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抗日英雄李如松是怎么死的?谁能详细的解释一下??

作者&投稿:闻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如松是明朝著名抗日名将,他指挥的抗倭援朝战争,为何能够以少胜多?~

李如松所打的援朝抗倭战争其实最出名的就是三场战争,第一场是平壤之战,第二场是碧蹄馆血战,第三场是龙山奇袭战。而要说以少胜多其实三场战争皆是如此,最出彩的就是碧蹄馆血战中明军以三千战三万余倭军的战斗了。其实不要看当时李如松部下很少,但是他们其实可以说是明朝的精锐部队。

第一场战役:平壤之战,这一场战役之所以能够胜利其实与李如松是脱不开关系的,在刚开始的时候,李如松在到达平壤的次日就开始了攻城战,而且是直接发起了总攻,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震天动地,经过一上午的鏖战,两军还是在厮杀中,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而李如松也是前往了前线督战,明史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整个平壤之战可以说李如松的作用是十分之大的,他的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军取得这场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两军伤亡比也是达到一比十几。

第二场战役:碧蹄馆血战,可以说这场战役是最惨烈的战斗了,也是最为不对等的战役,因为明军的三千军力其实只是明军的一支探前部队,当时的日军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必须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消灭这3000明军,以备决战。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支部队可以说是整支部队的精锐所在,而且由于将领的用命和李如松长时间的治军,导致这支部队作战非常顽强,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虽然期间有支援到达但是明军一直处于人数劣势,战役结束时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

第三场战斗:龙山奇袭战,李如松派人奇袭汉城日军在龙山的军粮库,烧了日军的所有军粮,最终让日军无奈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逐步收回了朝鲜沦陷的国土。这一战役最主要的就是李如松的谋略了。当然也有日军的掉以轻心。
最后,只想说李如松干的漂亮,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所帮助。

引用《明朝哪些事》里的一句评价:“说他不会打仗,比较冤枉;说他会打仗,比较扯淡!”
他之前曾在与蒙古人的多年战斗中有过一些战争(主要追随他老爹李成梁和他大哥李如松打过一些仗),在万历朝鲜战争是也随李如松在平壤与日军血战数回合,平壤的西门就是他打下的,头上还中了一枪。不过,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它适合在一位厉害的将军手下当副将,不适合独自指挥打仗,因为他有冲锋陷阵的勇气,也有拼死一搏的决心,但没有审时度势临场应变的睿智,以及力挽狂澜的霸气。所以在李如松站死后,他曾接替李如松当了一段时间辽东总兵,但他并没有延续父兄的辉煌,面对咄咄逼人的蒙古人以及逐渐做大的努尔哈赤与建州女真,他显得手足无措,只能让他老爹再次出山,如果说,他的优点在万历朝鲜战争中得到淋漓精致地发挥,那么他的弱点在萨尔浒大战中就被血淋淋地展现,萨尔浒大战中李如柏本可有所作为,即使在杜松、马林两路人马被全歼的情况下,由于当时刘铤这一路尚在,而后金军的主要目标在于刘铤,女真人的主力也在外作战,李如柏完全可以趁机偷袭赫图阿拉,让努尔哈赤首尾不能兼顾,然而他犹豫了,而片刻的举棋不定换来的就是方寸的大乱,最后才落得个未战而一溃千里的结局,只能自尽以谢天下。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李如柏的写照。

李如松 (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因给书中黄道瞻等人上疏皇帝,数言李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被召佥书右府提督京城抚。

万历十五年(1587)复总兵职,镇守宣府,再召佥书中府。

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哮拜反宁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用水攻战术攻克了宁夏城,斩贼立功,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同年四月,日本的大封建主丰田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由于朝鲜国王李讼 腐败无能,使得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釜山、王京(今南朝鲜汉城)、平壤诸地。

十二月,明朝廷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回国,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辽东总兵。次年四月,士著人进攻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进行追击,途中埋伏,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家族

李如松,朝鲜族后裔。有考证说李如松祖籍为陇西,唐朝末年为避乱迁入朝鲜。他在朝鲜的先祖可以追查四代,名为: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把图理的儿子“李膺尼,洪武渡江归附”明朝,归附后“授总旗”,高祖李英,授世铁岭指挥佥事,从此李氏便在铁岭安家落户。到了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这一代,李氏一门世袭官爵,族亲旺盛,成了明清以来铁岭著名的大户。

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李成梁出任辽东总兵官,镇辽二十二年“身经百十余战,刀痕箭瘢,遍体残伤”,先后奏大捷者十,号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其用兵勇敢果决,善用计谋,敢于深入,多次以轻骑出塞数百里直捣敌军腹心,打败女真人和蒙古各部的侵扰,用计杀死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大大削弱了建州女真的实力,巩固了明朝的东北边防。

生平

1.将门虎子
万历三十四年六月,李成梁去世,享年九十三岁,“上命以公祭丧”,恩遇之隆,一时无二。一代名将最终埋骨于他戎马一生的白山黑水之中。
李成梁有九个儿子,五个做到总兵官,四个做到参将,时人誉为“李家九虎将”,好多部下亲兵如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后来都成了镇戍一方的大将。他的长子就是后来威震北疆,扬名三国的一代名将——李如松。

2.鏊兵西北
李如松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
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镇原副总兵哮拜(鞑靼人,东蒙古族)父子与蒙古得套部勾结发动叛乱,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全陕震动”,明朝政府派去平叛的几只军队都打了败仗。
是年四月,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这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六月,李如松率平叛大军抵达宁夏。七月,命明军麻贵部出击,击败蒙古得套部,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剪除了叛军的外援。与此同时,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团团包围。李如松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和宁夏城防之后,下令决开黄河,水淹宁夏城。城内弹尽粮绝,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叛军失去外援,内部也发生了火并。九月十六日,宁夏城防崩塌,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攻入城内,哮拜自尽身亡,其子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宁夏叛乱全部平息。就在李如松率军转战西北平叛战场之际,一场更大的风暴在东北亚上空酝酿形成,呼啸着向大明帝国袭来。

3.转战东北亚
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其野心也随之骤然膨胀,居然异想天开地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最终建立所谓“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的军事侵略计划。公元1592年4月13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壬辰倭乱爆发!
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整个朝鲜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丰臣秀吉出动20万大军,挟内战一统日本之余威,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得意忘形的丰臣秀吉不但向明朝要求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日本人的狂妄和野心彻底激怒了明神宗朱翊钧。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浙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第三征为万历二十八年的平定播州之战)

4.龙咆平壤

公元1593年1月7日,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是日将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当夜,日军出动800人的夜袭部队偷袭明军大营,遭到明军1000名火箭手的强大火力狙击,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寥寥几十人侥幸逃生。

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明军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火焰蔽空,震天动地,把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惨不忍睹,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第一轮炮火准备之后,明军各攻城部队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喊杀声犹如天塌地裂,枪林弹雨中数百架攻城梯架上城头,一时间明军士卒密如蚁聚,争相攀登,平壤各门顿时陷入了激烈交战。平壤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同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主峰,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
军令一下,士气高涨的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蜂拥向前,明军火铳营和虎蹲炮(发射霰弹的中型火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激战中,李如松的坐骑被敌火绳枪手击毙,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
正午时分,1000名化装成朝鲜军的浙兵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明军不断攀上城头,欢呼声响彻云天。一门失守,六门皆惊,城头守军的意志瞬时间崩溃了,纷纷弃城而逃,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明军骑兵如潮水般突入城内......
在普通门督战的小西行长目睹此景面色惨白,心知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作最后的困兽之斗。
城内,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日军残余主力约9000人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负隅顽抗。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部队伤亡很大。李如松果断做出决定:停止攻击,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出南面的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出信使给小西行长送信,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小西行长接到李如松的信后犹豫不决,但是战场形势迫使他别无选择,守也是死,突围也是死,不如拼死突围或许还有一条生路。天黑以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喜出往外,争先恐后的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群。

就在这时,令人惊骇的一幕发生了。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雨点般的炮弹落入过江的日军人群里,江面的冰层被明军重炮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顿时乱作一团,无数日军坠入江中,加上马踏人踩,裂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继而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连呼救都来不及就顺流冲到冰面下......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已经等候多时了!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丢下大队人马,仅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朝鲜军、朝鲜义军连番追杀,最后总算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黄海道。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大振,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收复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灭10000多个日本鬼子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明帝国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个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色。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占大明继而建立其所谓“大东亚帝国”的迷梦,被明军的铁蹄和大炮撞击的粉碎!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5.血战碧蹄馆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公元1593年1月24日至25日在这里所爆发的一系列激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载入了世界战争历史的史册。
1593年1月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600余级。
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壬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蹄馆大战打响了。
日本主将——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了的烙铁。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最大射程1000米,后填装弹,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和大量三眼火铳、集束火箭(明军常备武器中的一种,手动点火,射程300米,一次发20枝的称为“火龙箭”,32枝的称为“一窝蜂”,49枝称为“飞廉箭”,100枝的称为“百虎齐奔”)。

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5000)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以战车为工事,先以佛郎机炮、火铳、火箭的压倒性优势火力大量杀伤日军,再以骑兵的短促出击消灭逼近的足轻步兵,击退了日军一次次潮水般的进攻。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残酷的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将杨元率2000骑兵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伤亡惨重,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传》记载,日军阵亡将领包括:

小野成幸 十时连久 池边永晟 安东幸贞
小川成重 安东常久 久野重胜 横山景义
桂五左卫门 内海鬼之丞 伽罗间弥兵卫 手岛狼之助
汤浅新右卫门 吉田太左卫门 波罗间乡左卫门

一昼夜交战阵亡日军将领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当日战况之惨烈。 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10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4万,哪来的十万铁骑?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龟缩一团,不敢出战,而明军由于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一时间战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这一情报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队700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夜袭龙山之战,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明军仅以微小的代价就将十几万日军置入绝境,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味道。李如松真神将也!
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4月18日,日军撤出京城,5月2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交还了俘虏的朝鲜二王子。李如松于4月19日率东征军开进京城,5月15日收复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
6.血染沙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李如松回国述职,朝廷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升任辽东总兵官。次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岁。一代名将,血染沙场,马革裹尸。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简介
李如松 (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因给书中黄道瞻等人上疏皇帝,数言李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被召佥书右府提督京城抚。
万历十五年(1587)复总兵职,镇守宣府,再召佥书中府。
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哮拜反宁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用水攻战术攻克了宁夏城,斩贼立功,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同年四月,日本的大封建主丰田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由于朝鲜国王李讼 腐败无能,使得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釜山、王京(今南朝鲜汉城)、平壤诸地。
十二月,明朝廷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回国,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辽东总兵。次年四月,士著人进攻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进行追击,途中埋伏,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生平

1.将门虎子
万历三十四年六月,李成梁去世,享年九十三岁,“上命以公祭丧”,恩遇之隆,一时无二。一代名将最终埋骨于他戎马一生的白山黑水之中。
李成梁有九个儿子,五个做到总兵官,四个做到参将,时人誉为“李家九虎将”,好多部下亲兵如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后来都成了镇戍一方的大将。他的长子就是后来威震北疆,扬名三国的一代名将——李如松。

2.鏊兵西北
李如松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
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镇原副总兵哮拜(鞑靼人,东蒙古族)父子与蒙古得套部勾结发动叛乱,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全陕震动”,明朝政府派去平叛的几只军队都打了败仗。
是年四月,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这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六月,李如松率平叛大军抵达宁夏。七月,命明军麻贵部出击,击败蒙古得套部,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剪除了叛军的外援。与此同时,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团团包围。李如松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和宁夏城防之后,下令决开黄河,水淹宁夏城。城内弹尽粮绝,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叛军失去外援,内部也发生了火并。九月十六日,宁夏城防崩塌,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攻入城内,哮拜自尽身亡,其子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宁夏叛乱全部平息。就在李如松率军转战西北平叛战场之际,一场更大的风暴在东北亚上空酝酿形成,呼啸着向大明帝国袭来。

3.转战东北亚
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其野心也随之骤然膨胀,居然异想天开地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最终建立所谓“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的军事侵略计划。公元1592年4月13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壬辰倭乱爆发!
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整个朝鲜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丰臣秀吉出动20万大军,挟内战一统日本之余威,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得意忘形的丰臣秀吉不但向明朝要求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日本人的狂妄和野心彻底激怒了明神宗朱翊钧。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浙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第三征为万历二十八年的平定播州之战)

4.龙咆平壤

公元1593年1月7日,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是日将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当夜,日军出动800人的夜袭部队偷袭明军大营,遭到明军1000名火箭手的强大火力狙击,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寥寥几十人侥幸逃生。

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明军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火焰蔽空,震天动地,把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惨不忍睹,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第一轮炮火准备之后,明军各攻城部队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喊杀声犹如天塌地裂,枪林弹雨中数百架攻城梯架上城头,一时间明军士卒密如蚁聚,争相攀登,平壤各门顿时陷入了激烈交战。平壤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同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主峰,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
军令一下,士气高涨的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蜂拥向前,明军火铳营和虎蹲炮(发射霰弹的中型火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激战中,李如松的坐骑被敌火绳枪手击毙,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
正午时分,1000名化装成朝鲜军的浙兵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明军不断攀上城头,欢呼声响彻云天。一门失守,六门皆惊,城头守军的意志瞬时间崩溃了,纷纷弃城而逃,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明军骑兵如潮水般突入城内......
在普通门督战的小西行长目睹此景面色惨白,心知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作最后的困兽之斗。
城内,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日军残余主力约9000人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负隅顽抗。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部队伤亡很大。李如松果断做出决定:停止攻击,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出南面的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出信使给小西行长送信,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小西行长接到李如松的信后犹豫不决,但是战场形势迫使他别无选择,守也是死,突围也是死,不如拼死突围或许还有一条生路。天黑以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喜出往外,争先恐后的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群。

就在这时,令人惊骇的一幕发生了。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雨点般的炮弹落入过江的日军人群里,江面的冰层被明军重炮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顿时乱作一团,无数日军坠入江中,加上马踏人踩,裂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继而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连呼救都来不及就顺流冲到冰面下......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已经等候多时了!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丢下大队人马,仅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朝鲜军、朝鲜义军连番追杀,最后总算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黄海道。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大振,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收复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灭10000多个日本鬼子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明帝国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个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色。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占大明继而建立其所谓“大东亚帝国”的迷梦,被明军的铁蹄和大炮撞击的粉碎!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5.血战碧蹄馆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公元1593年1月24日至25日在这里所爆发的一系列激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载入了世界战争历史的史册。
1593年1月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600余级。
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壬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蹄馆大战打响了。
日本主将——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了的烙铁。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最大射程1000米,后填装弹,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和大量三眼火铳、集束火箭(明军常备武器中的一种,手动点火,射程300米,一次发20枝的称为“火龙箭”,32枝的称为“一窝蜂”,49枝称为“飞廉箭”,100枝的称为“百虎齐奔”)。
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5000)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以战车为工事,先以佛郎机炮、火铳、火箭的压倒性优势火力大量杀伤日军,再以骑兵的短促出击消灭逼近的足轻步兵,击退了日军一次次潮水般的进攻。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残酷的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将杨元率2000骑兵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伤亡惨重,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
血染沙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李如松回国述职,朝廷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升任辽东总兵官。次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岁。一代名将,血染沙场,马革裹尸。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李如松 (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因给书中黄道瞻等人上疏皇帝,数言李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被召佥书右府提督京城抚。

万历十五年(1587)复总兵职,镇守宣府,再召佥书中府。

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哮拜反宁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用水攻战术攻克了宁夏城,斩贼立功,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同年四月,日本的大封建主丰田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由于朝鲜国王李讼 腐败无能,使得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釜山、王京(今南朝鲜汉城)、平壤诸地。

十二月,明朝廷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回国,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辽东总兵。次年四月,士著人进攻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进行追击,途中埋伏,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家族

李如松,朝鲜族后裔。有考证说李如松祖籍为陇西,唐朝末年为避乱迁入朝鲜。他在朝鲜的先祖可以追查四代,名为: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把图理的儿子“李膺尼,洪武渡江归附”明朝,归附后“授总旗”,高祖李英,授世铁岭指挥佥事,从此李氏便在铁岭安家落户。到了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这一代,李氏一门世袭官爵,族亲旺盛,成了明清以来铁岭著名的大户。

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李成梁出任辽东总兵官,镇辽二十二年“身经百十余战,刀痕箭瘢,遍体残伤”,先后奏大捷者十,号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其用兵勇敢果决,善用计谋,敢于深入,多次以轻骑出塞数百里直捣敌军腹心,打败女真人和蒙古各部的侵扰,用计杀死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大大削弱了建州女真的实力,巩固了明朝的东北边防。

生平

1.将门虎子
万历三十四年六月,李成梁去世,享年九十三岁,“上命以公祭丧”,恩遇之隆,一时无二。一代名将最终埋骨于他戎马一生的白山黑水之中。
李成梁有九个儿子,五个做到总兵官,四个做到参将,时人誉为“李家九虎将”,好多部下亲兵如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后来都成了镇戍一方的大将。他的长子就是后来威震北疆,扬名三国的一代名将——李如松。

2.鏊兵西北
李如松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
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镇原副总兵哮拜(鞑靼人,东蒙古族)父子与蒙古得套部勾结发动叛乱,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全陕震动”,明朝政府派去平叛的几只军队都打了败仗。
是年四月,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这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六月,李如松率平叛大军抵达宁夏。七月,命明军麻贵部出击,击败蒙古得套部,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剪除了叛军的外援。与此同时,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团团包围。李如松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和宁夏城防之后,下令决开黄河,水淹宁夏城。城内弹尽粮绝,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叛军失去外援,内部也发生了火并。九月十六日,宁夏城防崩塌,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攻入城内,哮拜自尽身亡,其子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宁夏叛乱全部平息。就在李如松率军转战西北平叛战场之际,一场更大的风暴在东北亚上空酝酿形成,呼啸着向大明帝国袭来。

3.转战东北亚
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其野心也随之骤然膨胀,居然异想天开地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最终建立所谓“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的军事侵略计划。公元1592年4月13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壬辰倭乱爆发!
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整个朝鲜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丰臣秀吉出动20万大军,挟内战一统日本之余威,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得意忘形的丰臣秀吉不但向明朝要求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日本人的狂妄和野心彻底激怒了明神宗朱翊钧。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浙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第三征为万历二十八年的平定播州之战)

4.龙咆平壤

公元1593年1月7日,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是日将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当夜,日军出动800人的夜袭部队偷袭明军大营,遭到明军1000名火箭手的强大火力狙击,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寥寥几十人侥幸逃生。

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明军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火焰蔽空,震天动地,把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惨不忍睹,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第一轮炮火准备之后,明军各攻城部队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喊杀声犹如天塌地裂,枪林弹雨中数百架攻城梯架上城头,一时间明军士卒密如蚁聚,争相攀登,平壤各门顿时陷入了激烈交战。平壤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同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主峰,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
军令一下,士气高涨的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蜂拥向前,明军火铳营和虎蹲炮(发射霰弹的中型火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激战中,李如松的坐骑被敌火绳枪手击毙,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
正午时分,1000名化装成朝鲜军的浙兵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明军不断攀上城头,欢呼声响彻云天。一门失守,六门皆惊,城头守军的意志瞬时间崩溃了,纷纷弃城而逃,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明军骑兵如潮水般突入城内......
在普通门督战的小西行长目睹此景面色惨白,心知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作最后的困兽之斗。
城内,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日军残余主力约9000人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负隅顽抗。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部队伤亡很大。李如松果断做出决定:停止攻击,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出南面的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出信使给小西行长送信,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小西行长接到李如松的信后犹豫不决,但是战场形势迫使他别无选择,守也是死,突围也是死,不如拼死突围或许还有一条生路。天黑以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喜出往外,争先恐后的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群。

就在这时,令人惊骇的一幕发生了。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雨点般的炮弹落入过江的日军人群里,江面的冰层被明军重炮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顿时乱作一团,无数日军坠入江中,加上马踏人踩,裂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继而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连呼救都来不及就顺流冲到冰面下......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已经等候多时了!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丢下大队人马,仅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朝鲜军、朝鲜义军连番追杀,最后总算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黄海道。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大振,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收复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灭10000多个日本鬼子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明帝国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个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色。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占大明继而建立其所谓“大东亚帝国”的迷梦,被明军的铁蹄和大炮撞击的粉碎!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5.血战碧蹄馆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公元1593年1月24日至25日在这里所爆发的一系列激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载入了世界战争历史的史册。
1593年1月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600余级。
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壬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蹄馆大战打响了。
日本主将——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了的烙铁。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最大射程1000米,后填装弹,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和大量三眼火铳、集束火箭(明军常备武器中的一种,手动点火,射程300米,一次发20枝的称为“火龙箭”,32枝的称为“一窝蜂”,49枝称为“飞廉箭”,100枝的称为“百虎齐奔”)。

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5000)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以战车为工事,先以佛郎机炮、火铳、火箭的压倒性优势火力大量杀伤日军,再以骑兵的短促出击消灭逼近的足轻步兵,击退了日军一次次潮水般的进攻。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残酷的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将杨元率2000骑兵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伤亡惨重,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传》记载,日军阵亡将领包括:

小野成幸 十时连久 池边永晟 安东幸贞
小川成重 安东常久 久野重胜 横山景义
桂五左卫门 内海鬼之丞 伽罗间弥兵卫 手岛狼之助
汤浅新右卫门 吉田太左卫门 波罗间乡左卫门

一昼夜交战阵亡日军将领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当日战况之惨烈。 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10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4万,哪来的十万铁骑?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龟缩一团,不敢出战,而明军由于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一时间战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这一情报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队700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夜袭龙山之战,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明军仅以微小的代价就将十几万日军置入绝境,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味道。李如松真神将也!
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4月18日,日军撤出京城,5月2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交还了俘虏的朝鲜二王子。李如松于4月19日率东征军开进京城,5月15日收复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
6.血染沙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李如松回国述职,朝廷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升任辽东总兵官。次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岁。一代名将,血染沙场,马革裹尸。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评论

在明代,以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贵为代表的麻家被并誉为“东李西麻”,明史中称赞到:“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升任辽东总兵官。次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岁。一代名将,血染沙场,马革裹尸。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1597年,任辽东总兵是战死的。


明朝抗日英雄李如松是怎么死的?谁能详细的解释一下??
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大振,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收复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灭10000多个日本鬼子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明帝国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个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

碧蹄馆之战主将是谁?李如松为抗倭援朝做出哪些贡献?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长子,自少年起就随父征战,深谙军事,当年李成梁曾聘请徐渭教授他们兄弟兵法,当其父李成梁告老解职回京,李如松继承父业经营辽东,威振女真与蒙古诸部。 公元1592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执掌了军政大权,野心膨胀的他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丰臣秀吉出动十五大军,于釜山登陆,势如破竹,...

李舜臣和李如松两人的比较
李如松(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朝鲜族后裔。有考证说李如松祖籍为陇西,唐朝末年为避乱迁入朝鲜。他在朝鲜的先祖可以追查四代,名为: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把图理的儿子“李膺尼,洪武渡江归附”明朝,归附后“授总旗”,高祖李英,授世铁岭指挥佥事,从...

史上最正牌的五个民族英雄,你最欣赏哪一个
第四个,李如松(1549—1598)李如松是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明朝名将。在万历的指挥下,援朝抗日,打赢了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并以其抗日成就名垂千古。这一场仗之后,日本直到1894年才再敢入侵中国。第五个,林则徐(1785—1850)林则徐是清朝政治家,道光时期的大臣,最大的功劳是禁烟。鸦片对中...

列举明朝至清朝前期的3位民族英雄,写出他们的事迹??
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

辽宁英雄人物有哪些
郭松龄(1883-1925),字茂宸,汉族,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渔樵村,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奉系著名爱国将领之一。3、孙西林 孙西林 (1910-1946),原名孙锡麟,化名孙山、孙昌克,1910年生于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户山屯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少年时在八面城高小学就读。1924年秋,孙...

明朝李姓的名将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

少年抗日英雄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

古代抗日英雄榜单有哪些?
刘仁轨、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李如松

抗日神剧太low 看明军如何教训倭寇
首战失利后,明朝开始重视这场战争,明神宗派出了自己的重量级选手——总兵李如松,他父亲是李成梁,据说在辽东干了一辈子架,标准的“扛把子”,他的部队被称为辽东铁骑,不敢说全世界,起码当时在东亚,绝对是一流的打手,而李如松,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是“老子英雄儿好汉”,李如松到了朝鲜,先是用计...

衢江区17892911252: 明朝抗日英雄李如松是怎么死的?谁能详细的解释一下?? -
丹言枸橼: 李如松 (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1583),升...

衢江区17892911252: 李如松怎么死的
丹言枸橼: 朝鲜海战后被明朝调到宁夏对抗蒙古,在一次突袭中,孤军深入.遇伏、战死沙场.有生之年在入朝鲜的理想也浮云了.李如松也算是一个抗倭名将、露梁海战、平壤、锦山之战.

衢江区17892911252: 明将李如松是怎么死的? -
丹言枸橼: 明万历不世出之名将李如松,天赋异禀,骁果敢战,深通兵机.万历二十六年(1598)四月,土蛮寇犯辽东.其率轻骑远出捣巢,身先士卒,中伏,力战死.

衢江区17892911252: 明朝大将李如松的陵园在哪? -
丹言枸橼: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辽东总兵.次年四月,鞑靼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捣巢,途中埋伏,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

衢江区17892911252: 李如松死在什么地方 -
丹言枸橼: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鞑靼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捣巢,途中埋伏,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

衢江区17892911252: 李如松是怎么死的 -
丹言枸橼: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升任辽东总兵官.次年(1598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岁.

衢江区17892911252: 为什么第二次抗倭援朝时李如松没有去,那时他还没有死呀,一直不解,他是万历26年4月死的,但第二次抗倭援 -
丹言枸橼: 没死的确.但功大何赏,再说女真人已经崛起了,李如松就死在冒进遇伏上.

衢江区17892911252: 如果李如松不死,明朝会灭亡吗 -
丹言枸橼: 肯定会.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进行改革,明朝皇权高度集中,没有皇帝的橡皮图章什么事都干不了,所以这个改革只能由皇帝来主导推动,不是某个大臣活着就能解决的.

衢江区17892911252: 明朝战场上死过多少名将! -
丹言枸橼:[答案] 我只列举我知道的: 【靖难功臣及其后人】: 淇国公丘福,永乐七年,战死塞外; 成国公朱能,永乐四年,卒于军中;... 死于援朝抗日战争; 赠兵部尚书卢象升,崇祯十一年,与清军激战死; 赠少保宁远伯李如松,万历二十六年,中伏,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