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地理的植被分布规律?

作者&投稿:轩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能告诉我烟台市的植被情况?~

[植被]烟台植被属暧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胶东丘陵栽培植被赤松麻栎林分区。自然植被分为森林、灌丛、草灌丛、滨海草甸和砂生、盐生、沼生和水生植物7个类型。森林植被包括赤松林、黑松林、麻栎林、日本落叶松林、籽椴林、刺槐林、枫杨赤杨林、杨树林和竹林9个种类。灌丛植被包括栎类、胡枝子、杜鹃灌丛,鹅儿枥灌丛,坚桦白檀灌丛,杜鹃灌丛,牛奶子灌丛,胡枝子灌丛,绣菊灌丛,紫穗槐灌丛,柽柳灌丛9个类型。草灌丛植被包括山槐、荆条线、黄背草群落,胡枝子、金茅、羊胡草群落,酸枣、百里香、黄背草群落3个类型。滨海草甸植被在莱州湾胶莱河口东岸盐滩和南部海湾滩分布有盐生草甸,包括獐茅草甸、杂草草甸和白茅草甸3个类型。盐生植被包括盐地碱蓬群落和盐角草群落2个类型。砂生植被包括砂钻苔草群落、单叶蔓荆群落和北沙参群落3个类型。水生和沼生植被包括芦苇群落和菖蒲群落2个类型。

藻类植物
苔藓类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目前地球上约有50万种植物,它们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活史类型各不相同,但从系统演化角度看,它们都是由早期简单原始的生物经过几十亿年的发展演化而逐步产生的,对这一漫长的演化历史,人们是通过古地质植物化石资料与现存种类的个体发育及不同类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对照比较、系统分析、加以概括,推测现存的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类群植物间的系统演化关系,了解自然界植物种系发生过程及其演化规律(表10-2)。植物从它生命活动中某一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形态、结构和生殖上一系列发育变化,然后再出现开始某一阶段的全过程称为个体发育。个体发育的全过程也称为生活周期或生活史。植物物种种族以及植物界的发展史,包括起源、演化、发展和衰亡的整个历史过程称为系统发育。一、低等植物的发生和演化低等植物尤其是菌藻类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从太古代晚期,经历整个元古代一直到早古生代志留纪都是菌藻植物发展和繁盛的时期,长达32亿年左右,几乎占了地球上生物界全部历史的4/5,说明植物界从低等发展到高等、从水生进化到陆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细菌和蓝藻植物的发生和演化细菌和蓝藻是最原始的类群,它们都属于原核生物,细菌被分成古细菌和真细菌两类。依据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成果,目前多认为真细菌、古细菌和真核生物代表三条独立的进化主干;它们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其中化能自养的极端嗜热的古细菌生活于热泉喷口附近的还原性环境中,其环境特点也正是地球早期典型的环境,因而这些细菌可能是古老生命的孑遗,如果生命是海相起源的话,这些原始生命应当类似今日的化能自养的古细菌,它们建立了地球上最早的微生物生态系统。目前还有一些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古细菌比真细菌更相似于真核生物,也就是说古细菌与真核生物在进化关系上较其他原核生物更为密切,因此也有人认为真核细胞有可能起源于古细菌。但是,目前也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古细菌是由真细菌演化而来的一类生物,它们只不过是在富含盐、酸或硫化物的特殊环境中,经过变异选择而生存下来的特殊类群。因此,有关细菌不同类群间的演化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现有化石资料看,整个太古代出现的最原始蓝藻是一些单细胞个体,直到距今17亿年前后,出现了多细胞群体和带异形胞的丝状体蓝藻,说明它们的细胞开始有了某些生理上的分工和形态上的分化,出现了专门的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以后进一步发展,一些种类可以生活于潮湿的岩石或树木上,说明它们已经能够适应陆生生活。蓝藻在距今35亿年前就已在地球上出现,并在前寒武纪的时候就已得到迅速发展,在距今约19亿年前,地球表面主要是蓝藻的世界,一直到大约7亿年前,蓝藻才出现了明显的衰落。在蓝藻时代,蓝藻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改造了地球环境,从而为真核生物的起源和高等生物的进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二)真核藻类植物的发生和演化从现有资料看,真核藻类植物也是从单细胞个体发展到单细胞群体,再向多细胞方向发展的。原始的真核藻类都是单细胞的;到了单细胞群体阶段,各个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仍基本保持原状;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才逐渐表现出细胞间形态、结构和机能的分化,并逐渐发展为多细胞体植物。在多细胞体的真核藻类中,早期主要为丝状体,再进一步发展便出现组织结构的分化,从植物发展史看,单细胞的真核藻类大约出现于14~15亿年前,多细胞体的真核藻类大约出现于距今7亿年前,到寒武纪开始时(约5.7亿年前),各大类群藻类的进化趋势已基本形成。真核藻类繁殖方式的发展是沿着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的路线演化的。且有性生殖是沿着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和卵式生殖的方向演化,同配生殖是比较原始的,卵式生殖是最进化的类型。有性生殖的出现,导致在生活史中必然发生减数分裂,形成世代交替现象。在藻类生活史中,如果孢子体和配子体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相同,称为同型世代交替(如石莼Ulva);同型世代交替在进化史上是较低级的,由它向异型世代交替进化;异型世代交替是由两种在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不同的植物体进行交替。在异型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一般认为孢子体占优势的种类较进化,是进化发展中的主要方向。(三)黏菌和真菌植物的发生和演化黏菌和真菌植物是一类特殊的异养植物,有些学者认为它们是从藻类植物通过多元演化而来,认为这一类植物实际包括了一群来源不同,但都失去了色素体的异养生物;也有学者认为它们是从原始真核生物直接演化而来,是介于动、植物之间的一个特殊类群,其中,黏菌所含种类不多,是现代植物界中一个不引人注意的类群,对其发生和演化关系也研究不多;真菌则多认为是由水生向陆生方向发展的,原始类型具水生游动孢子,带1根或2根鞭毛;在陆生类群中,有些种无性生殖时仍产生游动孢子,但多数种类是通过一些特殊的静孢子进行传播和繁殖。在高级真菌植物中,有性生殖过程向着不同方向特化,形成特殊的子囊果、担子果等。真菌植物可能出现在寒武纪以前,真菌的化石通常是在寄生状态下保存的,在硅化的木材或皮层中,可以发现完好的菌丝体或生殖器官,具有厚壁的真菌孢子是常见的化石。由于真菌寄生异养的习性,它的发展和其他动、植物有相当密切的联系,它在白垩纪以后大量出现,可能与被子植物的兴起有关。二、高等植物的发生和演化(一)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发生和演化到距今约4亿年的志留纪末期,地球表面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气中游离氧的浓度已达到现代大气氧含量的10%,并在地面上空形成一个能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减少了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致使生物可以安全离开水域,生活到陆地上;一系列的剧烈地壳运动,使陆地上升,海水撤退,许多地区转变为低湿平原,海滨、丘陵地带也出现洼地,土壤肥沃,气候湿热,这些都为植物由水域向陆地发展创造了条件。植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因而必须在植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一系列变革才能适应新的环境。首先要具备吸取土壤水分的器官——根,另一方面,要产生防止体内水分蒸腾损失的植物体的体表角质层,但角质层(有时角质层外还有腊质层)同时阻碍了植物组织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因此,与角质层相关的适应进化是气孔结构的产生,能对水分蒸发和气体交换进行有效调控。除此以外,对光照的竞争使植物体向高大的方向发展,推动了维管系统和机械支持组织的进化,最初是具有局部增厚的木质化的输导细胞(管胞)和有利于营养物质运输的筛胞的产生,以后又进一步分化出导管、筛管和纤维。植物有性生殖器官适应陆生环境也有了一系列进化,藻类植物性器官的所有组成细胞都是可育的,都能产生孢子,陆生植物性器官的最外层细胞转变为不育性细胞,失去生殖能力,主要起保护作用;合子产生后,在母体上发育成胚,从而进—步加强了对后代的保护,这一系列结构和功能上的进化,使植物具备了调节和控制体内外水分平衡的能力,具备了有效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及相当坚强的支撑力,从而能够适应陆地的干旱环境。根据现有化石资料,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地维管植物是一类称为裸蕨的植物,这类植物还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植物体是由地上二叉分枝的主轴和地下毛发状的假根组成,轴中央有极细弱的维管组织,轴表层有角质层和气孔,并有表皮细胞突出轴面,在主轴和侧枝的顶端生有孢子囊,囊壁由多层细胞组成,以孢子繁殖。裸蕨植物最早出现于志留纪,在早、中泥盆纪盛极一时,是当时地面最占优势的陆生植物。已知的裸蕨植物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莱尼蕨型、工蕨型和裸蕨型(图10-54),它们出现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其中莱尼蕨型被认为是最早出现的原始代表类型,工蕨只生存于早泥盆纪,而裸蕨型植物则被认为是由最早的莱尼蕨型植物经过演化形成的,其植物体比莱尼蕨更加粗壮,结构也更复杂。到泥盆纪末期,地壳发生大的变动,陆地进一步上升,气候变得更加干旱,裸蕨植物不能适应改变了的新环境,而趋于绝灭,盛极一时的裸蕨植物让位于分化更完善、更能适应陆地生长的其他维管植物。

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表5-6),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风力增强,在高山上常因风的影响限制森林向上分布。此外,在一定的高度内,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充沛。同时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CO2含量减少以及日照强度的加强等,都是影响植被垂直带的因素。

表5-6 亚洲东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南北变化

  

  世界各地的山地植被垂直带,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这可从下面两个表格中反映出来。

  从表中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结构(称为垂直带谱)具有下面一些规律:

  1)各处植被垂直带谱随所在水平植被带变化而有所不同。垂直带中的基带也就是当地的典型植被带,受大气候带的制约。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并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变化。

  2)植被垂直带谱大体分为两大类:湿润气候条件下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类型,以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草原或荒漠植被为代表的植被类型。

  3)植被的垂直地带更替情况与它的水平地带更替情况虽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一样,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各森林地带的植被垂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类似湿润气候条件下植被带的南北方向变化。但仔细审视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差异颇大。有些植被带是水平分布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不见于一些山地。例如夏绿阔叶林带在典型亚热带以南基本退出各垂直带,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带只限于热带以北的山地,山地苔原带局限在寒温性针叶林(泰加林)带山地。相反,一些山地植被带(如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等),则是水平地带中所没有的。

  ②干旱气候地区的山地植被,从当地的草原或荒漠类型向上过渡为水分条件较好的植被类型,但超过一定高度后,低温的限制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出现相应的高山植被。因此山地的各植被垂直带谱就不象“竖起来的水平植被带”(见表5-7)。

  ③即使某些水平地带植被与垂直地带植被的外貌和大气候条件等特点,具有类似之处,但它们在种类组成、区系性质、结构特征、生态条件、以及历史发生等方面差异很大。例如寒温带的泰加林与亚热带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就有明显不同,它们的生态条件也不一样。

表5-7 亚洲干旱气候地区植被垂直带谱

  

  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据托尔马乔夫(1948)意见,最少分为6种类型。①高山和亚高山草甸,从阿尔卑斯山到我国华北的山地均有分布。②山地苔原见于北方针叶林带。③高山草原和④高山荒漠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帕米尔等。⑤山地旱生植被在地中海沿岸到阿富汗一带很普遍。⑥帕拉摩(Paramo)见于南美和非洲潮湿热带的高山寒冷植被(高大草本群落)。

  5)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森林带上限高度也有近似规律。但干旱气候地区的森林带则随干旱程度加剧而升高。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并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

  6)当高大山脉走向垂直于盛行风向时,其两侧气候差异甚大,而且变化很快,这使植被垂直带谱也发生显著的差异。中纬和高纬地区,尤其是干旱地区的山地阴坡和阳坡,各具不同的生态条件,植被常常迥然有异。再加上山区小地形小气候的分化,因而使植被垂直带更为复杂。

  最后应当指出,山地植被带主要受构成较大规模生态序列的气候条件制约。至于丘陵上下土层厚度、水分条件等变化所带来的植物群落垂直变化,不应与真正的垂直地带混为一谈。

  总之,山地植被带变化较快,在高度不过数公里范围内,能够见到近似于水平距离数千公里间的植被变化。开发利用山地自然资源时,植被的类型特征和垂直变化规律是必须注意的事项。

三、中国的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我国现行的植被分类系统,采用的是三级制,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并设有辅助级和亚级。

  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几乎可以见到北半球所有的植被类型。如在针叶林中,可以划分出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叶林和热性针叶林。在阔叶林中,可划分出夏绿阔叶林、常绿夏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珊瑚岛常绿林和红树林等。全国共划分出29个植被型。从群系一级分析,则又反映出类型的极其多样性。如在寒温性针叶林中,划分出了40余个群系,又如在常绿阔叶林中,约划分出30个群系,在草原中,划分出近30个群系。全国共划分出了560余个群系。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气温的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显著,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赤道雨林带。

  在我国西北半部内陆地区,由于南部为青藏高原所占据,植被的水平纬度地带性表现不完整,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有南北分异,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为温带荒漠带,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带,等等。

  除上述植被的纬向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例如,大致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从东到西和从东南到西北,即从沿海的湿润半湿润到内陆的干旱区,植被依次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

  在我国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区域,植被的经向差异远不如北方的显著,但在同一植被类型范围内,仍有所不同。在东部亚热带,降水较多(1000—1800mm),旱季不明显,具有偏湿性的常绿阔叶林;西部亚热带(云南高原)降水较少(800—1000mm),干湿季分明,具有偏干性的常绿阔叶林。热带的东部以半常绿季雨林为主,局部湿润生境有湿润雨林;热带西部(云南南部)则为偏干性的半常绿季雨林与季雨林。

  我国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大气候的空间分异关系密切,目前已有一些气候指标体系用于此种研究。如前文谈及的吉良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Σ(5—ti)、ti为低于5℃的月平均温度)、以及修订的湿度指数(HI=P/WI,P为年降水量)、被用来探索我国东北各地带性植被的气候边界值(徐文铎,1986)。北方针叶林带南界与吉良确认的WI=45数据基本一致,但同样温度条件下湿度指标变化造成的植被更替现象十分显著(表5-8)。

表5-8 东北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的水热指标

(据徐文铎,1986,有删减)

  东北地区湿润气候条件下(HI>7.5mm/℃·月)出现各种地带性森林植被。半湿润气候条件下(HI为7.5—5.5之间),地带性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半干旱气候条件下(HI为5.5—3.5之间),地带性植被为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暖温带的本氏针茅草原要求较高的WI值。

  对山地垂直带水热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垂直带性植被的热量指标与水平地带基本一致,如森林界线(树木线)的WI为15℃·月,山地苔原出现处低于此值。草原区内山地出现森林植被的条件是HI>7.5mm/℃·月,与水平地带性变化界线相同。山地WI的计算按每升高1000m,降温0.55℃计,对HI值则需先推算出P值,P=P0+0.28(h—h0),式中P0为已知海拔高度h0的降水量,h为所求算地点的海拔高度。

  对我国内蒙古植被地带分异研究(内蒙古植被,1985)曾使用湿润度

  

  为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结果表明寒温型亮针叶林带I值为0.95—1.25,温型夏绿阔叶林带为0.62—1.04,中温型草原带为0.11—0.88,暖温型草原带为0.20—0.50,暖温性荒漠带为0.01—0.16(其中极端荒漠为0.01—0.02),规律性显著。

  张新时等(1993)引用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指标并加以修正,分别为①生物温度BT=Σt/365或BT=ΣT/12,式中t为<30℃与>0℃的日均温,T为同样范围内的月均温;②可能蒸散率PER=PET/P,式中PET为年可能蒸散量(mm),其值据实验测定为BT×58.93,P为年降水量mm,所以PER=BT×58.93/P。照此计算结果见表5-9。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指标体系。但这些都近似地反映植被分布与大气候条件的关系,具体的(大比例尺的)分布还受小气候、地形、地下水位、土壤质地和基岩性质等环境条件变化影响。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许多植被型成带状分布的根本因素。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由于它提供给地球的热量从南至北的有规律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因而植被也成带状从南至北依次更替。这种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十分明显。植被因水分状况大体按经度方向成带状的依次更替(但与具体经度数字无关),即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它和纬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对地球上植被分布的一般规律,有过不少研究。如布罗克曼-耶罗什(Brockmann-Jerosch)和留贝尔(Rübel)根据欧非大陆作出了植被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图式。瓦尔特绘制了北半球和南半球不对称植被带的“平均大陆”图式(图5-37)。在这张所谓的“平均大陆”植被图上,可以看到如下的趋向:热带、北方带(寒温带)和极地带(在南半球不存在相应的带)等各植被带大体是与纬度平行的。这在北半球比较明显。但是,这种规律也是相对的。在南北纬40°之间的大陆东侧,由于季风的湿润影响,有一个完全不存在干旱地区的区域。在西侧,则情况甚为复杂,在亚热带,荒漠可伸展到海岸,而在南半球,荒漠甚至仅限于海岸区。在西侧的其余地区,明显地较为湿润,而海洋气候的影响深入到内陆。这种趋向在平均大陆图上比在一般的世界植被图上容易看出。平均大陆的植被图给人们提供了世界植被类型模式分布的状况,表明了植被类型分布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目前已有许多推测植被类型变化的气候指标,最早使用的是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其后应用较广的如格里高里耶夫和布迪科创立的太阳净辐射

  

  们的组合较好地反映了以植被特征为代表的自然地带规律。当q<0.3时形成苔原,0.3<q<1.1时随R值减少依次更替为从热带到寒温带分布的森林,1.1<q<2.3时为热带与温带分布的草原,q=3.4则为半荒漠与荒漠的分界标志,但它们都限于一定的R值条件内。

  1976年,日本学者吉良根据温暖指数(WI),划分以下各带:

WI=0 极地永冻带 WI=85-180 暖温带

WI=0-15 寒带 WI=180-240 亚热带

WI=15-45 亚寒带(寒温带) WI>240 热带

WI=45-85 冷温带(中温带)

吉良还根据温暖指数、柯本指数K,桑斯威特(C.W.Thornthwaite,)的PEI和爱斯特隆(? ngstr” om,A.)的CIH三者结合作为湿度指数,以北半球为例,划分为五个带,表示热量、干湿度与植被类型的关系(表5-5)。

表5-5 北半球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

带(干湿度)的关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夏雨气候条件下,森林类型随热量而发生变化,在一定的热量范围内,发育着某一植被类型。同时,湿度的递减也出现了森林类型的变化,并逐渐过渡为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在属于地中海型的冬雨气候区,不论在欧洲或是北美,都发育着典型的硬叶林,有别于夏雨气候区的照叶林。

  上述各种对世界植被分布规律的论述,仅是概括性的,它往往从气候方面加以说明。但世界植被的实际分布却复杂得多,它还要受到气候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面,来考察一下几个主要大陆的植被分布状况。

  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根据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可把欧亚大陆划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度地带系列:即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这里夏绿阔叶林,由于冬季受到盛行极地大陆气团作用,以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气候寒冷而干燥,因此,是由较耐寒旱的栎类等组成,且不能向内陆深展,迅即尖灭。但这里的常绿阔叶林却大为发育,这是由于受到夏季强盛的东南季风的作用。这两种现象与大陆西岸广为分布的夏绿阔叶林以及北非的亚热带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具不对称性。

  大陆内部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的出现,是与海洋湿气团难以到达大陆内部或是经过长距离后已成为大陆气团,气候显著大陆性,干旱少雨等因素有关。这一带的热量虽不低,但是降水量已较东西两岸明显减少,使需要湿润气候的针阔混交林和夏绿阔叶林无法生存,而被耐干旱的草原和荒漠植被所代替。

  欧亚大陆与非洲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的植被系列与前两个系列有明显差异,从北向南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由于受地形和洋流等条件影响,纬度地带性植被中只有寒温带(北方)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在大陆上东西连续不断。热带雨林在非洲东部高原上受印度洋信风影响未能出现,在非洲西海岸亦因强大的奔给拉寒流制约而使其分布限于刚果河口以北的狭窄范围内。

  北美大陆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在大西洋一侧,从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在回归线到北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东岸更为湿润一些。但是,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性,并没有横贯整个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这主要是与从大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密切相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南美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大陆西岸,植被在山的两侧差别甚大,只形成两大系列。

  澳大利亚 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雨水充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最后应指出,气候带与地带性植被的具体划分在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这里引用沃尔特的方案作为参考。他共划出9个气候带和相应的地带生物群落(Zonobiome,ZB),后者以地带性植被作为主要组成成分。

  ZBⅠ周日气候型的赤道带——热带常绿雨林

   ZBⅡ有夏雨的热带——热带落叶林和稀树草原

   ZBⅢ亚热带干燥带(荒漠气候)——亚热带荒漠植被

   ZBⅣ冬雨和夏旱带——硬叶木本植被

   ZBⅤ暖温带(海洋性)——温带*常绿林

   ZBⅥ有短期霜冻的典型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ZBⅦ有寒冬的干燥温带(大陆性)——有寒冬的草原和荒漠

   ZBⅧ寒温带(北方的)——北方针叶林

   ZBⅨ北极的和南极的——苔原(无乔木)

  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的两类植被各自占据有利生境,形成空间上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相互转化的过渡带,特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Zonoecotone ZE)。例如落叶阔叶林被草原替代,北方针叶林被苔原替代,相应形成森林草原带和森林苔原带。后者在北欧可见到下述几个变化边界①最南部为具有采伐价值的森林北界,②密林北界,③岛状分布的片林(或杂有孤立的树木)北界,④森林树种分布北界,此时植株成为散生的灌木状或匍匐状,这也是苔原带的南界。

  此外我们也可以区分出边界更为模糊的渐变带,它主要表现为不同层片在群落中优势的替代。如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之间多年生草本植物层片的作用逐渐变化,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之间常绿树种层片的逐渐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过渡带生长一些特有的物种,如我国草原化荒漠中的沙冬青、四合木等,而未分布到带外。

由于维度位置和海陆分布的不同,分别就有了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想对应的具有代表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就形成了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从世界各地自然带的分布,植被具有如下的规律:
1、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这这种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这种地域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当然,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也会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

垂直分布
离海洋的远近分布

随着温度和纬度的不同而不同


谁能告诉我地理的植被分布规律?
1)各处植被垂直带谱随所在水平植被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垂直带中的基带,也就是当地的典型植被带,受到大气候带的制约。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并影响着植被的垂直变化。2)植被垂直带谱大体分为两大类:湿润气候条件下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类型,以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草原或荒漠植被为...

我国的主要植被类型是哪四种?
一、森林植被 我国森林植被类型丰富,由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这些森林植被类型反映了我国广阔的地理差异和多样的气候条件。二、草原植被 草原植被在我国分布广泛,尤其是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草原植被成为了主要的植被类型。我国的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北部和...

地理各自然带所对应的植被带分别是什么?
1、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 2、热带草原带——热带稀树草原 3、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 4、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6、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又称夏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7、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 8、温带草原带——温带草...

中国植物地理植被的类型和地理分布
9. 荒漠:从西部高原至青藏高原中部,包括半乔木、灌木和小半灌木组成的荒漠植被,以及高寒荒漠,植被稀疏而单调。10. 沼泽:草甸和沼泽植被,如草甸草甸和苔草沼泽,广泛分布于湖滨、河滩和三角洲等低洼地区。

什么叫植被,我国的植被有哪些类型?
6. 草甸:草甸是生长在中度湿润条件下具有中生特性衡卖散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它区别于以湿生植物占优势的草本沼泽和旱生植物占优势的草原。但它们往往是彼此逐渐过渡的,因而出现了一些与沼泽和草原有关的过渡类型。形成草甸中度湿润的条件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平原的低洼处和河漫滩,受地下水或...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植被类型分别是?(要准确的,考试能答的)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是这里的主要植被,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区的,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又称照叶林、月桂树林、樟栲林等。常绿阔叶林分布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在北半球,特别是在...

地理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草原、荒漠地中海气候区:亚热带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草原区:热带稀树草原热带沙漠气候区:热带沙漠亚寒带针叶林区:亚寒带针叶林苔原气候冰原气候区:苔原、冰原 ...

植被类型有哪些?
7. 植被在土壤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同植被类型与土壤类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8. 植物是自养型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目前,已知的大约有40万种植物遍布地球各个角落,以各种方式自养。9. 植物是动物食物链的基础,为草食动物提供蛋白质和能量,肉食动物则间接依赖...

植被是初中地理哪节课的内容
二、植被的定义 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它是一个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或地球科学的名词。植被可以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被分类,譬如高山植被、草原植被、海岛植被等。陆地表面分布着由许多植物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灌丛、荒漠、草甸、沼泽等,总称为该地区的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

中国主要植被类型
中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包括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这些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内,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表现出相应的特征。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如大连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树木为了适应冬季的寒冷,会在秋天将叶子脱落。这样的植被类型...

成华区19892743598: 谁能告诉我地理的植被分布规律? -
敏嵇杰力: 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一)全球分布规律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许多植被型成带状分布的根本因素.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由于它提供给地球的热量从南至北的有规律差异,形成不...

成华区19892743598: 什么是植被地理分布规律性 -
敏嵇杰力:[答案] 一、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带性.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

成华区19892743598: 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 -
敏嵇杰力: 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1、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基础是水分,原因是随着纬度的增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越来越少,热量降低,自然带由低纬向高纬呈现热带、温带、亚寒带、苔原带、冰原带的分布. ...

成华区19892743598: 中国植被分布的特点?求助! -
敏嵇杰力: 原发布者:阿海珐009中国植被分布规律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

成华区19892743598: 什么是植被地理分布规律性 -
敏嵇杰力: 一、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带性.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

成华区19892743598: 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具有什么特点 -
敏嵇杰力:[答案]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

成华区19892743598: 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具有什么特点 -
敏嵇杰力: 中国东部季风区植被由南向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具有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中国由北方到西北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具有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成华区19892743598: 不同纬度的植被分布 -
敏嵇杰力: 北极开始: 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硬叶林——热带雨林带

成华区19892743598: 自然带地分布规律受什么条件影响最大,这种分布规律在什么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敏嵇杰力: 地带性植被在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三维空间规律性: 1、因气温的差异,在湿润的大陆东岸,从赤道向极地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2、从沿海到内陆,因水分条件的不同,使植被类型在中纬度地区也出现了森林→草原→荒漠的更替,称为植被相性(经度地带性); 3、从山麓到山顶,由于海拔的升高,出现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并具有一定垂直幅度的植被带,其有规律的组合排列和顺序更迭,表现出垂直地带性.植被的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的统称)是通过基带相联系的.

成华区19892743598: 我国植被分布的规律与气候的关系 -
敏嵇杰力: 中国自然景观和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 1、寒温带为针叶林景观地带,礌护辟咎转侥辨鞋玻猫主要分布在北纬49°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2、温带为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带,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这里距海较近,气候湿润.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及华北的山地丘陵地. 4.亚热带常绿阔叶,包括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地区. 5.热带为常绿阔叶雨林、季雨林,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台湾诸省区的南部,西至西藏南部的亚东附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