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治国的名词解释

作者&投稿:逯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礼治国 英语 怎么说~

To govern the country with the rule of propriety.

"propriety" 是指正确的行为、语言、作法等。

礼的原则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宋刻本《礼记》
“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一 、孔子所处的政治环境

要想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就要看看孔子所处的政治环境。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政治上混乱、军事上诸侯国互相征伐。自从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地位一落千丈,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差不多。各国为了在众多的诸侯国中得到一块生存之地,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大国不断崛起,先后出现“春秋五霸”。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犯上现象屡见不鲜。

在这种情况下,周代从文王武王及周公等人时期传下来的礼乐制度也随之崩溃了,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①]这段话中孔子所说的“天下无道”的情形就生动地描绘出了春秋时期混乱的政治局面。

随着礼乐制度的崩溃,人们的道德也逐渐沦丧。春秋是一个讲究实力的时代,凡是讲实力的时代,道德都是没有市场的。

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孔子作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提出了一系列改造社会的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治国工具是“礼”

孔子是一个十分懂得“礼”的人,据说他小时候就把礼器当玩具玩,《史记》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27]可谓天赋异秉。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28]孔子对于夏礼、殷礼都很精通,但他认为夏、商、周的礼仪是一代比一代进步的,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29]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30]。可见,他认为周礼是最为完善的。

“礼”是周代典制的重要内容,“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31]。也就是人类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时代的习惯法,这些习惯法在进入王政时代后,被领导阶级加以整理改造,形成比较系统的制度,于是,夏有夏礼,商有商礼,周有周礼,“礼”成了国家稳定的一个重要保证,而“礼”经过了夏商两代的改进,到了周代,经过周公的系统化,成为更加完善的一种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见于先秦典籍《仪礼》之中。周礼的基本精神是“在各种典礼、仪式当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贤愚等社会范畴,界定每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具体位置,协调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2]。到了孔子时代,周公所作的“礼”已经彻底崩溃了,社会进入了“天下无道”的时期,孔子在这样的社会里能够站出来,用一种“虽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力图改变社会现状,这种精神是我们后世子孙们所应该敬仰和学习的。

孔子要用“礼”来治理国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正名”,子路曾经问老师:“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33]子路觉得老师有些可笑,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要想“正名”确实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他问:“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这“名”怎么正呢?孔子对子路解释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34]所以说,孔子认为“正名”是治国的首要工作。所谓“正名”,就是建立一个名实相符的社会,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职,不得僭越。齐景公曾经问孔子为政的方法,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5]即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儿子的样子,孔子要建立的是一个秩序合理严谨的社会。因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秩序混乱、礼崩乐坏的社会,季孙氏曾经用八佾的规模在庭院舞蹈,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四十六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大夫,只能用四佾,他用八佾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发出一句响彻古今的名言:“是可忍,孰不可忍!”[36]可见,当时礼制的破坏程度有多么厉害,也正因此,孔子才提出“正名”的主张。
其次,除了“正名”之外,孔子还提出要以“礼”为行为规范的思想,即“齐之以礼”的思想。“礼”的实行有两条缺一不可的途径:一是自下而上的途径,孔子在教导他的学生子贡时说为人要“富而好礼”[37],在教导他的学生颜渊时说要“克己复礼”[38],在教导他的儿子孔鲤时说“不学礼,无以立”[39],这就是说民众自己本身要以“礼”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0];二是自上而下的途径,即领导者要以“礼”治国,即孔子所说的“上好礼,则民易使也”[41],“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42]。领导者以“礼”为行为规范,民众就会效法,国家就会稳定,从而达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孔子不满当时“天下无道”,动荡不安的社会,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游列国,汲汲以求,倡导“德化”、“礼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提出“为国以礼”(《先进》),集中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这态度谈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

如果孔子果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味地维护周礼,那他肯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但是,事实上,他对周礼也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如“周礼”重视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知时则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子路问事鬼神的问题,孔子明确地告诉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他的弟子都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孔子重人事轻鬼神,革新了“周礼”的基本精神。又如“周礼”规定的宗法制、世袭制在孔子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举贤才”(《子路》)打破了亲亲尊尊,主张“学而优则仕”(《子张》),向社会打开了取士的大门。

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
另外他的礼乐治国中也能看出来
孔子“引仁入礼”才使礼具有了深层意义的内在本质,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乐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乐的价值也正是由于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所以,仁与礼乐的关系是:“仁”是“礼乐”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乐,依礼乐而行则成仁,礼乐与仁相辅相成,恰好成为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 周公制礼作乐是孔子礼乐治国的理论基础,周公“引德入礼”,对礼乐进行加工改造,使礼从原始的实物交易行为中抽象出来,进而纳入道德范畴之中,这为孔子“引仁入礼”重新确立礼乐的价值作了的铺垫。人性论也是孔子礼乐治国思想得以实施的重要理论基础,虽然孔子未曾讲过人性究竟是善是恶,但是他认为人皆有道德属性且倾向于善,因此教化可施。孔子礼乐治国的内容即“乐治”和“礼治”。

以礼治国:由孔子的儒家学说思想奠定的,为政以德、治国以礼是孔子的治国方略,即以统治者制定的伦理化的法律或法律化的伦理规范调整社会关系,强调政治社会化、政治伦理化。

下面你可以了解:
礼是中国古老的社会现象
  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有“礼”字。《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见,它是远古时代人们祭神求福的一种仪式,也是中国最早的行为规范体系。随着国家的出现,礼逐渐被统治者利用,礼的内容也由过去的单纯习俗仪式,发展成为约束人们婚姻、血统、亲续、君臣等社会关系的一种开放性的行为规范。
  礼被确定为治国模式始于西周王朝,确切地说始于周公。“先君周公制周礼”,鉴于周初社会的动荡和复杂的形势,为了更有效地统治幅员广大的新建国家,在继承“夏礼”、“殷礼”的基础上,着手将分散零乱的礼进行编排、修补和厘订,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其基本精神是别尊卑、序贵贱,在区分等级差别的前提下纳天下于一统,在宗法政治基础上建立大一统王朝长治久安。
  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竭力主张礼治,反对法家的“法治”。与西周相比,表面看来是“礼崩乐坏”,但实际上只是礼的实际范围有所变化,礼的形式有所改变,而礼的本身并没有被废弃。相反,礼在改造中获得了新生。特别是经过荀子的改造,“隆礼重法”,将礼与法有机结合起来,对后世影响很大。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正统的政治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为国以礼”即成为中国传统的治国模式,以后历代王朝,加以完善,相沿未改,一直到清朝。当代美国学者D·布迪在研究了中国传统的礼与法律的关系后认为:“古代圣贤创造了礼,而现实社会的混乱,是因为人们不了解礼,不能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造成的。”这种观点基本符合中国传统政治的实际,也为中外学者所公认。
  礼的观念与学说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整着人与人、人与天地宇宙的关系。“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词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礼是中国传统治国模式的根本价值
  张晋藩先生认为,礼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族的心理状态与思维方式,因其为仁义忠信之体现与外化,因此,礼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值得追求的价值,可以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儒家最高的理想国莫过于“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但此理想难于在现实中建立,退而求其次,即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以此达到“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的目的。与此同时,儒家认为:礼的作用在于区分上下贵贱尊卑,维持等级制度,孝亲尊君,进而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君主专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统治者、政治思想家均将礼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指导原则。《左传》云:“礼,王之大经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耳且格。”历代儒家莫不将礼看成修身治国屡试不爽的法宝。孟子“仁政”主张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而在人性中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四端,并将礼看成体现仁义,进而实现“王道”的重要途径;荀子吸收诸子百家思想,认为礼是治国安民之本。他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他的礼法一体论为后世统治者所崇。
  礼治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倾向
  调整社会、治理国家,无外乎两种主要手段,即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中国古代治理国家,两者兼用,以后者为主。二者的结合融通,即为礼。诚如近代学人章太炎先生在其所著《检论》中言:“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中国古代的“法”有多种含义,但常用是指刑,尤今之刑法、刑罚。西周时期,实行“礼治”,刑被礼所包容,刑即礼的一部分。礼不仅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而且具有法律意义,人们的行为违礼即被视为触刑。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聘射之礼废,则诸侯之行恶而盈溢之败起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二者功用有别,目的一致。礼是灵魂、统帅、总的原则,而刑则是礼的条文化、具体化。西汉至清末,刑虽成为独立规范体系,不再为礼的一部分,但与礼比较,刑仍处于从属地位。借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礼为“体”,而刑为“用”。即所谓“礼法合一”。
  中国古代以农为主,工商业不甚发达,由此导致古代法律规范体系是诸法合体,刑重民轻。但这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民事法律规范,只不过是没有形成独立的民事法典而已。那么,社会上大量的民事法律关系用什么来调整呢一部分由刑法调整,更大部分,特别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户婚土田”所谓“细故”,直接用礼来调整。自西周以来,用礼调整社会成员的身份、财产、继承等重要民事关系。中国古代地方上司法与行政合一,而地方行政长官自隋唐以后绝大部分来源于科考。他们饱读诗书,深谙礼的规范,因此以礼断案,驾轻就熟。诚如近人蔡元培先生所言:“我们古代有礼、法之别。法者,刑法也;而今之所谓民法,则颇具于礼。”综上所述,礼治作为一种治国模式,它高居于其他模式如中国传统的“法治” 和治国手段之上,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倾向。
  众所周知,专制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结构的本质特征。在奴隶社会就形成了以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专制政体。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后,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不断得到强化。正像梁启超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专制政治进化论》中所指出的:“专制政治之进化,其精巧完满,举天下万国,未有若吾中国者也。万事不进,而惟有专制政治进焉。”作为一种极端的等级制度、特权制度,它的基本内涵是“君上有权,而臣民无权”。而礼的基本精神和政治功用即为“明分、别异、序等级”。即对专制主义确认与维护,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要理论根据。


以礼治国的名词解释
以礼治国:由孔子的儒家学说思想奠定的,为政以德、治国以礼是孔子的治国方略,即以统治者制定的伦理化的法律或法律化的伦理规范调整社会关系,强调政治社会化、政治伦理化。下面你可以了解:礼是中国古老的社会现象 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有“礼”字。《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

孔子以礼治国的含义
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治国工具是“礼” 孔子是一个十分懂得“礼”的人,据说他小时候就把礼器当玩具玩,《史记》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27]可谓天赋异秉。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28]孔子对于夏礼、殷礼都很精通...

中国古代有以礼治国的说法,其中的礼与礼仪有何区别
中国古代有以礼治国的说法,其中的"礼"指的是礼制。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中国的礼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规定人与人的之间的关系礼法,来维护一个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其成功之处是在于...

礼治的概念
人治是“法治”的对称。又称“贤人政治”,是关于依靠执政者个人的贤明治理国家的治国方式和理论主张。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荀子认为,礼使社会上的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

以礼治国
礼代表一种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孔子一直主张以礼治国,尤其作为臣子,千万不能越级行事,否则就是对君主的大不敬。在现今,政治上也是如此,如没有立法进行约束,就会职责不清、执行不力,推诿扯皮等种种乱象,上不正、下效之,则国必灭亡。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推测出季氏以后会走向...

礼治是什么意思
礼治的意思是:以礼仪制度和道德为准则,统治人民、处理国事。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礼治”与“法治”相对应。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礼同仁是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

简述先秦儒家强调以礼治国
首先先秦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被孔子奉若圭臬的周礼,在当时已经被日益强大起来的诸侯们摒弃。而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礼的含义是规矩,儒家的政治思想就是要借用礼的外壳,为诸侯建立一套完善的上下等级制度,靠严格的阶级差距,来统治百姓。

以礼治理国家是孔子儒家思想哪一内容
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是孔子儒家思想政治思想的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

礼治是什么意思?
以礼治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在社会中要讲究礼仪、以礼相待。因此,在各方面都要注重礼节,比如在公共场合要注意言行举止,遵守交通规则,排队等待服务等,以便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同时,政治和行政机构也要以礼为基础,尊重人民意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从而获得人民的支持和...

以仁义和礼制治国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仁义礼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刑事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手段。没有核心的根本,不能成立。没有治理的手段,不能施行。这两句话是说治理国家,儒法缺少其中之一,都是不可以的。儒,法这两个主语是一种并列关系。如果是内儒外法,那么应该是“夫仁义礼制为法令刑法之本”,而不是...

朔城区15037807695: 孔子口中的“周礼治国”具体指什么? -
大狐迹艾利: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孔子不满当时“天下无道”,动荡不安的社会,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

朔城区15037807695: 以政为德 以礼治国是谁主张的? -
大狐迹艾利: 为政以德、治国以礼是孔子的治国方略. 包括富民、教民、爱民,取得百姓的信任.他的治国思想是:对内要“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季氏将伐颛臾》篇中

朔城区15037807695: 孔子思想是如何体现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特点的?孔子思想是如何体现儒家学说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 特点的? -
大狐迹艾利:[答案]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中的礼就是指恢复周礼.这体现出了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但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因此说孔子思想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 希望帮到你~

朔城区15037807695: 商鞅的任法而治什么意思 -
大狐迹艾利: 在商鞅看来,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以礼治国”实乃迂腐之见,只有法才能赢得治国的力量.因此他极力主张以“法”代“礼”,主张把法看作是治理国家的惟一工具和判定是非功过的惟一标准.

朔城区15037807695: 以礼治国跟依法治国的区别是什么 -
大狐迹艾利: [法律]

朔城区15037807695: 五礼之中凶礼之首 -
大狐迹艾利: 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朔城区15037807695: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
大狐迹艾利: 因为,孔子认为,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是根本不行的,百姓只会为了不受法律的严惩而守规矩. 而用礼仪,用道德来引导百姓,让他们觉得做那些犯法的事情是耻辱的,他们就会...

朔城区15037807695: 以政为德 以礼治国是谁主张的?
大狐迹艾利: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耳且格.”历代儒家莫不将礼看成修身治国屡试不爽的法宝.孟子“仁政”主张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而在人性中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四端,并将礼看成体现仁义,进而实现“王道”的重要途径;荀子吸收诸子百家思想,认为礼是治国安民之本.他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他的礼法一体论为后世统治者所崇.

朔城区15037807695: 孔子,孟子,荀子治国之道 -
大狐迹艾利: 孔子: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孟子:仁政; 荀子:隆礼重法.

朔城区15037807695: 儒家学派要求统治者以( )治国儒家{主张: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以( )治国;主张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
大狐迹艾利:[答案] 以礼治国,那时因为周制度的礼崩乐坏的缘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