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老庄申韩”分别是谁?

作者&投稿:卢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史记 老庄申韩中申是谁~

  是申不害,亦称申子,战国时期郑国京县(今河南荥阳,属郑州)人,生卒年约为公元前385--公元前337年,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术”著称于世。韩灭郑25年后,申不害被韩昭侯起用为相,进行改革。他在韩为相15年,使韩国走向国富兵强。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郑(今河南新郑,属郑州)。其著作《申子》,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别人引用的零章断句,比较完整的只有《群书治要》卷三六所引《大体篇》。
  郑国灭国之时,申不害年岁约在20~30岁之间。作为一个亡国之贱臣,申不害可能杂学诸说。因为在他之前的管子、李悝、慎到的学术理论中都有“术”的成份。有人根据申不害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痕迹,认为他是由道入法。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把他的思想仅归为道法两家。
  申不害相韩时,韩国已处弱势。韩昭侯即位不久,颇具雄心,且用人不拘一格,昭侯八年任用贱臣申不害即为一例,申不害才华得有用武之地。[编辑本段]申不害学术思想及变法
  申不害的学术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的影响,但他的直接来源是老子还是慎到,不得而知。他的哲学思想与慎到有极相似之处,他们都遵循老子的大统一哲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申不害认为,自然运行是有规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他认为宇宙间的本质是“静”,其运动规律是“常”。他要求对待一切事情应以“静”为原则,以“因”为方法,“因”指“因循”,“随顺”。“贵因”指“随事而定之”,“贵静”的表现就是“无为”。申不害把这些原则用于人事,构成他的社会哲学思想。“无为”主张的渊源即《老子》的“绝圣弃智”,申不害的“无为”,要求的是君主去除个人作为的“无为”,以便听取臣下的意见。但是,申不害仅仅把这种“静因无为”的哲学思想用于“权术”之中。为了完善这种方法,他进一步发挥《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决不是指君主无所作为,只是君主决策前的一种姿态。在关键时刻,申子要求君主独揽一切,决断一切。申不害的哲学思想,是君主哲学,是政治哲学。这种哲学由道家的“天道无为”演化发展来,是他的法家“权术”思想的基础。
  申不害主“术”,但他所说的“术”,是在执行法的前提下使用的,而“法”又是用来巩固君主统治权的。因此他并不是不讲“法”与“势”的。
  关于君主的权势,申不害认识得很清楚。在战国诸侯争霸的情形下,君主专制是最能集中全国力量的政权形式,也是争霸和自卫的最佳组织形式。他说:“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之。”令是权力的表现,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势”能。“权势”是君主的本钱。
  申不害提出“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秤轻重。”为了说明“法”,他提出“正名责实”的理论。“正名”主张,首先由孔子提出。申不害吸收了这个主张,是名分等级,不得错乱。与孔子“正名”不同之处在于包括责任、分工的内涵。申子“正名”的意义在于确定了“主处其大,臣处其细”的大原则,而且把这个原则具体化,即把名分按实际情况规定下来,然后进行任命,听取意见,检查监督。
  申不害的“名”,主要是政治概念,他的“名”是法的等值概念,是为人君制定的工具。所谓实,也就是君主给臣下规定的责任和职权,是臣下遵从君主的规范。申不害本来是劝戒君主发号施令要慎之又慎的,但其效果是加强了君主的个人专制。申不害找不到如何提高君主权威,而又能制约君主的方法,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
  什么是“术”?申不害没有明确规定。“术”是君主的专有物,是驾驭驱使臣下的方法。“法”是公开的,是臣民的行动准则,而术却是隐藏在君主心中,专门对付大臣的。申不害说,“君如身,臣如手”,既然如此,君主仍要对付大臣是由复杂的社会斗争所决定的。春秋战国时,臣下弑君,酿成习气。现实告诉申不害,人君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民众或敌国;而是来自大臣。所以他一再告诫君主,对君臣关系要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不相信所有的大臣。
  申不害认为,君主有了势,定了法,其地位还不是稳固的,必须有两面之术,不然势与法就会变得威严而不受用,刻板而不通达。如果以术来联通势与法,就如虎添翼,无论动静,都会使臣下慑服。他的术分两类,一类是控制术,像前面提到的“正名责实”,就是讲规定职责,考校监督的。还有如君主以静治动的,无为而治的,这些属于领导管理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类是搞阴谋,耍手腕,弄权术。
  玩弄权术,当然不是自申不害开始,但他是第一个在理论上的系统研究者,这在官场的政治斗争中,很受历代统治者的喜爱。但从本质上说,无补于稳固政权。因为既然有驭臣之术,必有欺君之方,尔虞我诈,你争我斗,加剧了政权的不稳定性。
  申不害研究术,有正面的领导控制方法,也有阴谋诡计,我们现在不能说他是否道德,但可以说,他的思想和研究是可以启迪后人的。

其教孔孟者,其法亦必申韩。现代汉语的意思是:那些教育人们实行孔孟之道的人,使用的方法也一定是申不害和韩非的主张。

韩非子
申、韩指战国后期的申不害和韩非,他们是当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推崇法治,申不害特别喜好谈君王驭臣之术,所谓“术”,就是循名贵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韩非则综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王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老子和韩非写入同一列传,称申不害、韩非皆“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认为申韩的刑名法术之学同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学说有一定的联系。

孔子

孔,孔子
孟,孟子
老,老子
庄,庄子
申,申不害
韩,韩非子
孔孟是儒家代表人物,前者是创始者,后者是发展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嫉俗。
老庄是道家代表人物,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
老庄思想简论
一道法自然观
主张雕琢复朴 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
主张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
崇柔尚雌精神
内圣外王之道
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
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
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面去透视负面意义,通过负面意义的把握去显示正面的内涵
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永久保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
三被褐怀玉的超然人格和崇尚自由的批判理性
庄子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不承认任何绝对权威,因而对现实一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及否定及绝对追求自由
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 境界
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
超越的哲学与文芦的超越
申不害为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术’派代表人物
申不害也是早期的法家。史记有“著书两篇,号曰申子”的话,汉书有“申子六篇”的话,但全都亡轶了。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3]。
申不害的学术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的影响,但他的直接来源是老子还是慎到,不得而知。但他的哲学思想与慎到有极相似之处,他们都遵循老子的大统一哲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申不害认为,自然运行是有规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他认为宇宙间的本质是“静”,其运动规律是“常”。他要求对待一切事情应以“静”为原则,以“因”为方法,“因”指“因循”,“随顺”。“贵因”指“随事而定之”,“贵静”的表现就是“无为”。申不害把这些原则用于人事,构成他的社会哲学思想。“无为”主张的渊源即《老子》的“绝圣弃智”,申不害的“无为”,要求的是君主去除个人作为的“无为”,以便听取臣下的意见。但是,申不害仅仅把这种“静因无为”的哲学思想用于“权术”之中。
为了完善这种方法,他进一步发挥《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决不是指君主无所作为,只是君主决策前的一种姿态。在关键时刻,申子要求君主独揽一切,决断一切。申不害的哲学思想,是君主哲学,是政治哲学。这种哲学由道家的“天道无为”演化发展来,是他的法家“权术”思想的基础。
申不害主“术”,但他所说的“术”,是在执行法的前提下使用的,而“法”又是用来巩固君主统治权的。因此他并不是不讲“法”与“势”的。
关于君主的权势,申不害认识得很清楚。在战国诸侯争霸的情形下,君主专制是最能集中全国力量的政权形式,也是争霸和自卫的最佳组织形式。他说:“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之。”令是权力的表现,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势”能。“权势”是君主的本钱。
申不害提出“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秤轻重。”为了说明“法”,他提出“正名责实”的理论。“正名”主张,首先由孔子提出。申不害吸收了这个主张,是名分等级,不得错乱。与孔子“正名”不同之处在于包括责任、分工的内涵。申子“正名”的意义在于确定了“主处其大,臣处其细”的大原则,而且把这个原则具体化,即把名分按实际情况规定下来,然后进行任命,听取意见,检查监督。
申不害的“名”,主要是政治概念,他的“名”是法的等值概念,是为人君制定的工具。所谓实,也就是君主给臣下规定的责任和职权,是臣下遵从君主的规范。申不害本来是劝戒君主发号施令要慎之又慎的,但其效果是加强了君主的个人专制。申不害找不到如何提高君主权威,而又能制约君主的方法,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
什么是“术”?申不害没有明确规定。“术”是君主的专有物,是驾驭驱使臣下的方法。“法”是公开的,是臣民的行动准则,而术却是隐藏在君主心中,专门对付大臣的。申不害说,“君如身,臣如手”,既然如此,君主仍要对付大臣是由复杂的社会斗争所决定的。春秋战国时,臣下弑君,酿成习气。现实告诉申不害,人君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民众或敌国;而是来自大臣。所以他一再告诫君主,对君臣关系要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不相信所有的大臣。
申不害认为,君主有了势,定了法,其地位还不是稳固的,必须有两面之术,不然势与法就会变得威严而不受用,刻板而不通达。如果以术来联通势与法,就如虎添翼,无论动静,都会使臣下慑服。他的术分两类,一类是控制术,像前面提到的“正名责实”,就是讲规定职责,考校监督的。还有如君主以静治动的,无为而治的,这些属于领导管理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类是搞阴谋,耍手腕,弄权术。
玩弄权术,当然不是自申不害开始,但他是第一个在理论上的系统研究者,这在官场的政治斗争中,很受历代统治者的喜爱。但从本质上说,无补于稳固政权。因为既然有驭臣之术,必有欺君之方,尔虞我诈,你争我斗,加剧了政权的不稳定性。
申不害研究术,有正面的领导控制方法,也有阴谋诡计,我们现在不能说他是否道德,但可以说,他的思想和研究是可以启迪后人的。

韩非虽然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张却与荀子大相径庭,他没有承袭荀子的儒家思想,却爱好“刑名法术”之学,整理并发展法家思想,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反对政治治理的原则建构在私人情感联系与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张将人的自利本性作为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强调君主统制权视为一切事物的决策核心,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君主应当运用苛刑峻法重赏来御臣治民,以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在其《韩非子》里面有《解老》与《喻老》两篇,直述自己思想部分也源自于老子,故后世称之为道法家,意味从道家里面延伸出来的新法家思想。但韩非的道法家与道家有一些差异。
简单说,韩非子仅取《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认为处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与方式,只要顺着大道即可。但韩非认为无为,落实在君王统治上,应该是无论特定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测与掌握,此观点还包括施政习惯,统驭方式等,应该阴晴不定,难以掌握。如此才不会反被臣下驾驭,这也就是申不害的“术”。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解老》与《喻老》部分,似乎与韩非其他论述有出入,可能不是韩非所作。
韩非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认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但其学说过于尊君,为后世所诟病。
韩非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

孔,孔子
孟,孟子
老,老子
庄,庄子
申,申不害
韩,韩非子
这些人都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

孔孟:儒家指孔子、孟子
老庄:道家指老子、庄子
申韩:法家指申不害、韩非子

孔子、孟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

应是 孔孟老庄申韩荀墨

孔孟老庄申韩分别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孔孟老庄申韩”分别是谁?
孔,孔子 孟,孟子 老,老子 庄,庄子 申,申不害 韩,韩非子 孔孟是儒家代表人物,前者是创始者,后者是发展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嫉俗。老庄是道家代表人物,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

曾国藩说过“禹墨为本,老庄为用”,这句话怎么解释?
因为老庄的无为境界没有术的意味,无为一旦成术,那就不是老庄,而是申韩。老庄和申韩的区别就在于一者是境界,与内心相连,一者是术用,与头脑相关。曾国藩能够抵达老庄境界,不是由于他在谋术人际术上的渐趋老练,而是因为他在修身养性上的不断精进,从初期的“有我之境”,进到后期的几无我之境。

对联:屈宋辞,班马赋,李杜诗,苏辛词,关王曲,施曹小说。
上联:老庄道,孔孟仁,申韩法,达慧佛,孙吴兵,陈李经济;下联:屈宋辞,班马赋,李杜诗,苏辛词,关王曲,施曹小说。附注:老子和庄子的道德,孔子和孟子的仁义,申不害与韩非的法律,菩提达摩与六祖慧能的佛学,孙武和吴起的兵法,陈嘉庚和李嘉诚的钱财经济。主要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兼...

孟子和庄子提倡的理论有什么区别?求大神帮助
应该来说佛的哲学眼光是遍及宇宙的,呃,说多了,我们回到—— 道呢,就是道家啦,孔孟VS老庄。庄子应该是老子后面的继承和发扬者。庄子的逍遥游看过吧,北冥有鱼其名我为……鲲鹏之志你搜索下。我个人感觉,就是放浪形骸,藐视权威,经常看到的是所谓“无为”。虽然似乎精神面貌和行为方面跟跟西方的所谓犬儒主义有些相...

为什么喜欢到家的治国思想
《管子》,先秦诸子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管仲的继承者、学生,收编、记录管仲生前思想、言论的总集,书中的主要内容是以道家思想为依据的。有学者认为《管子》一书为:“先秦诸子之博大精深,无出其右者,孔孟老庄申韩荀墨所不及也。”孔子对管子有明确的评价,主要有两方面:对于管子的俭和礼是强烈...

孔孟(儒家学说)与老庄(道家学说)有什么不同如题 谢谢了
避世隐居。《论语》中把他们叫做"逸民"或"隐者"。这些人对弱肉强食、离乱痛苦的现实社会,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一样,他们痛斥"天下无道"!在这同一个时代,儒家和道家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

关于韩非子的故事
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

曾国藩的“禹墨为本,老庄为用”怎么解释?
无为一旦成术,那就不是老庄,而是申韩。老庄和申韩的区别就在于一者是境界,与内心相连,一者是术用,与头脑相关。曾国藩能够抵达老庄境界,不是由于他在谋术人际术上的渐趋老练,而是因为他在修身养性上的不断精进,从初期的“有我之境”,进到后期的几无我之境。

清丰县18367806789: 诸子百家各有哪些?其代表人物是谁? -
标妻凯复: 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思想博大精深,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一辈辈的炎黄子孙.诸子百家主要以以下为代表: 1、儒家(孔孟荀为代表) 2、道家(杨朱、老庄为代表) 3、墨家(墨子为代表) 4、法家(商鞅、韩非子为代表) 5、兵家(孙武、孙膑为代表) 6、农家(许行为代表) 7、名家(惠施、公孙龙为代表) 8、阴阳家(邹衍为代表) 9、杂家(吕不韦为代表) 10、纵横家(张仪、苏秦为代表).诸子百家给各位版友提供一个探讨交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田园,让传统文化思想古为今用,让百家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清丰县18367806789: 孟子、老子、庄子、韩非的评价或地位、重大代表作或成就分别是什么?
标妻凯复: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

清丰县18367806789: 孔子孟子管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叫什么名字?各是什么学派的? -
标妻凯复: 孔子名丘 字仲尼 儒家学派创始人 祖师爷是周公孔子只是创派 孟子名轲 儒家亚圣 对儒学发扬最大的人 管子名仲 字夷吾 法家王道学派 法家祖师 老子名耳 道家第一代表 庄子名周 道家第二代表 孙子名武 兵家第一代表人物 韩非子名非 法家霸道学派 所谓王道霸道,王道是有部分儒家思想的,主张使民先爱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藏富于民等,比较温和的法治,富民以强国,见效较慢,但无副作用. 法家霸道思想是效率至上,强国弱民,为君主争取最大权利的一种思想,见效快,但副作用大.

清丰县18367806789: 孔子,孟子,庄子,孙子,老子的资料 -
标妻凯复: 老子:李耳,又称老聃,春秋时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 孔子:孔丘,春秋时期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庄子:庄周,战国时期人,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者 孟子:孟柯,战国时期人,教育家、文学家,儒家学者 孙子:孙武,春秋时期人,伟大的军事家,并家创始人

清丰县18367806789: 孔子,孟子,老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名家是什么时期的人 -
标妻凯复: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人(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清丰县18367806789: 春秋战国时期 被称为 "老庄" 的是谁和谁 -
标妻凯复: 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 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清丰县18367806789: 孔子,孟子,老子的真名分别叫什么?
标妻凯复: 孔丘 字仲尼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轲 字子舆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李聃 字伯阳 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 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

清丰县18367806789: 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各是哪个年代? -
标妻凯复: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孟子是战国时期(公元前372年—前289年).老子是春秋时期(传说公元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80-前233),

清丰县18367806789: 孔孟老庄,程朱陆王,具体指谁? -
标妻凯复: 孔孟老庄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程朱陆王指的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合称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清丰县18367806789: "孔孟“分别是谁 -
标妻凯复: 孔指的是_孔子__名叫_孔丘_ 孟指的是孟子_名叫_孟轲__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