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是如何起源的?

作者&投稿:答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白话文起源于何时~

五四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五四运动之後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
新体白话从何而来?它的产生,当然和十九世纪末期以来近代大都市迅速兴起,市民和新型知识分子大量涌现这些社会条件有关,也和文学革命的倡导以及新文学创作蓬勃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关。但最早促成它的动因,实在出于忠实译介西方文学的需要。换句话说,新体白话是由面对民众的文学翻译逼出来的。
不但新体白话文是翻译文学逼出来的,而且连这种文体应当横排,应当采用新式标点符号,以及第三人称阴性代词“她”字的出现等等,也都是翻译文学逼出来的。

在敦煌变文和唐话本中虽间有俗语,仍以浅近的文言为主,到宋元话本小说,才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后来我国小说、戏曲所普遍采用的白话文体,这时已经正式出现,开始了我国文学语言上一个新的阶段。

对于“白话文”的渊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认变文是一种(白话)文学,认同变文是通俗(白话)小说的肇始”。
胡适称“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渐白话化的历史。敦煌的新史料给我添了无数的佐证。”为确立“白话文”正宗的书面语地位,他极力寻找“历史的依据”。因此,在他那里“白话文”是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指与“官方文学”、“庙堂文学”相对的歌谣、语录、弹唱等形式的“民间文学”、“平民文学”,“一千八百年前的时候,就有人用白话作书;一千年前,就有许多诗人用白话做诗做词了……”一言蔽之,在胡适看来,每个朝代都有“白话文”的存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白话史”。周作人则认为“现在的用白话的主张也只是从明末诸人的主张内生出来的。”
首届“公安派文学”讨论中,许多学者认为“公安派推崇白话文学可视为‘五四‘新文学之前驱’”一般地,我们认为从北宋到清末是“白话文”潜伏、蓄势、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作品有宋元的话本、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明清的小说如《水浒传》、《金瓶梅》等等。“白话文”作为一个“口号”与“术语”的出现与晚清白话文运动有紧密联系。“新诗派”的先行者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力主“诗界革命”;南社主将柳亚子主持《自治白话报》,文章以白话文为主。这期间“有裘廷梁等呼吁提倡白话文”。1887年出现了近代最早的
胡适
白话报——《申报》的副刊。“根据现今能找到的资料,清末最后约十年间,出现过140份白话报和杂志。”
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其性质是不同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仍属古代白话文的范畴。白话文学,只是因为想要变法,要使一般国民都认些字,看报纸,对国家政治都可明了一点,所以认为用白话文写文章可得到较大的效力。”“现代白话文是‘话怎么说就怎么写’。“白话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语体范畴,是不同于用“白话”写文章的文学现象,其最终取代文言文成为主要的书面表达方式,是“五四”的白话文运动。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倡导“活文学”,是整个白话文运动的滥觞。同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与之呼应。随后,胡适又有《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提出“作诗如作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等主张。这期间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都纷纷撰文阐明自己对“文学革命”的观点。
胡适作为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他深谙思想内容与文体形式的关系,“我也知道有白话文算不得新文学,我也知道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和新精神。”但限于传统观念的漫长历史及客观条件的复杂,他强调白话文与文言间对立、分裂的一面,不遗余力地倡导“白话文”之工具性。“‘白话文学工具’是我们几个青年学生在美洲讨一年多的新发明。”⑿较之胡适的激进、偏执、决绝的姿态,周作人略为冷静,他在强调文字改革的同时,更重视思想的改革与转换,否则虽用了白话“思想仍然荒谬,仍然有害”,“古文与白话没有严格的界限,因此死活也难分。”刘半农也认为文言、白话“各有所长,各有不相及之处”。“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年级国文课教育也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
这标志“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初步胜利,但是“白话文”内部也面临着严重问题:美学意蕴的缺乏;思想内容与文字表达的脱离。对此胡适早就有所意识,“若今后之文人不能为五四造一可传世之白话文学……决无以服古文家之心也”。就此而言,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诗集《尝试集》、周作人“美文”系列、“冰心体”小说无不具有开创或奠基的意义。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白话书面语创作在各种体裁一一展开,并在实践中接受了检验。其中争论最大的是白话诗歌(新诗)。胡适的创作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却带来了“非诗化”的倾向;郭沫若《女神》则能较重视诗歌本身的规律(尤其是意象);新月派创作是前二者的反拨,使诗歌走向“规范化”,并在“新”、“旧”的联系中,确立了白话诗的现代美学原则。

白话文的对象不是贵族,贵族也瞧不起白话文,白话文的对象是广大的民众群。
白话文起因于佛教的传播,佛经虽然大量译成汉文,但用的是文言,文言本已深奥,
再加上很多新的名词和新的语法,遂使译出来的佛经成为一种洁屈聱牙的天书,只有士
大夫阶级中少数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才看得懂。在这种情形下,要想民间接受,就必须
靠文言文的再翻译——译成白话文,即变文。然后根据白话经文,用口头向民众宣讲。
这些经文,每一篇或每一部(长篇)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如《维摩诘变文》,叙
述居士维摩诘生病,释迦牟尼派他的门徒之一文殊前去探病,在探病时,维摩诘大显神
通。如《大目乾莲冥间救母变文》,叙述目莲到地狱中,千辛万苦,把他母亲救出苦海。
这些白话经文在寺庙或街头宣讲时,听众心惊魂骇,恐怖和懊恨使他们痛哭流涕,沉湎
于历历不爽的因果报应之中,不知不觉皈依佛法。
白话文因传扬佛教而发生,最初只限于对佛经的再翻译,后来逐渐脱离佛教,逐渐
出现中国人自己的创作,完成纯白话文学,内容就更丰富。社会、爱情、战争,都成题
材。如《列国传》,叙述伍子胥为父报仇的故事。《明妃传》,叙述王昭君嫁匈奴单于
的故事。白话文学是大众文学,爱好它的人数远超过爱好贵族文学的人数,文言文学一
直跳不出官僚的小天地,白话文学则植根民间。

“白话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语体范畴,是不同于用“白话”写文章的文学现象,其最终取代文言文成为主要的书面表达方式,是“五四”的白话文运动。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倡导“活文学”,是整个白话文运动的滥觞。同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与之呼应。随后,胡适又有《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提出“作诗如作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等主张。这期间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都纷纷撰文阐明自己对“文学革命”的观点。 胡适作为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他深谙思想内容与文体形式的关系,“我也知道有白话文算不得新文学,我也知道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和新精神。”但限于传统观念的漫长历史及客观条件的复杂,他强调白话文与文言间对立、分裂的一面,不遗余力地倡导“白话文”之工具性。“‘白话文学工具’是我们几个青年学生在美洲讨一年多的新发明。”较之胡适的激进、偏执、决绝的姿态,周作人略为冷静,他在强调文字改革的同时,更重视思想的改革与转换,否则虽用了白话“思想仍然荒谬,仍然有害”,“古文与白话没有严格的界限,因此死活也难分。”刘半农也认为文言、白话“各有所长,各有不相及之处”。“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年级国文课教育也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这标志“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初步胜利,但是“白话文”内部也面临着严重问题:美学意蕴的缺乏;思想内容与文字表达的脱离。对此胡适早就有所意识,“若今后之文人不能为五四造一可传世之白话文学……决无以服古文家之心也”。⒂就此而言,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诗集《尝试集》、周作人“美文”系列、“冰心体”小说无不具有开创或奠基的意义。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白话书面语创作在各种体裁一一展开,并在实践中接受了检验。

对于“白话文”的渊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认变文是一种(白话)文学,认同变文是通俗(白话)小说的肇始”。⑵胡适称“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渐白话化的历史。敦煌的新史料给我添了无数的佐证。”⑶为确立“白话文”正宗的书面语地位,他极力寻找“历史的依据”。因此,在他那里“白话文”是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指与“官方文学”、“庙堂文学”相对的歌谣、语录、弹唱等形式的“民间文学”、“平民文学”,“一千八百年前的时候,就有人用白话作书;一千年前,就有许多诗人用白话做诗做词了……”⑷一言蔽之,在胡适看来,每个朝代都有“白话文”的存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白话史”。周作人则认为“现在的用白话的主张也只是从明末诸人的主张内生出来的。”⑸首届“公安派文学”讨论中,许多学者认为“公安派推崇白话文学可视为‘五四‘新文学之前驱’”⑹一般地,我们认为从北宋到清末是“白话文”潜伏、蓄势、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作品有宋元的话本、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明清的小说如《水浒
浒传》、《金瓶梅》等等。

  白话文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白话文介绍: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白话文是如何起源的?
1. 白话文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认为变文是一种白话文学,是通俗小说的开端。2. 胡适认为,从初唐到晚唐,文学逐渐白话化。他极力寻找白话文历史的依据,以确立其书面语地位。3. 在胡适看来,每个朝代都有白话文的存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白话史。周作人则认为白话文的主张源自明末诸...

汉语的起源与发展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

语言是怎么产生的?
鲁迅在《门外文谈》一文中提到了人类语言的起源时说过:“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协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鲁迅的这个结论似乎又跟斯大林有点不谋而合了。 但是在世界各类语言中有一个极为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国际通用,而且又是同音,不用通过翻译都芟嗷ザ�玫...

人类语言是怎样诞生的?
不过,在《语言的诞生》中,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埃弗里特并不认同这个流行的观点。他认为,语言起源于符号发展。语言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从标引符号逐渐演变成图像符号,最后演变成象征符号,这些象征符号和其他象征符号结合起来产生语法,构建出更复杂的象征符号。在这个阶段,手势和语调及意义最终会结合形成完整...

最早白话文起源於何时?
1. 白话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宋代的说话人已经使用了一种接近白话的口语进行表演,而明清时期的小说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虽然属于古代白话,但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当时文言文仍然是主流。2. 直到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才开始取代文言文,成为文学...

语言是怎样产生的?
鲁迅在《门外文谈》一文中提到了人类语言的起源时说过:“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协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鲁迅的这个结论似乎又跟斯大林有点不谋而合了。 但是在世界各类语言中有一个极为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国际通用,而且又是同音,不用通过翻译都芟嗷ザ 玫拇...

白话文是如何起源的?
对于“白话文”的渊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认变文是一种(白话)文学,认同变文是通俗(白话)小说的肇始”。胡适称“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渐白话化的历史。敦煌的新史料给我添了无数的佐证。”为确立“白话文”正宗的书面语地位,他极力寻找“历史的依据”。因此,...

普通话的由来?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首选语言。截至2015年,中国70%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尚有约4亿人...

普通话是起源于哪个时期哪个地方?
来源:明代初期定都南京,南京官话被推崇,以南京官话为官方语言,金陵雅音(以《洪武正韵》为规范)以古中原雅言正统嫡传的身份被确立为中国汉语的标准音。朱棣夺取建文帝的帝位,迁都北平(改为京师,称北京),以南京人为主、从全国各地迁徙数十万贵族、富户、民众。以南京官话为主要基础影响元大都语音...

中国的白话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国的白话文起源于清末时期。那时,文体改革逐渐展开,可划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起初,新文体是融合了口语的通俗文言文。到了“五四”时期,白话文如同放宽版的小脚——语录体,开始流行。到了三十年代,大众语进一步推动口语化,标志着文体改革的成熟。汉语中的白话文主要...

万载县13963027285: 白话文的由来是什么?
子车帖益血: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是古代书面语 言的一种,白话文之“白”,是与文言文之 “文”相对应而言的,意为不加修饰,是对日 常口头语言的照直记录.当然,语言从口头到 书面总是有所变化的,只是白话文与口头语言 基本上是一致的,不会差异到可能发生理解 困难的那种程度.白话文并非是近代才出现 的,而是自古有之,只是在古代,作为正宗书 面语言的是文言文,白话文是不登大雅之堂 的.历代的白话文基本是在通俗文学作品中 使用,如汉魏乐府民歌、唐代变文、宋元话 本、明清小说等.明清时期,虽然白话长篇小 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这一历史阶段代表 性的文学体裁,但是占据正统地位的仍然是以 文言文创作的诗文,白话文真正占据主流地 位,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万载县13963027285: 现代白话文是怎么诞生的? -
子车帖益血: 指汉语普通话的书面表达形式.与“文言”相对.是唐宋以来在北方话口语基础上形成,初只用于唐代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和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五四运动以后逐渐取代文言,成为普遍使用的书面语形式.用白话写的文章,叫做“白话文”.

万载县13963027285: "白话"说法的来由
子车帖益血: 白话的来历:以前人写东西,是不用白话的.白话也就这一百多年发展起来的.其实细究起来,有很多东西都是可以想见它的来历的. 比如“马上”这个词,是将要的意思.但为什么要用“马上”呢?估计是是说那个人已经骑在马上,很快就要...

万载县13963027285: 中国白话文是什么样条件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要从文言文发展到白话文?汉字拼音是谁整理的? -
子车帖益血: 中国白话文是什么样条件发展起来的? 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清末的“新文体”是夹用口语的“通俗文言文”.“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象小脚放大的“语录体”.三十年代的“大众语...

万载县13963027285: 文言文和白话文分别产生于什么年代 -
子车帖益血: 文言文起源于商代甲骨文.战国以前正式出现文言文. 从当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和书写效率上来看,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殷王朝时期显然不具备创作产生与口语相对应的白话文的物质基础. 在殷王朝的后期,又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

万载县13963027285: 我国白话小说起源什么时候 -
子车帖益血: 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

万载县13963027285: 古代人说话是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如果是文言文,白话文是怎么来的.如?
子车帖益血: 别听楼上人胡说,至多明清时期古人日常交谈用白话文,但也非现在的白话.还是有点文言风的,至于更早已不可考,因为有许多字的读音在古代与近代都是有很大差异的,不信就去听保留了部分古汉语发音的客家话,能听懂算你牛.再说古代也没有白话文这个概念.这就像西方的拉丁语一样,在古代拉丁语在西方式通用语言,书面语言,尽管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容易理解的语言,但那时日常之用,老百姓说的还是自己的语言.拉丁语限于文人及有地位的人使用.看似我的这种说法似乎支持楼上的观点.但是,但是,在更古老的年代,拉丁语发源地--古罗马的拉丁地区,在当地人们日常用语和书面语都是这种语言(这也是拉丁语的由来),而之后古罗马帝国内的通用语言也是拉丁语,虽然后来拉丁语限于书面语.

万载县13963027285: 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是咋么样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
子车帖益血: 鲁迅写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然后发布之后大家觉得这种写法通俗易懂,就有很多人开始写白话小说了.在此之前流行的是半文言半白话体系的小说

万载县13963027285: 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
子车帖益血: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

万载县13963027285: 普通话的来历 -
子车帖益血: 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古人日常生活所用的各个时期的“白话文”,也就是大众语.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能一板一眼地说“文言”,就好象咱们说话不会大量“书面语”一样. 另外,当初“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曾有人提议应以河南方言为标准音,因为河南安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赞成这一提议的人相当多.最后以投票形式表决,北京语音仅以微弱优势获胜.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