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制水车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作者&投稿:訾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水车用于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该是“桔槔”。《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载子贡南游,反途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个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条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躯。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

水排开始出现于汉光武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诗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主要用于冶炼部门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如图1),由南阳太守杜诗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而成。不但节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风能力比较强,极大地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三国时的韩暨把它推广到了魏国官营冶炼作坊中,用水排代替过去的马排、人排,四季不歇。



答:一、竹制水车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      

二、竹制水车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    

水车,出现正式文字记载中的,大约在东汉时。     

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     

2、第二阶段    

水车的发展到了唐宋时代,在轮轴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能利用水力为动力,作出了"筒车",配合水池和连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仅功效更大,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      

3、第三阶段    

到了元明时代,轮轴的发展更进步。   

一架水车不仅有一组齿轮,有多至三组,而有"水转翻车"、"牛转翻车"或"驴转翻车",可以依风土地势交互为用。     

三、水车的作用

1、水车的发明奠定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2、水车是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



发明人不详,根据文献记载,水车大约东汉时期出现。

水车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充分利用水力发展出来的一种运转机械。水车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见证了中国农业文明,为水利研究史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奠定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水车也叫天车,车高10米多,由一根长5米,口径0.5米的车轴支撑着24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

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的运动惯性缓缓转动着辐条,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

提要】本文以传统水车中的两种——筒车和井车作为研究对象。关于筒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宋元筒车发展的大势和各地区的发展差异,专节介绍了宫廷、贵族对筒车的利用,分析了有关筒车起源研究中的某些疑误、不足和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关于井车,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思路,发掘新材料,作了某些新的探讨。

宋元各地筒车寻踪

  筒车已知最早的记载是唐代陈廷章的《水轮赋》;这也是唐代以前关于筒车唯一的一条记载。待我们回头再说它。

  入宋以来,关于筒车的记载增多了。继陈廷章的《水轮》之后,又有范仲淹的《水车赋》,范祖禹的《水轮联句》。梅尧臣、王安石等人也有歌咏筒车的专篇。说明筒车是宋代文化人熟悉的事物。南宋军事家华岳提出可以把筒车水轮周边的挹水筒换作棰棒,水轮转动时棰棒自相撞击,可作打仗时迷惑敌人的疑兵,他称之为“远更之法”[1]。如果不是社会上使用的筒车为他所习见,恐怕难以凭空捉摸出这种新招来。人们还用筒车作比喻。如北宋晁以道形容他的朋友“懒散先生”“舌响霜钟激水车”。响亮而清脆的嗓门犹如被水轮激发的吼怒的飞流(可与天高云淡的深秋的晨钟一比),这是一层意思;话多而应对敏捷,犹如旋转不停的水轮,这是又一层意思[2]。哲学家还拿筒车作比喻讲哲理,《朱子语类》中就有记载:

  问“游气”、“阴阳”。曰:“游是散殊,比如一个水车,一上一下,两边只管滚转,这便是‘循环不已,立天地之大义’底;一上一下,只管转,中间带得水灌溉得所在,便是‘生人物之万殊’。……”[3]

  以上材料表明,宋元时代筒车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

  本文收集的宋元筒车材料,按地区划分可列为下表:

河南 北京 陕西 甘肃 江南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泛指 合计
北宋 3 1 1 1 3 2 2 4 17
南宋 1 2 1 1 3 5 1 1 3 1 19
元代 1 1 1 1 5 9
合计 4 1 1 1 2 3 1 4 3 7 4 1 3 10 45
  以上数据没有严格的统计学上的意义,只能供我们研究的参考。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筒车的发展不同于翻车的某些特点:

  第一,有关筒车的记载,南宋北宋大体持平,元代记载少于两宋,没有出现像翻车那样北宋、南宋和元代记载数量依次大幅度递增的现象,看不出明显的大发展势头。

  第二、以前某些著述给人的印象是:筒车主要使用于南方丘陵山区,江南和华北地区鲜见或晩出。从我们收录的材料看,情形并非完全如此。看来,筒车并非从后世使用最为普遍的南方丘陵山区首先发明使用,并逐渐向江南和华北传播,为什么?值得深入思考和具体分析。

  下面,我们依次对长江下游、东南沿海、湖南、四川、两广和华北地区有关筒车的记载作些分析。

  江浙一带(附安徽)

  长江下游地区使用筒车记载不但有,而且出现不晩。李处权诗云:

  吴侬踏车茧盈足,用力多而见功少。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4]

  诗中“吴侬”指苏州(及其附近地区)的老百姓,“江南”则指淮南和长江下游地区。江南虽多为地势低平的水乡,但也有丘陵山地,有可以使用筒车的湍急的溪流。例如北宋梅尧臣的《水轮咏》,是他于景祐四年(1037年)知建德县时所作,建德县位于杭州西南,流经县境的新安江两岸峰峦挺秀,翠嵩重叠,具有使用筒车的条件。梅诗云:

  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者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利才畎浍间,功欲霖雨并。不学假混沌,忘机抱瓮罂。[5]

  短短几句,把筒车的形态、动力、运作特点和灌溉效益,表述得清清楚楚,最后表示了对抱残守缺者的鄙夷。梅尧臣大概是在这里第一次看到筒车,或者第一次看到农用筒车,所以发出“无乃农者营”(这是耕田人营建的吗)的惊叹;但如果不是他所亲见,就不可能把筒车描写得这样真切。梅尧臣还有另一首写筒车的诗:

  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上倾成下流,损少以益甚。汉阴抱瓮人,此理未可谂。[6]

  这首诗也不错,但成诗在《咏水轮》之后,带有从前者衍化出来的明显痕迹。

  北宋青年诗人王令有一组车龙答问诗:

  水车问龙:来何必召云,去何必飞天。我名不为龙,何能雨尔田?
  龙答水车:神龙谢子车,子能未足多。上润虽已然,下竭将奈何?
  水车谢龙:水车谢神龙,下竭固无奈,旱则我为用,尔龙尚何谓!
  龙谢水车:神龙谢水车,吾语尔来前!尔虽用于人,亦我用于天。在物固不同,于用岂殊然?水下高田干,尔能俯水取。假人不尔用,尔受田责否?吾身虽为龙,动亦天所主,天犹不有命,我安事为雨。[7]

  这首诗风格奇崛而幽默,为人们乐于引用。有些研究者笼统地把它视作赞颂水车的诗;其实,漆侠先生早就指出,它歌咏的是水车中的一种——筒车[8],不过漆侠先生没有解释。要说清楚这首诗,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何谓“上润”、“下竭”。 我认为,“上润”应指灌溉,“下竭”应指排涝。试意译此诗如下:

  筒车:老龙老龙莫摆谱,何必召云又飞天。我不端架子不叫龙,不是也能施雨润农田?

  神龙:筒车小子别逞能,你的本事很有限。虽能施雨润上田,下田淫潦怎排干?

  筒车:淫潦虽然没办法,干旱我却显神通。胜似管雨不施雨,老龙老龙复何言?

  神龙:呵呵!筒车小子走近前,且听老夫说端详。你用于人我听天,各为其主理当然。禾苗干枯人苦旱,你俯身挹水纾眉燃。不烦人力全包干,可是你的责任田?施雨虽是我职责,上面还有老天管。我也晓得苍生苦,上天无令亦枉然!

  该诗歌咏筒车,实际上是赞颂人的创造力;揶揄神龙,实际上是挑战神性的上天。从对筒车的描述而言,它巧妙地表现了筒车长于抗旱拙于排涝的特点[9]。正是这种局限妨碍了它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推广。王令是扬州人,没有应过举当过官,辗转于江苏、安徽各地教书,较多接触下层,他应该亲自看到过筒车及其运作,否则难以对筒车功能的特点作出这样准确的描述。我们把这一记载的地区定位在江南。

  杨万里《宿查濑》诗中有“江车自转非人踏,沙碓长舂彻夜鸣”[10]句。查濑在钱塘江上游的浙江常山县境,毗邻江西,地貌特征以丘陵山地为主。位于江中不用“人踏”而“自转”的“车”,自然是筒车。在陆游的家乡会稽山阴,也可以找到筒车的踪迹。《题柴言山水》“阴阴山木合,幽处着柴荆。喧中有静意,水车终日鸣。”[11]在“阴阴山木合,幽处着柴荆”的环境中“终日鸣”的水车,应该就是筒车。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长江下游地区筒车记载数量在水车记载总量中占的比例很小很小[12]。说明长江下游虽有筒车使用,但发展余地比较狭窄。作为水车发展主流并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是翻车。

  宋代是否有明确为安徽筒车的记载?亦有迹象可寻。南宋王之道《和因上人三首》云:“白云飞处是吾家,石眼泠泠水一车。醉日到来应种竹,梅时过尽好蔵茶。”[13]这种与山泉固定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可移动的水车,非筒车莫属。王之道庐州人(今安徽合肥),号“相山居士”。上引诗,作者解释说:“有怀吾亲,将归耕相山,为终焉之计也。”因此,它可以作为宋代安徽已有筒车的证据。

  江西、福建

  东南地区中的江西、福建,山地较多,筒车发展的余地较大,从有关记载看,筒车的使用也比较普遍。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被贬至筠州(江西高安)的苏辙,与千里之外被贬至惠州(广东惠阳)苏轼唱和,写下了以下的诗句:

  水上有车车自翻,悬霤如线垂前轩。[14]

  车在水上,不烦人力,自己转动(实际上是水的推动),应当是筒车。筠州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相间,是有发展筒车的条件的。至于诗中的筒车用来干什么,还不很清楚。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谈到江西庐山开先寺的水轮:

  白虹昼下昆仑顶,半入青林久不回。下洞水轮穿地底,冰崖吼怒却重来。[15]

  这首诗构思奇特,把水轮激水,喷薄吼怒,凌崖而上,想象为飞流直下、自天而降的瀑布钻入地底,又从这里钻出来了。北宋刘敞《同客饮涪州薛使君佚老亭》云:“百尺井底泉,激轮乍飞流。潺湲入庭户,宛转如奔虬。”[16]描写的也是筒车。诗中“佚老亭”,殆即庐山的佚老亭。

  农用的的筒车亦已发展起来。江西抚州有唐代兴建的千金陂,年久失修,宋代屡修屡废,南宋淳祐辛亥(1251年),太守叶梦得再次主持修复千金陂。赵与辀记述了工程实施前的一些争议:

  ……或者又曰:“溪溃而东,多历年所率为筒车,以资灌溉,陂而绝之,人失此利。”殊不知束薪囊沙,岂能涸流?今西港述陂新陂绵亘倍此,而下流自若,此二不足虑。[17]

  质疑者担心千金陂修复以后,影响原来设在溪流中的筒车的灌溉利益,主持者用事实回答了这种质疑。这些争议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抚州利用筒车提灌已相当普遍。上面谈到江西籍学者朱熹用水轮给弟子讲哲理,他大概在江西看到过不少筒车。

  宋人梁克家谈到福建福州情况说:

  闽山多于田,人率危耕侧种,堘级满山,宛若缪篆。而水泉自来迂绝崖谷,忽至其所。濒江善地,梁渎横纵,淡潮四达,而龙骨之声荦确如语。

  所谓“轮吸筩游”指的是筒车(大概还包括远途输水用的连筒),山区农田主要靠它引水灌溉;“濒江善地”则主要使用翻车。这里虽然讲的是福州,但在整个福建应该具有代表性。

  南宋末年,福建陈普写了一首《水车》,亟言筒车之巧便,诗云:

  ……陂塘不能及,桔槔亦非便。凿井设辘轳,只益增疲倦。何人静中眼,潜窥出灵变。种种田器中,众美独车擅。鸠集群朴檄,构以天丝线。纵交合散杂,骨节不凌僭。相续同相生,如纽亦如辫。三十幅一毂,体用无迷眩。轧轧远有声,在田洸龙战。吸吐皆自能,先后迭相禅。形如先天图,运若坤灵扇。东西隔参辰,出没递隐见。升腾为银河,不足惟小欠。长流尽碧涧,腑脏悉充羡。金龙吐琼液,急速如过电。合凑作波涛,飘洒馀雨霰。远观骤倾泻,近看避沼溅。陂渠虽隔绝,流水足怜羡。云雨尽虚无,千亩自葱茜。岂徒美粳稻,且复肥鳅鳝。火轮亭午时,田头捩飞练。老农茅屋中,华胥梦方晏,逸逾他百倍,劳止岁一缮。……。秦蜀想皆然,不但吾福建。

  诗写得不算好,但“种种田器中,众美独车擅”的评价是公允的。

  南宋韩元吉也谈到“建安城南郑氏居”的筒车:

  山半有岩,隔小涧,桥坏不可越。门有水阁,平田秋色,稼穑弥望。主人畏客,戒勿置酒,因取茶烹之。求观其囿,三返仅得入,则流觞亭初为坳沼,亭中稍集,亭下水车轮转。别亭俯方池,环植海棠。

  郑氏的庄园在山上,有园囿亭林,也有“稼穑弥望”的“平田”,筒车是亭园中的景观,但也可能用于农田的灌溉。

  湖南

  在南方诸省中,最早见到筒车记载的是湖南。北宋诗人沈辽坐事流放湖南永州[18]时,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水车诗:

  黄叶渡头春水生,江中水车上下鸣。谁道田间得机事,不如抱瓮可忘情。

  山田遶山脚,江水何可作。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雁翅插修筦,随流得深酌。升降岂无势,长江怒相薄。有如万夫力,讙呼倾众壑。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人间有机事,由来生巧恶。善彼汉阴老,忘怀抱纯朴。[19]

  这部用以灌溉山田的筒车,水轮圆周十丈,则直径三丈多,其规模相当两三层的高楼,动力是江中奔流不息的怒涛,好像一万名壮汉协力把它转动,难怪激起的水流在半空中从天而落,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似乎千山万壑都在欢呼。这是何等的气势!诗的语言未免夸张,但这样巨型的筒车显然是这位风流潇洒的江南夫子[20]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以致在诗中倾注了他的全部激情。

  在湖南邵州(邵阳),南宋史弥宁记下了他的所见:

  谁障溪流贴岸边,若为挽得上高田。机筩卷起倾横枧,竖笕盛来水接连。[21]

  这种障流激水,通过“机筩”输送到高田的设施,无疑就是筒车。

  南宋诗人赵蕃在淳熙年间离开潭州(湖南长沙)、乘船东归途中,感叹“两岸多为激水轮,创由人力用如神。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22]。南宋卫泾知潭州时也曾讴歌“桑野枝空蚕杼歇,溪泉溜急水车鸣”[23]的景象。

  宋代湖南筒车最为治农史者所熟悉的是张孝祥的一首诗: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迭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余波及井臼,舂玉饮酡乳。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24]

  这是宋代最好的筒车诗之一。不但形象生动,而且与“江吴七蹋”比较,充分展示筒车高效节劳的特点。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它把筒车称为“竹龙”、“竹车”,说明这些筒车是用竹做成的。不但挹水器用竹筒充当,水轮也应该是竹制的。竹做的水轮在古代和近世都存在过。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载:四川兴文县有“水车河”,“居人以竹为轮,高二三丈,斜列以筒,汲水而上,可溉田畴,号曰筒车。”兴文县的水车河亦见于《明史·地理志》。其得名恐怕可以追溯到更早。祖籍湖南凤凰县的现代著名学者沈从文,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常常饶有兴味地描述湘西竹制的水车[25]。云南罗平县和麻栗坡农民也一直在使用这种竹制的筒车(见附图)。“竹车”当然不可能是沈辽看到的那种庞然大物,但轻巧灵便,可以以多取胜。并排安置十个水轮,水轮的伊轧声好象一百条船在摇橹,也很有声势。同时,又建造栏江石坝,造成落差急流,足以推动“联绵十车辐”工作。湖南多山多溪流,往往水低田高,有发展筒车的需要和条件;又有丰富的竹木,可以就地取材,“竹龙”[26]就是这样的社会需要和环境条件催生的。这种以竹材为主要原料的筒车(尤其是用竹筒做挹水工具),不但适合湖南,而且适合南方其他丘陵山区的小农社会,成为较有代表性的筒车类型。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一般一种农具一幅图,自撰诗一首,但“筒车”条内只是照录张孝祥的诗。[27]

  另外,南宋周必大《乾道壬辰南归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乙亥早发石门……又二十里饭车陂。”[28]下文将要谈到,“车陂”是筒车的异称之一。如果这一分析能够成立,则这里的“车陂”也可能是安置有筒车的陂塘。


竹制水车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答:一、竹制水车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二、竹制水车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 水车,出现正式文字记载中的,大约在东汉时。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2、第二阶段 水车的发展到了唐宋时代,在轮轴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能利用水力为动力,作出了"筒车",配合水池和连...

中国古代水车用于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水车相传为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

中国古代水车用于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

水车制作简易方法
水车,灌溉工具,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充分利用水力发展出来的一种运转机械。 [1]根据文献记载,水车大约东汉时期出现。水车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见证了中国农业文明,为水利研究史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奠定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简要介绍 水车是一种古...

最早的水车与罗马 型水车有什么不同
罗马水车的出现,使人类粮食原始加工进入到了机械加工的初期。古希腊的水车构造是在垂直轴的周围水平安装多片叶轮,用水槽冲下来的水推动叶轮。这种水车也用于推动石磨磨面粉。而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建筑家比托维斯改变希腊的水平式水车为垂直式水车,水从竖起来的水车下部叶轮冲下去,这种水车采用了齿轮传送...

世界上最早的龙骨水车
水车、风车分别利用水力、风力驱动带有可调节的叶片或梯级横木的轮子所产生的能量来运转。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使用水车的国家,三国时马畇创造的龙骨水车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使用,成为我国农村汲水的最好的工具。 水车安放在河边,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中,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以人力为动力,带动木链周而复始...

有没有谁知道古代水车都 是干什么用的??
勤学秀才链斗水车 链斗式水车始于唐代,即利用大水轮索链上装设的竹筒提水,用畜力拉动。近代被用于菜园井上,延用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古代向西方输出了许多科技发明创造,链斗水车就是其中一个,于公元二世纪出现在中国,于1672年才传入欧洲。商代初期,在一些日用青铜器物上已有圆环式金属链作为器物...

魏国大发明家马钧,都留下了哪些发明?
最后成功的设计出了新式织绫机,不仅更加省力,而且产量还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织出来的绫花纹多样,受到了工人的欢迎,以及市场的肯定。第三,龙骨水车。龙骨水车又叫做翻车,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一开始的翻车很简陋,粗糙,后来马钧对翻车进行了改造,并且广泛的推广出去,很多地方都开始使用马钧发明的龙骨...

筒车哪个朝代
筒车又称“天车”、“竹车”、“水轮”、“水车”,是水力灌溉工具。按照材质分竹筒车和木筒车两种。筒车的水轮直立于河边水中,轮周斜装若干竹木制小筒,有达四十二管者。利用水流推动主轮;轮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满,至顶倾出,接以木槽,导入渠田。筒车的分类:1、水转筒车 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

筒车出现在哪个朝代
筒车出现于隋朝。筒车亦称“水转筒车”,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筒车又称“天车”、“竹车”、“水轮”、“...

射洪县13615088324: “水车如纺车;以细竹 “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所述工具最早出现于[ ] -
殳梁无极:[选项] A. 秦朝 B. 西汉 C. 隋朝 D. 唐朝

射洪县13615088324: 川中水车如纺车,所述的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
殳梁无极: 唐朝时期.中国水车,旧时中国农灌工具.流行华北、东北、华中等地区.中国自古就是以农立国,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水利作为农业中最不可缺的一环,各朝政府虽致力于兴修水利工程,不论是灌溉渠道或是运河都动员...

射洪县13615088324: 中国古代水车用于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殳梁无极: 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该是“桔槔”.《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载子贡南游,反途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个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

射洪县13615088324: 春秋之前我国先民会使用哪些农具 -
殳梁无极: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钁) 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射洪县13615088324: 中国古代水车用于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
殳梁无极: 水车相传为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

射洪县13615088324: 古代人的发明有什么? -
殳梁无极: 1、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由中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于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后汉书·张衡传》详细记载了张衡的这一发明.候风地动仪用精铜制作而成,员径八尺,汉八尺约合当今之一...

射洪县13615088324: 古代灌溉工具 -
殳梁无极: 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龙骨车,古书上都叫翻车,据《后汉书》记载,这一灌溉机械是东汉末年发明的.最初是利用人力转动轮轴灌水,后来由于轮轴的发展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发明了以畜力、风力和水力作为动...

射洪县13615088324: 古代时期农具变化过程? -
殳梁无极: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农业在整个生产中都占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不但数量多,而且在时间上也多是比较早的.下面只介绍几种主要的农具. ...

射洪县13615088324: 筒车和翻车分别是哪个朝代的? -
殳梁无极: 翻车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式的提水工具——翻车.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毕岚发明了翻车,“翻车设机车以引水”.翻车的工作原理是:其上、下链轮,一主动,一从动,绕在轮上的翻板就是传动链,这个翻板兼做提水的工作件,一面带动...

射洪县13615088324: 古代水车发源地 -
殳梁无极: 水车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灌溉工具.根据文献记载大约东汉时出现.作为汉族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汉民族的创造力,为中国农业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该是"桔槔".《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载子贡南游,反途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个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条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