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历代妆饰和现代化妆之比较

作者&投稿:当涂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秦汉时期的妆饰文化的相关图片、知识~

你可以买一本《中国历代妆饰》看看 书里面介绍了中国从原始社会一直到20世纪末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妆饰领域的基本发展状况。内容主要包括历朝历代的化妆和发式两大部分。其中化妆又细分绘身、文身、女子面妆、眉妆、眼妆、辱妆、面饰、护发护肤品、缠足及男子化妆几个分支;发式分男子发式和女子发式两个分支,基本上涵盖了妆饰领域的方方面面。且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妆饰特色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是一部比较详尽的研究中国历代妆饰史及妆饰文化的学术著作。



秦汉时期的妆饰文化

一、化妆
我们知道,在周代,人们就已用脂、泽、粉、黛来化妆了。然而,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卷三中却说“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学者们多认为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但笔者认为,宋人距周的时间总是比我们要近的,作为学者,高承也不会没有看过《诗经》和《楚辞》,他之所以这样写,不会没有他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看,周代的“粉白黛黑”多属索妆,彩妆在当时受观念的影响和化妆品制作工艺的影响,并不盛行。而秦始皇宫中的“红妆翠眉”则打开了面妆色彩上的桎梏,从而开启了后世历代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面妆风潮。这就使周代的仅仅“粉白黛黑”,擦点头油,抹些面脂的简单面妆显得黯然无色,仿若根本就称不上算是化妆。我想这便是高承的初衷了。
由于秦朝的历史很短.仅仅15年。并且实行了法家的严刑峻法,把法家的功利主义与专制主义结合在一起,使得人民生活在极其残酷的压迫之下。因此,当时的劳动妇女对于化妆当是无暇顾及的,在文献中也很少有记载。惟有宫中的殡妃,生活优越,需整日妆扮以侍奉君主,才有化妆的可能。《事物纪原》中的“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一句,便可大致勾勒出当时的化妆是以浓艳为美的。
二、发式
在发式方面,秦俑的头发都是长发,复杂多样的发式均是用长发梳编而成,这和秦人蓄留全发的习俗是分不开的。秦人尊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古训,对发须极为珍惜,爱护备至。秦代的法律明确规定,损伤他人的发须属犯罪行为,违者要处以刑罚。云梦秦简《法律问答》记载了几条保护发须的法律条文和典型案例,读来颇为有趣,具体内容是:(1)拔落他人的头发,如果被拔的一方有明显感觉,即可追究对方刑事责任。(2)父亲擅自剃掉嫡长子的发须,为父者应定罪处罚;主人也不得随意损伤奴牌的发须。(3)士卒二人拔剑斗殴,一人将对方的发髻用剑砍掉,应“完为城旦”,即判处四年徒刑。(4)有人与他人打架斗殴,将对方捆绑起来并拔光了其胡须眉毛,亦应处“城旦”之刑。如此郑重地把保护头发列入法律文书,在中国古代是不多见的。秦人不仅爱护头发,对头发的梳理也是异常精心的。而且,从秦俑的发式中,还可以明显地区分出秦俑不同的兵种、身份和等级高低,充分反映出秦人军纪的严明和高度的写实主义精神。
汉朝总结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方针,与民休养生息,废除了秦王朝的苛刻刑法,减免赋税,保护并鼓励发展生产,从而使汉代社会趋于安定.产品也相对丰富,这就为妆饰创造了客观条件。铅粉、胭脂等化妆用品都是在这时普及的。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采取了宽松的政策,在提倡推崇道家思想的同时,也不排斥其它各家思想,并开始整理、研究文化典籍。同时,汉文化还吸取了大量楚文化,给北方文化注入了保存在楚文化中的原始巫术、神话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从而“产生了把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大胆的浪漫幻想结合在一起的生气勃勃、恢宏伟美的汉文化”。这种恢宏的汉文化,对汉代女性美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化妆、发式的美感变化
在面妆方面,由于红蓝花的引进,使胭脂的使用日益普及,妇女们一改周时的素妆之风,而开始盛行各式各样的红妆。在眉妆方面,则一扫周代单调的纤纤蛾眉妆,而创造出了许多颇为“大气磅礴”和“以为媚惑”的眉式。再加上花钿与面靥的趋于成俗,都显示出汉代女性对美的一种无拘无束的追求。而且,自汉以后至魏晋、隋唐,屡屡出现的男子涂脂敷粉的现象,既表明了化妆术的日益普及,也表明了这一时期人们对美的一种宽容之心。
在发式方面,虽然女子梳高髻依然很多,但多局限于宫廷苑囿。在民间则广泛流行椎髻与堕马髻等垂髻,既易于梳理、朴素大方,又妩媚迷人。这种垂髻的大流行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是不多见的。而且,伴随着高髻与会髻的一绺“垂髾”,随风飘荡,缥缥缈缈,体现出汉代女性特有的一种飘逸、洒脱之美。

  一、中国古代妇女面部妆饰

  1、古代妇女面部妆饰步骤

  古代妇女的面部妆饰,除粉黛外,还有额黄、花钿、斜红、妆靥及点唇等名目。妆饰过程大致可分为七个步骤: 一敷铅粉 , 二抹胭脂 , 三画黛眉 , 四染额黄(或贴花钿), 五点面靥 , 六描斜红 , 七涂唇脂。

  2、额黄

  额黄也称“鹅黄”、“鸦黄”,它是一种古老的妆饰。因为以黄色颜料染画在额间 , 故名。

  据史籍记载 , 妇女额部涂黄 , 是南北朝以后流行起来的一种风习。这种妆饰的产生 , 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

  从文献记载来看 , 古代妇女额部饰黄 , 有两种作法 , 一种由染画所致 , 一种为粘贴而成。

  所谓染画,就是用画笔蘸黄色的染料涂染在额上。具体画法又有两种:一种为平涂法 ,即整个额都全用黄色涂满 ;另一种为半涂法 , 不将额都全部涂满 , 仅涂一半, 或上或下 , 然后以清水过渡,呈晕染之状。

  与染画法相比 , 粘贴法则较为简便。这种额黄 , 是一种以黄色材料制成的薄片状饰物 ,用时蘸以胶水粘贴于额。由于可剪成各种花样 , 故又称“花黄”。从某种意义上说 , 它已脱离了额黄的范圈 , 更多地接近于花钿的妆饰。

  3、花钿

  花钿也是一种额饰。

  唐代妇女使用花钿较为普遍。

  从颜色看 , 花钿的色彩比额黄要丰富得多。额黄一般只用一色;而花钿则有多色 , 它的色彩通常由材料本身所决定 , 如金箔为金色、黑光纸为黑色 , 鱼腮骨为白色等。也有根据图案需要染上各种颜色的。最为精彩的是一种“翠钿”,它是以各种翠鸟羽毛制成的 , 整个饰物呈青绿色 , 清新别致 , 极富谐趣。

  粘贴花钿的胶水,主要是呵胶。这种呵胶出产于北方,相传由鱼鳔制成 , 其胶粘性极佳 , 可用来胶合羽箭。妇女用其粘贴花钿时 ,只要对之呵气 , 并蘸少量口液 , 便能溶解黏贴。卸妆时以热水一敷 , 便可掀下。

  4、斜红

  斜红是妇女面颊上的一种妆饰。 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 , 脸都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 , 这种妆饰色泽浓艳 , 形象古怪 , 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状 , 远远看去 , 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这种妆饰 , 遂被称为“斜红”。

  从图像看 , 唐代妇女脸上的斜红, 一般都描绘在太阳穴部位 , 工整者形如弦月 , 繁杂者状似伤痕 , 为了造成残破之感 , 有时还特在其下部 , 用胭脂晕染成血迹模样。

  5、面靥

  面靥则与此不同 , 它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 , 也称妆靥。据说妇女脸上注的 , 原并不是为了妆饰 , 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一后妃例假来临 , 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难于启齿时 , 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 , 女史见之 , 即不列其名。以后这种作法被传到民间 , 逐渐变成为一种妆饰。

  面靥的施行方法 , 通常用胭脂点染 , 也有像花钿一样 , 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妆靥的具体形状 , 在盛唐以前 , 一般均作成黄豆般的两颗圆点。盛唐以后 , 面靥的范围有所扩大 , 式样也更加丰富: 有的形如钱币 , 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 , 称为“杏靥”。讲究的在原来面靥的周围,还饰以各种花卉,俗称“花靥”。

  晚唐五代以后 , 由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 , 中国服装形制渐变得拘谨和保守 , 但妇女的妆饰风气却有增无敛。

  6、点唇

  在古代妇女的面饰中, 还有点唇习俗。 所谓点唇 , 就是以唇脂涂抹在嘴唇上。这种美容术的产生 , 和其它形式的女妆一样 , 也是由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决定的。早在先秦时期 , 中国社会就出现了崇尚妇女嘴唇美的现象。

  在唐代 , 口脂除妇女使用外 , 男子也可用之。不过两种口脂名同物异。男子使用的口脂 , 一般不含颜色 , 是一种透明的防裂唇膏。而妇女所用的唇脂 , 主要是为了妆饰 , 因此都含有颜色。由于唇脂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能力 , 所以可用来改变嘴型。嘴唇厚的 , 可改画成薄的 , 嘴形大的 , 可改画成小的 , 这样 , 就产生了点唇的艺术。

  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审美情趣的演变,人们的点唇形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 各个时期的点唇样式都有一些特点 , 我们从历代仕女画及各个时期的壁画、陶俑上 , 就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总的来看 , 中国妇女的点唇样式 , 一般以娇小浓艳为尚,尽管具体形式千变万化 , 但这一基本特征则保持不变。 人们普遍认为 , 最理想、最美观的嘴型 , 应当像樱桃那般娇小 , 那般鲜艳。白居易家伎樊素的口型 , 据说就具备了这些特点,所以有“樱桃樊素口”的称誉。为达到这种要求 , 妇女们在涂抹妆粉时 , 常将原来的嘴唇一并抹上 , 然后再以唇脂重新点画出嘴唇。
  http://bbs.openow.net/showthread.php?p=1010666

  1.古代妇女的发式

  古代妇女的梳装,包括发式、化妆和首饰三大部分。发式是人类最重要的装饰形式之一,发式与服饰的协调,能构成人物外表的整体美。我国古代发饰可分为三大类型:披发、结发、辫发。笄,即簪,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从那时起,人们已开始由披发到梳理。笄的用途有二:安发、固冠。应用于古代男子和妇女的发饰中。不仅如此,笄还是古代妇女是否成年婚嫁的象征。上古三代,我国妇女的发式较为简单,饰物不多。秦汉以后,发饰日趋复杂,从此,妇女的髻式就成为重要装饰内容。历代著名的髻式有堕马髻、包髻、九鬟望仙髻、双髻、同心髻、高髻、宝髻、花髻、大拉翅等等。

  2、古代妇女的化妆和首饰

  妇女的基本化妆品为眉黛、粉、胭脂和花钿。眉黛是供画眉用的,妇女画眉见于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楚辞,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之句。只是古时女子画眉多拔去真眉,以所画假眉代之。黛的颜色除用黑外,还有绿色,古称翠眉。翠眉起于先秦,兴盛于南北朝。唐代开始流行黑眉,这与杨贵妃的提倡有关,所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全唐诗》卷474徐凝《宫中曲》)。总之,古时女子画眉崇尚人工美,这与现代妇女崇尚自然美是不同的。古代的粉,最初是用米碾为粉制成,或加之以红色,用以敷面。到夏商周时,才出现了以铅为原料的白粉和以红蓝花、苏木等原料制作的胭脂。胭脂又称燕脂、焉支、燕支。古时把胭脂制成膏汁、粉类,还涂于纸或浸于丝绵,制成胭脂纸和胭脂绵,以便涂颊或用为唇脂。花钿,又称花子、媚子,一般用金箔、纸、鱼骨、蜻蜒翅膀制成各种形状的饰物,将其帖于额间、鬓角、两颊或嘴角。《木兰辞》“对镜贴花黄”中的“花黄”,古诗“眉间翠钿深”中的“翠钿”,均指的是花钿。古时妇女的首饰包括笄、钗、步摇、梳等。此外,还在耳、手、指上分别戴有饰物,分别称珥挡、钏镯、指环,但最初这些饰物的戴法和作用与现在不同。

  建议你去买本书看看...《中国历代妆饰 》李芽著
  本书详尽地介绍了中国从原始社会一直到20世纪末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妆饰领域的基本发展状况。内容主要包括历朝历代的化妆和发式两大部分。其中化妆又细分绘身、文身、女子面妆、眉妆、眼妆、辱妆、面饰、护发护肤品、缠足及男子化妆几个分支;发式分男子发式和女子发式两个分支,基本上涵盖了妆饰领域的方方面面。且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妆饰特色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是一部比较详尽的研究中国历代妆饰史及妆饰文化的学术著作。

  至于现代嘛,“时尚”这个词无疑用的最为广泛。然而时尚自古就有,而且像今天一样,花样翻新,变化很快。中国古代风行过的一些女性妆饰,甚至与今天的某些时尚有相像的地方,比如画黑嘴唇,在脸上贴饰金箔和珠宝,又如外侧开衩的喇叭裤,“内衣外穿(原本是贴身的胸围,却让它部分地显露出来,成为外衣的一部分),等等。

  可是古代的时尚不管怎样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它在指导观念上与当代时尚的截然差异。千百年来,无论中外,女性的发式、服装都以复杂为美,说穿了,就是让女性不方便活动。
  建议参考一下<现代化妆学>袁梦雅著


浅谈中国历代妆饰和现代化妆之比较
一、中国古代妇女面部妆饰 1、古代妇女面部妆饰步骤 古代妇女的面部妆饰,除粉黛外,还有额黄、花钿、斜红、妆靥及点唇等名目。妆饰过程大致可分为七个步骤: 一敷铅粉 , 二抹胭脂 , 三画黛眉 , 四染额黄(或贴花钿), 五点面靥 , 六描斜红 , 七涂唇脂。 2、额黄 额黄也称“鹅黄”、“鸦黄”,它是一种...

历朝历代服饰的来历和特点是什么?
【唐朝服饰】由隋入唐(618-907),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

简述一下中国的服饰发展历史。
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

历史中的唐代女子衣服
这是唐代国力强盛、开放、发达、文明、博大、自由的必然结果。 唐代妇女服饰独步古今,服饰之绚丽多彩、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举世闻名。它是历代妇女服饰中的佼佼者。我们从中可以深深感到浓烈的民族精神和极度的开创性意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第一次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展示自我形象的重要标志。这里没有矫揉造...

《脂粉春秋:中国历代妆饰》(第二版)
作者:李芽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定价:88元 中国历代妆饰有着怎样的演变历程,背后有什么样的文化内容?本书详尽地介绍了中国从远古到当代社会人们妆饰的发展状况,分化妆和发式两大部分。其中,化妆又分为绘身、眉妆、唇妆、面饰等几个分支;发式分为男子发式和女子发式,基本...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
一、第一步敷铅粉古代美人上妆的第一步是敷铅粉,就像我们现在打底妆上粉饼一样,为了让肌肤变得白皙美丽动人,人们会米粉或白铅研磨成粉状涂于脸上,古人还会在粉中加入一些香料,制成香粉,对皮肤更服贴,还有迷人的香味。二、第二步涂胭脂古人的胭脂可以天然无添加的成分,古代女性会将鲜花或石榴等...

古代女子有哪些化妆品用?
1,铅粉 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2,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因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3,黛粉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

中国化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朝代有哪些?
由于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所唐代女子以胖为美。宽额圆脸、丰腴肉感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服装在延续了南北朝时代的飘逸感的...

求汉代和唐代的妆容
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样式,一般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汉代即已成俗。女子在妆粉时常常连嘴唇一起敷成白色,然后以唇脂重新点画唇形。唇厚者可以返薄,口大者可以描小。例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木俑的点唇形状便十分像一支倒扣的樱桃。 (4)汉代面饰 面饰,即粘帖或绘制于面颊上的妆饰,是中国古代女...

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分类
还有冕服,弁服,玄端,深衣,褕翟,禕衣,阙翟,纯衣等。冕服: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衣,古代...

望谟县18012088039: 简介一下,“唐宋元明清”各自女子的妆容特点 -
鄞禄骨肽: 1、唐朝 唐朝妆容最大特色就是面部一定要化白面妆.唐玄宗时期更是百花齐放,光是眉形便有十多种,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唐玄宗时期还流行在额头画花,用金箔贴上,整个妆容配上当代的发髻显得华...

望谟县18012088039: 古代的化妆术和现代区别是 -
鄞禄骨肽: 古代就是天然的了,现代的话化学提炼啊,物理美容还有医学就是开刀了

望谟县18012088039: 古代女人化妆与现在女人有什么不同? -
鄞禄骨肽: 古代女人买的是自己喜欢的化妆品 现代女人买的是牌子

望谟县18012088039: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妆容特点 -
鄞禄骨肽: 1.秦的女子偏好橘色系的妆容,眉妆的流行甚至延续到汉和唐,是经典而且被扶桑所学习的一点眉.重点是眉心浓,眉头和眉尾淡.秦和汉代唐代最大的差别,就是眼妆,具体的说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眼线.秦女喜好将眼线画得长和浓,使眼睛...

望谟县18012088039: 中国化妆品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史是怎样的? -
鄞禄骨肽: 中国古代也喜好用胭脂抹腮,用头油滋润头发,衬托容颜的美丽和魅力. 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的任何部位,如皮肤、毛发、指趾甲、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容、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化学工业品或精细化工产品.

望谟县18012088039: 中国近现代化妆特点 -
鄞禄骨肽: 最明显的特点就是 更加自然 更加时尚 更加普通化

望谟县18012088039: 唐妆和彩妆有什么不同 -
鄞禄骨肽: 一、酒晕妆:所谓“红妆”并不是千变一律的,因粉脂的涂法方法不同,其所示效果也罗有不同.其中最为浓艳者当属酒晕妆,亦称“晕红妆”,“醉妆”这种妆是先施白粉,然后在两颊抹以浓重的胭脂,如酒云妆.通常为青年妇女所作.二、...

望谟县18012088039: 传统新娘妆与现代新娘妆的表现有何不同?
鄞禄骨肽: 传统的就是什么都要大红的,显得喜气,还有就是头发都要利索的盘起来,现在就是什么都改良了,怎么漂亮怎么舒服怎么来,没有那么的条条框框的约束

望谟县18012088039: 中国古代美容发展史的特点 -
鄞禄骨肽: 千年文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美的风貌” 翻开史籍,不乏记载着历代古人对美的追求.“窈窕淑女”、“粉白黛绿”等形体美、容貌美的记载,“浓妆艳抹”、“淡妆素裹”的化妆以及历代美颜护肤的敷面秘方,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

望谟县18012088039: 中国古代审美观与现在审美观的区别? -
鄞禄骨肽: 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普遍看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互补系统,以味为美、以意为美、以道为美、同构为美、以文为美,构成了中国古代美本质观的整体特色.中国古代的美本质观本同而末异,如儒家认为自然比德为美、以情为美、以和为美、以“合目的”的形式为美,道家以无、妙、淡、柔、自然、生气和适性为美,佛家以涅盘 、寂灭、死亡以及涅盘 的象征——圆相、光明为美,便体现了中国古代美论的多样性.中国古代的美感论集中论述了审美的特征和方法.审美特征论涉及美感的愉悦性、直觉性、客观性、主观性、真实性.审美方法论强调咀嚼回味、以我观物、虚静纳物,与中国古代的美本质论遥相呼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