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父子之礼有哪些

作者&投稿:以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家礼的类别主要有哪些?~

家礼,是指维系家族尊卑等级关系的各种礼制规范。它既包含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习惯,也包含各个家族特别制定的规矩。它以封建的“三纲五常”为指导思想,将儒家所倡导的亲亲尊尊、父慈子孝、兄仁弟悌、夫贤妇随的精神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家礼的类别主要有:


1.祖孙之礼。在数世同堂的家族里,祖辈的辈分最长,地位最尊;孙辈是家族的小辈,与祖隔辈,容易对祖辈疏慢,所以祖孙之礼对之防范甚严。要求孙辈对祖辈礼敬有加,当然,也提倡祖辈慈爱、关怀孙辈。由于古代对于祖孙之礼的讲究,促进了祖孙间感情的交流和加深,从而在汉族中形成隔辈亲的传统。


2.父子之礼。按照“父为子纲”原则建立的调整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家族规范。此种礼法赋予父母掌握子女命运的权力,单向规定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从本质来说,还是阶级社会中等级关系在家庭关系中的反映。


3.婆媳之礼。家礼首先规定了婆婆在媳妇面前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所拥有的无所不揽的权力。媳妇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婆婆的安排。古代的婆媳之礼,浸透了儒家“三从四德”的封建说教,给中国女性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夫妻之礼。夫妻之礼确立了丈夫在家庭的主人地位,他可以打骂妻子,典卖妻子,休弃妻子,而妻子必须绝对服从。家族间夫妻地位的不平等,使夫权成为束缚妇女命运最大的一条绳索。


5.兄弟之礼。兄弟之礼即对众兄弟的地位,各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及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等所作的规定,它强调兄弟之间的友爱与团结,有利于建立健康的家族关系,是古代伦理遗产的精华。


家礼,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规范,人们对它的重视、遵守和履行,固然与长辈的示范、教诲有关,不过,与国家法律制度对它的肯定和维护,从而对家族成员产生强大的威慑力,也有重要的关系。每一部家礼中,实际都包含着所谓的“家法”。一旦违反,家长可以动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惩罚。轻者申斥、漫骂,重者棍棒相加,直至处死。处死的方式有逼其上吊、跳井,将其投河、沉塘等,手段非常残忍。在这里,温情脉脉的礼数与残酷少思的刑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族完全成为国家的一个缩影。生活于家礼束缚下的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人身自由,根本谈不到个性的发展。当然,古代家礼中,强调尊老爱幼,家族和睦,兄弟友爱、妯娌亲善,顾全大局,都是值得肯定的,早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优美品德。

古代幼学之年的礼仪大全

一、口头称谓语

古代称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
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
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交友称谓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贫*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古时父子之间的礼节:
古代三纲五常的其中一刚就是:父为子纲。
早起和晚睡前都要给父母行礼请安。吃饭时,父母不坐孩子不能坐,父母不动筷孩子不能动筷。注意父母喜欢吃什么就把该食物放到父母跟前,注意父母何时需要添饭、添汤等等。知道父亲外出回来时,要尽早去接,见面要先磕头,起身再问候身体、饮食等等。父亲的话在家中就是圣旨,不得违拗;即使不对,也不能强辩,要委婉说明原因。父亲在身边,父亲不坐,孩子不能坐,要垂手侍立,不得随便插嘴、心不在焉等等;父亲允许坐时才能坐。无论和谁提及自己的父亲名讳时,都不得直呼父亲名讳;比如:一个孩子的父亲叫:李发达。有人问他:令尊贵姓高名?他回答时,要先抱拳向上拱手,以示对父亲的尊敬,道:家父或家严或敝父姓李,木子李,中间一个发财的发字,后面一个到达的达字。平时对父亲说话声音要稳、轻、清、柔,不得造次。父亲出门,孩子要帮着拿物品,送至必要的地方才可分手,叮嘱父亲身体、起居,并向父亲磕头行礼。孩子外出,要向父母辞行,嘱咐父母注意身体、饮食,不可劳累,行磕头礼向父母道别。孩子出错,认真听取父母教诲、训诫,毕恭毕敬接受父母的惩罚。如是已结婚之人,每早起晚睡时,都要携妻带子到父母面前请安。遇事多向父亲请教。代替父母教导弟妹。以孝留名。牢记祖父辈的生辰、祭日等等,以免父母操心。饱学圣贤之书、之道,明事达理,替父母待人接物。考取功名,为父增光、光耀门楣。

在古代中国,礼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因而礼的名目极为繁冗,《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周礼·春官·大宗伯》将五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一、吉礼

吉礼是指祭祀之礼。古人祭祀为求吉祥,故称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将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

1、天神:受祭的天神不仅很多,而且有尊卑之别,《周礼》分之为三等。第一等是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为百神之君、天神之首。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诸侯有国,但不得祭天。祭天是国家最重大的典礼。每年冬至,天子在国都南郊的圜丘,用“禋祀”祭昊天上帝。祭天的仪式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有深意。例如天为阳,而南方为阳位,所以祭天的地点要在南郊;天圆地方,所以祭天之坛要建成圜形;冬至是阴尽阳生之日,所以祭天必须在冬至,等等。第二等是日月星辰,日月星辰附丽于天,垂象著明莫过于日月,日月之明就是天之明,所以必须祭祀;“星辰”是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和二十八宿,是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祭日月星辰用“实柴”之祀。第三等是除五纬、十二辰、二十八宿之外,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司中主宗室;司命(文昌宫的第五、第四星)主寿;风师是指箕星,雨师是指毕星,主兴风降雨。祭这一类星用“槱燎”之祀。后世祭典中,星辰入祀的范围不断扩大,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也都成为致祭的对象。
  对上述三类天神的祭祀方式,同中有异。相同之处是,禋祀、实柴、槱燎之祀都是燃烧堆积柴薪,使烟气上闻于天神。但陈放在柴薪之上的祭品,依神的尊卑而有差别:禋祀用玉、帛、全牲;实柴之祀只有帛没有玉,牲体是经过节解的;槱燎之祀只有节解的牲体。
  2、地示:对地示(示读qi)的祭祀,也依照尊卑分为三等。第一等是社稷、五祀、五岳,用血祭祭祀。所谓血祭,是用祭牲的血浇灌于地,使其气下达,及于地神。社是土神;稷是百谷之主;五祀是五行之神;五岳指东岳岱宗(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被认为是天下五方的镇山。第二等是山林、川泽,用貍沈之祭。祭山林叫“貍”,祭川泽叫“沈”。貍即“埋”字,将牺牲、玉帛埋入土中,表示对土地、山林之神的祭奠。沈通“沉”字,是将牺牲、玉帛沉入川泽,以表示对川泽之神的祭奠。此类祭祀的对象还有社稷、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等。据《周礼·小宗伯》,王郊祭之后,还要望祭五岳、四渎、四镇。四渎指江、河、淮、济等四条大河。四镇指扬州的会稽山、青州的沂山、幽州的医无闾、冀州的霍山,是四方的镇山。五岳、四镇、四渎各据一方,相隔辽远,难以一一往祭,所以在都城的四郊设坛,遥望而祭之,故称望祭。诸侯只能祭祀封地内的名山大川,所以自古有“祭不越望”之说。第三等是四方百物,用疈辜之祭。四方百物,是指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种小神。疈是剖祭牲之胸,辜是将剖过的牲体进一步分解。这类祭祀对象有如户、灶、雷、门、行等“五祀”。《礼记·月令》说,春祀户,夏祀灶,中央祀中类雷,秋祀门,冬祀行。五者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厚于民生,应该报其功,所以要祭五者之神。
  3、人鬼:人鬼之祭,主要是对祖先的祭祀。祭必于庙,周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诗·小雅·天保》说:“禴祠尝烝,于公先王。”《礼记·王制》说:“天子犆礿,祫禘、祫尝、祫烝。”犆,即“特”字,是单独的意思。犆礿,是说春祭是对群庙一一祭祀的。祫是合祭,就是将群庙的庙主集中在太祖庙致祭;夏、秋、冬三祭是祫祭。 对父祖的祭祀还大量集中在丧礼中,有奠、虞、卒哭、祔、小祥、大祥、禫等名目,相当复杂。后世的人鬼之祭,并不限于先祖,还包括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

二、凶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凶礼是指救患分灾的礼仪,包括荒礼和丧礼两大类,细目则有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等五种。
  1、丧礼:某国诸侯新丧,则兄弟亲戚之国要依礼为之服丧,以志哀悼,还要派使者前往吊唁,赠送助丧用的钱物等,都有特定的礼仪。丧礼是古代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来表达对死者的敬爱之情。与丧礼密不可分的是丧服制度,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种丧服,以及从三年到三月不等的服丧时间。
  2、荒礼:荒是指年谷不熟,也就是通常说的荒年。《逸周书·籴匡》将农业丰歉分为成年、年俭、年饥、大荒等四种情况。《周礼》所说的荒,还包括疫病流行在内。当邻国出现灾荒或传染病,民众面临生存危机时,应该用一定的方式表示同忧,如《礼记·曲礼》所说“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或者直接贷给饥民粮食,《国语·鲁语》:“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郑国发生饥荒,郑子皮“饩国人粟,户一钟”。或者移民通财,《孟子》梁惠王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3、吊礼:邻国遭遇水火之灾,应该派使者前往吊问。鲁庄公十一年秋,宋国发生大水,鲁君派人前往慰问,说“天作淫雨,害于粢盛,如何不吊?”《左传》成公三年二月甲子,新宫(宣公之庙)灾,“三日哭”。《谷梁传》:“三日哭,哀也,其哀礼也。”
  4、禬礼:禬(读hui)是会合财货的意思。邻国发生祸难,发生重大物质损失,弟之国应该凑集钱财、物品以相救助。《春秋》襄公三十一年冬,“会于澶渊,宋灾故”。《谷兄梁传》云:“更宋之所丧财也。”意思是说补充宋国因灾祸而丧失的财物,使之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5、恤礼:恤是忧的意思。邻国发生外患内乱,应该派遣使者前往存问安否。

三、军礼
  军与征战相关,而也列入礼的范围有两方面的理由。从理论上讲,王者以礼治国,使天下归于大同,必然会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干扰,甚至兵火的威胁,因此《礼记·月令》说,需要命将选士,“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礼乐与征伐,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此外,军队的组建、管理等,也都离不开礼的原则。例如军队的规模,天子为六军,根据礼有等差的原则,诸侯的军队不得超过六军,而必须与国力相称,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当时的军力往往用战车的多少来衡量,所以又有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的说法。军队必须按照礼的原则,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礼记·曲礼》说:“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周礼·春官·大宗伯》中的军礼,包括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五种。
  1、大师之礼:大师之礼,是制天子亲自出征的礼仪。天子御驾亲征,威仪盛大,是为了调动国民为正义而战的热情,所以《周礼》说:“大师之礼,用众也。“郑玄注说:“用其义勇也。”
  2、大均之礼:据《周礼·地官·小司徒》,古代的军队建制,以五人为一伍,五伍(二十五人)为一两,四两(一百人)为一卒,五卒(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师(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国家根据这一建制“以起军旅”(征兵),同时“以令贡赋”(分摊军赋),也就是说,应征的士兵必须自备车马、盔甲等。这种做法,是由与当时兵农合一的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大均之礼意在平摊军赋,使民众负担均衡。唐宋以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军礼中不再有这一条。
  3、大田之礼:古代诸侯都亲自参加四时田猎,分别称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故称大田之礼。田猎的主要目的,是检阅战车与士兵的数量、作战能力,训练未来战争中的协同配合。
  4、大役之礼:大役之礼,是为了营造宫邑、堤防等而役使民众。大役之礼要求根据民力的强弱分派任务,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为力不同科”的思想。
  5、大封之礼:诸侯相互侵犯,争夺对方领土,使当众流离失所。当侵略一方受到征讨之后,要确认原有的疆界,聚集失散的居民。古代疆界都要封土植树,故称大封之礼。

四、宾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在宗法社会中,天子与诸侯之间,大多有亲戚关系。为了联络感情,彼此亲附,需要有定期的礼节性的会见。据《周礼》,宾礼就是天子、诸侯接待宾客的礼仪,其名目有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等。”
  1、朝礼:朝礼包括天子的五门(皋门、库门、路门、雉门、应门)三朝(外朝、治朝、燕朝)、朝位(三公、孤、卿、大夫等在朝廷中站立的位置)、朝服(冠冕、带韠、黻黼、佩玉等)等,以及君臣出入、揖让、登降、听朝等的礼仪。
  2、相见礼:古代人际交往的礼仪,并非局限于天子、诸侯之间,在士与士之间也有相应的礼仪,《仪礼》有《士相见礼》记载上古时代士相见,以及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大夫庶人见于君、燕见于君、言视之法、侍坐于君子、士大夫侍食于君等等的礼节。以此为基础,历代的相见礼有所变化和发展。
  3、蕃王来朝礼:据《明集礼》,洪武初年制定蕃王来朝礼。蕃王来朝,到达龙江驿后,驿令要禀报应天府,再上达中书省和礼部。应天知府奉命前往龙江驿迎劳。蕃王到达下榻的宾馆后,省部设宴款待。然后由司仪导引,到奉天殿朝见天子,到东宫拜见皇太子。朝见完毕,天子赐宴。接着,皇太子、省、府、台一一设席宴享。蕃王返回,先后向天子、皇太子辞行,然后由官员慰劳并远送出境。其间的每一个程序都有“仪注”加以规范。

五、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嘉礼是饮食、婚冠、宾射、燕飨、脤膰、贺庆之礼的总称。嘉是善、好的意思。嘉礼是按照人心之所善者制定的礼仪,故称嘉礼。
  1、饮食之礼:国君通过宾射、燕享之礼,与族族兄弟、四方宾客等饮酒聚食,以联络和加深感情,所以说“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2、婚冠之礼: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许嫁,十五而笄,有冠笄之礼,表示成年。成年男女用婚礼使之恩爱相亲,所以说“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3、宾射之礼:古代乡有乡射礼,朝廷有大射礼。在射礼中,即使有天子参与,也必须立宾主,所以称宾射之礼。射礼主为亲近旧知新友,所以说“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
  4、燕飨之礼:四方前来朝聘的诸侯,是天子的宾客。天子要通过燕飨的方式,与之相亲。所以说“以燕飨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5、脤膰之礼:脤膰是宗庙社稷的祭肉。在祭祀结束后,将脤膰分给兄弟之国,借以增进彼此的感情,所以说“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
  6、贺庆之礼;对于有婚姻甥舅关系的异姓之国,在他们有喜庆之事时,要用致送礼物,以相庆贺。所以说“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7、巡守礼:《礼记·王制》说“天子五年一巡守”,《周礼·大行人》则说天子十二年“巡守殷国”。《易·观卦》说,王者要“省方、观民、设教”,意思是说,天子要巡省方国,以观民俗而设教。据文献记载,上古时代帝王有定期巡守的制度。《尚书·尧典》说,舜在巡守之年的二月,东巡守到达岱宗(泰山);五月,南巡守到达南岳;八月,西巡守到达西岳;十一月,北巡守到达北岳。舜所到之处,要祭祀当地的名山大川,观察风俗民情,并听取诸侯的述职,考论政绩,施行赏罚。秦始皇曾到各地巡守。《后汉书·世祖本纪》说,光武帝曾经于十七年南巡守、十八年西巡守、二十年东巡守。
  8、即位改元礼:古人把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子夜为冬至之时称为初元(或者上元)。政权的更迭,往往选择元日,据《尚书》记载,唐虞禅让,就选择在“正月上日”,上日就是朔日。
  嘉礼的范围很广,除上述诸礼外,还包括正旦朝贺礼、冬至朝贺礼、圣节朝贺礼、皇后受贺礼、皇太子受贺礼、尊太上皇礼、学校礼、养老礼、职官礼、会盟礼,乃至观象授时、政区划分等等。

古代人实际上是:“居家无常礼” 的。日常生活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一般是----孝敬即大礼。
1,出必告,归必省:外出办事儿要禀告父母,回到家里,先去问候父母。
2,甘食美味,首先孝敬父母。
3,问寒问暖。
4,让父母心情愉悦,永远给父母好脸色,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孔子说:“色难。”

古代父子之礼节:
子女对父母应侍奉得极其周到,且对父母的态度要极其恭谨。如宋代张存“家居矜壮,子孙非正衣冠不见。”(《宋史》卷三二○“张存传”)又如三国时司马防,其“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再如唐河东节度使柳公绰,每平且诸子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至归寝时,诸子复昏定中门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以上诸例,都十分符合《礼记》所载的事项。可见我国古代的父子关系较为严肃。
此外,《礼记》“曲礼”和司马光的《涑水家仪》中都说:“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其意类似当今的“出门必敬告父母,回家必面见父母。”为什么要有“出告反面”之礼?根据司马光的解说是:“为人亲者无一念而忘其子,故有倚门倚闾之望;为人子者无一念而忘其亲,故有出告反面之礼。”因为为人之子的,常常惦念着父母,而且惟恐父母悬念,所以出必告,反必面。这样说来,事亲之礼的产生,应是源于子女对父母诚挚的情感。
子女对父母除了情感外,更重要的是尊敬。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父母是高出子女一等的,子女绝不可逾越父母。《涑水家仪》中即谓“凡事不敢自拟于其父”;《礼记》“曲礼”也说:“父子不同席”,郑玄注:“异尊卑也”,这意思是说父子不并排坐,这种父子尊卑相异、不处一席的想法,在国家社会都受到承认。如《吴录》中载:“景皇时纪亮为尚书令,其子纪骘为中书,每朝会,诏以屏风隔其坐。”隋时杨玄感与其父杨素俱为第二品,朝会则齐列,“其后高祖命玄感降一等,玄感拜谢曰:‘不意陛下宠臣之甚,许以公廷获展私敬’”(《隋书》卷七十“杨玄感传”)
至于父母方面,按理讲,是应对子女慈爱,且应以身作则的。如《颜氏家训》谓:“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想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tangram_guid_1356869884662??”又刘宋颜延之的《庭诰》云:“欲求子孝必先慈,将责弟悌务念为友;虽孝不待慈,而慈能植孝,悌非期友,而友亦立悌。”但因中国是一个父权社会,父亲有绝对的权威,因此一般多只要求儿女要“孝”,很少要求父母应有相对的“慈”。如林逋《省心录》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须之理也。然子不可待父慈而后孝,弟不可待兄友而后恭。”又如前人在《魏孝文论》一文中云:“母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尽子道,????母生之身而母杀之死者,且不敢怨,孝子之于亲,纵受其虐,不敢疾怨。”这是因强烈的父尊子卑观念而造成。因此纵然父母有不是之处,子女也须顺从,最多是和颜悦色的相劝,《论语》“里仁”就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而不能稍减其孝敬之心。宋《袁氏世范》对父子关系也有所说明:“子之于父,弟之于兄,犹卒伍之于将帅,胥吏之于官曹,奴婢之于雇主,不可相视如朋辈,事事欲论曲直,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颜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为父兄者又当自省。”有句俗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正反映了这种父尊子卑的观念。


描写父子关系的诗句
有时地爱宝,人杰时一付。 礼围较文章,发为性仁赋。 盛美固不绝,且作忠孝路。 时凶资贼多,炽焰不容捕。 长驱斩关来,提挥远相诉。 申生本医家,首冲众贼怒。 有子趋而前,悲泣湿衣袧。 愿代父这死,三万色不怖。 贼曰汝子孝,解衣衬血污。 以此两全生,父子欢如故。 何不上明君,青旌当金铸。 赠陈...

“唯禽兽无里礼,故父子聚(一个‘鹿’里面一个‘匕’的字)”是什么意思...
读音:jù yōu 麀,牝鹿。聚是共的意思。聚麀本指兽类父子共一牝的行为。

古代的婚嫁六礼现在留存的有哪些?如何看待婚嫁六礼?
…敬慎重正而后父子俩有亲,父子有亲而后朝臣有正,谓之昏礼者,礼之本也。”另据《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直到现代中国的婚俗礼仪知识中,特别是在在一些农村区域的离婚方式,仍可看到“婚姻生活六礼”的显著印痕。但在我国当代的婚俗礼仪知识中,三书六礼的...

《礼记》礼器原文及译文
则上之制礼也节矣。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诗》云:「匪革其犹,聿追来孝。」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余,此之谓称...

封建时代所说的五伦是指什么?
五伦指的是古代中国的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

春秋战国时期,父子之间的称呼
我们的假设同样是:(1)使用这种称谓的人移走了;(2)使用这种称谓的发生了称谓更替;(3)这里有了新的主人。尽管广大的北方包括中原地区已经不用“爷”称父,但它的痕迹还是在这个地方的语言中得到了保留。例如称父子俩为“爷儿俩”,我小时候还经常听到“还是爷娘亲”的儿歌。(四)“爹”类 社...

中国有哪些礼仪礼节?
职场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学会这些礼仪规范,将使一个人的职业形象大为提高。

古代幼学之年的礼仪有哪些?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乔梓:称人父子。昆玉(昆仲):称人兄弟。令侄:称人侄儿。贤契:称自己的学生。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有关24孝的故事
1、【孝感动天】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

礼是什么意思
”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韩非子(见韩非)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这些话都证明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决非普遍...

武都区18568531456: 古代的礼有哪些 -
迟狱维普: 冠礼古代的男子到一定年龄(士大夫是20岁,天子诸侯为12岁)时所举行的一种头发加冠的极为隆重的礼节,它属于古代“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中的“嘉礼”.可分为三个步骤: 1.卜筮.就是冠礼举行之前事先卜筮...

武都区18568531456: 古代儿子如何给父母行礼 -
迟狱维普: 完全看年代. 在正坐(也就是跪坐)时期,这个基本上是先秦一直到唐代初期(或南北朝末期,这个各地椅子的普及速度不一样).对父母主要的行礼就是稽首和顿首,按照现代的话就是磕头,区别在于稽首更正式一点,头在地上的时间长一点...

武都区18568531456: 周礼文化是什么 -
迟狱维普:[答案] 《周礼》共4万字,分为: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管朝政;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管民教;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管宗族... 例如:首先确认,两人是父子关系.其次,父子关系应遵循父慈子孝之礼.按照应有位置规范的礼去做,才是为人的基本规...

武都区18568531456: 1、礼的各种定义是什么?包括古代和现代的
迟狱维普: 礼的介绍 礼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典章... 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

武都区18568531456: 封建礼教有哪些 -
迟狱维普: 所谓“礼”,是指源于氏族社会具有宗教意义的习惯和礼仪.在封建国家产生以后,具有原始习惯意义的礼经过统治阶级的改造和完善,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法律的性质和效力.但是,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的原始性、混溶性、道德性和...

武都区18568531456: 中国礼仪之生活礼仪?有哪些?
迟狱维普: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节之多之全可谓是冠绝天下,举凡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只要人类生活中所能碰见之事,具体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礼的要求很多,在生活中,父子间要“上慈下孝”,兄弟间要“兄...

武都区18568531456: 恭和礼的区别 -
迟狱维普: 恭 基本字义(1)肃敬,谦逊有礼貌:~敬.~谨.~候.~维.~贺.打~(拱揖).洗耳~听.详细字义 〈形〉(1)形声.从心,共声.本义:恭敬,谦逊有礼.(2)同本义.密人不恭,敢距大邦.--《诗·大雅·皇矣》恭,敬也.--《尔雅》何胤云...

武都区18568531456: 你认为什么是孝? -
迟狱维普: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之首. 1、无违即孝.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无违”.当樊迟问什么是“无违”时,孔子解释说:“生事这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还强调,“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武都区18568531456: 三书六礼指什么?
迟狱维普: 三书六礼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