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有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

作者&投稿:苌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

D

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力”相对,所谓“文治武功”,含有教化之意.武:武力。兴:起。为:因为。服:臣服,服从。文是文明,化是教化,意思是分开的,与现在“文化”意思不同。“然后”也是两个词,“然”是这样,“后”是之后,这样之后就是文明教化不管用,就武力征讨。
全句意思是说,用武力征服那些不臣服的,并用文明来教化他们,如果再不改正,就加以诛灭。

这句话的意思是:

圣人治理天下,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天下。但凡动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并不会被人信服,先用文德治理但是却也改变不了的,就可以诛罚他了。

这句话说明在治理国家时,要先采用德治的方法,之后才是武治的方法。

这句话出自西汉史学家刘向创作的《说苑·指武》。

《说苑》,又名《新苑》,古代杂史小说集。刘向编。成书于鸿泰四年(前17)。

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

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说苑》的20篇分别死: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

扩展资料: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句话的作者为刘向。

刘向,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长安,籍贯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说苑·指武》;百度百科-刘向



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天下,但凡动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国民会不信服与你,先用文德治理但是却也改变不了的,就可以诛罚他了。

扩展资料

《说苑·指武》是西汉史学家刘向创作的一篇散文。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榖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系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这句话是出自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圣人治理天下时,首先注重文化修养,然后才考虑武力。如果有人不服从,先通过文化教化来改变他们的观念,如果文化教化无效,才会采取武力手段。"

这句话强调了文化和德行在治理社会中的重要性。圣人(指明君)在治理天下时,首先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和文化修养,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教化和感化人民,使他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只有当文化教化无法改变一些人的不良行为或者有人不服从时,才会考虑动用武力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宁。

这句话的含义是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教化是治理社会的首要手段,而武力只是在极端情况下的最后手段。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重视文化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价值观念,强调了以文化化解冲突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天下,但凡动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国民会不信服与你,先用文德治理但是却也改变不了的,就可以诛罚他了

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天下,但凡动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国民会不信服与你,先用文德治理但是却也改变不了的,就可以诛罚他了


《墨子·修身》的翻译及原文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

《管子·牧 民》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以治家的方式来治理乡,那么肯定是治理不好乡的;以治乡的方式去治理国家,同样国家也是不能治好的;以治国的方式去治天下,显然天下也不能治好的。所以,应当以治家的方式治家,以治乡的方式治乡,以治国的方式治国,以治天下的方式治天下。不要因为不是同姓,就不听取外姓人的意见;不要因为不是同乡,就不采纳外乡...

各地区风俗各异,地域的民俗会与人文有什么关联?
民间习俗和文化领域中世世代代所遵循的行为模式。习俗的多样性基于习惯。人们通常将自然条件不同而导致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为“风俗”,将社会和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行为规则差异称为“习俗”。“所谓的“不同气候和习俗”是适当的。反映各地习俗的特点,中国56个民族的习俗和习惯也不同。民间文化的各种形式传播...

文化的概念和定义是什么?
文化(culture)触及的深度超过了可观察到的行为,它是社会共享且经由社会传播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认知,用以赋予经验意义,产生行为,并反映在该种行为之上。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作用:整合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

治国先治民文言文
帮助的人:31.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 >的文言文翻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

“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出自哪里?
出自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

治天下者必先的下一句是什么?
治天下者必先的下一句是:立其志。原文: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北宋程颢《明道先生文集·论王霸札子》)译文:要想治理天下,必须首先树立治理天下的志向。正确的志向树立了,那么听到邪说也不会改变,碰到异端也不会被迷惑。赏析 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

治国任势文言文
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要明确,让每个人都看到,而且每次奖罚也要公开,这样。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言文翻译 一、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

《孟子集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
故孟子与世子言,每道性善,而必称尧舜以实之。欲其知仁义不假外求,圣人可学而至,而不懈于用力也。门人不能悉记其辞,而撮其大旨如此。程子曰:“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即无往而不善;发不中节,然后为不善。故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言...

五蠹儒以文乱法原文及翻译
法令反对和君主重用,官吏处罚和权贵豢养,四者互相矛盾,而没有确立一定标准,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好天下。所以对于宣扬仁义的人不应当加以称赞,如果称赞了,就会妨害功业;对于从事文章学术的人不应当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会破坏法治。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吉发,令尹说:“杀...

马鞍山市18685223669: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有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 -
鄣侨得斯:[答案] 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天下,但凡动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国民会不信服与你,先用文德治理但是却也改变不了的,就可以诛罚他了

马鞍山市18685223669: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说明文化是①由人... -
鄣侨得斯:[选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马鞍山市18685223669: 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以下对《文化... -
鄣侨得斯:[选项] A. 文化就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B. 文化就是指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经济活动 C. 文化就是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意识形态活动 D. 文化就是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

马鞍山市18685223669: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有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 -
鄣侨得斯: 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天下,但凡动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国民会不信服与你,先用文德治理但是却也改变不了的,就可以诛罚他了.扩展资料 《说苑·指武》是西汉史学家刘向创作的一篇散文. 刘向是楚元王...

马鞍山市18685223669: 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不会因武力的威胁而信服.治理国家应该靠教育和美德.”原文是什么谢在刘向的书《说苑》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不会... -
鄣侨得斯:[答案]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马鞍山市18685223669: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哪本书里,最好有具体的句子. -
鄣侨得斯:[答案] 在西汉时刘向之《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指文治为法,以礼乐典章制度为依据而教化臣民.已与当今“文化”之所指十分接近,这也...

马鞍山市18685223669: “文化”一词出自哪里? -
鄣侨得斯:[答案] 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 系辞下》载:“物相杂...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

马鞍山市18685223669: “文化”一词出自哪里 -
鄣侨得斯: “文化”一词出自西汉的”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 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

马鞍山市18685223669: “文化”一词出自哪里? -
鄣侨得斯: 汉语“文化”一词,当今可谓耳熟能详.其出现频率之高,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之密,其他词汇难有其匹.但其最早出处安在,其所指为何,却关注者寡.笔者最近偶来雅兴,一番考释之后,撰成小文一篇,现冒昧奉上,以飨读者. 搜检我国古籍《十三经》,亦未见“文化”一词现身.但《易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