253877699: 请教行家!关于朱熹的四书集注 -
掌赖迈力: 朱熹的四书集注很好啊,虽然有些注解不科学,但那是时代局限所致.如果你把错误的地方找到改正过来,那你就真正把四书五经读懂了

龙州县13253877699: 《四书集注》作者是谁? -
掌赖迈力: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又简称为《四书集注》.朱熹用毕生精力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集注》,前后凡40年.《四书集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龙州县13253877699: 四书章句集注有没有吸收外来文化 -
掌赖迈力: 我认为是有的.朱熹作为理学大家,继承阐释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有一点很重要,用现在的话说叫“与时俱进”,《四书章句集注》虽然没有明确说吸收外来文化,但此书为理学的代表作,理学吸收了佛教文化,而佛教源自印度半岛,具备外来文化因素.

龙州县13253877699: 求教四书串释和四书集注各有何特色?
掌赖迈力: 四书集注 "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至也;物,犹事也." 推尽吾之知识,穷致事物之理,是为"格物致知" 《四书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简称,作者是南...

龙州县13253877699: 朱熹把什么称为四书 -
掌赖迈力: 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

龙州县13253877699: 《四书集注成为中国文化主要经典始于什么时?四书集注》成为中国
掌赖迈力: 《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书上升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以后,诸多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原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

龙州县13253877699: 朱熹翻译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什么说吸收了外来文化?
掌赖迈力: “格物致知”到了宋代,被朱熹提到了特别崇高的位置.朱熹认为,《大学》一书缺了对格物致知进行解释的一章,他补上了这一章.朱熹增补的内容是:要获得知识,必须考察事物,以求认识事物的理.任何事物都有理,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知识.求学者应该把心中已知的理作为基础,进一步努力,以求达到认识的顶点.经过长期努力,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好像突然之间明白了一切,这就是认识的顶点. 朱熹所说的事物,包括自然界的事物,但主要是社会事物,包括读书和待人接物.比如考察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忠诚于君主等等.陆九渊和王守仁认为,心既然是理的凝聚,心也就是理,因此,要认识理,不必去考察外界事物.王守仁甚至认为,我心中固有良知,把这良知推广到事物,就是格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