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十面埋伏

作者&投稿:圭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介绍中国古典音乐名曲《十面埋伏》~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标题可归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音乐有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2)“吹打”。
  (3)“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4)“排阵”。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 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该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7)鸡鸣山小战 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8)九里山大战 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项王败阵。
  (10)乌江自刎 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嘎然而止。
  原曲还有:
  (11)众串凯。
  (12)诸将争功。
  (13)得胜回营。卫仲乐先生的演奏指“自刎”止,后三段删去不奏。今日诸家大多承用此法。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
  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琵琶。也有古筝版本的,不过主要还是琵琶多一些。

名曲《十面埋伏》

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

现流行的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

标题: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全曲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写汉军战前的演习,点将、列阵,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音乐昂扬有力,伴有鼓声、号角声,鼓声由慢逐渐加快,营造出大战之前剑拔管张的紧张气氛。第一部分共包括前五个小段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此后用种种表现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场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这段音乐在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
“点将”、“排阵”、“走队”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它们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部分写楚汉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交战场面。它是乐曲的主体部分,音乐多变,节奏急促,在演奏上连续运用了弹、扫、轮、绞、滚、煞等手法,以描写激烈的撕杀、拼搏,惊天动地、动人心弦,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
“埋伏”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它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的感觉。
“鸡鸣山小战”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刹弦发出的声响不是纯乐音,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使情绪更为紧张。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这段音乐家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琵琶对喧嚣激烈战斗音响模拟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个乐曲描绘楚汉两军的冲突,发展至此,胜负已定,矛盾已获解决。
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须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删节,有的省略整个第三部分,有的删节去“众军奏凯”后三小段,目的是使乐曲情绪集中,避免冗长


中国十大名曲之一的十面埋伏取材于哪场古代战争?
《十面埋伏》是中国传统琵琶曲,以历史上楚汉相争的决战垓下之战作为题材。《十面埋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基本包括十三段,每段冠以概括性较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

十面埋伏描述的是什么情景 十面埋伏主人公是谁
十面埋伏描述的是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琵琶曲十面埋伏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琵琶谱》。乐曲整体可分为三部分,由十三段带有小标题的段落构成,分别是:列营、...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是
琵琶曲《十面埋伏》主要描述的是楚汉相争时期,汉兵在垓下埋伏,四面埋伏,士兵们英勇抗敌的壮丽景象。一、曲目概述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其名称来源于古代战争中的一种战术——四面埋伏。这首曲子描绘了楚汉相争时期垓下之战的情景,通过琵琶的演奏技巧,将战争的激烈和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大古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中国传统琵琶曲中的经典之作,最早见于1819年的《华秋频琵琶谱》。这首曲子源自明朝王宝的《四照堂集·汤琵琶传》,据记载,琵琶家汤应曾演奏的《楚汉》场景生动,描绘了两军决战的壮丽与悲壮。其音乐细腻地展现了战斗的各个环节,从列营的鼓舞激励到乌江自刎的悲壮结局。全曲分为十三个...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有什么区别
琵琶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主要在演奏方式,表现的感觉,气势等方面不同,其区别为:1、《十面埋伏》的起始音出现在高昂激越的高音区,以激昂的鼓声展现了汉军高昂的士气与威严的军容。而《霸王卸甲》开头的营鼓声则采用在降低了小三度的三弦音上演奏,其凝重的低音音域,使乐曲在一开始就隐喻了故事的悲剧...

《十面埋伏》乐曲赏析
《十面埋伏》乐曲赏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以其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独树一帜。该曲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的决战创作而成,汉军设下十面埋伏,最终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首曲子以音乐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这场古代战争的...

古曲《十面埋伏》的历史故事
古曲《十面埋伏》的历史故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十面埋伏》是一首汉族琵琶大曲,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为上乘的艺术佳作。《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中...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价值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价值如下:《十面埋伏》是古筝、琵琶二重奏曲,以其自成一体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一、和音美妙 1.独特的旋律 这首曲子所采用的旋律独特而引人入胜,各种各样的音调和乐音搭配在一起,构成了一道个性鲜明的旋律...

中国古典名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是哪场战役?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

琵琶曲《十面埋伏》讲述了什么故事?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描写了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十面埋伏》的创作年代尚无定论,资料可追溯至唐代白居易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此曲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

青海省15399269032: 中国古典名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是哪次战役 -
松朗双黄:[答案]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青海省15399269032: 《十面埋伏》是谁的作品?
松朗双黄: 《十面埋伏》又名《淮阳平楚》,琵琶独奏曲.是以前202年的楚汉相争为题材编写的乐曲. 音乐扣人心弦,有很强的戏剧性和一定的写实性,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

青海省15399269032: 《十面埋伏》为什么能成为琵琶曲中的经典之作?这首曲目有什么特点? -
松朗双黄: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 传统琵琶曲中的文曲大都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柔平稳,技巧多 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的细腻感 情. 而武曲则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 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 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突出,既简练,又生 动,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青海省15399269032: 十面埋伏是一首什么曲,描绘什么的音画 -
松朗双黄: 琵琶最高级考级曲目就是《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蓍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前身是明代的《楚汉》. 十面埋伏: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故事性极强. 曲谱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华秋萍的...

青海省15399269032: 十大古曲之一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有什麽涵义? -
松朗双黄: 十面埋伏 是一首 武曲 琵琶曲分 文曲 和 武曲 下面的是来自百度百科: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青海省15399269032: 十面埋伏是什么 -
松朗双黄: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此曲最早见于1818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青海省15399269032: 怎么鉴赏古典音乐十面埋伏 -
松朗双黄: 一开始便是匆促的音调,似乎把人一下子从山秀水美的沉醉中拉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黑屋子中,心不行制止地动动,忐忑担心.随着曲子的越焦急促,心跳也加快,似乎每根弦都扣在了心上,让人紧急担心,似乎昏暗的屋外有危机在靠近.虽没...

青海省15399269032: 十大名曲都有什么.梅花三弄,十面埋伏,高山流水,还有什么? -
松朗双黄: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

青海省15399269032: 《十面埋伏》是什么曲?
松朗双黄: 琵琶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