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著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

作者&投稿:汝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但这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已经名存实亡。而且,正是在这二十几年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着后代的新趋势和新因素。因此,以建安作为这个时期文学的开始是恰当的。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终结,当然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589)为标志。从公元196年到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文学共经历了393年。

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与两汉的儒生相比,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一代新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至于蜀国和吴国的文学则处于沉寂的局面。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在文学史上习惯于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这时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掌握了大权,残暴地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在哲学史上,正始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主要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他们本身也是玄学家。他们对抗司马氏的残暴统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西晋武帝太康(280~289)前后,文坛呈现繁荣的局面,锺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总的看来,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丧失了建安诗歌的那种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左思的《咏史》诗,抗议门阀制度,抒发寒士的不平,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

西晋灭亡以后,在南方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这五个朝代,在北方经历了十六国和北朝许多的变动,最后由北周平北齐,隋又取代北周并平定了南方的陈而统一全国。这中间经历了从公元317年到589年,共272年的分裂。东晋南北朝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南北分裂、战乱频仍、朝代不断更迭的大背景下发展的。其中有的朝代比较长,如东晋(317~420)历时103年;有的朝代很短,如齐代(479~502)只有23年。

西晋末年,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至玄言寺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在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并开创了田园诗这个新的诗歌园地。他将汉魏古朴的诗风带入更纯熟的境地,并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晋宋之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转折,此后更追求艺术形式的华美。

宋代的鲍照在七言乐府上所做出的突破,南北朝民歌给诗坛带来的清新气息,也都具有重要意义。齐梁两代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其一是诗体发生了重大变革,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他们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探索。这就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永明体”从而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二是在皇帝和太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和梁代萧纲为中心。创作活动的群体参与,容易导致取材和风格的趋同性,也可以在互相切磋中提高艺术技巧。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的题材,女性也像宫廷的其他器物一样成为吟咏的对象。这种创作风气一直延续到初唐,到“四杰”和陈子昂手中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南北的对峙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的不同,南方清绮,北方质朴。这在南北朝民歌中表现得很清楚。但南北对峙并没有断绝南北的文化交流,文人的来往,文献的传播,都有记载可寻。北朝的诗歌模仿南朝的痕迹相当明显。梁代末年,庾信的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流,而他也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北朝散文不乏佳作,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和《颜氏家训》。北魏末年与北齐时期文学的成就,已引起南朝文人的注意。北方文化对南方文学也有影响,特别是在音乐和佛学这两方面尤为明显。隋朝统一中国后,南北文化的交流继续扩大深入,到了盛唐终于出现了一个文学的新高峰。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透露出新的生机。一种活泼的、开拓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接一幕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这种新变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就文体的发展看来: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增强了诗人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一种诗化的散文即骈文的兴盛,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并因骈文的兴盛而增加了骈俪的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七言古诗在这时确立起来,并取得可喜的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刺激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再加上其他因素,到了唐代绝句便繁荣起来;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以393年的时间酝酿这些新变,虽然显得长了一些,但和汉代大约四百年文学的收获相比,不能不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没有这段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就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了。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第一次高峰,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可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几个阶段。诗歌是这一时期最为发达的文学样式,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体裁和文学理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段文学的学习,要突出诗文名家,如三曹、阮籍、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脁、庾信等,要结合代表作品,掌握其生平、思想、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要注意重要的文学现象,如建安风骨、左思风力、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南北朝乐府民歌、志怪小说、志人小说等。

自己下的
从东汉政权崩溃到随灭亡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则要上溯到东汉末年时。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动荡,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时期,也是思想大解放,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这就为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发展的可能性。
第一,长期分裂割据,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是这时期历史最突出的特点。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大部分处于分裂动荡之中。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因而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其他各阶层也深受战乱之苦。因而描写动乱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统一愿望,成为这时期文学最强劲的主题。
第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并互相融合,是这一时期历史的又一个特点。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某一政治集团,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诛锄异己,并与执政集团相抗衡,最后取而代之,是这一时期朝代更迭的一般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废立双方,宗室之间,常常为争夺统治权而展开你死我活的争斗。而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维护自己的利益,又往往诛锄异己,甚至滥杀无辜。这样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统治处于极端恐怖的状态之中,士人无所适从,动辄得咎,心中充满了苦闷,文学表现上则多隐约曲折。从西晋灭亡到隋代统一,北方主要在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他们与南方的汉族政权构成长期对峙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加剧了民族的矛盾与斗争,阻碍了北方经济生产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两一方面,在长期的矛盾,斗争,磨合,相处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民族的大融合。这种民族的对峙,杂处与交融,也给文学带来重大影响,使得北方文学少婉曲而多朴质,少细腻而多粗犷,少柔情而多刚健。
第三,寒门与士族矛盾尖锐,知识分子极端压抑,是这一时期历史的两外一个特点。门阀制度的腐朽性在当时显而易见。它不辨贤愚,优略,凭血缘和门第来确定地位,授官用人。世族大姓都过着清高悠闲,富贵尊荣,骄奢淫逸,腐化堕落的生活。而贫寒之士则拒之门外,虽有旷世之才也得不到重用,他们穷愁潦倒,饱受冷落,内心凄凉,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使用文学的形式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批判社会政治的黑暗,倾述深重压抑下的愤慨之情。这些构成了这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第四,与社会的长期混战,政权的频繁更迭相应,这时期的思想领域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适应汉代封建统一帝国的需要而确立的文化统治思想。魏晋南北朝是继战国百家争鸣思想解放之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时代。老庄思想在这一时期最为流行,并在此基础上汇融《周易》形成了玄学。老庄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追求“绝对自由” ,这就给生活于高压政策下的士人们提供了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在融汇《周易》,《老子》 , 《庄子》 的基础上,构建成一种新的哲学—玄学,玄学家们的思想倾向并不一致,但在“崇有” , “独化” , 等命题的论证中,对宇宙人生和人类自身的思想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这是共同的。由此,人们的理想思维变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魏晋南北朝的许多作家,从世界观,人生观,感情心态,直到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审美情趣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其濡染与影响。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传播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广泛影响。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西晋统一不久发生的“八王之乱”,西晋的灭亡和晋室的东迁,接下来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方朝代的更迭带来的争斗等等,在三百多年里,几乎没有多少安宁的时候。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战争使很多人丧生,伴随着战乱而来的饥馑、瘟疫以及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不知又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这种状况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此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和沉迷声色。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色彩。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稽康、陆机、陆云等。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迫,托体同山阿。”(陶《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无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有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就是陶渊明所采取的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从陶诗看来,他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他的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游仙主题与生死主题关系很密切,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且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离骚》、《远游》已开了游仙主题的先河,不过那主要是一种政治寄托,魏晋以后,游仙主题作为生死主题的补充,企求长生的意思变得浓厚了。如曹操的《气出唱》、《精列》,曹植的《游仙》、《升无行》、《仙人篇》,张华《游仙诗》等,已经构成一个游仙的系列。特别是郭璞的多首《游仙诗》,使游仙主题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了。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这个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景观。隐逸思想早在《庄子》书中就体现得很强烈了。《楚辞》中淮南小山《招隐士》,汉代张衡《归田赋》可以视为表现这类主题的早期作品。魏晋以后,沿袭《归田赋》的有潘岳的《闲居赋》,而陶渊明的大量描写隐逸生活和表现隐逸思想的作品,则使这类主题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诗品》中说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至于其他许多人的作品中,表达隐逸思想的地方就不胜枚举了。隐逸主题的兴起与魏晋以后士人、中希企隐逸之风的兴盛有直接关系,而这种风气又与战乱的社会背景和玄学的影响有关。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透露出新的生机。一种活泼的、开拓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接一幕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这种新变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就文体的发展看来: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增强了诗人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一种诗化的散文即骈文的兴盛,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并因骈文的兴盛而增加了骈俪的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七言古诗在这时确立起来,并取得可喜的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刺激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再加上其他因素,到了唐代绝句便繁荣起来;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以393年的时间酝酿这些新变,虽然显得长了一些,但和汉代大约四百年文学的收获相比,不能不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没有这段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就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了。



“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

曹操的诗,现存二十馀首,都是乐府诗,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其中也体现了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欲整治国家、统一疆土的胸怀和抱负。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 曹操的另一部分乐府诗则表现了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类诗悲歌慷慨,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 游仙诗也是曹操诗歌的重要级成部分。这些诗从表面看有脱离现实的一面,然而,当曹操以质朴的语言、绮丽的想象折射现实时,对士人朝不保夕的忧生意识有曲折的反映。曹操的诗不仅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由于创造性较大,对后代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从他这种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到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脉相承的发展。另外,《诗经》以后,四言诗很少佳篇,曹操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传统,创造出一些动人的篇章,使四言诗再一次放出光彩。
曹丕现存诗歌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宴游诗,这些诗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比较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其一)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曹丕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是超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的情思。在艺术形式上,曹丕也勇于创新,他虽然仅存四十余首诗,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其中长篇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长达75句,三字至九字句都有,极尽纵横开阖之能事。
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白马篇》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首诗紧扣追求建功立业的主旋律,抒写了曹植以身报国的人生理想。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这方面的典型作品则是《赠白马王彪》。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 第三类是述志诗。曹植用世之心,在黄初以后屡屡诉诸诗赋,《杂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第四类是游仙诗。曹植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深感时常流逝,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于是写下了许多游仙诗,如《仙人篇》诗中所描绘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上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曹植对神仙之事一直持否定态度,可见曹植的游仙诗,实际上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也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上创造和发展。 曹植也写了不少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篇。
三曹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亲身的经历、目睹的现实“借古乐府写时事”,创作许多揭露战乱罪恶,抨击军阀混战,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世称之为“诗史”。其次是他们将学习汉乐府民歌形式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写出了大量的乐府诗题诗,使作品带有明显的乐府民歌风味,再次是在创作中不仅对悲惨乱离的现实发出哀怨悲凉之音,而且又抒发出慷慨之气,这些就形成了三曹独具的悲凉、慷慨的艺术特色,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与“正史文学”的内涵和区别
建安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 “ 慷慨悲凉 ” 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 “ 建安风骨 ” ,也叫 “ 魏晋风骨 ” 。建安风骨的文学风貌具有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得慷慨激昂。还有就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建安风骨的特征是高扬政治理想。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则包括正始以后至西 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文学的总体特是1,整体风貌上,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以及浓烈为作品的主调2,在艺术上,正始作家将抨击时事与抒写感愤融为一体,使五言诗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诗歌在艺术进一步文人化。3、在风格上,正始诗人创造了曲折隐晦、清隽艰深的风格,并开创了把多首托喻寄兴的诗歌集合成五古咏怀组诗的体例。
以阮籍、 嵇 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虽然距离建安文学只有一二十年,但与建安文学相比,无论是作家的思想,还是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建安文学中反映人民疾苦和追求建功立业的内容在正 始文学 中没有了,代替他们的是对黑暗恐怖的政治的揭露和对死亡灾祸随时都会到来的忧叹;建安文学中所具有的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否定现实、韬晦遗 世 的消极反抗思想;正 始文学 中有着浓厚的老庄思想色彩,这是建安文学中没有的,正始诗风曲折含浑也是建安文学的明朗刚健的风格有别。建安文学虽紧承建 安文学 之后却在内容与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正 始文学 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所以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仍然是一致的

魏晋南北朝融入了多民族文化,但由于受到当时政治时局的影响尚未发展壮大,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大环境才会进一步发展。

很简单。外族本身不是中国人,他们进入中国统治必然就把他们的文化也输入进来。最后文化融合就产生新的文化拉。


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创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2、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4、汉末世...

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
魏晋南北朝融入了多民族文化,但由于受到当时政治时局的影响尚未发展壮大,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大环境才会进一步发展。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建安文学、两晋文学和南北朝文学。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反映了社会背景和文学发展的多样性。2.1 建安文学以曹操、曹植、曹丕和“建安七子”为代表,女诗人蔡琰也在此时崭露头角。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出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深刻反映,展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风格悲壮而慷慨。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主要包括:1. 文学语言的演变: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文言文为主,但同时也出现了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趋势。这种语言的演变预示着文学样式的发展和变化。2. 诗歌的兴盛:诗歌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诗人如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作品,展现了清新脱俗、自然率真的风格,反映了文...

谈谈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和特色
1、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指从东汉建安年代到隋统一这一历史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四百年里,各种力量为了争夺统治地位或扩大统治范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政权更迭十分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这一时期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是世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对政治...

谈谈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和特色!
总体上,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为: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对文学的重视,首先表现为这一时期社会的上层包括许多帝王在内,普遍热心于文学创作,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由于文学受到重视,文学作品日见繁多,就开始产生了将文学与其他学术相区别、视之为一种独立学科的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下面是我整理的有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欢迎参阅,希望喜欢。 摘要: 魏晋南北朝指的就是从东汉建安时期到隋朝统一中国中间大概四百年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1.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诗体的丰富,五言古诗在这一时期更加繁荣,七言律诗也开始出现。2. 文学体裁得到了扩展,除了文人诗歌之外,辞赋和宫体诗成为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们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3. 文学观念和审美追求发生了显著变化。魏晋南北朝社会的转型带来...

一.分析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原因 二.怎样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呈现出自觉化的特点,文人开始更加注重文学创作的艺术性和独立价值。2. 在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曹丕、曹植两兄弟,他们的作品主要受到乐府诗风的影响,曹丕更注重文人对于乐府传统的改造和发展。3. 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魏晋南北朝后期的文学趋向于华丽与...

巨野县17875632841: 谈谈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和特色! -
子车蓉白眉:[答案]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指从东汉建安年代到隋统一这一历史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四百年里,各种力量为了争夺统治地位或扩大统治范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政权更迭十分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

巨野县17875632841: 、从政治思想文化背景等方面谈谈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要特征 -
子车蓉白眉:[答案]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

巨野县1787563284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原因及其表现! -
子车蓉白眉: 原因: 1、社会环境: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导致各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原文化增添了新的因素 2、经济方面:江南等地迅速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政治方面:统治者重视农业和科技发展 4、以前代的灿烂文化为基础 表现: 1、科学技术的进步:刘徽一处圆周率计算方法,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并著有《缀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裴秀的《禹贡地域图》,郦道元《水经注》 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3、文学的新发展:建安文学的出现——曹操的《蒿里行》,陶渊明的田园诗 4、艺术:王羲之的书法《兰亭集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云冈龙门石窟的壁画 一定要采纳哦~!

巨野县17875632841: 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举例说明,四五百字 -
子车蓉白眉:[答案] 一)先秦至两汉文学 首先介绍文学史的学科性质及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概述先秦至两汉文学发展的大势.然后依次讲述下述内容:神话与上古歌谣、《诗经》、春秋战国诸子散文,史传散文、楚辞、两汉辞赋、两汉散文、汉乐府诗与汉...

巨野县17875632841: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 -
子车蓉白眉:[答案] 有如下原因: 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

巨野县17875632841: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过程 -
子车蓉白眉: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

巨野县1787563284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有何看法 -
子车蓉白眉: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的这些“新变”,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比较复杂.南北朝文学是文学研究整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巨野县17875632841: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和艺术上有哪些成就?
子车蓉白眉: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

巨野县17875632841: 你认为魏晋南北朝社会对这一时期文学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
子车蓉白眉: 魏晋南北朝社会对这一时期文学的影响 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2113,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5261性的一个转变.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

巨野县17875632841: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自觉时代,要求分点论术. -
子车蓉白眉: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带来了文学的繁荣.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对文学的重视,首先表现为这一时期社会的上层包括许多帝王在内,普遍热心于文学创作,从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