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为什么要挺进大别山?

作者&投稿:势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挺进大别山前,刘邓大军在哪里?~

清明将至,旦旦哥来到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张家店镇、松林岗村的张家店战斗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向英勇的革命烈士致敬,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清明将至,旦旦哥来到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张家店镇、松林岗村的张家店战斗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向英勇的革命烈士致敬,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为了经略中原,取得变化全局的作用,中共中央决定把战略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大别山。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第一,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重兵聚集陕北和山东,进行重点进攻,形势十分严峻。黄河,从陕北到山东呈“乙”字形。蒋介石的战略企图是,集中主力于陕北、山东两翼,实施进攻,而将南线我军压缩在“乙”字形的弧内,聚而歼之。联系两翼的战线中央,则凭借黄河天险只部署少量兵力防御,就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而刘邓大军所在的晋冀鲁豫战场是连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个哑铃的“把”。这也是国民党军兵力较为空虚的一段。中共中央交给刘邓大军的任务,就是砍断这个“把”,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邓小平对他的部下说:我们晋冀鲁豫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我们要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方针,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出去挑的担子越重,对全局就越有利。为了实现跃进大别山、夺取中原的战略计划,人民解放军采取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周密部署。三军配合,即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从中央突破,挺进大别山;以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以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右后一军,挺进豫陕鄂地区。两翼牵制是:以西北解放军在陕北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军北上;以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引向海边。两翼牵制便利了三军的配合。这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在4个月的作战中,三路大军互相配合,共歼敌19万5千人。1947年12月底,三路大军在豫南的遂平、西平地区胜利会师,它们的三个解放区联成了一片,创建了江淮河汉之间的中原解放区。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阵地。从而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线的战略部署,有力地配合了西北和山东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作战,极大地缓解了老解放区的军事压力。

第二,开辟了新解放区,缓解了老解放区经济压力。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解放区面积减少,人口减少,再加上自然灾害,经济极为困难。在陕北地区,本来就是贫瘠地带,陕北人民供应中央机关和陕北少量部队已很困难。由于战争的破坏,1947年,陕北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军队和老百姓一同处于忍饥挨饿的状态。在华中,1946年3月发生严重灾荒,灾民达400多万,缺吃少穿。1947年春,共产党最重要的兵源、粮源之一的太行山区普遍干旱,粮食歉收,到1948年,全区26个县共有灾民73万余人。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前,太行山老根据地的人民不但要负担刘邓12万主力,还要负担徐向前的7.8万部队。解放区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建立了鄂豫皖解放区,经济负担由新解放区来承担。部队也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刘伯承、邓小平还亲自和战士们一起缝制棉衣等。这些都极大地缓解了老解放区的经济压力。

第三,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之后,立即开始了攻城掠地、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斗争,并在辽阔的中原战场上充分发挥我军运动战特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调动和吸引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约90个旅左右于自己的周围,迫使国民党军队处于被动地位。三路大军在其他地区也发动了广泛的游击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原地区的军事形势。这样,不仅调动了山东、陕北两个重点战场的敌军主力回援其根本重地,而且迫使敌人把战线由黄河移到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战略要地武汉,这一战略举措迫使国民党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而扭转了全国的战局。在这一伟大转折中,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更起到了战略进攻的先锋作用。由此可见,刘邓大军挺进并转战大别山,与陈粟、陈谢兵团的外线出击,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国战局,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民国36年)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至23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迫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 但是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点评: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此次军事行动之前,毛泽东,邓小平及刘伯承曾经反复研究过,这是一次大胆的军事冒险,甚至赌博.在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这次行动的三种可能: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他继续提出,要坚决避免第一,二种结果,努力实现第三种结果.因为第一种的结果是,刘邓大军被消灭,第二种结果是,返回根据地打游击.

挺进大别山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至23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迫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

点评: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面三刀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刘邓大军为何千里跃进大别山,什么原因?
相差明显,所以只能算失利。有人会说,没有牺牲,哪有胜利,没有付出,哪有收获,正是刘邓大军的损失,赢得了其他战场的胜利。这样认识不对。有一个反例,中央在派刘邓跃进大别山的同时,要求陈毅、粟裕大军跃过长江,打到浙江、福建去。可是粟裕不干,他跟中央说,...

平陆县18922558075: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搜狗百科
锐师丁苯:[答案] 挺进大别山的原因:(1)大别山区位于南京和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2)曾是老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好,容易立足;(3)据此,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蒋介石必会调山东、陕北的敌军...

平陆县18922558075: 刘邓大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进军? -
锐师丁苯: 两点:首先大别山是离敌人最近的前沿根据地,可以牵制敌人的主力.第二:为了战略性的进攻需要!

平陆县18922558075: 刘邓大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跃进?为什么是一步险棋?险在哪里?能不?
锐师丁苯: 国军全面进攻解放区泡汤后,实施重点进攻.一个拳头打陕北,一个拳头打山东.就像一个哑铃,两边重了,中间薄弱的环节就露出来了.刘邓大军就像一柄尖刀一样,插向国军的心脏,吹响战略大反攻的号角.

平陆县18922558075: 刘邓大军胜利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是什么?请快回答 -
锐师丁苯:[答案] 战争取得了进一步胜利

平陆县18922558075: 刘·邓大军胜利跃进大别山的原因是什么 -
锐师丁苯: 国民党军队倚仗装备精良、兵力较多的优势,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并占领了延安.

平陆县18922558075: 为什么说刘邓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帮一下大家
锐师丁苯: 大别山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又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人民解放军易在这里立足生根.占据了大别山就可以...

平陆县18922558075: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
锐师丁苯: “3秒钟”规则 一、某队控制球时,该队队员在对方的限制区内停留不得超过持续的3秒钟.二、限制区的各线都属于限制区的一部分,队员触及任何一线都算位于限制区内.三、3秒钟的限制在所有掷界外球情况下均有效.它的计算要从掷界外...

平陆县18922558075: 老师问:“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小明说:“因为威胁到了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这个作用可不小!”小强说:... -
锐师丁苯:[答案] 两位同学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认识.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战场主要在解放区,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发生...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