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人们是如何称呼的,说明称呼语的使用受到何种因素的制约

作者&投稿:郑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记者小调查:什么样的称呼会让人不舒服~

在卷首语部分拟需要设计能够符合大学生爱好,吸引大学生兴趣,所以设计一个优秀的卷首语就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这样他们就会很乐意回答你的调查问卷。下面是设计调查问卷的具体方法



从一次问卷调查开始到正式的测试,其基本步骤是:

1、 根据研究目的与假设,收集所需资料;

2、 研究问卷形式,可以从研究者的时间、研究范围、对象、方法和解释方法等方面考虑;

3、 列出标题和各部分项目;

4、 征求意见,修订项目;

5、 试测,以30—50人为试测样本,求出信度、效度;

6、 进行项目,重新修订;

7、 正式测试。

问卷通常由卷首语、指导语、主体等部分组成。

(一) 卷首语包括以下内容:

① 自我介绍(让调查对象明白你的身份或调查主办的单位);

② 调查的目的(让调查对象了解你想调查什么);

③ 回收问卷的时间、方式及其他事项(如告诉对方本次调查的匿名性和保密性原则,调查不会对被调查者产生不利的影响,真诚地感谢受调查才的合作,答卷的注意事项等)。

指导语旨在告诉被调查者如何填写问卷,包括对某种定义、标题的限定以及示范举例等内容。

(二) 问卷的主体,即问题,一般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① 开放式问题就是调查者不提供任何可供选择的答案,由被调查者答题,这类问题能自然地充分反映调查对象的观点,态度,因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丰富,生动,但统计和处理所获得的信息的难度较大。可分为填空式和回答式。

② 封闭式问题的后面同时提供调查者设计的几种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既可能相互排斥,也可能彼此共存,让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答案中选择。它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调查问卷,便于统计,但提供选择答案本身限制了问题回答的范围和方式,这类问卷所获得的信息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卷设计自身的科学性、全面性的程度。

封闭式问题又可分为;

是否式(把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列出两种相矛盾的情况,请被调查人从中选择其一“是”或“否”、“同意”或“不同意。)

选择式(每个问题后列出多个答案,请被调查人从答案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一个或几个答案并作上记)

评判式(后面列有许多个答案,请被调查人依据其重要性评判等级,又称为排列式,是数字表示排列的顺序)

1) 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 问卷中所提的问题,应围绕研究目的来编制,力求简单、明了,含义准确。不要出现双关语,避免片面和暗示性的语言。如“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教师,你喜欢教师职业吗?”

② 问题不要超过被调查者的知识、能力范围。如对小学生的问卷出不要出现“你认为哪家商场的营销比较疲软的问题。

③ 问题排列要有一定的逻辑次序,层次分明。问卷的目的、内容、数据、卷面安排标准答案等都要认真地推敲和设计。

④ 调查表上应有留给供人填写答案的足够空间,并编有填写调查单位的名称、填表人的姓名和填表年月日的栏目。

⑤ 问卷形式可以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问题数量要适度,一般应控制在30个问题以内,最好在20分钟内能答完。

⑥ 为使调查结果更为客观、真实,问卷最好采用匿名回答的方式。

设计问卷的内容要符合实际情况。一般来说,问卷设计前要摸底,对组内全体成员进行使用问卷调查的培训,并在小范围内进行试测,反复修改设计的问卷,以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并便于对结果进行处理

如果单讲问卷的设计步骤,则包括五个层次:问卷的理论构思与目的、问卷的具体形式或格式、问卷项目的语句和问卷的用词。

在进行问卷设计时,首先要明确各层次的具体设计要求,以便确定问卷的结构和设计重点。问卷设计中的第一个层次是问卷量表的构思与目的。不同的目的和理论依据,决定了问卷项目的总体安排、内容和子量表的构成。第二个层次是问卷的具体形式或格式。例如,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量表?量表应采取多少个等级(量表的点数)?是用奇数还是用偶数量表?量表上文字说明该用多少?等等。这些都是在第二个层次需要考虑的。

问卷设计的第三个层次是问卷的语句。注意事项如前所述。问卷的第四个层次是用词,总的要求是避免过于抽象、一般的词语,防止反应定势。

第五个层次是项目的编排。应从一般开始,越来越具体,比如先排对学习或工作的整体看法的项目,然后了解有关学习或工作环境、奖励和团体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还应该把影响情绪的问题安排在问卷结束部分,比如,年龄、工作、身体状况等,这也是问卷设计的惯例,因为如果受试者认为这些项目涉及隐私而拒绝回答时,重要的信息在前面已经得到了。此外,在项目排列上还应注意顺序效应,即排在前面的问题有可能会后面问题的回答造成影响,要设法避免。

如何设计问卷?

设计一个问卷、写一篇文章、做一个演讲、设计一个功能……,总免不了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审视。所以“同情力”非常关键,到底这种能力是如何获得的?

1. 问卷结构

1) 标题:对此次调查的概括说明。

要能准确表达同时吸引被调查者的兴趣。

2) 说明语:

用恳求的语言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请予合作。可能需要对测试的保密或者奖品等相关信息进行简单说明。

3) 问题部分:

后面再进行详细说明

4) 被调查者资料:

可能需要被调查者提供姓名,职业,上网类型等资料,以帮助。

2. 对问卷的功能拓展。

在保证获得所需的前提下,把问卷变成一种引导、帮助或宣传。

3.问题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

1) 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进行问卷调查的目的为了获得我们需要的信息,这一点非常明确,设计问卷才会有个中心,并通过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提问方式来获得信息。

在设计问卷时,还有时时想着我们调查的对象,这个人的特点,才能提出问题来,同时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会产生误解吗?好答吗?他们愿意回答吗?……

2) 简单化原则

这是一个永恒的基本原则。编写问卷要求语言简单,概念明确,任务容易操作。由于我们进行的是网络调查,网络用户一般来去匆匆,这个原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我们一般是不提供奖品,如果问卷设计得不够简单、明白是很难有用户来耐心的帮我们完成问卷的;另外还要考虑问卷的规模不能太大,问题要少。

a、语言简单。应尽量避免:

双重对象:如“你认为A和B还有C是否……”尽量分开问。

双重否定:“难道你认为A不是不会……” 晕。

列举项太多:“非常同意,比较同意,同意,不是很同意,不同意,常不同意……”

b、概念明确。

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你看电视新闻节目的时间在你晚上闲暇时间里所占的比例是多少?”53个人里有14个人不明白这个问题的意思;而明白的回答起来也相当吃力

c、任务的易操作性:试着从用户角度考虑回答问题

将事实和态度的问题区分开,因为事实比较明确,而态度通常模糊

不要有太多的假设性问题,在几个假设性问题之后来一个真实问题;

减少涉及回忆的问题,需要时进行引导和提供线索

3) 过滤虚假意见

虚假意见使我们获得一些错误的信息,并将影响我们的调查结果并使我们产生错误的。所以过滤虚假意见非常重要。

虚假意见的来源大概有两种:

a、不认真或者恶意答卷

恶意答卷的情况可能会较少,但不认真答卷的情况有可能比较普遍。答卷者可能一开始饶有兴致,后来不耐烦等,结果连问题都没看清楚就选了答案,在提供奖品的情况下更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在设计问卷时可以考虑加一些陷阱,如果答卷者进入这个陷阱则知道答卷者不认真,此答卷作废,不计入统计结果。

b、心理学意义上的虚假意见

顺序效应

问题顺序效应

1、 你认为一个主义国家,比如前苏联,是否应该运行美国的记者进入其境内采访,并将新闻发回美国?

2、 你认为美国是否应该运行主义国家,比如苏联的记者入境采访,并将新闻发回苏联?

按这样的顺序提问是,82%的美国被试认可1,75%的美国被试认可2;如果将上面1,2倒过来,则只有55%的人认为应让苏联记者进入美国,紧接着%的人认为应该允许美国记者进入苏联。

选项顺序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在关于婚姻问题的全国性调查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个选项是倾向于被选择的选项。

当问及“你认为在这个国家里,离婚程序应该更容易,更难,还是维持现状?”23%的人认为要更容易,36%要更难,41%的人认为应该维持现状;当问题改为“更容易,维持现状,更难”时,26%认为要更容易,29%的认为应维持现状,46%的人认为应该更难。



对不清楚的问题发表意见

人们会假装对他们没有意见的问题发表意见。比如心理学家曾在一个上就一个虚构的法令询问大众的意见:

A 对全美来说这是很好的措施

B 这是很好的措施,但应该保留各个州解决

C 对其他国家或许不错,但不应该在美国

D 没有任何意义

许多人对此发表意见,而实际这项法令不存在。所以许多问卷会设置“如果……请跳至×题”等方法引导答卷者。

态度矛盾

年美国一个社会学家理查德·拉彼埃尔与一对中国夫妇结伴周游美国,在个地方中,只有一次受到种族歧视,有72次受到比普通更好的接待。6个月后社会学家向这些地方寄出问卷,回收的份问卷中有份表示他们不好接待中国客人。许多发现证明,态度可能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与实际行动只有微弱的相关。

因此,设计问卷时可能要尽量用提问行为来代替提问态度会更有意义。

对损失的敏感

你是否总是觉得几乎每次过马路都是遇到红灯?这表明你对损失的敏感。

在提问时,涉及“禁止”常让人比较敏感,并影响他们的反应。应该注意合理使用“禁止”之类字眼。

比如在美国进行的测验中,调查对象只有29%的人赞成进行“反堕胎”的修宪,但却有50%的人赞成进行“保护未出生生命的修宪”。

选项不全导致虚假意见

比如一些问题没有不知道或没意见这个选项,导致答卷者只能选择同意、不同意两个之一。

比如年,为了形成加快撤军的“”。测验专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尼克松已经宣布,未来3个月有军队从越南撤出。撤军应该加快还是应该减速?(没有提供“保持现状”的选项)

结果42%认为要加快;16%认为要减速;29%主动提出要保持现状。

而当另一家测验提问“你认为总统测军速度是过快,过慢,还是刚刚合适?”时,则有49%的人认为速度合适,29%的人倾向加快速度,6%的人认为速度过快。(这里实际上可能利用了上面提到的顺序效应,合理的话应该加一个不知道的选项,呵呵)。

可以看到选项不足,实际上形成一种迫选,强迫答卷者对自己不确定的意见发表意见,但也不能认为这样的调查就没有意义,他的意义在看出“倾向性”,而设置“不知道”等项也被认为是一个“安全”的答案而被过高的选择,并成为虚假信息。

以上并无法全面列举虚假意见的全部情况,但大致可以看到虚假意见是可以通过设置陷阱,通过提出更明确的问题,通过提供较全面的选项,在设计问卷时想办法避免的。而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存在并注意避免其发生。

4) 问题的方式和适用性

a、直接性问题、间接性问题、假设性问题

直接性问题。较明确,便于统计。

间接性问题。适合一些答卷者不愿,不敢(或其他原因)表达真实观点的情况,我们需要迂回的得到答案。

比如,问“妇女的权益是否应该受到保护”,大部分人都会回答是。如果问“A认为妇女权益应进一步受到保护;B认为这个问题不需要特别提出”;你对A的认同度是:完全同意,有保留,……,对B是……”就可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假设性问题。假设一种情况询问答卷者意见。可以起到引导答卷者,或者成为一种间接手法迂回的得到答案。

b、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

封闭型问题

封闭型问题事先拟好各种答案供答卷者选择。好处是比较简单,容易选择,答卷时间少,而且易于统计。确点是可能导致答卷者无法表达,或无法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开放型问题开放型问题只提问题,由答卷者表述。缺点是答卷者可能没有耐心完成答卷,特别是在网上进行调查的时候。

受托者

言语交际的制约因素
 
  言语交际都是有一定目的的,而且总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所谓语境,是指语言环境。从广义上讲,语境包括与交际活动有关的一切因素,具体说来,它除了上下文之外,还包括交际对象、交际背景、交际场景、语体风格等等方面的因素。交际目的和这些语境因素对人们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都是起着制约作用的。
  (一)交际目的
  交际目的是各种各样的。或是陈明一种事理,希望对方明知;或是提出一种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或是表达一种请求,希望对方照办;或是抒发一种情感,希望引起共鸣。不同的交际目的制约着人们的交际行为,人们总是力求选用得体的话语来实现某一特定的交际目的。例如:
  (1)“先生,种田人可怜,你们行一点好心,少赚一点吧。”
  另外一位先生听得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掷到街心,睁大了眼睛说:“你们嫌价钱低,不要粜米好了。是你们自己来的,并没有请你们来。只管多噜苏做什么!我们有的是洋钱,不买你们的,有别人的好买。你们看,船埠头又有两只船停在那里了。”
农民因为要求米行老板买下谷米,所以言词恳切,几乎是一种哀求的口气;而米行老板则并不想买下,所以言词生硬,甚至有点蛮横。双方的目的不同,在言词的使用上明显地表现出差异。
  (二)交际对象
  言语交际离不开交际对象。交际对象是具有各种个性特征的,如性别年龄、身分地位、生活环境、职业经历、思想性格、修养爱好、文化水平、社会心理、处境心情等等。这些个性特征都会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言语交际。
  就发话人来说,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是教师还是医生,社会地位是尊是卑,道德修养是高是低,生性温和还是脾气暴躁,待人诚恳还是对人虚伪,心情舒畅还是情绪抑郁,这些都会影响到发话人的话语表达,使发话人对语言形式作出不同的选择。作家个人言语风格的形成正是作家种种个性特征制约创作的结果。如赵树理长期生活在北方农村,熟悉农民的文化风尚和艺术爱好,主张文艺要大众化,因此在创作上,他完全是用北方农民的口语来进行写作,这样就形成了他质朴平易、生动活泼的言语风格。冰心由于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留学美国又使她广泛接触了欧美文学,因此她作品的语言既发挥了白话文流利晓畅的特点,又继承了文言文凝炼简洁的优点,还吸收了欧美文学活泼清新的长处,从而形成了她自然典雅的言语风格。反过来,作家的这种个人言语风格形成之后,又会成为他文学创作上言语表达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从受话人一方来说。同样,不同的受话人由于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因而对于言语的理解力和容受力必然会有差异,这就要求发话人在表达时要因人语异,要根据不同的受话人来选择他们所能理解并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如对文化教养较高的上层知识分子讲话,就不妨书面语色彩浓些,可以选用一些典雅的词语和文言书面语句式;而对较少或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普通群众讲话,就应该用家常口语体,选用口语句式和通俗词语,不然就可能是无的放矢,达不到交际的目的。
  再从交际对象之间的关系来看。参与交际的双方在交际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因此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关系。双方关系的不同,同样也会制约着人们对于言语形式的选择。如果交际双方处于一种权势关系(如上下级关系)之中,双方地位悬殊,关系显得比较疏远,因而容易采用比较正式的语体;如果交际双方处于一种平等关系(如朋友关系)之中,没有地位差别,关系比较亲近,就可能采用比较随便的语体。例如,在许多语言中,单数第二人称代词有通称和尊称两种形式,如法语中的tu和vous,德语中的du和Sie,意大利语中的tu和Lei,汉语中的“你”和“您”。就一般而言,当双方处于权势关系时,权势较低的一方指称权势较高的一方,往往选用尊称形式,反之则往往选用通称形式。汉语就是遵循着这一代词的使用规则的。就是称谓词的使用也受到双方关系的制约。平辈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是可以互称名字的;但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就要用亲属称谓,或以“姓+官名”来称呼。
  (三)交际背景
  交际背景是指言语交际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传统必然会给不同民族的言语交际带来深刻的影响,规范着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适合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话语形式。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尚谦让、讲礼貌的民族,把“谦以待人,虚以接物”作为为人处世的信条,视为一种崇高的美德。体现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是以礼貌、谦虚为原则,并通过“让己受损,使人获益”的方式来表示对人的最大礼貌和尊重。比如,即使自己的书法非常漂亮,当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也会谦虚地说“写得不好,你过奖了”;即使朋友的书法非常一般,也会夸奖一番“写得不错”;明明对对方的无礼心有不满,可嘴上会说“这没什么”,表现出几分大度和宽容。与中国人的崇尚谦让迥然不同,西方人自信坦率,实是求是。如果一位英国女学生受到老师的赞赏:“你的字写得真漂亮!”或者一位美国顾员受到顾主的表扬:“你工作得很出色!”那他们一定会高兴地回声说“谢谢!”毫不客气地领受老师的赞赏和顾主的表扬。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既然作出了成绩,就应该感到骄傲。
  言语交际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因此,特定的社会和时代必然会对人们的交际行为产生制约作用,人们在进行交际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相适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语言运用深受当时的社会政治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特定社会和特定时代的产物“文革”语体。在那时的报刊文章中,充满了“批、斗、革命、造反”之类火药味极浓的词语,夹杂不少“简直是放屁!”“砸烂你的狗头!”之类的粗话、脏话。句式上,由于对“敌人”批判多,对群众号召多,相对地减少了叙述说理的成分,从而使得陈述句的使用频率下降,祈使句、感叹句的使用频率上升。人们还大量直接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毛主席语录和诗词,并用黑体加以突出;有的甚至成段仿拟毛主席语录。例如:
(1)理想和事业是你我的生命,我们两个人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恋爱、婚姻、家庭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共同革命!”
(沙黾农《潜移默化》)
这是一位姑娘给她男朋友的回信中的两段。整封信几乎是仿拟毛主席语录而成。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政治对人们运用语言的影响是多么深刻。
  (四)交际场景
  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场景下进行的,交际进行的时间和地点、交际的场合和气氛、参与交际的人物等等场景因素,都会制约着人们的交际行为。就表达来说,谈论什么话题,采用何种说法,语气是轻是重,语意是曲是直,这些都需根据特定的场景来定。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也许最好,但在另外的场合对另外的人说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就该换用另一种说法。比如,在进行案情调查时,办案人员若需请证人来问明情况,可以说“去把证人叫来”;但在法庭审理的场合,审判长要请证人出庭作证,如果也采用这种日常的说法,显然就不合适,而需采用法庭用语:“传证人到庭!”
  善于交际的人,往往还能够巧妙地利用场景因素有效地组织自己的话语形式,求得理想的交际效果。例如,在中英香港问题的第22轮会谈中,中方代表对英方代表说:
(2)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我记得大使先生是春天来的,那么就经历了三个季节了:春天、夏天、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这里,中方代表结合会谈的时间这一场景因素来选择话题,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含蓄地表达出我方收复香港主权的态度和决心,言辞恳切,意味深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人们的话语表达受到场景因素的制约,因此在进行话语理解时,同样也应考虑场景的因素,只有结合场景因素,才能对话语作出准确的理解。例如:
(3)我原来想事情可以平安过去的,现在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这句话使我想到刚才发生情况时她说的话,我用力抑制住冲动。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王愿坚《党费》)
例(3)女地下党员被抓走时所说的话,表面上是叮嘱“孩子”,实际上是叫躲藏在阁楼的游击队联络员不要意气用事,要为党的事业保存自己。但在当时的场合不能明说,而只能暗示,联络员也正是根据当时的情景领会她话语的真正含意的。
  (五)语体风格
  由于交际任务、交际对象、交际场景、交际方式等的不同,使得语言在使用上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形成不同的语体。语体对于人们的言语交际也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如果是口语体,一般要求选用通俗易懂的口语词,句式要简短灵活;如果是书卷体,就可以选用文雅庄重的书面语词,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若写合同、决议,或者说明书、请示报告,要求用语简练平实,清楚准确,应多用陈述句,不宜使用比喻、夸张、借代、比拟等形象化的表达手段,也不宜使用双关、反语等表意含蓄、强烈的修辞方式;而写诗歌、散文,或者小说、戏剧,则要求语言清新活泼,生动形象,词语容许变通使用,句式可以不拘一格,比喻、夸张、双关、反语等等更是常用的表达手段。例如:
(4)1986年5月4日至9月14日,实行全国夏时制,即把时间拨快1小时。在此期间,广播电台等报时单位报时,应将“北京时间”改称“北京夏令时”;国际间公务往来活动的时间记录,一律使用夏令时间;夜班岗位上的全体职工,应在5月4日凌晨2时把钟表拨到3时,其他所有不在夜班岗位的,可在5月3日就寝前把表拨快1小时;各公共场所包括建筑物上的钟表,应由各有关单位责成专人在5月4日凌晨2时把时针拨到3时。(《国务院办公厅公告》)
(5)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例(4)是一则政府公告,语言平实精确,句式单纯;例(5)是一篇散文的结尾,当中运用了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言辞铿锵,形象动人。两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言语特点,反映出不同的语体对于人们使用语言的约束。
  人们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知识修养等的不同,因而在语言的运用上也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形成个人的言语风格。一个人的言语风格一旦形成,同样也会对言语交际产生制约,使他在选词用句以及表达手段的选用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自己的言语风格保持一致。如赵树理在作品中总是选用通俗词语和常用句式,保持他质朴平易、生动活泼的言语风格。


调查人们是如何称呼的,说明称呼语的使用受到何种因素的制约
平辈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是可以互称名字的;但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就要用亲属称谓,或以“姓+官名”来称呼。 (三)交际背景 交际背景是指言语交际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传统必然会给不同民族的言语交际带来深刻的影响,规范着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适合于...

人们是如何称呼自己的?
1. 人们如何称呼自己?通常情况下,人们会使用“我”来指代自己。2. 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人们使用了多种不同的词汇来称呼自己,例如“吾”、“俺”、“咱”、“余”、“予”、“仆”、“鄙人”、“小可”、“小生”等。3. 在现代社会,这些古老的自我称呼已经不常用了,人们更多地使用“我”...

古时候人们是怎么称呼你·我·他的
15. “令尊”是古代用来尊称对方父亲的词语。

看人们是怎么称呼女孩的
妞大概是北京人对女孩子特有的称呼,很轻佻。但小妞是比妞还轻佻的称谓。一个“小”字活脱脱勾画出流氓“唯我独大”的嘴脸。所以,这称谓是天生赐予流氓的。比如,大街上站着俩流氓,其中一个装酷,另一个嬉皮笑脸的,这时正好走过一个年轻女孩,这兄弟俩便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一个起劲地打着口哨,...

古人对人的称呼是什么!!!急
一、通常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对方为“汝”、“尔”、“君”等,而称呼自己则为“吾”、“在下”、“某”等。二、在谦称时,人们多用来自称或称呼自己的家人。1)对于平民,常用的谦称有“鄙”、“愚”、“敝”、“卑”、“仆”、“窃”、“臣”;2)对于帝王和官吏,常用的谦称有“陛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礼貌地称呼他人?
对朋友、亲戚或同事:可以根据关系来使用称呼,如“小明\/小红”、“老张\/老李”、“阿姨\/姐姐\/哥哥”等。如果对方是长辈,可以使用“大姐\/大哥”、“姐姐\/哥哥”等尊称。对孩子:可以称呼为“宝宝\/小宝贝”、“小朋友\/孩子”、“小儿子\/小女儿”等。如果是公共场合,也可以称呼为“小朋友”。总之,...

为何我会在意别人如何称呼我?
在意别人如何称呼自己的原因可能因人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社会认同感: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中,我们希望被他人接受和认可。称谓是一种社会标识,被正确称呼可以带来一种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2. 自尊心和自我形象:称谓与我们的身份和自我形象有关。如果被称呼方式与我们自己期望的身份或形象不...

古代人们之间有哪些称呼吖?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

古代人怎么称呼?
2、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常常要用自称、对称、他称: 例如,联:古人皆自称为联,后为皇帝自称。 我:自称。台、吾、余、印均为自称。 咱:俗称自己。 其他自称还有:我等、我辈。 你:称对方,也称为侬。(侬又作自称)。 而:你称对方等... 一、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敬...

一般人们家庭成员怎么称呼?
1、妻子称丈夫,口头当面称“当家的”、“孩子他爹”、“他爸”、“老张”、“老李”或者直呼其名。对人时则称“男人”、“我那一口子”、“丈夫”、“爱人”、“孩子他爹”、“孩他爸”、“老伴”等。2、妻子对丈夫的父亲,口头当面称为“爸爸”、“爹爹”、“达达”,是随着丈夫而称呼的。

科尔沁左翼中旗13695097514: 如何使用正确称呼 -
蛮璧佐米: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的风尚,因此对它不能疏忽大意,随便乱用. ...

科尔沁左翼中旗13695097514: 论人际交往中的称呼语 -
蛮璧佐米: 称呼,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也是当面招呼对方,以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它是人际交往语言中的先行官.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和对对方的尊重,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

科尔沁左翼中旗13695097514: 人们见面时应怎样称呼? -
蛮璧佐米: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合乎常规.正确恰当的称呼,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或亲密程度,同时也反映了自身的文化素质. 对自己的亲属,一般应按约定俗成的称谓称呼,...

科尔沁左翼中旗13695097514: 社会称谓语的分类有哪几种?? -
蛮璧佐米: 称谓语,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语.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1、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

科尔沁左翼中旗13695097514: 见面打招呼的基本礼节? -
蛮璧佐米: (一)称呼礼节的要求 1.称呼要看对象 对不同性别的人应使用不同的称呼.如对姑娘可称“小姐”、“小姑娘”,对男士可称呼“先生”、“师傅”、“同志”等. 对不同亲密关系的人使用不同的称呼.如对亲密度很高的人可以称呼小名、绰...

科尔沁左翼中旗13695097514: 中国古代称谓语有哪些? -
蛮璧佐米: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 专称、代称、惯称等.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中国人...

科尔沁左翼中旗13695097514: 国内的称呼方式有那些、举例说明 -
蛮璧佐米: 姓名称谓 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

科尔沁左翼中旗13695097514: 关于称谓语 -
蛮璧佐米: 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谓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功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由于各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

科尔沁左翼中旗13695097514: 同事称呼 在办公室里该怎样称呼同事 -
蛮璧佐米: 职场称呼作为一种相互之间交往的礼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智联招聘日前推出了关于办公室里称谓的职场调查. 六成多人希望直呼同事名你希望同事间怎么称呼?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希望叫全名或后面两个字就很好,占66%;认为叫...

科尔沁左翼中旗13695097514: 称呼的意思 -
蛮璧佐米: 称呼 拼音:chēng hū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