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位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促使唐朝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作者&投稿:蔺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朝的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有哪些? 唐朝的繁盛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唐朝出现的先进生产工具是什么?~

历史书上唐朝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有: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遗风(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历史上有名的唐朝盛世只有这几个
唐朝的繁盛局面出现的原因是:1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主观)2统治者开明的治理国家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一视同仁,深受邻国人民爱戴和敬仰3隋朝奠定的基础4统治者深得民心5科举制的广泛,有崇学风气6任用贤能7裁减冗员8发展农业

唐朝生产工具的改进主要是:曲辕犁的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为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坪,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然后是筒车自行旋转汲水至高岸
如果满意,请采纳我哦,楼主O(∩_∩)O~

历史书上唐朝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有:
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遗风(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
唐朝的繁盛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1、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主观)
2、统治者开明的治理国家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一视同仁,深受邻国人民爱戴和敬仰
3、隋朝奠定的基础
4、统治者深得民心
5、科举制的广泛,有崇学风气
6、任用贤能
7、裁减冗员8发展农业
唐朝生产工具的改进主要是:
曲辕犁的三处重要改进:
1、是把长直辕改为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
2、是增加了犁坪,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
3、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
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一、以隋亡为鉴,以民为本,与民休养生息
  由于唐太宗出生在隋文帝统治时期,亲眼目睹了盛世的奢华,也亲身经历了隋末的动乱和隋王朝的颠覆。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隋朝本来是如魏征谈到的“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的统一帝国,隋炀帝继位时仍“海内殷阜”,然而为什么在十余年后土崩瓦解,二世而亡呢?这是由于“驱天下以纵欲,罄万物而自奉”,“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他在吸取了这样的教训以后,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所以,贞观初,唐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跃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防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百姓为之解体,怨渎言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可见唐太宗对君民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的观点,不仅仅是一个政策或一个政治主张,也是一个哲学命题。那么,他为什么要用割股啖腹,腹饱身毙这样极端的比喻来说明这个观点呢?因为隋炀帝败亡的历史和玄武门之变的历史给予他的教训太过沉重了,可以说他对君道的存亡有着太多的切肤之痛!武德四年(621),李世民攻克洛阳,“观隋宫殿,叹曰:‘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所以,他继位以后,以隋亡为鉴的意识日益强烈。武德九年(626),继位不久的唐太宗与臣下讨论重法禁盗问题。唐太宗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立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唐太宗得出了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即国家的征发必须以百姓的承受能力为限度,而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生活条件,是这个限度的底线。所以他不轻易征发徭役。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为了不失“安人之首”,“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唐太宗曾明白地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是一种具有真实感受的畏民心里,是唐太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戒惕思想的根本前提。
  综上可以看出,唐太宗在政治思想上的重要贡献是结合治国实际,提出了“为君之道”和“安人之道”等治国方略。尽管中国古代不乏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家,但像唐太宗那样,从最高统治者的角度,将这个问题提到如此高度,并坚持贯彻到自己的施政实践中,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迅速改善,一显治世风貌。贞观四年(630)“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可以说民本主义的政治实践有史以来未有如此成功者。
  二、重贤任能,虚怀纳谏
  历代统治者在建国治国大业上都需要团结和使用人才以形成领导集团的集体智慧。在唐太宗执政的贞观时期君臣之间这样的关系便很明显地呈现了出来。
  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知难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在他看来,为政治国的首要条件在于选贤任能;选用人才必须要看其“德行”“学识”。他认为只有选用大批真才实学,具有较高德行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他用人惟才,可以不管其人过去的历史背景,不分亲疏,求真务实。他曾在《帝范》中这样写道:“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桷。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犹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君无弃士。”重用做过被害太子建成的顾问的魏征和王奎就是典型的实例。唐太宗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而且是充分发挥其长处。对于历史上有名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对人才的重视,贯穿了唐太宗政治生活的始终,虽然他对大臣辅弼作用,人才与治乱关系的认识并未脱出前人规范,但在其为政的20多年中,能始终将人才问题置于重要位置,不时加以阐发,并努力付诸实践,这已经是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可贵之处。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他曾对王奎说:“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又说:“朕开直言之路,以利国也,而比来上封事者诸多奸人细事,自今复有为是者,朕当己谗人罪之。”在太宗看来,凡是“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唐太宗一直把魏征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为了充分纳谏,唐太宗进行了一些改革,他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在中书省(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办事机关)轮换值班,听从随时召见以便及时商议大事。他将国家重要的军政事务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交给了宰相会议,以便充分听从众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委任最合适的人选。对于一般的政务,他要求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省和负责复核诏书的门下省都要各负其责,认真做事,不许敷衍了事。这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也充分发挥了大家的集体智慧,有了互相牵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确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产生。为了更好地纳谏,唐太宗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如谏官和史官列席军政会议,对于敢于直谏的大臣给于重赏鼓励,同时也是对其他人以后进谏的一种有效的鼓励。
  由于唐太宗对进谏、纳谏都持积极的态度,所以当时上至宰相御史,下至县官小吏,旧部新进,甚至宫廷嫔妃,都有人敢直言进谏。他在位的20余年,大臣魏征一人前后所谏就有200余事。这种开明的政治局面和君王求谏纳谏的高明的领导艺术,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是罕见的。
三、君臣关系上的共治
  唐太宗充分吸收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艺术地处理君臣关系,堪称典范。他有一些前人所没有或不明确的政治思想,他把君臣关系的主导面转移到君这一边,也就是说,君臣这一对矛盾,其主导面在君,而不是总是臣下不好。在唐太宗看来,“天下安危”与人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臣是君的“耳目股耾”。要想国家安定,政权稳固,君臣应该“义均一体”,“同心协力”。为了建立这种新型的君臣关系,唐太宗多次强调“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又说:“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君臣两者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君臣契合,义均一体,才能创造出一个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朝气蓬勃的新王朝。而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提出了君臣“共为治”的思想。
  那么,君臣如何“共为治”呢?第一,他要求臣下与他肝胆相照,也要求臣下相互讲是非,否则谈不上君臣共治。第二,贞观十六年(642),唐太宗曰:“或君乱于上,臣理于下;或臣乱于下,君理于上。二者苟逢,何者为甚?”也就是说,君治和臣治是有分工的,但是在国家的治理方面双方却都负有责任。因为这种双方对国家的治理都负有责任的思想,把君和臣都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考察,所以凡是国家治理不好,总要从君臣两方面来寻找原因,这对君是一个约束。这种思想也改变了历代帝王的文过饰非的恶习,有利于政治清明,具有其进步性。从这种思想也可以看出,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比较开明的君主。
  四、宽刑简法,缓和社会矛盾
  唐太宗十分重视法治,他深知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是确立若干原则,实行法治。他认为国家的法律不是帝王一家的法律,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一切都要以法为准。唐太宗君臣认为,法制应该宽简和谨慎。唐太宗说:“国家法令,惟需简约,不可罪作数种条。”他认为应该由取重从轻、由繁而简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在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统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在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因此应当特别慎重。他删除了法律中的多种酷刑,特别是对死刑的条律几乎减少了一半。由于唐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的法治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629),全国被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法。
  法律尽管是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但它既然以凌驾于全社会的面貌出现,就不能不对特权者做出某些法权限制。然而贪得无厌的阶级本性使封建统治者不能满足法定权利的规定,往往于法外攫取更多的财富与特权,这就出现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司法弊病,这在隋朝就有突出表现。鉴于隋朝的这些弊政,唐太宗强调守法,反对徇情枉法。贞观十七年(642),唐太宗姐姐长广公主的儿子,扬州刺史赵节,参与承乾的谋反,按法论死,他到姐姐府第时,姐姐向他求情,他不赦免,解释说:“赏不避仇雠,罚不阿亲戚,此天下至公之道,不敢违也,以是负姐。”可见他较好地处理了人情干预法律的矛盾。
  唐太宗还注意律令的完善。贞观十一年(637)颁行的《唐律》,根据唐太宗“按举不法,震肃权豪”的意志,制定了一些约束权豪恣意横行的刑律,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一份宝贵的法学遗产。就其立法准则来说,具有往代少见的完善性能。虽然在本质上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保护剥削阶级的利益,但唐太宗注重立法,讲求法律的简约与稳定,对于我们当今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开放的民族政策
  唐王朝是疆域空前辽阔的国家,唐太宗作为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者,深受各族人民的爱戴,他们尊其为“天至尊”、“天可汗”。成为各族人民的共主。唐太宗认为他作为奉天承运的天下共主,应该君临天下,建立华夷一统的天下秩序。他在少数民族中的崇高声望,是与他开放的民族政策分不开的。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
贞观十八年(644),东突厥向唐朝请求居处于胜、夏二州一带,许多大臣表示反对,唐太宗却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雠敌。”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其华夷一家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汉、夷被俘劳动人民同样予以赎取、给粮、给复;对汉、夷将领同样秉公赏罚;对汉、夷将领同样任人唯贤;对汉、夷伤病大将同样体恤。正是由于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爱之如一”的指导思想,结果是“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极大地提高了唐朝政府的威望。
  总而言之,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在贞观十年(636)以后他的治国思想发生了蜕变,对民众和君臣关系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唐太宗毕竟是封建时代的政治家,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治国思想也就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从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我们就可以发现,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至今仍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第一,唐太宗君臣论治。唐太宗与大臣们经常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对人民的剥削压迫要有所节制。
  第二,选贤任能,兼听纳谏。唐太宗坚持任人唯贤,不因血缘、地域
甚至是政敌而舍贤才。因此能够从各阶层搜罗许多杰出人才。并注意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能够兼听众议,注意纳谏。其臣下敢于犯颜直谏,形成了封建社会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风气。
  第三,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初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力役征发,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对灾区免除租赋,开仓赈恤。另外还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并通过"互市"换取大批牲畜,用以农耕。
  第四,布德怀柔,民族关系密切。对于依附的各族,一般不改变其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尊重其习俗,任命各族首领以统辖本部。还通过"和亲"进一步发展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复制去Google翻译翻译结果

贞观新政,有减轻赋税,改革科举,对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类似今天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

还有开疆拓土。


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
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知人善用,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君,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他强调以民为本:“民,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由于唐太...

唐太宗在位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促使唐朝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唐太宗在位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促使唐朝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 我来答 5个回答 #热议# 武大靖在冬奥的表现,怎么评价最恰当?hcl664 2016-02-03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hcl664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采纳数:6167 获赞数:59416 毕业于苏州科技学院历史学系,从事历史教育多年。博闻强记,博览群书 向TA提问 ...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唐太宗采取的治国措施包括重贤任能,虚怀纳谏,君臣关系共治,宽刑简法,缓和社会矛盾,开放的民族政策等。唐太宗确立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个政府机构之间权力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措施唐太宗治国的举措:①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民的赋税劳役;②...

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
1、任用贤能: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

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治平局面叫什么?
李世民在入继大统的过程中可谓是手段残忍和冷酷,这个是无可争议的,但毕竟皇室中本身就没有什么亲情可言。李世民在626年登基为帝,年号贞观,649年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他在位期间对内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开创了“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

唐太宗在位的时候,文治和武功都相当鼎盛,史称是什么?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用、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诤臣;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同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因其时年号为...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为完善科举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为完善科举制分别采取了以下措施: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2.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

唐太宗在位期间进行了哪些改革
①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民的赋税劳役;②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③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④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他重用直言纳谏的魏征。贞观时期名将名相辈出。

要全,越快越好!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在位时期的措施有哪些
任用贤能之士。武周政治为唐朝中期繁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评价唐玄宗: 唐玄宗在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人,整顿军队,提倡节俭,重视生产,这些改革使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史称“开元之治”。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在统治期间采用的是开明的治国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

李世民能创造贞观之治,他到底是用了什么方式做到的?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李世民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

宜黄县19589989423: 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为唐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雪版乙酰: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宜黄县19589989423: 唐太宗的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 -
雪版乙酰: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宜黄县19589989423: 唐太宗时期采取了什么措施 -
雪版乙酰:[答案] 1、居安思危 2、知人善任 3、轻徭薄赋 4、慎用刑法 5、文德治国 6、怀柔远人 7、友好开放 8、完善政治制度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贤君,他在位时期,采取了以上的措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

宜黄县19589989423: 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为唐朝的 -
雪版乙酰: 答: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等政策

宜黄县19589989423: 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使国家稳定?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使国家稳定
雪版乙酰: 唐太宗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实践去实现.首先,唐太宗认识到了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

宜黄县19589989423: 唐太宗实行了哪些措施促使贞观之治实现 -
雪版乙酰: 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②注重“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③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宜黄县19589989423: 唐太宗励精图治,是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有用的治国措施. -
雪版乙酰:[答案] 结合所学可知,李世民虚心纳谏、选贤用能、只人善任,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多次修改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重视教育,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培养...

宜黄县19589989423: 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 -
雪版乙酰: 出现治世采取了发展贸易,休养生息

宜黄县19589989423: 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来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效果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雪版乙酰:[答案] 措施: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知人善任,重视纳谏;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权力;合并州县,精简机构,以节省财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完善科举制.效果: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

宜黄县19589989423: 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来发展经济,巩固统治 -
雪版乙酰: 措施: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知人善任,重视纳谏;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权力;合并州县,精简机构,以节省财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完善科举制.效果: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