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理解秦失吊老聃寓言中迷与悟的生存状态?

作者&投稿:革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求两篇作文范文~~

心底无私天地宽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简简单单两句话,却折射出生活的哲理。
  我们一无所有的来到这个世界上。伴随着好奇、也伴随着疑惑与不解。在那双纯净澄明而无邪的眼睛里,散发着可以将整个世界的污浊一一沉淀的光彩。让凶恶的、丑陋的灵魂,只要望上一眼都可以被净化得无一丝杂质,如纯净的山泉水静静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可欲望世界越强烈,精神世界越空虚。纯洁在现实世界中一天天变得虚无缥缈起来。取而代之的是对物欲的渴望与追求。我们来时是一张不染杂质的白绢,离去时却沾染了尘世的色彩:五彩斑斓。极尽绚烂、极尽苍凉。然而,任你位高权重、身居要职;任你万罐家财、奢华富贵;任你贫困如洗、潦倒孤苦。死去终归也要尘归尘、土归土,荣辱富贵不曾带走一分。
  这一切都曾是那样自然而然地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死了的混入白茫茫一片,活着的仍然在继续演绎着前人的故事。人性的善恶美丑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一一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在物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没有人能逃得了物欲如魔靥般的侵扰。除非你是神。可现实生活中没有神,有的只是个人可怜的意志和内心深处还残留着的那份纯真与善良。
  中国有两句古话:“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深刻又耐人寻味地阐释了人生这一必须而必然的阶段。
  人生之初,懵懂而茫然。其善也没有丝毫杂质。只是,这一阶段的善是那么的不经风雨。只轻轻地一个转身,一丁点小小的诱惑,这份善便朝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方向走去,此去就决不回头,此去便有了每个人各自不同的人生。我们不知道“人之初”在现代人的眼中是否还只是一个“善”字可以诠释。只是,人自私的本性在愈演愈烈的社会政治、经济斗争中却越发的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许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人性的自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其广阔的发展平台。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都被迫离开了原来广阔的原野而局限于一个个狭小的圈子。高高的城墙、紧锁的大门,没有关住盗贼,却把人们最简单也最迫切需要的信任关在了门外。一把锁、一扇门隔离了人间至善至纯的亲情。从此,冷漠代替了关怀,猜忌取缔了信任,友谊与真情被无情践踏。人与人之间早期建立起来的理解与信任在物质与利益面前消失怠尽。
  不知是活动圈子的日益狭小制约了人们的想象空间,使欲望空前膨胀。还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丰富,使人们把物质利益的满足放在了精神生活之上。在物质、经济、欲望面前,用以物质交换的工具“钱”,成了身份与地位的代名词。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满身铜臭再也不以为耻,“笑贫不笑娼”的论调让我们民族仅存的那一点尊严也快要失掉了。
  诚然,日常生活中确实离不开钱。有了钱可以修房买屋光耀门庭,可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甚至可以换来名誉与地位。真所谓“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何等的荣耀风光,有了钱,同样可以买得到。在物欲的充斥与驱使下,人人都削尖了脑袋、挖空了心思多挣钱。人们善良的本性在利益面前动摇了,进而发生了质的突变。城市和乡村都广泛地流行着斤斤计较与锱铢必较,仿佛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个聪明人。宽容、大度却往往不被人理解。对人处事心态平和反被看作是懦弱。“马善人骑、人善人欺”。成了此刻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同样受物质利益驱使。人们对于善恶美丑、是非曲直的辨别也逐渐概念模糊。良知再一次在金钱面前蒙羞。有的人,为了满足一时的物质利益需求,可以把亲情和良知抛之脑后;可以置社会、家庭的责任于不顾;传统的道德观念遭到人为的任意践踏。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甚至坑蒙拐骗、杀人放火……为了“钱”,一幕幕惨剧天天都在上演。
  殊不知,钱其实并非万能。
  钱,对于我们每一个确实都很重要。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但是,我们一身中最珍贵、最宝贵的东西却是钱无法买到的。钱,可以买到食物却买不来感情;钱,可以买来权利却买不到快乐;钱,可以让你生活富足却换不回已经逝去的青春年华……
  既然,钱有这么多不能买到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还要把它奉若神明呢?为了它,每天忙碌奔波难道就不觉得累吗?如果仅仅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必须,累也值得。但如果为了达到某些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不惜铤而走险,最后背弃了亲人、朋友,背弃了爱情和友情,背弃了家庭、背弃了自己的尊严甚至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既然,人生人死都无牵无挂。既然,生死两茫然。我们为什么还苦苦追寻于功名富贵呢?为什么不抬头望天低头问地,我们真正在寻找,在追求的是什么?在人生之路走到尽头的时候,我们可曾会想:耗尽这一生的算计与操劳,除了钱你还想要什么?你有过快乐吗?你还有遗憾吗?你可曾为你曾经做过的事感到了羞耻与内疚?弥留之际,你走得安心吗?
  答案,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前几天,在一本杂志上读到的一个故事:一个年逾九旬的老人为了实现自己青年时的愿望“让家乡的孩子们都能读书”,在退休以后拉了近20年的人力车,共攒下38万多元全部捐给了家乡的300多名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而面对自己下岗在家待业的女儿却无力救助,留下的只是临别时的那一句:“老闺女,爸爸对不起你……”
  泪水悄悄地涌出了眼眶,这是一位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老人。为了一个心愿坚持了整整20年。这是一位心地善良无私的老人,他把全部的心血全都灌注在了失学孩子的身上。也许,这还谈不上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老人的无私无畏却将激励所有善良无私的人们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出一份爱心;也许,他做的这一切还不足以载入史册,但凡是接受过老人捐助的人必将永远把这个动人的故事传扬……也许,他那颗足以感动整个中国的心还没能够感动你;也许,在你的眼里他只是一个贫穷而傻气的老人。但是,你那被利益熏伤了的双眼是不能阻挡他人已被唤起的良知。在老人出殡那天,老人所在城市万人空巷为其送别,何等感人的场面?是老人用行动唤起了人们尘封已久的那颗善良的心。
  用一颗善良的心可以播种千千万万的爱。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心底无私,爱,就会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个人的性情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人温顺、有人乖张。可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对人处事都能替他人想一想,不逞一时之能,得意时懂得收敛,失意时懂得自我调节,在困难面前懂得进取,在利益面前懂得“见利不忘义”。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计较得失,不盲目追求利益,不斤斤计较。凡事只要时时处处友善待人,人与人之间将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友情与真情,善良和爱心,信任与真诚将会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到那时,和谐社会岂不就在你我身边……



《秋水》 - 《庄子》体现的庄周的思想学说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先驱是老子,但老子当时尚未形成有影响的学派。至庄子出,才形成道家,与儒家、墨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东汉始有“老庄”的称法,魏晋玄学盛行,从此以后“老庄”成为习见的称呼。
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来,庄子是一个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由于战国中期社会的根本变革,庄子地位无法维持,这决定了他对现实极端不满,但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遗世的道路,一 方面议 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泯是非得丧,以追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他的思想学说具体有以下几点:

⑴庄子继承老子的“道”,并加以发挥,把“道”说成是绝对超象的精神性本体,形成一套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庄子在《大宗师》里阐述“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形象的东西,它是非物质性的。但道又是的确存在的,它可以被人说出来,又可以被人领会,说到底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道在天地万物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是化育万物的本根。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始无终,自然而永恒。庄子说的“道”其实是指人的主体精神,这种精神能生出万物,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庄子认为一个人通过修养可以得到“道”,这要求他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的一物,忘掉自我,达到天人合一。这样他就能摆脱形体的劳逸苦乐,淡情寡欲,不计得失,不虑生死,就能超越有限的现实世界,这是得“道”以后能达到的一种境界。
⑵庄子继承老子辨证思想中的相对性加以强调、夸大并绝对化,成为相对主义,最终陷入不可知论,走向了虚无主义。
庄子认为认识对象的性质是相对的,进而取消了认识对象质的规定性。比如《齐物论》里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等同的,齐一的。他还认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所以要获得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他怀疑认识者的存在,甚至怀疑自己的存在。在《齐物论》里,他以梦醒为喻,认为一个人从梦看醒,醒也为梦;从醒看梦,梦也为醒。他又用庄周梦蝴蝶提出疑问:“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 并最终归结为是“大道 ” 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庄子还认为真理也是没有客观标准的,是无法衡量判断的,所以世界上无是非、无真假。在《齐物论》里,庄子否定了当时百家争鸣中的是是非非,认为各家各派的主张中你有你的是非,他有他的是非,总归是讲不清楚的,那都不过是一些片面之辞,是没有什么定准的。所以归根结底“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的哲学虽是唯心主义的,但他自觉的、反复的提醒人们任何时候认识都不免有局限性、片面性,这却是有积极意义的。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超过了同时代的哲学家,丰富了哲学史上的认识论。

⑶庄子的人生态度是追求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自由。
庄子认为现实社会是浑浊一片的,人们生活在世界上受到各种物质条件的限制,是不自由的。所以一个人要获得绝对自由就必须从精神上寻找出路。《庄子》首篇《逍遥游》就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但是,庄子向往的“逍遥游”境界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人生理想不过是一种虚构的精神世界,是不存在的。
⑷庄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对社会现实极端不满,他无情的揭露,尖锐的嘲讽了新兴地主阶级,表现出一种愤世嫉俗、蔑视礼法权贵的情绪。在提出解决现实治乱问题的时候,庄子选择了一条消极逃避的道路。比如在《胠箧》中,庄子大旨发挥道家的“绝圣弃智”思想。揭露一切法制、道德、智术,都被统治者利用为盗掠的工具;从而要求人们退回到无知无识的原始社会。它揭露了统治者争权夺利的丑恶面目,而提出的解决办法则是违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
《秋水》 - 《庄子》的文学特色《庄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一部具有文学性的优秀作品。 庄子自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其文学特色在于:
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因不满现实世界的混浊黑暗,也不屑于发表庄重的言论,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说一些“谬悠(深远不可捉摸)之说,荒唐(广大不可测度)之言,无端崖(不着边际)之辞”。想象和幻想成为他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同时,他大量吸收楚地神话创作的精神,在散文中构筑一个诡谲的艺术世界。例如内篇的《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等篇,基本上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幻想出来的故事组成的。他的许多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通过这些故事人物的问答方式来表现的。而故事人物的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齐物论》王倪口中“至人”的形象,《养生主》庖丁的形象,《人间世》楚狂接舆的形象等等。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⑵庄子散文善用寓言来说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学性。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庄子所说的寓言比我们今天说的寓言范围广阔得多。在庄子这里,寓是寄寓的意思;言即言论。寓言就是将自己的观点言论寄寓在某个人物或故事之中,它自然包括了神话式的幻想故事、历史故事、古人或假托之人的话,其中也有我们今天说的寓言。在先秦散文中,寓言是文学性的重要标志。庄子散文里的寓言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寓言在文章中的密度大,许多文章基本上就是由几个虚构的故事组成的。如《逍遥游》基本上就是由寓言故事结撰成篇的;《养生主》的文章主体就由“庖丁解牛”、“右师单足”、“泽雉”和“秦失吊老聃”四个寓言组成,《秋水》中先后有七个寓言故事。可以说,寓言是《庄子》文章构成的基本材料。
②将哲学、政治等观点渗透到寓言故事之中,文章的观点与寓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庄子散文中观点往往要由寓言故事加以引申,所以寓言不可能从文章中抽离出来。如《逍遥游》、《养生主》、《秋水》等文章中,一个个寓言故事就是一步步说理的独特形式。文章讲完了一个寓言故事,便说明了一个道理。
③形象大于思想,也就是作品中形象的客观意义往往超越了作家的主观意图,具有更为广泛深刻的内涵。庄子散文中的许多寓言蕴涵着前人丰富的经验,或者形象惊世骇俗,出人意表,往往带来更为丰富的积极意义,具有极高的价值。如《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原意是讲养生之道的,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要养生就必须顺应自然,时时处处避开矛盾,尽力钻空子,象那把解牛的刀一样,在夹缝中求得生存。这则寓言实际上还总结了劳动人民长期实践得来的经验,它告诉人们,事物都是有内在规律的,一个人按规律办事,就能得心应手,矛盾就能迎刃而解,而要掌握规律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总之,庄子散文的寓言极富创造性和生命力,郭沫若说:“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他的书中有无数的寓言故事,那文学价值是超过他的哲学价值的。”这是对庄子寓言的最高评价。
⑶《庄子》文章纵横捭阖,仪态万方,表现出一种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庄子文章往往“无端而来,无端而去”,行文得心应手,意到笔随,冲破了一切固定的模式,任性大胆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拘一格。同时其文章还气势磅礴,开合自如,富于变化。庄子的词汇丰富多彩,语言挥洒自如,时常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文章的艺术色彩,引人入胜。总之,《庄子》一书,特别是内篇,有时象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象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在先秦的散文中,即使在后世的古典散文中亦罕有伦比。 《庄子》的影响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地位崇高,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庄子》时认为“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也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庄子)的影响下发展。”无论是从思想还是从文学看,道家(主要是庄子)与儒家一样,对后世的影响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始终。在庄子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学中逐步形成了一条叛逆文学的传统。像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曹雪芹等文学家,都曾汲取过庄子的哲学精神和批判精神对当时的社会作出猛烈的抨击。当然,有的人也受到庄子消极方面的影响,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虚无主义。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同样深深影响了后世很多的诗人、散文家和小说家,许多人从他的作品中受益无穷。

  老子
  道家哲学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 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 有无之别 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 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发展时期

  道家起源应为远古的隐士传统,当然也有学者说老子是清庙之守,总之,道家的起源绝不是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型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当先秦的老庄二子总摄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纲领之后,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响了儒家与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传》之作与韩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说。但是在社会政治的实际影响力上,老子之学要到汉初黄老之治的实施后才正式被试验着,因为在迭经春秋、战国、灭秦、楚汉之争之社会战乱终告停止之时,人们终于发现争强斗争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于是老学原理的政治哲学观点遂被重视。等到西汉强盛,君王开始好大喜功,争战的岁月再度启幕,时代的风气再度转变,然后也再度败坏,等到魏晋清谈之风起,道家哲学又开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开其风,王弼更以简洁有力的注经之作,从理论上深入道家之学并予以阐发,而向秀、郭象则发展庄学的注释工作。魏晋之后,道家思想并未有鲜明的创造传统之再现,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却转为道教、易学与儒学理论的开创所藉用的重要启示,尤其是源自庄子的气化宇宙观,更被广泛且深度地再开发着。而同一时期的佛学传播,亦曾有一断相当长的时间是以道家“无”的智慧原理来表达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对道家应简单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两句话是老子最高深的思想,但其实也是最浅显的道理。

  其实两句话是一个意思。

  实际拆分,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很简单,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一样,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样。没有定论,这就是道德经最玄妙最高深的地方,其实也是这句话的意思。

  道,天地之道。可道,人人皆可得道。非常道,但世间之道皆非永恒之道。(有的版本为非恒道)合起来就是:天地之道,实际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间万物,道道道,皆非恒道。还不够白?那就在白一些吧!

  白丁翻译文:天王老子制定的规则,实际没有那么复杂,人人只要用心观察周围,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就能悟出这个“玄而又玄”的道。但是不要忘记,世界上所有道,都不是永恒的,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老子的这本道德经也不是真理的化身,早晚也会被推翻取代。而实际上,这种世间无恒道的道理,就是天地万物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其实也大致是这个道理。

  道可,道可以左右天地万物。

  道非,但是再大的道也有被推翻、被打倒的时候。

  常道,世间唯一的常道就是此道,万物皆有始有终。

  这两种拆法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其实你可以试试,把这六个字,不管用什么方法拆,意思都是一样的,这也精妙的应扣了道家万物循环、太极常转的中心思想。这就是老子的最大智慧。

  呵呵,其实老子的根本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谐和循环。

  只要你快快乐乐、平平安安、看透自我、包容他人。

  你就已经可以算是老子的弟子啦!

  1.老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涡阳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甲 老子故事

  老子降生

  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掌国政。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此后,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

  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

  宋平王为此召朝臣议事,问道:“敌强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视不理,后患无穷!谁愿为我拔此要塞?”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王一看,只见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原来是司马老佐。华元表示忧虑,对平王说:“鱼石狡诈,鱼府凶残,彭城盘踞着楚国战车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强。司马虽艺高胆大、刚健勇猛,恐难必胜。”老佐据理说道:“鱼石,蛀书之虫也;鱼府,缚鸡之犬也。有何惧哉!老佐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平王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

  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调兵遣将。一楚将问道:“这位宋将是谁?”鱼石答道:“是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佐。”楚将纷纷议论说:“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能不鼓舞士气!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事将成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这是他成功之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又怎知他的军队必胜?”楚将问:“左师好象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计策?”鱼石回答说:“两军相对,帅在前还是在后,要见机行事。现在宋兵攻城,主将突出在前,冒着箭矢而驰骋,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条小计,如果照计行事,宋军成败,还很难说。”

  原来鱼石是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溃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蓬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接生老妇见母子可怜,让一行五口住进自己家中。老丈以开药店为生,陈姓,人称陈老爹,所以都称老妇为陈妈妈。陈妈妈膝下无儿无女,为人厚道热情,让出三间西厢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难之际,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尽;虽说战乱中颠沛流离,毕竟出于大户人家,随身携带细软尚够度日。加之家将常帮陈老爹营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务,老幼五口,日子过得也还滋润。从此,宋国战将老佐的妻儿便在陈国住了下来。

  聪颖少年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学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

  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

  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教授孔丘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高论生死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函谷著书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离开周王朝洛邑不远,但见四野一片荒凉。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艰难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绞,内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恬淡为上。胜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则国乱家破矣。”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少时

你怎么理解秦失吊老聃寓言中谜与悟的生存状态这个秦失吊老聃”寓言中“薪火之喻”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生死问题上,庄子预设了一种 “精神不灭”论 ,以期超越生死的现象变化。“精神不灭”论中两个重要因素“薪火”与“道”,直接造成了 “死生轻重”与“超离死生”的两个内在张力:首先,庄子哲学的生死关系中呈现出重生与重死的两种不同 态度;其次,顺应自然与逃离自然命运的安排也成为不可避免的矛盾。庄子强调死生一如,但在理论内 部无法实现对死生问题的全面消解,安时处顺的生存态度最终只能将庄子哲学引向一种自然的理想主 义


养生主原文
公文轩见到右师,惊讶其独特气质,询问其何以如此。右师的回答揭示了天赋予每个人独特的存在方式,即使是看似平常的鸟类,也有其自然的生活节奏。老聃去世,秦失深切吊唁,但他认为,人们的悲伤和喜悦不应过于投入,应顺应生死,随顺自然,这样哀乐无法侵扰,这被称为古代的解脱之道。最后,关于薪火相传的...

《庄子》内篇 养生主 :生安其时
    老聃死[6],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7],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

《庄子养生主》的翻译
【原文】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①:“是何人也?恶乎介也②?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③,人之貌有与也④。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⑤,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⑥。神虽王⑦,不善也。 老聃死⑧,秦失吊之⑨,三号而出⑩。弟子曰:“非夫子之友...

下面一段关于老子的文字,在介绍老子的文章中几乎必有,求原始出处。_百 ...
这一段出自《庄子。养生主》,是经过改编的,原文;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

庄子无情论,有点不懂,懂的高手指点一下,感激不尽
解释:惠子对庄子说:“人原本就是没有情的吗?”庄子说:“是的”。惠子说:“一个人假若没有情,为什么还能称作人呢?”庄子说:“道赋予人容貌,天赋予人形体,怎么能不称作人呢?”惠子说:“既然已经称作了人,又怎么能够没有情?”庄子回答说:“这并不是我所说的情呀。我所说的无情...

《养生主》译文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养生主译文
庖丁的故事,揭示了养生的精髓——顺应自然,不为难自己。公文轩目睹右师独脚,惊讶其自然造化。他理解生命形态各异,皆源于自然。野鸡在野外虽然艰难,却自由自在,不愿被囚笼束缚,虽享短暂安逸,却非真正的快乐。老聃的离世,秦失以哀而不伤的方式吊唁,他认为哀乐源于人的情感,而非对死亡的固执。

有关老子思想的故事
老聃这样伟大的人物,他是承天命而来,奉天命而归。对于天命我们又哭哭啼啼的干什么呢?大凡能顺应天命的人,他们就不会受到喜怒哀乐的侵扰; 始终保持一颗安宁稳定的心情,古时称这种修为是”帝之悬解”。」原文: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

庄子的养生主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
庖丁解牛)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第三部分有四个事实论据:右师独足,泽雉饮啄,秦失吊老聃和薪尽火传 ...

庄子《养生主》说什么?
最后秦失吊唁老聃的故事,展现了庄子的生死观,生与死都不过是自然的形态变化,生不足喜,死亦不足悲。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里,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当人还处于孩童时期的时候,混沌纯真,不求功名,所以并没有什么烦恼。而当一天天成长,渐渐累于名利,患得患失。所以人人心中,...

湄潭县13957058807: 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
寇韩乙氧: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

湄潭县1395705880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
寇韩乙氧:[答案](1)①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 ②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 译文: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

湄潭县13957058807: 下面一段关于老子的文字,在介绍老子的文章中几乎必有,求原始出处. -
寇韩乙氧: 这一段出自《庄子.养生主》,是经过改编的,原文;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前面说老子101岁仙逝是后人加的

湄潭县13957058807: 养生主 读后感 -
寇韩乙氧: 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一种救世学说,而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这篇文章就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来”养生主” 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这篇文章似乎就是说养”生”的了.的确这篇文章的前部分是讲养”生”之道的,但是我想...

湄潭县13957058807: 谁有这个文言文的全文? -
寇韩乙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夫生以养存,则养生者理之极也.若乃养过其极,以养伤生,非养生之主也. ...

湄潭县13957058807: 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 -
寇韩乙氧: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

湄潭县13957058807: 《庄子》中“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这句话中的老聃”指的是?
寇韩乙氧: 老聃 :相传即老子,楚人,姓李名耳.

湄潭县13957058807: 《庄子养生主》的翻译 -
寇韩乙氧: 【原文】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①:“是何人也?恶乎介也②?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③,人之貌有与也④.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⑤,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⑥.神虽王⑦,不善也.老聃死...

湄潭县13957058807: 是何人也?《庄子中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庄子》中公文轩见
寇韩乙氧: 公文轩看到右师很吃惊,问:“这是何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是 天生的还是后天的... 老聃去世了,秦失前去吊唁,恸哭几声就走了.老聃的弟子问他: “你不是我们老师...

湄潭县13957058807: 何为生,何为死?因何而生,缘何而死? -
寇韩乙氧: 一切事物因缘而定,自我认为,自信满足快活,为生.颓废沉沦哀怨,为死.因爱而生,为恨而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