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蒹葭>中的朦胧

作者&投稿:海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蒹葭》的“朦胧美”~

作品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如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绘,都是远距离产生美感的极好例证。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诗人在河畔翘首伫立,透过薄雾与苇丛,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究竟是眼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至于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作品也一字未提,我们说他(她)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任读者自己去领悟。

最令人不可捉摸的还是主题的多义性。《蒹葭》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是实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吗?真有那么一位男子或女子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在苇边河畔彷徨踯躅,神魂颠倒,去追求一个幻影吗?那么,是写一个梦境么?也许是一个青年追求情人,日思夜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后进入梦境,醒后以诗记之。也可能是在以形象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这样一种心态模式。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种体验,某人或某物好像在那儿,具体找去又不见踪影。不找时,又总觉得他(它)还在那儿。还有可能是以描绘的方法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动中更常常遇到。这是我们今天就诗论诗,不妨从多方面进行的诠释。至于古人的见解更令我们惊诧莫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蒹葭》一文创造了一种朦胧之美: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
无疑,也正是这种不确定,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便成了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产生共鸣的东西。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呵。。乱弄的,不知道行不行。)

朦胧美
诗的起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灰白色,这里指芦苇因为秋天的到来而变黄,加之秋霜的侵袭覆盖而呈现出的色调。其色苍苍,其景荒凉。需要注意的是,那是水边一大片摇曳的蒹葭,和着秋水中的倒影,在同为青苍色的天际底下,水天一色,蒹葭苍苍,随风摇曳,是一幅凄迷的景象。主人公这时候登场,站在水边向那边凝望,飘飞的芦苇丛中,一个妙龄女子的身影若隐若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气氤氲里,女子更加显得影影绰绰,美妙无比。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论语的论是什么意思
论。lun,从言从仑。言明条理。其它字义:1、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 2、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 3、学说,有系统的主张 部首: 讠 部外笔画: 4 总笔画: 6 汉字首尾分解: 讠仑 汉字部件分解: 讠人匕

“论”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该字即为“论”字繁体字。“论”字为多音字,读音分别为[lùn]和[lún]。一、基本释义:论 [lùn]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看待:一概而~。衡量...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1、定义不同。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有待于证明的命题。2、形式不同。以标题来看,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3、位置不同。论点的位置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还可在结尾;论题的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

什么是论据?论据怎样分类?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

三个字书名,叫XX论?
《战争论》《国富论》《资本论》《君主论》《天演论》《政府论》《人性论》

什么是唯实论和唯名论?
1、唯实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一个派别。与唯名论相对。认为一般(共相)概念是真实、独立的,先于个别事物的存在,而个别事物则由其派生出来,故比个别事物更根本、更实在。认为只有一般共相才有客观实在性,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所依据的原型和上帝所具有的理念。2、凡是指出共相并非独立于、而只是寓于可...

论毅力原文及翻译
《论毅力》原文及翻译如下:《论毅力》原文:梁启超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

用“...不论...不论...都...”如何造句?
1、不论前面的路有多艰难,不论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他都依旧坚定地走向前方,寻找他的梦想。2、不论资深的老老师,不论年轻的新老师,都有一颗爱护学生的心。3、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到独特、迷人的风景。4、在维也纳,不论街头巷尾,不论清晨、傍晚,都有优美的琴声在街...

实践论主要观点有哪些?
实践论主要观点有:(一) 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这种反映的前提是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因为认识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这两个认识的...

方法论有哪些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理论。方法论是以各种不同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各种不同方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方法论的任务是为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改造事物指明方向。方法是由各种不同方法构成的。根据方法的层次分为:哲学方法、科学方法、技术方法。第一节 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适用...

富县19237082473: 如何分析《蒹葭》诗歌的朦胧特征? -
晨康脂脉:[答案] 个人愚见. 首先,我认为朦胧有两个方面.第一,环境朦胧,既是《蒹葭》每章的首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营造一种凄清的气氛及朦胧、扑朔迷离的意境. 第二,是“伊人”的形象很朦胧,除了周围环境...

富县19237082473: 试分析《蒹葭》的朦胧美. -
晨康脂脉:[答案] 《蒹葭》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并称赞它“风格洒落”.全诗意境朦胧凄清,感情执着真切,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 含蓄美 《蒹葭》没有明显的爱情故事情节,但是,透...

富县19237082473: 分析《蒹葭》的朦胧美 -
晨康脂脉: 《蒹葭》的朦胧美 作品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

富县19237082473: 如何分析《蒹葭》诗歌的朦胧特征 -
晨康脂脉: 《蒹葭》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抒情诗.长期以来,传统的文人多目之为带有政治色彩的诗歌,如《毛诗序》以为它是为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而作;清人姚际恒、方玉润等又以为是为招隐难致或思慕贤人而作.而今人又多以为此诗是一首爱情诗.出现...

富县19237082473: 关于《蒹葭》的“朦胧美” -
晨康脂脉: 作品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如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杜牧《江南春》“千里...

富县19237082473: 《蒹葭》这首诗朦胧的意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晨康脂脉: 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 这种心理意趣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

富县19237082473: 讨论<蒹葭>中的朦胧 -
晨康脂脉: 朦胧美 诗的起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灰白色,这里指芦苇因为秋天的到来而变黄,加之秋霜的侵袭覆盖而呈现出的色调.其色苍苍,其景荒凉.需要注意的是,那是水边一大片摇曳的蒹葭,和着秋水中的倒影,在同为青苍色的天际底下,水天一色,蒹葭苍苍,随风摇曳,是一幅凄迷的景象.主人公这时候登场,站在水边向那边凝望,飘飞的芦苇丛中,一个妙龄女子的身影若隐若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气氤氲里,女子更加显得影影绰绰,美妙无比.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富县19237082473: 分析《诗经•蒹葭》"朦胧"的艺术特点.求教. -
晨康脂脉:[答案] 《蒹葭》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抒情诗.长期以来,传统的文人多目之为带有政治色彩的诗歌,如《毛诗序》以为它是为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而作;清人姚际恒、方玉润等又以为是为招隐难致或思慕贤人而作.而今人又多以为此诗是一...

富县19237082473: 体会《蒹葭》意境朦胧,含蓄不尽的特点? -
晨康脂脉: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

富县19237082473: 请大家说说《蒹葭》的朦胧美是什么?它朦胧在哪里?它的朦胧美在哪里?
晨康脂脉: 此诗与,我把之称为诗经里的双璧. 此诗神韵缥缈,耐人遐想!三章叠咏,柔肠百转!这就是她的朦胧美! 具体讲: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者借蒹葭、白霜烘托其心境的悲凉; 用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来表达真心实意的追求;使之具自然之美,而境由心生,是因为思人不见而郁郁不欢.但这种表达,是通过景来阐发的.所以有朦胧摇曳之美! 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则写出了可望不可及的神秘意味!成为后人人生感慨的口头禅!这是婉转地表达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惆怅! 全诗一咏三唱,中心只有一个就是思而不见意中人!而通过景物通过过程的描绘,把心中的隐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可谓高手写情!朦胧之妙,在其中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