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二战中的提尔皮兹号战列舰的资料及经历。

作者&投稿:亓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寻二战中的提尔皮兹号战列舰的资料及经历。~

它是俾斯麦号战列舰的姊妹舰,建议您到百科中看看

首先告诉楼主一点,网络资料毕竟是任何人都能编写的,一点也不可靠,像百度百科、维基百科、铁血网什么的都是人人皆可编写,而且不需要认证就能发表的东西。如果楼主想要最真实权威的资料,还是不要在网络上找,会被误导的。还是书籍和纸质资料更可信,因为毕竟是认证过的,最好是外文的,权威性更高。本人比较推荐瑞典哥德堡大学图书馆资料,最客观、最中立,但不是很全。现在世界上最权威的资料是《大英百科全书》,即使在ABC百科全书中的也是立于首位的。

战列舰就是炮战用的,所以炮战和火力支援能力才是硬指标,像什么防空反潜之类的都是软指标,交给驱逐舰也可以。
评价一艘战列舰,首先要看两层硬指标;
第一层:四项炮战指标。即水平防护、垂直防护、水平穿深、垂直穿深;如果两艘船二二分,那么以垂直数据优先于水平数据,因为正常的海战炮弹都是由上至下落下来的。
第二层:设计结构。包括防护布局、火力布局和船体结构。30年代以后的战列舰,防护性不仅要看装甲厚度,还要看其装甲和其他防护零件如何布置;火力包括主炮布局,但主要还是看副炮以及防空火力布局;船体也很重要,有一个科学的外形不仅影响齐射稳定性、转弯半径、适航性、抗沉性等与炮战息息相关的方面,对防护也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两层为硬指标,其他的参数,比如防空能力、搜索能力、火控、防雷性、速度等等都只能算软指标,火控在现代可能算硬指标,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火控的决定性作用不强,只能算软指标。
只有在硬指标分不出胜负的时候才要看软指标。战列舰就是为了炮战而生的,任何把战列舰多功能化的决定都是愚蠢的,现实中就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①二战初期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提出了“利用高速的大型水面舰艇袭击英军零散部队和运输队”的思想,最后弄巧成拙;②一战之前英国设计的战列巡洋舰,在日德兰海战初期贝蒂被希佩尔打得晕头转向就足以证明这是个愚蠢的设计,后来号称英国最大的战列舰的胡德号更是成为了后人的笑柄。好在战巡只有英国和德国造了很多,其他国家都及时收手了。
《泰晤士海事通讯》曾评论过《世界上最恐怖的13座海上炮台》,就是按照以上标准评价的。13在西方是不吉利的数字,但现代有不少人故意用此数字来显示自己的恐怖。
13艘战列舰分别是:
NO.1大和
NO.2爱荷华
NO.3维托里奥·维内托
NO.4黎塞留
NO.5南达科他
NO.6俾斯麦
NO.7前卫
NO.8科罗拉多
NO.9纳尔逊
NO.10长门
NO.11北卡罗莱娜
NO.12乔治五世
NO.13胡德
下面进行说明,要涉及到的几个名词先解释下
新式战列舰:30年代后设计的战列舰
旧式战列舰:20年代或更早的战列舰
高等战列舰:即上述13舰,包括4艘旧式战列舰
次等战列舰: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界,性能强于胡德为高等,性能低于巴伐利亚为次等。次等大多为旧式战列舰,当然也有像敦刻尔克和沙恩霍斯特这样设计有严重问题的新式战列舰。

下面的资料是本人根据掌握数据对13艘战舰进行的简单评价,可能楼主不需要,但还是备注一下
1.大和
四项炮战指标,两项防护独占天下第一、94式主炮的威力也能与Mk7并列天下第一。防护上,水平和垂直都是天下第一,各部位装甲比BIG SEVEN还厚。
结构上,大和是实际造出来的战列舰中结构布局最合理的,没有之一。宽大的舰体和厚重的侧线为9门94式主炮提供了一个十分稳定的射击平台,同时也赋予了对得起其吨位的防护性,紧凑岛式建筑使其本来就变态的防护性更上一层。大和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象鼻船体的战列舰,使其在满载排水量超过7万吨的情况下速度仍能达到27.5节,过了新式战列舰的最低及格线,也超过了大多数旧式战列舰。
大和最大的缺点,是41年刚完工时左右两个战斗角度有限三联装152副炮炮塔浪费了很多排水量,这样的设计是受20年代以前的英德影响,只考虑增加火力,没考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不过大和受美国影响在45年完成了改造,去掉了这两座炮塔,将原有的6座双联装127炮塔增加到12座,既节省了排水量,又使防空火力增加一倍,更加有效地利用了空间,火力布局和美国战列舰一样合理,二战后期德国也曾计划把沙恩霍斯特改成此种美式布局方式,可惜该计划并未来得及实施。

2.爱荷华
能够取下第二名最大的原因是她那天下第一的Mk7主炮,水平和垂直穿深都和94式同等水平,在软指标方面还要优于94式,绝对无愧于天下第一。
在火力布局方面,【少座多连装】无论在作战效率方面还是在经济效率方面都比【多座少连装】合理,而且这样布局有利于减少舰长,增加舰宽,对转弯半径,设计稳定以及防护都有间接影响。美国人最先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美国的老式战舰一般都是四座三联装,而其他强国都是五或六座双连装。因此,前二后一的三联装主炮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加斯科因级建成并经受实战检验的话,那么她的独特主炮布局可能要强于三座三联装。30年后,大多数新式战列舰基本都是使用三座以下的三或四联装。其他方面,美国人的副炮、防空火力和空间布局一直都是无与伦比的。
下面说下缺点,一是防护与排水量的比例有些失衡,现实中排水量5万的战舰有三型:爱荷华、俾斯麦、前卫,由于美国人在空间利用方面比德国人有经验,所以爱荷华的大多数部位装甲都比俾斯麦厚,但其整体防护性却比俾斯麦强不了多少,主要是结构不够合理造成的。爱荷华出于对巴拿马运河的考虑,舰体太过细长,不仅影响水平防护,也影响适航性和转弯半径,而且岛式建筑前后不够紧凑,也防护有重大影响。另外有些军事小白说细长的舰体是爱荷华速度快的原因,我想提醒这些人,我不敢说一点影响没有,但是其影响绝对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大,而且牺牲防护换来速度这个思想在一战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了,一向重视合理性的美国人不可能采用这种思路。
不过,说爱荷华结构不够合理只是代表她相对于少数布局合理的战列舰略逊一筹,但绝对不是差。其防护能力虽然对不起排水量但还是很优秀的,垂直防护基本能达到第三,水平防护也能进入世界前五。还有就是与大和一样的象鼻船体,在加上强大的动力系统,造就了爱荷华的天下第一速度,首舰爱荷华最高31节,二号舰新泽西甚至曾跑出过33节的高速。另外,爱荷华的软指标也是天下第一。

3 & 4.维托里奥·维内托and黎塞留
两个一起说,火力方面,二者的15寸炮都采用了大药室和强装药技术,威力超强,维内托的M1934采用了50倍径,水平穿深世界第4,垂直穿深世界第3,威力非常接近天下第一的Mk7;黎塞留的M1935为45倍径,威力比M1934稍弱,但也很强,而且更加稳定,水平世界第5,垂直世界第4。
防护方面,维内托垂直防护强一些,黎塞留水平强一些。虽然上面说过垂直优先于水平,但这里还是黎塞留占优,因为维内托的垂直防护在13舰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哦,而黎塞留的水平防护能位居前列,不过黎塞留的垂直防护确实有点危险,虽然不差,但在新式战列舰中显得太平庸。
布局方面,二者的布局都很合理,都只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缺点,维内托是岛式建筑不够紧凑,和爱荷华一样,对防护有重大影响,在欧洲新式战舰中,维内托水平防护不如黎塞留,垂直防护不如俾斯麦,岛式建筑对此有很大的影响。黎塞留虽然也只有一个突出问题,但却比维内托严重得多,就是主炮全部前置,这个思想是因为在某些著名海战中的T字型穿插战术影响造成的,其思路是正面对敌,既能减少迎弹面,又能火力全开,但是实际作战中,战舰会为了提高命中率而将船速减到最小,但绝对不会静止不动,而且大型海战中出了战列舰外,还有大量的小型灵活的舰只穿插其中,副炮无法以绝对优势火力压制这些目标,因此180度的主炮射界空白还是被认定为不合理的。法国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在原计划的黎塞留4号舰加斯科因就把一座炮塔移到后方。另外黎塞留的速度仅次于爱荷华,首舰黎塞留30节,二号舰让·巴尔32节。
总体来说,都是好船,维内托由于拥有媲美爱荷华的火力,所以排在黎塞留之前。

5.南达科他
最好的条约型战列舰,在规定的排水量内最合理地分配了火力防护和机动。Mk6主炮采用了超重的16寸口径AP,水平穿深世界第3,垂直穿深世界第5。水平防护大概和爱荷华一个水平,垂直防护稍弱但也基本能匹敌欧洲战列舰。
该舰最大优点是结构,南达科他是在北卡罗莱娜的基础上改变设计而成,舰体变得较短宽,岛式建筑也更加紧凑,虽然速度下降到了27.5节,但防护能力大幅度提升。论结构布局的话,可以说是仅次于大和的天下第二。

6 & 7.俾斯麦 and 前卫
这两个一起说。首先二者有共同的几个特点,防护超强、火力较弱、有很强的适航性,而且排水量也较相似。俾斯麦有极强的垂直防护能力,各部位平均装甲厚度与BIG SEVEN有得一拼。前卫的装甲厚度也很强,而且布局更加合理,整体防护能力甚至强过爱荷华。
火力是软肋,二者的火力在13舰中分别是倒数第4和第1,俾斯麦的SKC34主炮设计思路老套,既没有采取大药室和强装药,也没有使用重弹,而且德国人自工业革命以来炮口动能明显比美英法的同口径、同径倍火炮低一个档次,比如巴伐利亚的15寸炮口动能只和铁公爵的13.5寸一样,俾斯麦的SKC34还算进步很大了,至少比乔治五世的14寸要强,但还是远远比不过同口径的M1934和M1935,甚至连BIG SEVEN的老式16寸都比不上;前卫的火力比俾斯麦还差,当初皇家海军已经意识到战列舰不再是海战主力了,前卫被设计为以火力支援和沿岸炮击为主要任务的战列舰,因此根本没有为其新造主炮,8门主炮分别来自6艘不同的旧式战列舰,而且主炮布局也是老式的四座双联装形式,由于型号老旧,连乔治五世的14寸都不如。
结构方面,俾斯麦的船体不算优秀也算良好了,30年代后大船载小炮被定义为合理的思路,其他国家都寻求一个平衡点,而德国人走了末端的捷径,这就意味着在主炮数量和口径相似的情况下,德国的船比其他国家排水量更大,更具威慑力,而且上面说过,德国人的空间利用不如美国,因此干脆单纯地靠增加排水量获得防护,对于有着20年战列舰空白期的德国来说,这两个捷径都走得很聪明,俾斯麦无论是射击稳定性还是适航性在13舰中都是佼佼者。
不过也正因为有空白期,所以俾斯麦的设计结构也有很多的缺陷,第一,是在那个装甲盒盛行的年代还在使用穹甲设计,这就导致虽然俾斯麦拥有超强的全面防护,但是对重点部位的防护能力严重不足,了解历史的人应该清楚俾斯麦最后为什么直勾勾地冲进了英军包围圈;第二,俾斯麦的穹甲是将垂直防护和水平防护一体化了,要知道,火炮小角度抛射的动能要比大于大角度抛射强很多,因此这个防御一体化思路其实是个很片面的设计,完全不切合实际,结果导致俾斯麦垂直防护超强,水平防护却比不上大多数新式战列舰,而且这个思路还有一个弊端就是给原本就很弱的重点部位防护雪上加霜,装甲平均化倾向严重,该厚的地方却不够厚。另外就是为了赶上开战,一号舰的很多部位还是使用非硬化的匀质装甲。俾斯麦火力布局也有问题,主要体现在副炮,105和150在侧舷交替布置,无论对空还是对海面的密集度都受影响。
至于前卫在设计结构上则要好得多,尤其是适航性比俾斯麦还要好,能赶上南达科他的水平,基本没大问题。
捎带一提,二者的速度都处于世界前列,俾斯麦最高30.1节,提尔皮茨30.8节,前卫31节。
总体来说俾斯麦以其强大的全面防护和良好而稳定的舰体拿下第6名,至于前卫由于防护和火力都稍弱于前者而屈居第7。
另外还有三点需要吐槽:
一、现实中有不少军迷因为前卫的主炮老旧而认为其进不了前十,但这是一种偏见,就像SA80步枪一样,仅仅因为一个缺点比较突出使得很多优点都被忽略了。前卫的诸多优点上面说过了,尤其是现代化的结构和天下第一的适航性,因此不能仅仅因为装了烂炮就把整体都否定了。
二、SKC34主炮的径倍,纸面数据是52倍,但其实德国人和其他国家统计径倍的标准不一样,这52倍是包含药室在内的,而其他国家计算径倍通常不算药室,所以SKC34主炮的实际径倍应该是47到48倍之间。
三、我曾经在优酷和某个不学无术的军事小白争论过,按照他的可笑逻辑,俾斯麦因为侧舷装甲比爱荷华厚所以防护性能比爱荷华好,舰体结构和其他部位的装甲都被忽略了。我估计他可能以为海战中炮弹就像坦克炮弹一样直直地打过去……我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那种弹道在20世纪海战中出现的几率不会多于1%。上面说的水平穿深就是10公里以内的小角度抛射,而垂直穿深是指10公里外的大角度抛射,无论哪一项,侧舷水线都不是主迎弹面,只能算整体防护的一部分。当然,侧舷中弹一般来说比较致命,所以有人特意把这里做的厚一点也不是什么错误,但是单单靠侧舷的厚度既不能决定一艘船的水平防护,也不能决定垂直防护。
如果我说了这么多还是有某些德棍认为俾斯麦侧舷厚所以防护比爱荷华好,那么我建议他去看看英国战列舰的侧舷多厚,他就可以跳江去了。
我不知道楼主是不是哈德派,如果是,那么请做个理智的德粉,不要做无脑德棍。如果不是,那么请你分清楚德粉和德棍,德粉和我们一样是真正的军迷,应该一起好好讨论。而德棍,我不承认他们是军迷,只是一群狂热分子,认为盟军赢了就是因为××××原因,德军赢了就是NB;认为盟军的暴行就都是真的,德军的就全是编造的;他们不喜欢看书和纸质资料,只会从网络获得一些毛皮知识或者YY出来知识;而且仅凭一两件武器为依据就认为德国什么都是天下第一,恨不得连纳粹的SI都想上去尝一口。
上面我说的那个德棍还算稍微懂点知识,还有更狂热的,认为俾斯麦防护比大和还强,依据是德国钢材质量。这点我可以给楼主解释下,首先二战中各个列强的钢材质量,只有42到43年的苏联和45年的日本比较差,除了这两个时期,各列强的钢材质量差距差距并不大,至少没大到可以决定防护性的地方。而且就算钢材质量真有差距,对防护性影响也是有限的,德国在44年由于长期处于被轰炸的状态下,钢材质量明显下降了,但从没有人觉得45年的豹式比43年的防护差,顶多是易裂纹、易老化、结构不稳定罢了。苏联入侵布达佩斯时,有辆JS3炮塔炸飞后掉到地上摔碎了,这说明苏联的钢材质量不是很好,但从来没人觉得JS3防护差,也就是说二战时期钢材质量能起到的作用仅仅限于这些微不足道的方面而已,换句话说,上面这位德棍先生纯粹是在YY,我估计他也就知道SKC34的口径了,连其型号和径倍都不知道。

刚刚一激动跑题了,为节省时间,下面说简单点。

8—10.BIG SEVEN
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是旧式战列舰的顶点,装甲厚度强过了大多数新式战列舰,火力也很恐怖,但由于比较老旧,所以排得比较靠后。虽然30年代都经过了现代化改装,但基本构架还是很老套。
水平穿深: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垂直穿深:科罗拉多>长门>纳尔逊
水平防护:纳尔逊>科罗拉多>长门
垂直防护: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综合看的话,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结构方面,科罗拉多最合理,至于一项采用少座多连装的美国人为什么突然出现四座双联装,原因是科罗拉多并不是重新设计的,而是在田纳西基础上扩大而成的。
纳尔逊最严重的问题就是9门主炮全部前置,上面说过缺点不再重复,还有就是纳尔逊采用的是垂直舰首,一战时期英国和德国有不少旧式战列舰都垂直舰首,本人知识有限不知其意义,也许是因为这两国都比较刻板守旧的原因,但从两国新式战列舰都改成飞剪舰首来看,还是飞剪舰首综合能力更好。
长门的结构在三者中垫底,舰体细长,岛式建筑不够紧凑,装甲虽强过了大多数战列舰,但比不上前面二者,要知道对旧式战列舰来说装甲厚度是非常重要的,长门防护能力就20后的水平来说确实有点落伍,速度倒是达到了当时少见的26节,但为速度牺牲防护对战列舰来说是个愚蠢的思路,我在上面说过了。
我发现一个好玩的地方,美英日的三艘老式的高等战列舰恰好可以和德法意的三艘新式的高等战列舰一一对应:
维内托和科罗拉多对应:都是三舰中主炮最强的,结构也没太大问题。
黎塞留和纳尔逊对应:主要问题都是太过偏向于水平防护,岛式建筑都是三舰中最紧凑的,而且都有主炮前置的问题。
俾斯麦和长门对应:都是设计有偏向的,俾斯麦防强攻弱,长门攻强防弱,都是在结构设计上的问题诸多。

11 & 12.北卡罗莱娜 & 乔治五世
也是和上述最后一对一样设计有偏向问题,而且比俾斯麦和长门偏向得还严重,NC拥有和SD一样的Mk6主炮,速度也更快,但结构有重大问题,防护性能在新式战列舰中几乎垫底。
KGV则完全是因为被第二轮海军条约坑了,英国早早地开始了KGV的建造,严格按照第二轮条约限制造了KGV,建好才发现基本没人遵守条约了,而她成了新式的高等战列舰中排水量最少、主炮口径最小的。由于英国人设计战列舰经验最为丰富,因此虽然排水量小但装甲却不薄,而且结构也算比较合理,防护能力只比前卫稍弱一点。问题在于她的Mk7主炮(不是爱荷华的Mk7!),14寸显然是13舰中最小的,原本计划三座四联装炮塔还有火力密集度的优势,但为了控制排水量又将其中一座改成了双连装,该优势也下降了。
确切来说,SD、NC和KGV都是被两轮海军条约害了,如果没有海军条约,这三者会成为更好的战列舰。当然,海军条约还是好的,如果没有条约,列强们不知会干多少劳民伤财的事。

最后一位是胡德了,这本来是20年代造的一艘战列巡洋舰,41年改装成战列舰,实际上其改装尚未完成就被打沉了。
问题就是目标很大,装甲却很薄,典型的靶子。不过把胡德放进高等战舰中不是没道理的,胡德号一直到开战前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虽然装甲相对较薄,但是防护性还是强过了大多数旧式战列舰。火力比在13舰中垫底,但作为一门老炮,威力却接近乔治五世和俾斯麦上的新炮,在旧式战列舰中名列前茅,机动性即使是旧式的巡洋舰也没几个能比上的。
如果拿胡德和巴伐利亚比较,火力上胡德完胜,防护上巴伐利亚装甲厚度完胜,但防护布局稍弱于胡德。舰体结构上又是胡德稍稍占优,由此看来,胡德更强。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高等和次等战列舰的分界线也合理。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德语:Schlachtschiff Tirpitz),开工日期:1936.10.30;下水日期:1939.4.1;服役日期:1941.2.25。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第二艘同级舰,即俾斯麦号战列舰的姊妹舰。她的名字出自德国海军名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该舰下水之后一直处于一种“限制行动”的状态下,实际上她从未单独对抗过敌舰,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她却不停的转战于挪威的各个港口,以威慑盟军并牵制盟军大量的海空力量以确保能对她进行绝对的控制,防止其突出重围为该海域的盟军带来更多的麻烦。由于提尔皮茨号的这些行动,挪威人给她冠以了“北方孤独女王”(Den ensomme Nordens Dronning)的称号。

 标准排水量:俾斯麦号41700吨/提尔皮茨号42300吨;满载排水量:设计49400吨/最大52900吨。
  尺度:长251米/宽36米/型深15米/设计满载吃水10.2米/实际最大吃水10.7米。
  动力:12台高压锅炉,3台蒸汽轮机,设计最大功率138000马力,实际稳定最大功率150170马力,实际极速最大功率163026马力。

 主侧舷装甲320毫米;双层装甲甲板,上装甲甲板50-80毫米,主装甲甲板80-120毫米(布置在第三甲板位置,与主舷侧装甲一同重叠在弹道上);主炮炮塔130-360毫米,炮座340毫米;指挥塔350毫米;防雷装甲45毫米。防雷系统设计要求抵御250公斤TNT炸药,实际可抵御300公斤德国hexanite烈性炸药。装甲总重17450吨(不含炮塔旋转部分),舰体结构总重11691吨。

 舰体结构,St52造船钢;立面装甲,KCn/A表面渗碳硬化钢;水平装甲,Wsh高强度匀质钢;防雷装甲,Ww高弹性匀质钢。
  舰载飞机:4架阿拉多-196型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校射与联络)
  舰员:1927人。全体舰员编入12 个分队,每个分队180-220人。

 武器装备:4座双联装380毫米52倍口径主炮、6座双联装150毫米55倍口径副炮、7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20门78毫米高炮、2座4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雷达电子设备:3部FuMO-23雷达、1部FuMO-26雷达、1部FuMO-212/213雷达、11部TIMOR雷达(后被FuMB 4 SAMOS雷达取代) TIMOR是天线型号 SAMOS是告警定位接收机 fumb4 =timor+samos 1部FuMO-30雷达、5具10.5米测距仪、1具7米测距仪、2具6.5米测距仪、4具4米测距仪 
  人员编制:2608人(军官108人)。

提尔皮茨于1939年4月1日下水,从最初的战斗思想上与俾斯麦号大致相同,作为攻击盟军商船队的水上舰只而被派往大西洋。但是,由于俾斯麦的沉没以及其他水面舰只攻击商船上的失利,希特勒丧失了对水面舰队的信任,这导致了提尔皮茨被迫限制出击。
由于北极航线上护卫舰队的加强以及1941年末的“箭术行动”中英国突击队产生的影响,1942年,提尔皮茨号被派往挪威北部水域并在这里度过了二战中的大部分时光。她担当挪威北部海域德国舰队的主力角色,以牵制皇家海军的力量。提尔皮茨号在挪威时进行了3次出击,两次在1942年另外一次则在1943年。尽管她一直是“限制行动”,但英国皇家军队,尤其是海军仍相当惧怕提尔皮茨对于同盟国舰队的潜在破坏力,随后即决定将其打沉于港内。之后英军进行了多次行动以击沉提尔皮茨但却一直未能取得成功,直到1944年11月12日,提尔皮茨遭到了致命的轰炸而倾覆。
提尔皮茨的历次进攻行动
“体育场”行动(Operation Sportpalast)企图在1942年3月初切断盟军北方航线的PQ-12商船队QP-8商船队。1942年3月1日,PQ-12商船队由冰岛启航,与此同时QP-8也由摩尔曼斯克起航。1942年3月5日,提尔皮茨号由3艘驱逐舰保护驶离母港准备在熊岛附近水域对两只商船队进行攻击。但在随后的几天中,提尔皮茨等水面舰队仅仅发现了一艘商船并由驱逐舰击沉,并未发现任何护航舰队。到了3月9日,提尔皮茨号被英国皇家海军航空母舰胜利号上起飞的侦察机发现,随后航母起飞战机对提尔皮茨发动进攻。随后德海军上将奥托·塞利亚斯(Otto Ciliax)决定中止“体育场”行动。但英军的这次空袭并未给提尔皮茨带来严重的损伤。
“跳马”行动(Operation Rösselsprung)计划切断1942年夏天的北极航线上的来往商船。一支由提尔皮茨,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舍尔海军上将号装甲舰以及9艘驱逐舰所组成的水面舰队驶向来往商船队的必经之路上,等待商船队的出现。最知名的事件是在1942年7月时佩有重型战舰护航的PQ-17商船队遭受重创。PQ-17于1942年6月27日由冰岛启航。随后的7月4日,由提尔皮茨所率领的舰队驶离港口并向新的基地进发。这个信息被英国情报部门误认为一个出击行动,随后海军部命令商船队立即解散以规避提尔皮茨的攻击密集的船队。而这之后,德国的U潜艇以及空军逐一打击分散且失去保护的商船队,造成了12艘商船沉没。同年7月5日,当得知护卫船队离开后,提尔皮茨受命出击攻击商船队,但由于U潜艇和德国空军的攻击之后,英国护航舰队放弃商船队,商船队遭到重创并打散,提尔皮茨失去了出击的意义回到了港口。
苏联声称苏联红海军的潜艇曾经在提尔皮茨进行短暂出击时攻击过她。提尔皮茨所率舰队在71°22′2″N 24°34′3″E(距离挪威北海岬45英里)受到由苏联英雄称号的N·A ·Lunin所指挥潜艇K-21号的攻击,Lunin发射了4发鱼雷并听到了2发的爆炸声。[1] 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争议:20世纪60年代,很多德国和英国历史学家否认提尔皮茨受到了任何鱼雷攻击,但在苏联,这个事例则被放入了海事学院的教材中作为潜艇鱼雷攻击示范案例。7月6日,提尔皮茨以及她的护卫舰以较慢速度返回挪威,之后自1942年7月8日至1943年9月6日,提尔皮茨一直停泊在特隆赫姆港内,史学家后推测她在这段时间在进行检修。
“西西里”行动(Operation Sizilien)计划在1943年8月袭击斯匹次卑尔根群岛(Spitsbergen)。德国的军队在提尔皮茨号、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 的火炮支援下登陆该岛。德军自1943年9月6日到9月9日占据该岛。这是提尔皮茨号唯一一次向敌方目标开火。

1944年11月12日,皇家空军第617中队以及第九中队的兰卡斯特式轰炸机携带高脚柜炸弹,由苏格兰起飞,开始他们的第三次行动——问答集行动,这一次德军没有使用烟幕弹,并且提尔皮茨在这次行动中沉没,彻底的终结了她的战舰生涯。战斗中三发高脚柜炸弹命中提尔皮茨,一发擦炮塔防盾而过,没有造成致命伤,但另外两枚炸弹洞穿提尔皮茨的装甲并造成了一个两百英寸的大洞。随后炸弹爆炸引发在舰内大火引爆了弹药库并炸断了C号炮塔。提尔皮茨在遭受这三发炸弹攻击后迅速倾覆,船上的1700人当中有接近1000人阵亡。
纳粹空军没能及时截击皇家空军的轰炸机(部分报道称一架轰炸机被德国空军击落,但英国资料则称飞机是被防空炮火击落)轰炸所用的兰卡斯特B.1特别型轰炸机撤除了部分装甲和一门航炮,使得其更容易被战斗机击落。在轰炸机起飞前,英国飞行员得到指示可能会遭受截击,同时在提尔皮茨向空军求救时,纳粹空军回应“飞机已经全部起飞”,提尔皮茨所在地的防空系统不够充分,当地的德国飞行员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以操控新式的福克·沃夫 190(focke-wulf 190)飞机。提尔皮茨所在地的空军指挥长官海因里希·艾勒在战舰沉没后被送到军事法院,指控其应该为提尔皮茨的沉没负主要责任。最后德国军事法院判决艾勒三年有期徒刑并解除指挥职。
历任舰长
海军上校 Friedrich Carl Topp, 1941年2月15日~1941年2月25日
海军上校 Friedrich Carl Topp, 1941年2月25日~1943年2月24日
海军上校 Hans Karl Meyer, 1943年2月24日~1944年5月1日
海军上校 Wolf Junge, 1944年5月1日~1944年11月4日
海军上校 Robert Weber, 1944年11月4日~1944年11月12日(阵亡)

为了能够彻底或者暂时消除提尔皮兹号的存在对盟军战略造成的不利影响,皇家海军的将领们决定主动出击,将提尔皮兹号与和它协同作战的沙恩霍斯特号与吕佐夫号一并消灭在他们的基地。这三艘军舰均躲藏在挪威北部的阿尔塔峡湾(Alta Fjord)。峡湾群山环抱,为这些军舰提供了一道理想的天然屏障。峡湾的入口处密布雷阵,在锚地中布设有多组反潜网和防雷网。为了防止盟国空袭,在峡湾周围的群山上还配置了大量的高射火炮。所有这些不利因素都提高了突击作战行动的难度。在权衡了各种可行的方案后,皇家海军决定出动X型微型潜艇对提尔皮兹号进行偷袭。
此前,英军通过对阿尔塔湾不断的空中侦察了解了德国军舰的锚泊位置和其变化规律。这次行动中一共有提尔皮兹号、沙恩霍斯特号和吕佐夫号三个主要目标,这三艘德舰被停泊在峡湾中相距很远的位置上。每艘军舰都被两重防雷网严密保护着(最初的估计是只有一重防雷网)。在行动开始之前,皇家空军扩大了侦察范围,以确定每天德国武装拖捞船的在阿尔塔峡湾外围Söröy Sound的例行巡逻路线。突击阿尔塔峡湾的行动方案由G.P.S.Davies拟定。具体执行这一方案的是W.E. Banks。最后的方案中决定一共出动X5 - X10号共六艘微型潜艇由母艇拖带前往阿尔塔峡湾,其中三艘袭击提尔皮兹号(X5, X6和X7),另两艘袭击沙恩霍斯特号(X9和X10),余下的一艘(X8)的目标是吕佐夫号。这些微型潜艇,长48英尺,直径约6英尺,艇员4人。耐压艇体内装有一部供水上航行的柴油机和一部供潜航用的电动机。主要攻击武器是两个各装4000磅炸药的金属简。分别固定在主艇体外左右两侧。攻击的程序和方法是: X型艇由母艇(潜艇)拖曳至目标区;然后脱离母艇,驶向目标舰;抵达目标舰后,将炸药筒解下,置于目标舰的下方,再迅速撤离。

据战后缴获的德军文件显示:22日8时12分,在其左舷处连续发生了两声剧烈的爆炸。看来,两艘X艇放置的4个炸药筒几乎同时爆炸了。“提尔皮兹”号被震得跃出水面高达2米,然后又跌落水中,向左倾侧。爆炸从舰的中部波及到舰尾,在左舷侧激起一个冲天水柱。机舱人员死1人,伤40余人。9时42分,舰内进水500多吨,三部主机全部损坏,照明和电机都已失灵。只是由于移动了舰位,这艘战列舰才逃脱了顿覆的厄运。

这次袭击是成功的。“提尔皮兹”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失去了战斗力,其后果是深远的。同年12月,“沙恩霍斯特”号铤而走险,单枪匹马地向北极水域出击,很快就被英国舰队击沉了。如果“提尔皮兹”号没有受伤,与它一起协同作战,战斗结局也许就会迥然不同。

百度一下,就有。
一楼纯抄袭。


苏联潜艇K-21遭遇德国梯比兹号战列舰
对于“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重创,苏军长期以来一直坚称K-21潜艇确实攻击成功,根据鲁宁的报告和德国中队在挪威海岸附近被侦察机发现第二天早上,接近海岸。以10 节的慢速驶向奥尔尼岛。并援引英国情报机构的反馈,“提尔皮茨”号在岛上呆了两天后就停靠了维修,接下来的三个月都没有出海。 不过德国的记录是没有遭到攻击...

寻二战中的提尔皮兹号战列舰的资料及经历。
由于北极航线上护卫舰队的加强以及1941年末的“箭术行动”中英国突击队产生的影响,1942年,提尔皮茨号被派往挪威北部水域并在这里度过了二战中的大部分时光。她担当挪威北部海域德国舰队的主力角色,以牵制皇家海军的力量。提尔皮茨号在挪威时进行了3次出击,两次在1942年另外一次则在1943年。尽管她一直是“限制行动”,但...

二战中,德国的战舰主炮口径为什么这么小
英国保留了全部的装备有381毫米口径的一战时期主力舰,只有新建造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是356毫米(14寸)主炮,但对付德国的“沙恩霍斯特”级是绰绰有余。经典战例就是北角之战:“英王乔治五世”级三号舰“约克公爵”号,在北大西洋轰沉了“沙恩霍斯特”号,成为舰炮对决的绝响。

...英国接到了一封错误的电报,里面有提到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途中,由于害怕遭遇以“提尔皮茨”号为主力的德军水面舰队,英军指挥官冒险下令护航军舰撤退,剩下船队任由德国轰炸机和潜艇打击。PQ-17船队中的34艘编队运输船中的23艘运输船和1艘救生船沉没,153人死亡,损失船舶吨位14.4万吨,损失运载物资包括210架飞机、430辆坦克、3350辆汽车和近10万吨其他军需...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提尔皮茨号
作战经历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海军的俾斯麦级战列舰2号舰。提尔皮茨号以人称“德国海军之父”,德意志帝国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1849年-1930年)命名。开工日期:1936.10.30;下水日期:1939.4.1;服役日期:1941.2.25。俾斯麦号战列舰沉没时,“提尔比兹”号尚未完成训练和调试工作。19...

二战期间最著名的5艘战列舰,日本的就是个笑话
No.4德国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主德国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2号舰,舰长252米,舰宽36米,标准排水量4.29万吨,满载排水量5.29万吨,最高航速30节,装备有8门380毫米L52SK-C\/34(4座双联装)主炮,12门150毫米\/L55 SK-C\/28(6座双联装),16门105毫米\/L65 SK-C\/37 \/SK-C\/33(...

二战时军队在大雾天打仗应该怎么打?
它两端有闸门,可将停放在此的战舰拉入掩体内免受空袭。如果将之摧毁,德军的大型战舰就等于失去了“老窝”。特别是对于英国皇家海军来说,他们最感头疼的大型战舰,莫过于德国海军的王牌主力——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提尔皮茨号是俾斯麦级的二号舰,这一级战列舰德国一共就只建造了两艘。它满载排水量52...

二战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和金刚级还有长门级 谁厉害 提尔皮茨号呢
扶桑级是一战时期水平,有扶桑号和山城号两艘,排水量2万多吨 长门级是一战后的水平,有长门号和陆奥号两艘,排水量3万多吨 提尔皮茨是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大型战列舰,排水量4万多吨。论综合性能提尔皮茨更厉害,但是就主炮火力来说,不如长门和扶桑 ...

二战时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的舰长是谁,省么军衔?
俾斯麦号舰长是恩斯特·林德曼上校。提尔皮茨号的舰长是荣格上校。

求二战时期,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数据
尺度:长250.5(俾斯麦号)253.6(提尔皮茨号)米\/宽36米\/型深15米\/设计满载吃水10.2米\/实际最大吃水10.7米。 动力:12台高压锅炉,3台蒸汽轮机,设计最大功率138000马力,实际稳定最大功率150170马力,实际极速最大功率163026马力。 航速:30.8节;载油7400吨,续航力:8525海里\/19节,9500海里\/...

江永县18267932484: 可介绍一下德国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吗? -
禤芬辛保: 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第二艘同级舰,即俾斯麦号战列舰的姊妹舰.她的名字出自德国海军名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该舰下水之后一直处于一种“限制行动”的状态下,实际上她从未单独对抗过敌舰,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她却不停的转站于挪威的各个港口,以威慑盟军并牵制盟军大量的海空力量以确保能对她进行绝对的控制,防止其突出重围为该海域的盟军带来更多的麻烦.由于提尔皮茨号的这些行动,挪威人给她冠以了“北方孤独女王”的称号. 详见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tN67y9jBmgYshgYDZASztEQ9hHe3ZWCy5plzXa2A3Fng04WDi6LfRSDBe657Qph

江永县18267932484: 可介绍一下德国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吗?最好有图
禤芬辛保: 德国海军俾斯麦级战列舰 - German Bismarck Class Battleships 2004年5月05日 周三 -------------------------------------------------------------------------------- 俾斯麦号平面图. 【提交者...

江永县18267932484: 提尔比茨号的问题?
禤芬辛保: 提尔皮茨号(Tirpitz)当然是战列舰了,属于俾斯麦级战列舰,具体数据就不一一介绍了!楼主应该都知道. 至于是不是重巡洋舰,二战德国的重巡洋舰--希佩尔级重巡洋...

江永县18267932484: 提尔皮茨(重型战列舰)怎么玩 -
禤芬辛保: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德语:Schlachtschiff Tirpitz),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第二艘同级舰,即俾斯麦号战列舰的姊妹舰.她的名字出自德国海军名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该舰下水之后一直处于一种“限制行动”的状态下,实际上她从未单...

江永县18267932484: 二战时期著名三级名舰 -
禤芬辛保: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舰.同级两艘: 俾斯麦号(Bismarck)、提尔皮茨号(Tirpitz). 俾斯麦级舰体受穿越基尔运河水深限制,适度加宽舰体减少吃水,长宽比为6.67∶1,上层建筑比较紧凑,提高了舰体的稳定性.由...

江永县18267932484: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有否打过丈? -
禤芬辛保: 打过 “钨”行动1944年4月,提尔皮茨号修理完毕并准备实施新的威慑行动.与此同时英军也开始筹备代号为“钨”的攻击行动.行动中英军动用了海军航空兵使用舰载飞机对提尔皮茨号进行轰炸,所组成的舰队包括2艘战列舰、2艘攻击航母、...

江永县18267932484: 俾斯麦战列舰的姊妹舰是哪一艘 -
禤芬辛保: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海军的俾斯麦级战列舰2号舰.——军事知识篇.

江永县18267932484: 谁知道提比茨战列舰 -
禤芬辛保: 应该是提尔皮茨号,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2号舰

江永县18267932484: 二战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和金刚级还有长门级 谁厉害 提尔皮茨号呢 -
禤芬辛保: 扶桑级是一战时期水平,有扶桑号和山城号两艘,排水量2万多吨 长门级是一战后的水平,有长门号和陆奥号两艘,排水量3万多吨 提尔皮茨是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大型战列舰,排水量4万多吨.论综合性能提尔皮茨更厉害,但是就主炮火力来说,不如长门和扶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