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怎样从“蛮族”中脱离出来成为了民族的称谓?

作者&投稿:乌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都知道,苗族是我国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古老民族,曾被称作“三苗”、“南蛮”、“荆蛮、“武陵蛮”等,但实际上,这些称呼却把苗和其它族称混在一起了。

直到宋朝之后,“苗”才从混称的“蛮”中脱离了出来,单独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称谓。


关于苗族的族源,有人认为传说时代的蚩尤、尧、舜、夏时代的三苗、殷、周时代的髳、春秋、战国时代的荆蛮、秦、汉时代的武陵蛮,都有苗族的先民。

只是,历史上不同时代对苗族先民的称呼不同。在湘西大地上,自古以来就生息着苗、瑶、侗、土家等原住居民,是他们最早开发了这片土地,创造了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文明,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早的主人。其中,土家族称自己是“毕兹卡”,土家语的意思是“本地人”,称苗族为“白卡”,意思是“邻居的人”,称后来迁移过来的汉族为“帕卡”,意思是“外来的人”。

虽然,关于族源的土家“巴人说”和苗族“三苗说”尚无定论,但是,在秦、汉的数百年间,活跃在湘西土地上的民族,则主要是苗族和土家族。只不过,历史对他们一直存有偏见,把他们当作了“蛮族”对待。到了宋朝时候,虽然,将苗族与其它族区别开来,但还是有“苗蛮”的称呼。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不断发生,苗族大部迁徙并定居于武陵郡,被人们称为“武陵蛮”。之后,因地处五条河流,又称为“五溪蛮”。后来,汉人逐渐流入到了蛮族地区,与蛮人错居杂处,致使

“武陵蛮”的势力越来越强大。

到了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47年的时候,武陵蛮精夫单相程率众起事,朝廷派刘尚率兵镇压,结果,全军覆没。次年,朝廷又派李嵩、马成率军征剿,结果,还是大败而返。到了建武二十五年,朝廷再派伏波将军马援,统率四万人马征讨武陵蛮。当时,有两条道路可入蛮界:

一从壶头,这条路近但水势深险;

一从充县,这条路平坦但运输线太长。

马援认为:走充县费时费军粮,不如进军壶头。在得到朝廷的支持后,马援大举进军壶头。但不想,武陵蛮据高守隘,汉军实难攻入,再加上,水流湍急,舰船不能上行,马援终被困于壶头。此外,适逢酷暑,军中开始流行瘟疫,使得官兵战死病殁者甚多,马援也不幸病死军中。


只可惜,声名赫赫的汉代“中兴名将”,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后,朝廷非常震惊,不得不对“武陵蛮”实行招抚,协约退兵。此后,汉朝对武陵地区“增其租税”,但是,心怀不满的武陵蛮却多次掀起反抗斗争,使得汉朝多次出兵征剿。最终,苗族人民遭到了大量屠杀,灾荒兵祸连年不断。

到了唐开元十二年,即公元724年,溪州蛮首领覃行璋率苗族人民起义反唐,结果,被唐军击溃,覃行璋被俘,三万余人惨遭斩首。唐末,江西汉族彭氏家族进入湘西,彭士愁成为了湘西土家族地区的首领。但是,雄据湖南的楚王马希范在继位后,却对溪州地区征收苛捐杂税,引起了彭士愁的不满。

之后,彭士愁率族众反,马希范出兵迎击,爆发了湘西历史上有名的“溪州大战”。结果,彭士愁大败,便向马希范求和。马希范鉴于彭士愁在土家民族中威望颇高,又吸取了历史上多次征蛮败亡的教训,同意了议和。之后,双方缔结盟约,立铜柱于溪州会溪坪。

从此,双方互不干涉,彭士愁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建立起了世袭的土司王朝,开创了民族自治的先河。


总之,从秦、汉到唐、宋时期,封建王朝不断向“武陵蛮”、“五溪蛮”用兵,大规模的“征剿”,沉重的赋税,使得“五溪蛮”流离失所,民不安生,最终,他们只好向五溪深处继续迁徙。而且,在元朝统一中国后,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比起先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使得苗族的起义更加频繁。

之后,明朝取代元朝后,对苗族人民的镇压还是有增无减。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大军攻入苗疆,攻破几百座山寨,焚烧三千多家房屋,屠杀三千三百多人。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黔中苗族于把珠起义失败后,有四千四百九十人被杀,五千五百妇女被俘他乡。

此外,在明万历年间,平定播州土司之乱时,很多苗族、仡佬族横遭屠杀,被迫逃亡,战后幸存者不过十之一二。后来,明朝“开边”,在黔东、贵阳、安顺等地,大量安屯设堡,强使苗族人迁居。所以,常年的征剿和屠杀,使苗区“十室九空,人迹灭绝”,“几经绝种”。

之后,为了加强对“生苗”区的控制,明朝统治者还修筑碉堡、哨卡,修筑沿边土墙,形成了长长的军事封锁线,把“生苗”孤立起来。此外,因为“生苗”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每个寨子都处于深山老林之中,彪悍强壮很难对付。所以,朝廷发布赏格,生擒苗人一名赏银五两,杀死苗人一名赏银三两。


虽然,苗族人民不甘歧视和压迫,不断地进行着起义和斗争,且经历了中央王朝无数次的军事围剿和屠杀,但最终,他们却以顽强的毅力,为自己求得了生存空间,创造了传统的民族文化,更使得苗族后裔在华夏土地上生生不息。




“苗族”怎样从“蛮族”中脱离出来成为了民族的称谓?
不得不对“武陵蛮”实行招抚,协约退兵。此后,汉朝对武陵地区“增其租税”,但是,心怀不满的武陵蛮却多次掀起反抗斗争,使得汉朝多次出兵征剿。最终,苗族人民遭到了大量屠杀,灾荒兵祸连年不断。

荥阳市15358803156: 苗族来历 为什么称为苗族 -
刘肾爱邦: 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苗族的自称,在湘西地区...

荥阳市15358803156: 苗族的祖先、由来及风土人情 -
刘肾爱邦: 苗族的祖先、由来: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人.秦汉时主要居住在湘西、黔...

荥阳市15358803156: 苗族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
刘肾爱邦: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

荥阳市15358803156: 苗族的资料 -
刘肾爱邦: 竹竿舞是贵州省南部罗甸县董王乡一带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一般在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时演出.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的演出要求并不十分苛刻,道具要求也相对简单化.只要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进行演出.一般是8对男女青年进行,演出时男子著短衣,腰系红绸缎;女子著苗族特有的手工大摆裙,由苗族大堂鼓伴奏打节拍,和以一阵阵的欢呼声,与红绸缎、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种朴素洒脱的美.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荥阳市15358803156: 关于黎苗族文化的实践论文谁可以帮下忙?
刘肾爱邦:三月三爱情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

荥阳市15358803156: 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性格特点,沈从文的艺术特色. -
刘肾爱邦: 边城》中的翠翠的性格特点:《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她对爱情的渴望不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

荥阳市15358803156: 《边城》中的人物性格 -
刘肾爱邦: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一)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湘西苗族幕的“本质”.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

荥阳市15358803156: 苗族的资料100字 -
刘肾爱邦: 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

荥阳市15358803156: 关于苗族的故事 -
刘肾爱邦: 苗族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泛滥的洪水淹没了人间.当时,居住在高山上的苗族看到洪水快要淹没人间时,一位苗族老人为了保住苗族的血脉,就把苗族最小的一对兄妹藏在鼓里.人间的最后一块陆地被淹没了,洪水与天一样高.藏在鼓里的...

荥阳市15358803156: 历史上苗族与汉族之间的战争
刘肾爱邦: 汉族于苗族之间的战争应当属历史上最早的战役,其中以黄帝和蚩尤之战最早,并且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着这场战役的始末,其中的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