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修身在其正心’的释义

作者&投稿:茌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四书中的《大学》 其中的正心是指什么?修身是指什么? 我个人理解的正心是不被喜~

正心:端正自己的思想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所谓“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是指一个人若想做到心思端正,则必须要先做到使自己拥有诚意。我认为《大学》里的这句经典是值得我们体味与学习的。
《大学》中“正其心”,指的是一个人端正自己的内心,而“端正”一词,可以理解为是自己的心态处于平稳平和的状态,能够做到以中正平和的心态处理自己的情感,不因外物的影响自己产生感情的方式,保持内心的和平与稳定,平稳且公正诚明。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大学》中写道“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意思是,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是因为一个人情感上有怨恨愤怒,内心就不能得到端正;一个人情绪中带有恐惧,内心就不能得到端正;一个人如果有明显的偏好与喜乐,内心就不能得到端正;一个人总在担心忧虑,内心就不能被端正。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搞做到正心,就必须使自己的情绪与外界脱离,能够让自己具有不受外界影响而变的主观,时时刻刻保持一种有理有据的情感思维方式。
而能使我们做到这种淡定理性处理感情从而做到正心的,是客观理性的面对外物处理自己的情感,也就是一个人的诚意。所谓诚意,是指人认知与事实的统一,在处理事情时,不因自己的主观既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和经验而产生脱离客观事实的看法,不因自己盲目的推理和判断作出与外界客观事实有违的决定和理念。《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然作者本意是将自己与其他百姓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但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让一个人的快乐和悲伤与自己的情绪无关,与自己对一个事物的既定看法无关。
但我们也知道,古人认为“心之发用”,是指情绪的产生是因为内心因外界而产生变化。而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诚意,则是使这种情绪的产生不因主观看法经验而偏离理性。钱钟书在《论快乐》中写到因为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不一样,所以会有完全不同的情绪,这便是因为不同的人将情绪建立在自己的主观思考之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比喻在遇到自己认为具有恶臭的事物时在自己还未真正闻到时便掩住口鼻,这便是典型的根据自己主观经验而作出判断的事例。《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告诉我们人讨厌臭的气味时本能的诚意不自欺的体现,但一个人若是在未闻到臭味时便已经产生厌烦的感受,这便绝对不可被称为诚意了,且相反这是一种对自我的欺骗,这时你所产生的厌烦之情,便是阻止你端正自己内心的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当一个人路过自己认为可能具有恶臭的事物的时候,应该在没有真的判定确定一定会遇到恶臭时,都不去遮掩口鼻,就算因为不及时遮掩口鼻而闻到了这种气味,也应该客观理性的对待这件事,淡定的去处理这种内心的不舒服,这样才能在这种状态下靠近正心,从而获得修身的基础。
所以,我们如果想做得正心,便必须是自己的情绪产生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客观理性也就是是自己做到诚意。

“修身在正其心者”,修身首先要修心。修身主要指的是言辞、姿态、仪态等要合乎道德规范。修身就是用一种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使自己和社会其它角色能够和谐相。心正是在和心不正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大学》列出了四种心不正的状态。所谓“不正”就是不能保持一种客观的、中立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带有成见偏见,带有过分情绪化的自我情感,当然就不能保证中正之心。
四种不正分别是:
一,“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忿懥”就是愤怒甚至勃然大怒。人在极其愤怒的情况下是不清醒的,有人可能会说“愤怒出诗人”。的确,愤怒是可以出诗人。但鲁迅认为,当诗人真正写诗的时候,他一定要等那种愤怒忧愤的心情平静下来,等心灵的愤懑冲撞平息之后,才可以客观中正地去写作,而不是说在愤怒的时候去激情澎湃地写诗。那样可能会出浪漫主义诗人,比如像李白。但是,像杜甫的诗——《三吏》《三别》却不是愤怒时写出的。这就需要通过内心陶养把这种愤怒加以过滤,变成一种中正之气,一种深情冷眼的历史眼光,才能够去更有深度地看待历史,故而杜诗有“诗史”之称。在忿懥愤怒的情况下,要去把握事情的真相,“则不得其正也”。
二,“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人有所恐惧的时候,心也偏了。当一个人畏手畏脚、畏前畏后的时候,他要去做光明磊落的事情是很难的。因为,恐惧尤其是巨大的恐惧会使人丧失基本的判断力。
三,“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如果人有特殊的爱好、偏好,那么在对待事情的时候也不能保持中正之心,也不能够去正确客观有效地去看世界万物。过分地沉醉在某一种喜爱之中,也可能麻痹了自己的神经,掩盖了自己深邃的眼光。
四,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从表面看,这话会让人感到奇怪,因为孟子就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且儒家的文化精神在有些学者看来就是一种“忧患意识”。《大学》居然说,“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的确会给人误解。其实,这个地方的“忧患”是患得患失的意思,不敢去大胆地创新而经常瞻前顾后、忧心忡忡,总是放不下放不开。这里的“忧患”就是与孔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相对的“小人常戚戚”的“戚戚”,就是一种斤斤计较、左顾右盼的心灵不释然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人当然不能做到心正。
《大学》认为,“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是阻碍心正的四种不良态度。因此,摒弃鲁莽武断和畏手畏脚,不再玩物丧志和患得患失,潜心陶养自己的品格,这样才能正其心修其身。心正最重要的东西是不贪,不在恐惧、忧患、富贵、快乐中使己心抛离了中正之线。在《大学》看来,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深深地影响着心灵发挥其正常的认识功能。因此,所谓正心就是要去掉偏僻、狭隘的私心杂念,摒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心始终保持一种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状态。
其次,《大学》除了警告心不正,还提出如何去心不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君子“心不在焉”,心不在功名利禄,不在人际关系,不在拉帮结派等小利上,而是在人格塑成、道德修为、道义担当上。这样的人才有公心,才算正心。因此,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广交朋友而不拉小圈子,而小人却拉小圈子,而没有公心。在这个意义上,心正才能身正,反之也只有身正才能心正。
再次,“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修身的根本就在于正其心。只有心正才身正,反过来,也只有身正才心正,它们是互为表里的。也就是说,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不再津津乐道于外在利禄的引诱,而始终处于一种为了追求自己真正的美好理想而“心不在焉”的精神状态。同时,我们可以知道,人被境转就是凡夫俗子。人被境转是说,人随环境而转,被环境逼迫而不断改变自己,这就是一种凡夫俗子的处事方式,因为他的心在不断地变化。相反,境随人变、境被人转,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只有高风亮节、德高望重的君子才可以恪守自我,转变环境。他不仅通过自己的正心去改变了周边的环境和他人,而且使得整个氛围变得祥和,充满了朝气、正气和生气,并富于人格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可以扭转局势。
总的来说,《大学》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修养品德首先在于端正思想。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①懥②,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③,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中提出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是什么意思...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1)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的修身是指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它的意思是说对于一个人,小到承担起养家的责任,大到治理国家,都需要从修身开始。强调的重点是修身。应该说这种理念不止是价值观,而是一个方法论,告诉你在社会上如何立起自己,也就是如何树人。也是一个建立健全人格的方法论。所谓修身,就是说,只有通过不断...

在四书中的《大学》 其中的正心是指什么?修身是指什么? 我个人理解...
正心:端正自己的思想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体现了怎样的思想?_百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这句话大家都有听到过吧!这是出自于《礼记.大学》里的一句话。所谓的修身讲究的也就是修身养性这一个词汇,大家在阅读儒家相关经典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儒家思想认为成人先诚心,一个人的思想便决定着个人的命运前途,所以其在经典文字之中一直在告诉大家无论何时何地,自己生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处和原文。
出处:《礼记·大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先秦诸子语录《大学》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

《大学》里的话:古之为民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X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

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出处 修身治国平天下出自哪里
修身齐家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

请问怎样用《大学》来解释修身?
大学之道,就是《礼记 大学》中篇中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的著名思想家朱熹将它们总结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为三纲八目。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

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哪句话正确,出自哪里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总结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强调了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天下的逐步扩展的社会责任感,是《礼记·大学》中的重要思想,至今依然对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芝山区18267853860: 《大学》中'修身在其正心'的释义是什么? -
瞿览舒秘: “修身在正其心者”,修身首先要修心.修身主要指的是言辞、姿态、仪态等要合乎道德规范.修身就是用一种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使自己和社会其它角色能够和谐相.心正是在和心不正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大学》列出了四种心不正的状态....

芝山区18267853860: 庄子.《大学》中的内圣提到的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是什么意思?? -
瞿览舒秘: 诚意:意念诚实 正心: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 修身: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齐家:整顿家庭,使家和睦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天下太平全部的应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简单地说:格物致知,是程朱理...

芝山区18267853860: 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什么 -
瞿览舒秘:[答案]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

芝山区18267853860: 《礼记·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各是什么意思?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
瞿览舒秘:[答案] 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芝山区18267853860: 如何理解"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
瞿览舒秘:[答案]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大学》. 简单的解释一下吧,格物,就是穷尽事物的真相;致知,就是得到知识;诚意,就是意念诚;正心,就是心思正;修身,就是修行自身素质;齐家,就是治理好家里,齐,就是整...

芝山区18267853860: “正心”、“修身”是什么意思? -
瞿览舒秘: 释正心修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字解] 程子曰.身有之身当作心.懥音尺.忿懥者怒也.好乐并去声. [节解] 凡心台有所忿懥.恐惧.好乐...

芝山区18267853860: 格物而致知修心而正身是什么意思 -
瞿览舒秘: 原文出自《大学》: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心诚,心诚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

芝山区18267853860: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有是什么意思?
瞿览舒秘: 格物:意为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格”在这里有“穷究”的意思.出自于 《礼记‧大学》.致知:儒家用语.致:求得;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 ...

芝山区18267853860: 正心什么意思?怎么造句? -
瞿览舒秘: 基本信息 发音 zhèng xīn 解释 端正心性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1.谓使人心归向于正. 出处 《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和“心正而后身修.” 2.公正无私之心.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编辑本段相关出处 《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正心 :使自己的知、情、意与外界融合,也自然地会与自己面前的事物融合,故能不“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儒家提出的一种修养方法.这种心气也是《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的感应相符. 造句: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芝山区18267853860: 正心什么意思 -
瞿览舒秘: 正心 [读音][zhèng xīn] [解释]1.谓使人心归向于正.语出《礼记·大学》:“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2.公正无私之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