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的译文和简介

作者&投稿:线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杂说》翻译~

【赏析】(吴小如)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

精通于医治的医生,不看别人是胖是瘦,而是观察他的脉搏是否正常;善于谋略天下的人,不看天下是不是安全动荡,而是看他的政治纲领是不是混乱罢了,谋略天下的人就像医生一样,是安全还是危险,就像人胖瘦一样,政治纲领就像人的脉搏一样。脉象平稳,即使人很瘦也没有什么大碍,脉象有问题而人很胖,他会死的。精通这个道理的人,也可以把这个道理用到天下啊!夏、殷、周的衰败的原因是诸侯每天都发起战争。传位数十代君王而保全天下不被倾覆的人,政治纲领存在罢了。秦国称王于天下,没有分封诸侯,聚兵摧毁各个诸侯,传位秦二世被天下人倾覆,是政治纲领失去了。所以四肢即使没有病,不足以担心,脉搏正常就行了;国家即使没有战事,不足以担忧,政治纲领正常就行了。担心他所惧怕的,恐惧他所担忧的,精通医术与善意谋略天下的人,称之为上天的帮助。《易》说:“处于人生艰难跋涉之途的君子,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精通医术与善意谋略天下的人就是如此。

 《杂说》
  作者:唐·韩愈
  杂说一《龙说》
  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翻译】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怪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注释:
  龙说:选自《杂说》,为其首篇,题目为编者加。 嘘:喷吐。 伏:遮蔽。 景:通“影”。 神变化:语出《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虫蜀)[说明,此为一个字zh ],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水: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汩:漫。 云从龙:语出《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从:随,跟随。
  杂说二《医说》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
  杂说三《崔山君传》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鸟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肤,颜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翻译:
  作者谈氏在他写的《崔山君传》里说,那些声称自己如仙鹤般长寿能知往事的人,实在太荒谬了。但据我观察,能够尽到人的本性而不象禽兽那样的人太少了,而这些人又愤世嫉俗、隐居避世,这是为什么呢?昔时的圣人们,有的头象牛,有的身体象蛇,有的嘴巴象鸟,还有的面貌象蒙倛那样方而且丑陋,但是他们仅仅是与那些野兽外貌相似,而本性却完全不同,我们能够说他们不是人吗?而有的人身材丰满,皮肤细嫩滑泽,面色红润有如朱砂,美丽非凡,他们的外表是人,而本性却象禽兽一般。那么是否还能够把他们称作人呢?所以以貌取人,不如观其言察其行来的正确。鬼神之说,我们儒家弟子从不轻信,所以我就从这个故事中选择了愤世嫉俗的一面,来发表一些感想而已。
  杂说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见外,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韩愈的【师说】的原文和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

世说新语二则翻译译文怎么看?
一、世说新语二则翻译如下:第一则: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开家庭集会,跟子侄辈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

七年级上语文《世说新语》两则内容及译文
2.《陈太丘与友期》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芳:“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好久都不来,已经走了。陈太丘的朋友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我相约...

尚书《说命上第十二》译文与赏析
[431]赉(lài):与。良弼:贤良的辅臣。[432]旁:普遍。[433]傅岩:地名。约在今山西平陆一带。虢,今河南陕县一带。[434]肖:相似。[435]爰:于是。[436]诸:之于。【译文】武丁梦见一个叫傅说的贤人和他聊天。梦醒以后,武丁让手下人到全国各地寻访这个叫“傅说”的人,结果果然在傅岩...

世说新语全文翻译及原文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文章简介 本文选自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孙权劝学译文
一、译文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

命说文言文译文
1. 《命说》的译文 译文: 高宗居父丧,信任冢宰默默不言,已经三年。免丧以后,他还是不论政事。群臣都向王进谏说:『啊!通晓事理的叫做明哲,明哲的人实可制作法则。天子**万邦,百官承受法式。王的话就作教命,王不说,臣下就无从接受教命。』 王因作书告谕群臣说:『要我做四方的表率,我恐怕德行不好,所以...

尚书《说命下第十四》译文与赏析
【译文】王曰:“傅说,我旧时,曾受学于贤臣甘盘,讲究做人修身道理,既而先王要我熟悉民情,跑到荒野,居住黄河边,从黄河边又来到亳,直到现在品德、学业都不能有所进步。我现在就依仗你训导我,使我具有远大的志向,如果我要酿造酒醴,你是曲和蘖;如果我要调羹汤,你是盐和梅,你要在各个...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如下: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

《黄生借书说》译文及注释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译文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

蒲江县19762042907: 杂说的译文和简介 -
兆昆虹石斛: 《杂说》 作者:唐·韩愈 杂说一《龙说》 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

蒲江县19762042907: 李贽《杂说》的译文是什么?
兆昆虹石斛: 原文:《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夫所谓化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 译文:《拜月西厢》,是化工(自然的美);《琵琶记》,是画工(人为雕琢的美)...

蒲江县19762042907: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意思
兆昆虹石斛: 意思是世间因有善识千里马的人然后才能有千里马.喻指人才常有,而能识才用才的... 出自韩愈“杂说”四篇《龙说》、《医说》、《崔山君传》、《马说》中的《马说》...

蒲江县19762042907: 韩愈 杂说四 马说是针对什么而写的 -
兆昆虹石斛:[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中受尽...

蒲江县19762042907: 马说的原文、翻译、解词 -
兆昆虹石斛: 马说 百科名片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

蒲江县19762042907: 爱莲说散文(北宋) -
兆昆虹石斛: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晋陶渊明独爱菊⑶.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⑸而不染⑹,濯清涟而不妖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⑻,香远益(9)清(10),亭亭净植(1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2)焉.予谓菊,花之...

蒲江县19762042907: 《艾子杂说》 -
兆昆虹石斛: 《艾子杂说》,又称《东坡居士艾子杂说》,相传是苏东坡所撰."艾子"是作者假托的一个战国时代的人物,作者借他来对现实世界进行褒贬和讽喻.

蒲江县19762042907: 易经杂说南怀瑾在线阅读(易经杂说)
兆昆虹石斛: 1、这句话出自《易经·系辞》,对易经的解释向来有很大争议,直译一下的话就是: “天在上为尊贵,地在下为卑微,天地乾坤既也就确定下来了;天与地的卑微高贵明...

蒲江县19762042907: 千里马,砸锅卖铁是什么意思? -
兆昆虹石斛: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青少年 千里马常有.--唐. 韩愈《杂说》然后有千里马.砸锅卖铁,字面翻译为砸了锅去卖废铁.表示穷途末路,不留后路.也比喻把所有的都拿出来了.

蒲江县19762042907: 宾菲变色服饰(关于宾菲变色服饰的基本详情介绍)
兆昆虹石斛: 1、宾菲变色服饰是由韩国宾菲国际服饰集团设计生产的,能够变色的新科技时尚休闲服饰.2、宾菲变色服饰能够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摩擦后还会散发出香味,受到众多时尚年轻人的喜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