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主要内容

作者&投稿:呈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民族统一(“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有利于化解民族矛盾、团结各民族进行革命。

原文: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2]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3]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胜利。孙中山民族观的意义。第一。孙中山民族观就是提出民族平等。推翻两千年的帝制,而实行共和。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一个伟大历史意义。第二。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天下为公。实行新民主主义。这个也是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所以各位朋友们,孙中山先生是近代历史上具有推进历史进程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谢谢各位朋友们关注支持。

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以排满革命为己任,主张通过政治排满来达到民族革命的目的,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共和国家,达到保国保种之目的。在孙中山看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民族复兴必须以国家振兴为基础,而国家振兴则要依靠民族革命与民族运动。

  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国家的责任,就在于屏障民族,使民族有着强力的保障与安全。“一种族与他种族之争,必有国力为之后援,乃能有济。我中国已被灭于满洲二百六十余年,我华人今日乃亡国遗民,无国家之保护,到处受人苛待。……故今日欲保身家性命,非实行革命,废除鞑虏清朝,光复我中华祖国,建立一汉人民族的国家不可也。故曰革命为吾人今日保身家性命之唯一法门,而最关切于人人一己之事也。”(《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8月版,441页。后引该书简称《全集》,不再注明版本)孙中山将建立汉民族的国家与每个汉人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主张民族兴亡乃是政治国家必须担负的责任,没有政治国家,就没有民族的复兴与安全。这种国家与民族的辩证关系,是孙中山对古代华夏民族观念中国家、民族认同一致性的继承和发展。

  应当说,孙中山的这种以国家为民族保卫的屏障,以此来“卫国保种”的认识,是他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思想基础。在他看来,要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就必须解决专制政治制度问题,实行政治民主、共和与民族平等、和睦。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推翻清政权,建立共和政府,来维护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平等、和睦与团结。为此,孙中山主张高扬种族与国家的旗帜,作为排满救亡的政治与民族解放的双重口号。

  从政治革命的角度说,孙中山反对满清政权;从民族主义看,他又继承了传统中国的各民族淡化血缘而族种兼容的观念,认为只要是不妨碍政治民主革命的进程,不论何族都是朋友、兄弟。因此,他在主张要将满洲贵族与人民、满洲王室与平民相区别时,强调了民族主义价值观,但是这种价值观并不排除实行同一共和国家内的多民族认同、平等。而当时为什么要将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提并论,就是要倡扬一种新的民族革命观,这就是要将民族平等作为政治革命的另一目标,将国家的共和革命作为民族革命的手段,达到国家与民族的共荣,而不是族类的相互排斥与迫害。“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这样,孙中山思想中的民族主义,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平等、共和,是通过民族情感、种族认同,来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并不是单纯的“夷夏之别”种族主义。在孙中山的心灵深处,并不排斥满清的大众、百姓。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华民国建立前,孙中山的种族认同,实质是在满汉对立、汉民族情感激烈时的一种倡兴政治革命的手段与舆论。而他正是通过这一民族革命的纲领,才在革命派内部取得了高度共识,对凝聚反清力量起了重要作用。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3]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胜利。孙中山民族观的意义。第一。孙中山民族观就是提出民族平等。推翻两千年的帝制,而实行共和。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一个伟大历史意义。第二。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天下为公。实行新民主主义。这个也是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所以各位朋友们,孙...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主要内容
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以排满革命为己任,主张通过政治排满来达到民族革命的目的,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共和国家,达到保国保种之目的。在孙中山看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民族复兴必须以国家振兴为基础,而国家振兴则要依靠民族革命与民族运动。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国家的责...

孙中山三民主义是哪三民
【3】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还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义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3)特征:孙中山三民主义是他在辛亥革命时期历史条件下创立的政治理论体系。但是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很大的空想性...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什么的指导思想? 谢谢!!!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是孙中山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体现。分说:民族主义: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代表的观点
革命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革命观点:民族、民权、民生,简称三民主义。革命方式: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对“民”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同盟会成立,他把以“民”为主体的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政治理念上也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团结全国人民,“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思想的集中概括。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族贵族为首清朝政府,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

孙中山三民学说的意义是什么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不仅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理论进行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