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丢失街亭的是谁?为什么丢失街?他在这次战役中用的是兵法中哪一招?他有可能取胜吗?

作者&投稿:帅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演义中"失街亭"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
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
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
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
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扩展资料失街亭的影响:
街亭之战失败,令到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日后蜀汉数次北伐亦未能获得比本次令三郡投降更大的影响,而且本次蜀军大败,对本来已因夷陵之战元气大伤的蜀汉有较大的影响。
本来自刘备征孙权失败,不久逝世后,蜀汉都没有什么侵扰魏蜀边界的行动,曹魏都没有作出什么准备,以为蜀汉已无力侵边;故此当诸葛亮北伐的消息传来时,令朝野震动,更加令三郡叛离。
战后曹魏亦加强了对蜀汉的防卫,包括曹真预计诸葛亮会攻陈仓,于是命将军郝昭守治陈仓城,以致年底(即229年年初)诸葛亮进围陈仓时无功而还。及后亦因曹魏多作防备而令北伐难以获得大的成果。

失街亭,谁之过?
《三国演义》中“马谡拒谏失街亭”的故事是文人墨客常常议论的话题,提起它,人们总要对孔明、马谡叹息一番。的确,街亭一役,损兵折将,甚为惨重。蜀国不得不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防御,这是谁之过?马谡刚愎自用,固然是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却在孔明身上,是孔明在街亭一役中屡屡失败,最终导致了令人扼腕的历史结局。
首先,孔明不该派马谡去守街亭,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深知“街亭干系甚大,倘有失,大军皆休”,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魏之良将”,深恐“马谡不能敌之”,更何况刘备在永安宫托孤时曾明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见,孔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虽注重人才,却不能知人善用,这样也酿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剧。
其二,孔明并未真正认识马谡。平素马谡“好论军事,才气过人”,在征讨南蛮,七擒孟获时出谋划策,颇有建树,可谓“将才”,但掌管帅印,规划全局之职却非马谡做的来的。只有人才就其位,才能显其才,致其用。孔明误以马谡为帅才最终导致千古遗憾。
第三,孔明不该斩马谡。当时蜀主新立不久,南蛮也才刚平静,而“王虎上将”或早逝,或年事已高,蜀国后继乏人。而且大敌当前,正当用人之际,又有“马谡自缚跪于帐前”。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孔明应该给部下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若孔明让其戴罪立功,想必马谡也会变得成熟老练。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芦,周文王渭河肃立,魏公子忍辱迎侯生,正由于他们有一颗宽大的心,才引得无数英雄为之折腰。马谡街亭失守,不能不说是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但若能平静对待,指陈其错,必能使其大受感化,精神升华。从这个意识上说,失街亭也并非是坏事。
综上所述,诸葛亮平时识人不深,用人失误,事前轻率作决,事后求全责备,这才是失街亭的关键。孔明虽自比管仲、乐毅,却不及他们知人善用,因此,关键时刻失误连连,从而导致惨败。
副将王平难逃其咎
诸葛亮和马谡的责任已明,但是还有一人也难辞其咎,那就是王平.
王平在马战败之后,用计挽回了一些损失,诸葛亮认为其有功,提拔其为参军.
那么他就真没过错吗?我认为做为马谡的副将,王平虽然在马谡作出将人马驻扎在山上的错误决定后,曾好言相劝,但是最后妥协,独引一小部分人马守重要地段去了.但是王平做为诸葛亮派到马谡身边的人,他明知马谡不按丞相之计办事,既不据理抗争,又不及时向诸葛亮禀报,反而任由马谡按错误之法扎营,自己独自戍边.这其中不免有失职之过.所以如果失街亭要分责任,诸葛亮马谡各占四,王平占二.

丢失街亭的是马谡,他用的兵法是《孙子·九地》里的“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一招。
失败原因:
①诸葛亮平时识人不深,用人失误,事前轻率作决,未能真正看清马谡,更不该派马谡去守街亭;
②马谡骁勇善战,却无规划全局之能,是“将才”而非“帅才”,其自身才能不足以当此重任,且过于处事过于自负,未按照孔明的计策行事,反而采取了错误的扎营方式;
③副将马谡不按丞相之计办事,不据理抗争,反而任由马谡按错误之法扎营,自己独自戍边,有失职之过;
④司马懿通晓兵法谋略,用兵如神,善于调兵遣将。
成功的可能性:若按孔明的计策,或能取胜。
理由:
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可见司马懿对孔明的安排,并无取胜把握。
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见了马谡后,司马懿态度大变,可见已然有万全之策。

1、是马谡(su,四声) 2、没有按诸葛亮的话去做,妄尊自大,自以为是 3、马谡原本想让军士“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却不明地形,以致失败 4、有可能。假如马谡按照诸葛亮的话在平地而不是在山上安营扎寨,就可以在街亭之战时取胜。

马谡失的街亭,因为他是第二个赵括,不听诸葛亮让他把不对当道下寨的吩咐,自以为是的把部队驻扎在矮山之上,被司马懿四面围困 断水 放火 所击败, 诸葛亮不得以挥泪斩马谡,以敬军法

马谡。
因双方实力对比悬殊失街亭。
巨高临下。
不可能取胜。
自从马谡夸下海口,他的名字就写进生死簿了。
街亭之战是必败之战,就是遵照诸葛亮的指示也必输。
街亭地势开阔,无险可守。
诸葛亮的策略其实也没错。如果按照诸葛亮当道下寨的方法。确实可以避免水源被断,退路被堵,损失不会有守在山上那么大。
但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武将实力悬殊,诸葛亮的策略是死的,现场的司马懿张郃是活的。就算当道下寨,也会很快被攻破,这种没有地势可以利用的情况,甚至可能败的比守山上还快。
实力悬殊,马谡不可能取胜,当道下寨可以阻敌,还能在尽可能少损失的情况下撤退马谡违背了诸葛亮这条指示,被处斩也没有人有合适的理由来为他争辩。


《三国演义》的失街亭中的诸葛亮和马什么?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

三国演义中失街亭是哪一集
综上所述,失街亭是马谡的错 事实上我对马谡本人还是挺同情的!马谡应该是以为杰出的人才!马谡是三国有争议的人物。刘备认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评价为“匡世奇才”。后马谡刚愎自用,街亭失守,使得一向倚重马谡的诸葛亮对其有所疑惑。在人们心目中,马谡几乎成了“言过其实”“纸上谈...

《三国演义》里马谡失街亭,街亭在现在什么地方?
我国这方面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爆发了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失街亭这一故事,广为人知,许多人对这一故事都不陌生,尤其是最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三国演义的故事里面,让许多人为此缺憾的一件事。许多人了解,诸葛亮实际上在心中是7种尺码的,但是他也曾纠结过,这也是诸葛亮在用工...

在街亭丢失后,诸葛亮急忙下令蜀军全线撤退,这是为什么呢?
失街亭发生在228年诸葛亮第一北伐时。因为魏文帝曹丕去世(曹丕226年去世)不久,魏明帝曹叡新立,所以在228年时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可为何诸葛亮会等到228年才出兵北伐,而且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目标,并非魏国的重镇关中长安而是陇右地区。诸葛亮为这么做史书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也并非无迹...

<<三国演义>>之失街亭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作为据点。让谁来带领这支人马呢。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参军马谡。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

《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简单介绍
更说明了他治军纪律严明。但在之前无视先帝之言而任用马谡,是他的一大失误,因此失街亭有孔明一份责任。马谡: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空读兵书而不能善用,导致街亭之失。马谡要承担失街亭的主要责任。虽然如此,但马谡在事后能够不逃避,而是面对了即将到来的处罚,可见他也是很有勇气的一个人。

三国中,马谡痛失街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因素?
首先马谡刚愎自用,固然是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却在孔明身上,是孔明在街亭一役中屡屡失败,最终导致了令人扼腕的历史结局。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
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不过也有人说诸葛亮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马谡在失街亭后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
空城计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如下:三国时, 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 失去街亭后, 只有2500 军士驻守在西城县...

京剧《失街亭 空城计 斩马谡》的故事,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请简...
三国时,诸葛亮出师汉中,诸葛亮料定司马懿一定会前来争夺汉中咽喉要地街亭,最后派出王平、马谡前往拒敌。行前,诸葛亮仔细吩咐马谡,要认真的选择营地,勿有疏虞,并命王平同往相佐。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谏言,扎营山顶,致遭魏军围攻,街亭失守。司马懿乘胜追击到了西城,蜀汉的军队调遣在外,西城...

湖口县17076218254: 三国里失街亭的人是谁? -
潮亚长春: 马谡想要立功,就向孔明立军令状,所以孔明就派马谡和王平去守街亭,后来因马谡自以为是,驻扎与山上,被司马懿断了水源为了山,结果王平和镇守柳州的高翔一起去救他,终于把他救了出来.但是回到柳州后,马谡又想夺回街亭,但又失败了,司马懿又偷袭了柳州,三人之后班师.按照军令状上内容,诸葛亮只好斩了马谡.由于马谡矢了街亭,导致前面的战果全部丧失,孔明将所有的军队全部派出埋伏或准备粮草或接应,只留了100多老兵留守.司马懿带兵前来,看到城门大开,孔明安然的在抚琴,料想城中必有伏兵,随后退兵.而孔明等司马懿撤退20里后才撤回汉中.

湖口县17076218254: 马骥失街亭的原因是? -
潮亚长春: 马谡刚愎自用,未听军师副将之劝 孔明用人之误,未听刘备临终之言

湖口县17076218254: 三国演义中失街亭的原因 -
潮亚长春: 三国演义中失街亭的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用人不当,错用了马谡,这一点应该说是没什么疑问的. 但在具体分析马谡何以失街亭的原因上,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马谡贪功心切. 马谡也是可以算上智谋之士,比如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他就...

湖口县17076218254: 三国中失街亭的原因?
潮亚长春: 马谡失职之罪,马谡虽是将才,但为人傲慢自大,不听信忠言,这是他失街亭的主要原因. 虽然当时蜀军的兵力远不比魏军,但街亭有险客守,未必抵挡不住,一介书生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调度出现的结局,但实际上,主要责任还是要记在诸葛亮身上.为一军之将要知人善用,孙子兵法也讲过.关键战役却错误用人不亲自临阵!换成司马懿说不定按魏延所说兵出子午谷!流转后世的经典战事可能不是邓艾了

湖口县17076218254: 诸葛亮为什么失掉街亭
潮亚长春: 诸葛亮要守住街亭,选了马谡来担此重任.但是诸葛亮不放心,怕马谡再出什么差错.就让马谡立下了军令状,只要丢掉街亭,就按军法处置.结果,由于马谡太轻敌,还...

湖口县17076218254: 三国演义中,失街亭,谁之过? -
潮亚长春: 失街亭,谁之过?《三国演义》中“马谡拒谏失街亭”的故事是文人墨客常常议论的话题,提起它,人们总要对孔明、马谡叹息一番.的确,街亭一役,损兵折将,甚为惨重.蜀国不得不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防御,这是谁之过?马谡刚愎自用...

湖口县17076218254: 马谡失街亭是怎么回事? -
潮亚长春: 失街亭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该书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前人评价此书(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失街亭》一文的线索是(街亭的攻与守),作者是以(事件发展时间)为顺序...

湖口县17076218254: 导致街亭失守的人是?《三国演义》中,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屯兵山上
潮亚长春: 当然是“马谡”了,刘备生前曾叮嘱过诸葛亮说马谡不可重用,可诸葛亮就是不信才导致了痛失街亭着一悲剧的发生.

湖口县17076218254: 三国演义中街亭的丢失对蜀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
潮亚长春: 其实我们在高中课本中学的《失街亭》是出自《三国演义》,而实际上根据正史《三国志》所记载,带兵攻打街亭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张颌.当时诸葛亮派马谡,第一,诸葛亮赏识马谡的才能.之前的很多战事的胜利多多少少有他给诸葛亮出过...

湖口县17076218254: 关于马谡失街亭 -
潮亚长春: 根本的是马谡缺乏实战经验,只会死搬教条,不考虑具体形势,所统兵力也大大少于对手司马,与部下也缺乏磨合,威信也不怎么高嘛,他的话对下边并不是非常有威吓力,看他的多处表现都有点新手上阵,手忙脚乱的迹象. 所谓的从高处往下冲多是指别人攻你时你守容易,而马谡是被别人困在高处,人家不攻他,断了他的水,他要下来攻的话,人家又不怕他,优势丧尽. 再说他的兵并没有存必死之心,而是开寨门投降了,置之死地的用处一点也体现不出来.计是死的,人是活的,即使是一模一样的计,一模一样的地利,一模一样的人和,今天用,明天用,这里用,那里用,或者说一个小时前用和一个小时后用,这个人用那个人用,结局都可能是完全相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