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是什么时候的事

作者&投稿:捷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走西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据记载,汉民走西口到口外种地,始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但是,这是随着“绿营军”驻防而产生的现象。后来又在"蒙汉交界"划出20到30华里,为垦植界限,让汉人耕种,即所谓的“开边”。这是走西口最早的记载.但不是自由的,是官办的.允许汉民入蒙垦荒种地,不等于允许汉民入蒙采挖甘草。 乾隆年间,汉族边民入蒙种地在时间和节令上仍然受到政府的限制。无论满蒙汉的百姓,官员私自组织入蒙耕种或挖甘草,轻则罚重则充军割官. “走西口”真正始于清嘉庆年间. 晋西北、雁北、陕北等县的穷苦劳动人民“走西口”曾掀起过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时期是清嘉庆年间到咸丰年间。 “乾隆盛世”后,社会秩序稳定,通过“开边”政策的推行,清政府逐渐放松了对蒙古民族的封锁,使一大部分汉人在河套地区得到了土地的租种权,另有一部分汉人入蒙从事甘草的采挖和经销,从而拉开了开发内蒙西部地区甘草资源的序幕。当时,在采挖经销甘草的人当中,尤以山西保德人最有名,有人说,哪里有甘草,哪里就有保德人。他们不仅采挖甘草,而且经销甘草,他们开草场、开草店。草场专门组织人挖甘草、收甘草、加工甘草;草店专门卖甘草、买甘草。 挖甘草主要是在阿拉善左旗和右旗,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乌拉特乔旗以及巴彦淖尔盟的五原等地。甘草采集不仅为走西口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劳务市场,也使内蒙西部的地方官吏得到了好处。 第二次汉民入蒙高潮为清光绪二十八年到民国二十三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的“贻谷放垦”和民国二十三年的“移民实边”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汉民入蒙去开荒种地和采挖甘草。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中国战败,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偿战胜国款银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折合9亿8000多万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由于清政府财政枯竭,入不敷出,便将危机转嫁到人民头上,采取官府放垦蒙荒的办法,来弥补财政之不足。由过去的封禁、半封禁蒙荒转为大量开垦蒙荒,并任命兵部左侍郎贻谷为钦命督办蒙旗垦务大臣。从光绪二十八年开始,大规模地开放蒙区,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贻谷放垦”。从此进入内蒙西部地区的汉民再也没人干涉和阻止了。到了民国二十三年,政府提出“移民实边”政策,又极大地鼓励了“口里”人到“口外”农耕和定居,再一次掀起了汉民入蒙垦荒和采挖甘草的高潮。 以河曲、保德、偏关三县当时走西口的人数为例:河曲县每年出“口”的人数在4000人左右;保德县每年出“口”的人数在3000到4000人之间;偏关县每年出“口”的人数2500人左右,这是正常年份下的情况。若遇灾年,三个县出“口”的人数都逾万人。 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内蒙定居的河曲人有10万人,保德、偏关次之。河曲人主要居住在临河、陕镇、萨拉齐、土默特左旗和乌拉特中后旗等地。现在的乌拉特中后旗的高塔梁一带、双圣美乡、石哈河乡、郜北乡、??图乡,大多数居民是河曲人。固阳县的红泥井乡有72个自然村,村村都有河曲人,最多的四分子村,河曲人占80%左右,他们都是深7村的许家。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年复一年,在晋西北、雁北、陕西都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出“口”大军开进内蒙西部地区,去从事农耕和采挖甘草。

走西口一本好书。古老的书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扩展资料:

地理位置

西口杀虎口,在明代是长城要塞,名为杀胡口、杀胡堡,从这个名称可见当时长城内与边塞民族关系的紧张状况。隆庆和议后明朝在长城沿边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开设互市,大同右卫即于此时设马市于杀胡口关城下,使之成为边贸往来的孔道与平台。

位于山西朔州右玉县的杀虎口是“走西口”的“西口”之一。杀虎口不仅是通往蒙古,还是通往俄罗斯的重要商道。

走出杀虎口,晋商们就迎来了一片新天地。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据记载,汉民走西口到口外种地,始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但是,这是随着“绿营军”驻防而产生的现象。后来又在"蒙汉交界"划出20到30华里,为垦植界限,让汉人耕种,即所谓的“开边”。这是走西口最早的记载.但不是自由的,是官办的.允许汉民入蒙垦荒种地,不等于允许汉民入蒙采挖甘草。 乾隆年间,汉族边民入蒙种地在时间和节令上仍然受到政府的限制。无论满蒙汉的百姓,官员私自组织入蒙耕种或挖甘草,轻则罚重则充军割官. “走西口”真正始于清嘉庆年间. 晋西北、雁北、陕北等县的穷苦劳动人民“走西口”曾掀起过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时期是清嘉庆年间到咸丰年间。 “乾隆盛世”后,社会秩序稳定,通过“开边”政策的推行,清政府逐渐放松了对蒙古民族的封锁,使一大部分汉人在河套地区得到了土地的租种权,另有一部分汉人入蒙从事甘草的采挖和经销,从而拉开了开发内蒙西部地区甘草资源的序幕。当时,在采挖经销甘草的人当中,尤以山西保德人最有名,有人说,哪里有甘草,哪里就有保德人。他们不仅采挖甘草,而且经销甘草,他们开草场、开草店。草场专门组织人挖甘草、收甘草、加工甘草;草店专门卖甘草、买甘草。 挖甘草主要是在阿拉善左旗和右旗,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乌拉特乔旗以及巴彦淖尔盟的五原等地。甘草采集不仅为走西口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劳务市场,也使内蒙西部的地方官吏得到了好处。 第二次汉民入蒙高潮为清光绪二十八年到民国二十三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的“贻谷放垦”和民国二十三年的“移民实边”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汉民入蒙去开荒种地和采挖甘草。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中国战败,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偿战胜国款银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折合9亿8000多万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由于清政府财政枯竭,入不敷出,便将危机转嫁到人民头上,采取官府放垦蒙荒的办法,来弥补财政之不足。由过去的封禁、半封禁蒙荒转为大量开垦蒙荒,并任命兵部左侍郎贻谷为钦命督办蒙旗垦务大臣。从光绪二十八年开始,大规模地开放蒙区,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贻谷放垦”。从此进入内蒙西部地区的汉民再也没人干涉和阻止了。到了民国二十三年,政府提出“移民实边”政策,又极大地鼓励了“口里”人到“口外”农耕和定居,再一次掀起了汉民入蒙垦荒和采挖甘草的高潮。 以河曲、保德、偏关三县当时走西口的人数为例:河曲县每年出“口”的人数在4000人左右;保德县每年出“口”的人数在3000到4000人之间;偏关县每年出“口”的人数2500人左右,这是正常年份下的情况。若遇灾年,三个县出“口”的人数都逾万人。 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内蒙定居的河曲人有10万人,保德、偏关次之。河曲人主要居住在临河、陕镇、萨拉齐、土默特左旗和乌拉特中后旗等地。现在的乌拉特中后旗的高塔梁一带、双圣美乡、石哈河乡、郜北乡、??图乡,大多数居民是河曲人。固阳县的红泥井乡有72个自然村,村村都有河曲人,最多的四分子村,河曲人占80%左右,他们都是深7村的许家。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年复一年,在晋西北、雁北、陕西都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出“口”大军开进内蒙西部地区,去从事农耕和采挖甘草。

据记载,汉民走西口到口外种地,始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但是,这是随着“绿营军”驻防而产生的现象。后来又在"蒙汉交界"划出20到30华里,为垦植界限,让汉人耕种,即所谓的“开边”。这是走西口最早的记载.但不是自由的,是官办的.允许汉民入蒙垦荒种地,不等于允许汉民入蒙采挖甘草。 乾隆年间,汉族边民入蒙种地在时间和节令上仍然受到政府的限制。无论满蒙汉的百姓,官员私自组织入蒙耕种或挖甘草,轻则罚重则充军割官. “走西口”真正始于清嘉庆年间. 晋西北、雁北、陕北等县的穷苦劳动人民“走西口”曾掀起过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时期是清嘉庆年间到咸丰年间。 “乾隆盛世”后,社会秩序稳定,通过“开边”政策的推行,清政府逐渐放松了对蒙古民族的封锁,使一大部分汉人在河套地区得到了土地的租种权,另有一部分汉人入蒙从事甘草的采挖和经销,从而拉开了开发内蒙西部地区甘草资源的序幕。当时,在采挖经销甘草的人当中,尤以山西保德人最有名,有人说,哪里有甘草,哪里就有保德人。他们不仅采挖甘草,而且经销甘草,他们开草场、开草店。草场专门组织人挖甘草、收甘草、加工甘草;草店专门卖甘草、买甘草。 挖甘草主要是在阿拉善左旗和右旗,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乌拉特乔旗以及巴彦淖尔盟的五原等地。甘草采集不仅为走西口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劳务市场,也使内蒙西部的地方官吏得到了好处。 第二次汉民入蒙高潮为清光绪二十八年到民国二十三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的“贻谷放垦”和民国二十三年的“移民实边”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汉民入蒙去开荒种地和采挖甘草。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中国战败,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偿战胜国款银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折合9亿8000多万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由于清政府财政枯竭,入不敷出,便将危机转嫁到人民头上,采取官府放垦蒙荒的办法,来弥补财政之不足。由过去的封禁、半封禁蒙荒转为大量开垦蒙荒,并任命兵部左侍郎贻谷为钦命督办蒙旗垦务大臣。从光绪二十八年开始,大规模地开放蒙区,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贻谷放垦”。从此进入内蒙西部地区的汉民再也没人干涉和阻止了。到了民国二十三年,政府提出“移民实边”政策,又极大地鼓励了“口里”人到“口外”农耕和定居,再一次掀起了汉民入蒙垦荒和采挖甘草的高潮。 以河曲、保德、偏关三县当时走西口的人数为例:河曲县每年出“口”的人数在4000人左右;保德县每年出“口”的人数在3000到4000人之间;偏关县每年出“口”的人数2500人左右,这是正常年份下的情况。若遇灾年,三个县出“口”的人数都逾万人。 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内蒙定居的河曲人有10万人,保德、偏关次之。河曲人主要居住在临河、陕镇、萨拉齐、土默特左旗和乌拉特中后旗等地。现在的乌拉特中后旗的高塔梁一带、双圣美乡、石哈河乡、郜北乡、??图乡,大多数居民是河曲人。固阳县的红泥井乡有72个自然村,村村都有河曲人,最多的四分子村,河曲人占80%左右,他们都是深7村的许家。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年复一年,在晋西北、雁北、陕西都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出“口”大军开进内蒙西部地区,去从事农耕和采挖甘草。


走西口是什么时候的事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

历史中,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从山西到哪的?
历史上走西口这一事件起始于光绪年间,发展在民国初年。主要与当时的贸易发展有关。一部分山西地区的人迫于生计外出谋生,一路北上,从山西地区一直走到了今天的蒙古后旗、化德地区。一、口的定义我国地域是东高西低的特点,在山西、陕西地区的土地贫瘠,人们很难吃上饭。于是这时候就有一部分人迫于生...

走西口都知道,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从山西到哪里的?
一、西口是哪里所谓西口是指蒙古地区,在明成祖期间,中原和北方势力一直处于交战过程中。陈祖皇帝在边关设置九镇以抵御外敌。到明朝中后期,双方关系有所缓和。明朝与蒙古签订了隆庆和议,在西口处打通一条通商互市,这一政策的开放就导致大量的蒙古人和汉人在边境地区通商,这些通商的地方就被称之为&ld...

“走西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呀?
山西人走西口的时间呢,大概是明代中期开始,截止时间大概是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应该是在明末清初。

山西人"走西口"是怎么回事?
走西口,是与闯关东、下南洋一道,被列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之一。据考证,走西口现象大约从明代中期开始,其高潮出现于明末清初,直到清朝末年,前后经历了大约三百年。走西口不仅仅是一种人口迁徙现象,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一种“走西口精神”——进取、开拓、宽容。

走西口是怎么回事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

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从山西到哪儿?
狭义的西口是山西右玉县的杀虎口,是晋商与蒙古贸易的交通关口。 1,明代的西口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把长城外的玉林卫并入大同右卫,改称右玉林卫,属大同府。清朝时改称右玉县。 为了防御鞑靼和瓦剌的南下,明朝修建长城,分设九边重镇,在长城的关隘设置城口。 正统三年(1438年),置大同互市口,杀胡堡互市口...

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从山西到哪儿?
走出西口去哪儿 那个时候人们外出谋生,到了杀虎口也很犹豫,到底该往哪儿走?于是有人选择让天意来决定,有人扔鞋子,鞋子朝向那边就往哪边走,看起来有些随意,但对他们而言,还有什么能比天意更让人信服的呢?口内的山西、河北、山西一代的人们,为了生活打开了这个历史事件的大门,其中有一些比较成功...

谁知道《走西口》电视剧是有什么历史事件改编的?
还是《走西口》的山西百姓,都是在生活无望中背井离乡谋求生存发展,最终取得成功的。而他们的生活背景,也是极为相似从清末,到民初,到抗日。正因为他们经历的是中国历史上变革最迅速也最为深刻的年代,所以才能在两代人的发展故事中就能淋漓尽致的把百姓故事夹杂到动荡之中,得以共赴国难共抵家仇。

关于战争时期的故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齐河县19524262872: 走西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籍维小牛: 走西口 改编民歌:走西口 赵越:词 景建树:编曲 演唱:牛宝林 叫一声妹妹泪莫流, 泪蛋蛋也是哥哥心上的油. 实心心哥哥不想走, 真魂魂还在妹妹你身左右. 叫声妹妹...

齐河县19524262872: 走西口是哪年的事 -
籍维小牛: 清政府被推翻后, 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

齐河县19524262872: 二人台《走西口》主要讲什么故事? -
籍维小牛: 《走西口》创作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反映山西大旱灾后,太春和玉莲这对新婚夫妇,为生计所迫,忍痛分离时的无限悲苦.整出戏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不是以故事诱人,而是以细节出戏,以真情感人.新婚不久的太春出去借粮,没有借上,就与伙伴相约远出西口谋生.当他不得不把动身的消息告诉妻子孙玉莲时,整出戏的情节推向了高潮,通过人物的对话,表达了夫妻情深意浓、恋恋不舍的心情.丈夫去口外谋生,妻子多方叮咛,一方语重心长、一方声声相应,对话是那样娓娓动听,情意绵长.

齐河县19524262872: 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 -
籍维小牛:[答案]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三次移民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

齐河县19524262872: 详细解释一下.走西口. -
籍维小牛: 二十世纪初年,素有“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的山西祁县,这里的乡民只有靠垦种上岭下坂活命.可是,三年一次大灾害后又赶上连续三年大旱,天天有人成为饿殍,民不聊生.于是,男人们背起简单的行囊,听着女人们合着血泪...

齐河县19524262872: 走西口闯关东还有什么(走西口和闯关东的区别)
籍维小牛: 西口和东口的迁徙方向、人群、时间都不一样.溪口发生在明朝中期到民国初年.... 正是黄河中下游人口向东北的迁移,帮助了东北人口的增长.一、走西口和闯关东有什...

齐河县19524262872: 山西人逃荒山东是什么年?山西人逃荒山东是什么年代
籍维小牛: 著名的走西口,就是这个事,大约从明代中期开始.其高潮出现于明末清初.直到清末民初,走西口的人口数量最大,前后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历史.绝对准确,请给个好评.

齐河县19524262872: "走西口"是什么意思? -
籍维小牛: 旧中国历代都执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明清两代在山西都设置了关口,人们看到了商机,于是走西口,主要是进行商品贸易

齐河县19524262872: 什么叫走西口?走西口是什么意思?古人为什么要走西口? -
籍维小牛:西口是什么意思?先说西口,现在具体的意思有争议,有说是山西北部的黄河渡口杀虎口;有说是河北张家口以西.反正在清朝泛指山西以北,河北张家口以西的广大...

齐河县19524262872: 走西口到底是咋个回事? -
籍维小牛: 走西口,是与闯关东、下南洋一道,被列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之一. 电视剧中,田青等三人从山西祁县田家大院出发,来到山西北部的黄河渡口杀虎口.而实际上,这里是有争议的,有人说西口是山西北部的黄河渡口杀虎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