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中隐藏的成语

作者&投稿:邗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写出浓缩后的成语:“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水载舟亦能覆舟”~


1.“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浓缩后是“明察秋毫”;
2.“而不见舆薪水载舟亦能覆舟”浓缩后是“载舟覆舟”。
一、明察秋毫:[ míng chá qiū háo ]
1.释义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2.出 处
《艺文类聚·慎子》:“离朱之明;察秋毫之末。”
3.例 句
~的开封府包公从不冤枉每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二、载舟覆舟:[ zài zhōu fù zhōu ]
1.释义
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2.出 处
《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指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明察秋毫
  【读音】míng chá qiū háo   【英语】 be perceptive of the slightest   【近义词】:洞若观火、洞察秋毫   【反义词】:不见舆薪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的意思[1]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辨是非,有时指视力很好。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示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童趣》人教版7年级上册教材   【灯谜】明察秋毫(打哲学词语一) 谜底:微观[2]
  编辑本段明察秋毫的英文翻译
  1. to be able to examine the tiniest things   2. penetrative?
  编辑本段释义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辨是非。
  编辑本段出处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1]
  编辑本段示例
  【示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出自沈复《浮生六记》
  古文链接
  典故   据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描述: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全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看见最细微的事物,见到微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就果真像变成白鹤一样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累得发僵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里浏览,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家伙,拔山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3]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翻译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翻译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眼力可以看清楚鸟兽在秋天新生的羽毛,但是却看不见整车的柴草。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什么意思
1、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ér bù jiàn yú xīn」 意思是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2、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大王您相信吗?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该句出自于《孟子》。原文是: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翻译是什么?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眼力可以看清楚鸟兽在秋天新生的羽毛,但是却看不见整车的柴草。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衍生成语 明察秋毫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翻译是什么?
注释 秋毫之末:秋天鸟尾上的细毛,喻极小的事物。舆薪:一马车柴草。句意 目力能够看得见秋天鸟尾上的细毛,却看不清一车子柴草。《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文本解读 本文记叙孟子说服齐宣王推行仁政的一次谈话。这是一场关于霸道与王道的论辩。一开始,孟子...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翻译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释义】: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出自】: 战国 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找出善于比喻巧遇比喻的句子并说明_百度知 ...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找出善于比喻巧遇比喻的句子:1、“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意思是: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意思是: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成语解释
【用法分析】:适用于与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意思相吻合的上下文语境之中。【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ér bù jiàn yú xīn】采用标准四声阅读。【出处说明】:《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是什么意思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的意思是: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释义: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明察秋毫是何意?出自于哪?
“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战国时,有一次齐宣王请求孟子讲述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只学仁、义、道、德,从来没听说过以武力称霸的事,所以我不会讲。不...

上饶县15070794098: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中隐藏的成语 -
顾光西吡:[答案] 明察秋毫 【读音】míng chá qiū háo 【英语】 be perceptive of the slightest 【近义词】:洞若观火、洞察秋毫 【反义词】:不见舆薪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的意思[1]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

上饶县15070794098: 明察秋毫是什么意思 -
顾光西吡:[答案] 明察秋毫 【读音】míng chá qiū háo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

上饶县15070794098: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翻译 -
顾光西吡:[答案] 指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上饶县15070794098: 形容细小的成语 -
顾光西吡: 白驹过隙 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处:《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 搬斤播两 专从细小的斤两上动脑筋.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

上饶县15070794098: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的后面一句是什么? -
顾光西吡:[答案]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意思是: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上饶县15070794098: 明察秋毫的毫什么意思 -
顾光西吡: 一、“毫”在此处的意思是: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事物. 二、“明察秋毫”的意思是:形容目光敏锐,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出来;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三、成语出处:先秦·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

上饶县15070794098: 明察秋毫是什么意思? -
顾光西吡: 【解释】: 明:明晰;察:看清,观察;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示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上饶县15070794098: 形容那个观察细致有哪几个成语? -
顾光西吡: 1. 明察秋毫 【拼音】:míng chá qiū háo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造句】:公安干警明察秋毫,找出了作案的主谋. 2.洞若观火 ...

上饶县15070794098: 明察秋毫的寓意是什么 -
顾光西吡:[答案]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辨是非,有时指视力很好.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比喻可以...

上饶县15070794098: 明察秋毫成语故事 -
顾光西吡: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