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文字版 12谁是丧家狗

作者&投稿:始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是根据鲍鹏山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讲座整理而成。
作者从《圣人的成长》、《孔子的大学》、《三十而立》等不同角度全面真实的为广大读者还原了一个鲜活的而不是艺术虚构的孔子。同时,书中指出,孔子出身贫寒,原本也是一个草根知识分子,靠自学成才最终成为“万世师表”、万众景仰的“孔圣人”,告诉大家“圣人是从凡人炼成的”。 也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是如何从凡人修炼成圣人的过程,又是如何用自己一生的不懈努力激励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

讲座简介
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百家讲坛》系列节目,2010年2月14日~3月2日由鲍鹏山主讲。让大家体味一种敬佩崇敬的心情,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充分感受被历朝历代尊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如何穿越时空回到今天的老百姓中间来;这位成为历代国人崇拜偶像的孔孔子,三十而立,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论语》治天下,对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或驾车游学,或席地围坐,还像当年那样讲经论道。

主讲人
鲍鹏山,男,1963年3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申请支边,至青海教育学院(即今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寂寞圣哲》、《〈论语〉导读》、《后生小子——诸子百家新九章》、《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论语新读》、《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历史的多维透视》、《先秦诸子十二讲》、《说孔子》、《中国文学史品读》、《风流去》、《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鲍鹏山新读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新读》(与刘德水先生合著)等十余部著作。

分集介绍
圣人的成长
孔子最早的祖先就是商汤,商代的开国帝王,天子,商汤是王族。孔子的家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渐衰落,从天子到诸侯,从诸侯到大夫,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陬邑宰,相当于乡长。叔梁纥以勇力著称,非常勇猛,体格健壮,武功很高。孔子3岁的时候,叔梁纥死了,叔梁纥死了以后,母亲颜征在带着三岁的孔子,艰苦地生活下去,但是这种孤独而又苦涩的单亲家庭生活,并没有给孔子的童年成长留下阴影,反而使年少的孔子,更早懂得了生活的无奈,也更坚定了对于生活的信心。

孔子的大学
孔子经过自己的刻苦的努力学习,他终于成了六艺专家。实际上孔子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对于礼乐文化的一种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史记》的《孔子世家》里面司马迁有这样一句话,他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经过刻苦的学习,终于成了六艺的专家。

三十而立
在孔子30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齐景公,齐国有名的大臣晏婴,晏子,到鲁国来访问,大国国家的君臣到国家来访问,这个时候孔子的身份实际上是一个普通人,此时的孔子早已经辞官不做了,他自己在办一个学校,办一个私学,他只不过是一个私立学校的校长。但是,他竟然能够参与接见齐国的君臣,并且在这次接见里面他还发言了。这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证明他真的是立起来了。三十而立的孔子最大的事业就是他创办了私学。这个孔子创办的私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问学老子
下海经办私学的孔子,取得了初步成功,并且还接受了两名贵族子弟入学,这不但让孔子的私学名声大噪,同时还让孔子有机会,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问学天子脚下,拜见绝世高人——问道老子。对于即将成为高人的孔子,和已经成为绝世高人老子的这一次高峰论坛,后人们向来是津津乐道,认为他们的交流影响深远。面对年轻自信、踌躇满志的孔子,老子当头棒喝、黄牌警告。这段短暂的问学生涯,让他学到了装傻的人生智慧。

流亡齐国
问道归来的孔子,从绝世高人老子那里,学到了不少人生智慧,可他刚回到鲁国不久,一场君臣斗争,就把他卷到了漩涡之中。正直的孔子因为自己的一句话,就得罪了连国君都不敢得罪的权臣。因此,孔子的已经声名远扬的私学,当然也就办不下去了,他被迫离开鲁国。

四十不惑
孔子说他四十不惑,不要理解为孔子到了40岁了,什么都不迷惑了,什么都知道了,什么都懂了,什么知识都难不到他了,显然不是这样。孔子比我们高明,不是因为他知识比我们多,而是因为他的判断力比我们高,一个人的境界、一个人所能达到的人生的高度也不是看他的知识的面有多大,而是取决于他的认知能力有多强,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说,知识不在于他有多大的宽度,而在于他能够达到的高度,以及他能够深入的深度。所谓的四十不惑有两个意思:第一,就是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我知道我这辈子该干什么了。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会再动摇了,40岁了,不会再动摇,不会再改变方向了,不会再改行了,这是不惑的第一个内容。 还有第二点,就是对这个世界上的林林总总,对这个世界上的光怪陆离都能够做出价值判断,判断了它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这是非常重要的。

快乐达人
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着快乐,那么快乐到底是什么?现代人对于这个问题尤其困惑。有人说笑容满面就是快乐;有人说健康长寿就是快乐;也有人说有钱就会快乐。难道没有这些就不会快乐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虽然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仕途受挫,屡不得志,一生穷困潦倒,累累若丧家之狗,但是他却称得上是一个快乐达人。孔子已经进入他的不惑之年,也可以说是孔子一生里面,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论语》里面很有意思一个现象,《论语》20章,500多则,你竟然找不到一个苦字。与乐相对的是忧,苦和忧是不一样的,苦是一种感觉,忧是一种主动的心理状态,忧国忧民,是动词,苦是形容词。而且孔子还讲到君子不忧,智者不忧。所以《论语》里面,给我们感觉就是一帮快乐的人,在快乐地承担着天下的重任,或者反过来说,他们承担着天下那么大的重担,他们仍然那么快乐。

天命之年
有人认为五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尴尬年龄。跟年轻人比老,跟老年人比又年轻。人到五十,面临着退休、面临着更年期、面临着眼睛发花、记忆衰退,似乎人生在走下坡路;但是也有人认为,五十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多年的积累,让你拥有丰富的知识、阅历、经验,饱含人生智慧,为人生事业再创辉煌做好了充分准备,厚积薄发。孔子这里面所讲的天命我们说有两点:
从客观的方面来讲,它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天命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命运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都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些东西在我们出生之前,它就决定了。
那么命包含主观的方面,主观的方面是什么呢?人的道德责任,人有做人的准则的。这些,也是人的命。所以我们说,认识到人是有道德使命的,人不仅仅是一个道德的存在,而且人还富有一种责任,什么责任呢?对自己你要过一种道德上的生活,你不能不道德。同时,你还要富有建设道德社会的责任。你不仅自己要过道德的生活,你还得要为这个社会,来做出你自己的道德贡献。
孔子讲的知天命的这个知,内涵很丰富,概括起来讲有这么三点:第一个,就是我们必须认知天命。你必须认知天命,这是它第一个含义,知天命知天命,你首先必须认知天命。第二点,我们必须敬畏天命。主观努力也是天命,就是天命让你必须付出努力。你付出努力,也是你的天命。
因此天命观里面,还有第三点,就是我们必须履行天命,所以这个意义上讲,知天命也就是行天命。就是一个人的历史使命。就是你在人生中,必须承担起来的,对于他人的责任。它不但不会让我们消极,反而让我们更加积极的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

天下无贼
阳货在鲁国叛乱,被赶出国门。然后,鲁定公和三桓意识到了孔子对于此时此刻鲁国的重要性,他们开始邀请孔子出山。但是他们也很慎重,因为孔子毕竟在此之前没有从过政,这一方面没有经验,所以他们一开始给孔子位子不大,中都宰。他把这个地方治理得非常好。孔子他主要是从道德上来治理,男女分途,男女走路分开走,男的在右边走,女的在左边走,路不拾遗,而且,孔子还能够在当地选拔人才。根据你的才能,根据你的品德,给你安排相应的、适合你的这么一个岗位。所以,一年下来,这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第二年孔子就升迁了,做小司空。马上,孔子又升职了,做了大司寇。可是鲁国这个时候已经是礼崩乐坏,没有秩序了,国君管不了大夫,大夫管不了家臣,举国上下一片混乱。孔子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山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鲁国外交家
孔子在鲁国做了大司寇,他的司法实践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孔子在鲁国做司寇的时候,鲁国的两个强大的邻国发生了一场冲突,鲁国的西边晋国,鲁国的北边、东边是齐国。原先晋国很强大,可是现在,齐国也在大国崛起,不服晋国,并且主动进攻晋国。在鲁定公九年,齐国的军队攻占了晋国的一个叫做夷仪的地方,这场发生在另外两个国家的战争对鲁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前,晋国强大,鲁国很简单,奉行一边倒的政策。现在齐国崛起,两国争霸,不知道听谁的好了。这个时候,鲁国的外交政策就必须要调整,由一边倒调整为首鼠两端。那么齐国也有它的想法,尤其是齐国认识到,鲁国现在已经也在崛起,因为鲁国现在有孔子。所以齐国有一个大夫叫犁弥就跟齐景公说,鲁国用孔子,他一定会强大起来。鲁国一旦强大起来,一定会危害齐国,所以我们一定要早一点为此做好准备。于是,齐国主动提出来要和鲁国搞一次两国友好会谈。于是双方定在鲁定公十年,两国在齐国境内靠近鲁国的一个叫夹谷的地方来开两国国君的友好会谈。两国的国君定好了要开这次会了,鲁国也同意了,那么按说三桓一定要派一个人跟着鲁定公的。可是三桓三个人集体都不去。因为这一次会议是一个一边倒的。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参加这样的会肯定丧权辱国。在国家危难的关头,三桓没有一个挺身而出的,他们集体后退一步,把孔子顶到前面去了。可以说,鲁定公,鲁国的国君出国访问,没有三桓陪同这是第一次。

(十一)千古绯闻
孔子在鲁国推行新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鲁国的大臣们发现,孔子在强化国君权力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削弱他们的势力。于是,重用孔子的鲁国权臣“三桓”们,对孔子感到无比失望。这个时候,孔子的危机不光来自于内部,还有外部的危机。夹谷之会让齐国认识到了孔子的力量,他们认识到,鲁国只要有孔子,鲁国一定会强大起来,而鲁国强大起来,作为离鲁国最近的一个邻国,齐国一定会受到威胁。所以夹谷之会以后,齐国的朝野上下,就在考虑一个问题,鲁国就要崛起了,我们要怎么办?鲁国强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孔子,所以抑制鲁国的强大,也就是要阻止孔子在鲁国任职。鲁国的弱点就是鲁国的君臣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是好色不好德。所以,他们想出了一个很下流的办法,就是给鲁国送去“人肉炸弹”,送美色。给鲁国国君鲁定公、给鲁国的三桓,送去了十六个能歌善舞的美女,同时送去的还有一百二十匹骏马,送给鲁国。齐国用美人计离间鲁国君,孔子被迫离开鲁国。

(十二)谁是丧家狗
因为和卫灵公政见不合,以及与南子的绯闻事件,孔子不得不离开卫国去寻找实现理想的舞台,一路颠沛流离。在十几年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多次陷入绝境,但孔子的心永远是热的。在磨难和困顿之中,孔子到了“六十耳顺”的年龄,他的理想越来越远,针对他的难听话却越来越多,而听到了难听话的孔子却没有丝毫的愤怒。孔子不断地在辟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辟世,而且在这个过程里面,孔子还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境界,六十耳顺。

(十三)圣人的境界
有一次孔子给他的一个极聪明的学生子贡提了一个问题,说你是不是认为我有很多知识?子贡一听,对啊,难道老师不是很有知识吗?孔子说,不对,我只不过是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而已。读书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读书是提升我们的判断力。
有一天子贡跑去问老师一个问题,说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字,这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它?孔子的回答毫不犹豫,“其恕乎。”

(十四)爱恨两重天
子贡很聪明,有一天子禽问子贡一个问题,说我们的老师周游列国,到很多地方,他到一个地方不久他对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对这个地方的人物他都很了解,他怎么这么快就能了解到这个地方的政治情况和风土人情吗?是他向别人打听的还是别人愿意主动来告诉他的呢?子贡说,我们的老师有一种气质,有了这种气质别人都愿意和他交往,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他,愿意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他。那么孔子的这个气质是什么样的气质呢?是哪五个字呢?子贡说是温、良、恭、俭、让。

(十五)穷途末路时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周游列国。他从55岁到68岁,一直奔波在中原大地上传播仁爱。可是当时春秋争霸、乱世争锋,各国国君忙于战争,根本没人重用孔子。因此,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处处碰壁、举步维艰,最后竟然走投无路,被困绝境,命悬一线。孔子在他六十耳顺的时候,他在陈国,在这个时候吴国攻打陈国,楚国又来救陈国,两军在陈国的境内打仗。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就想把孔子召到楚国去。所以他就离开了陈国的首都,准备到楚国去。可是这一走,就迎来了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一次最大的磨难。到楚国去的路途中,要经过一块地方,这个地方原先是蔡国的故地,就在陈蔡之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走到一个绝境,无上下之交,这边离开了陈国,陈国的政府不管他了,那边还没有到楚国,楚国这边又没接上头。他们在这个野外走了很多天以后,粮食也吃完了。面对失败、面对死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将如何闯过这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考验?圣人在穷途末路时,他将如何化解危机?

(十六)孔子回国
孔子在55岁的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毅然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和弟子们在各诸侯国之间奔波往返的情景,构成了春秋后期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等到了一个重新回到鲁国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和齐、鲁两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有关,和孔子的一个弟子冉求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呢?

(十七)好学生“坏学生”
孔子,至圣先师、一代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代表,他也是中国人最为崇敬的偶像。但是,孔子儒家思想的传承却离不开他的学生。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就是由孔子的弟子或者是再传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后,集结成册的。因此,孔子的光辉,沐浴着弟子,而弟子们的风采,也衬托着孔子。而在孔门的三千弟子中,有两个学生最为特别,一个是颜回,一个是子路。颜回总是受表扬,子路总是挨批评,那么,他们俩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孔子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他们呢?

(十八)圣人千古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颜回、子路、子贡可以说是孔子最亲近的人,他们也是孔子晚年陪伴在孔子身边的人,子贡虽然不是孔子最满意的学生,但是子贡却一直陪在孔子身边直到最后。在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之后,当时的社会上兴起了一股贬低孔子之风,这些话经常会传到子贡的耳朵里,那么子贡是怎样回击这些人的呢?在孔子最后的日子里,这三个孔子最亲近的学生又有怎样的表现?《百家讲坛》3月3日播出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十八)圣人千古,敬请关注。

圣人的成长

孔子最早的祖先就是商汤,商代的开国帝王,天子,商汤是王族。孔子的家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渐衰落,从天子到诸侯,从诸侯到大夫,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陬邑宰,相当于乡长。叔梁纥以勇力著称,非常勇猛,体格健壮,武功很高。孔子3岁的时候,叔梁纥死了,叔梁纥死了以后,母亲颜征在带着三岁的孔子,艰苦地生活下去,但是这种孤独而又苦涩的单亲家庭生活,并没有给孔子的童年成长留下阴影,反而使年少的孔子,更早懂得了生活的无奈,也更坚定了对于生活的信心。

孔子的大学

孔子经过自己的刻苦的努力学习,他终于成了六艺专家。实际上孔子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对于礼乐文化的一种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史记》的《孔子世家》里面司马迁有这样一句话,他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经过刻苦的学习,终于成了六艺的专家。

三十而立

在孔子30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齐景公,齐国有名的大臣晏婴,晏子,到鲁国来访问,大国国家的君臣到国家来访问,这个时候孔子的身份实际上是一个普通人,此时的孔子早已经辞官不做了,他自己在办一个学校,办一个私学,他只不过是一个私立学校的校长。但是,他竟然能够参与接见齐国的君臣,并且在这次接见里面他还发言了。这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证明他真的是立起来了。三十而立的孔子最大的事业就是他创办了私学。这个孔子创办的私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问学老子

下海经办私学的孔子,取得了初步成功,并且还接受了两名贵族子弟入学,这不但让孔子的私学名声大噪,同时还让孔子有机会,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问学天子脚下,拜见绝世高人——问道老子。对于即将成为高人的孔子,和已经成为绝世高人老子的这一次高峰论坛,后人们向来是津津乐道,认为他们的交流影响深远。面对年轻自信、踌躇满志的孔子,老子当头棒喝、黄牌警告。这段短暂的问学生涯,让他学到了装傻的人生智慧。

流亡齐国

问道归来的孔子,从绝世高人老子那里,学到了不少人生智慧,可他刚回到鲁国不久,一场君臣斗争,就把他卷到了漩涡之中。正直的孔子因为自己的一句话,就得罪了连国君都不敢得罪的权臣。因此,孔子的已经声名远扬的私学,当然也就办不下去了,他被迫离开鲁国。

四十不惑

孔子说他四十不惑,不要理解为孔子到了40岁了,什么都不迷惑了,什么都知道了,什么都懂了,什么知识都难不到他了,显然不是这样。孔子比我们高明,不是因为他知识比我们多,而是因为他的判断力比我们高,一个人的境界、一个人所能达到的人生的高度也不是看他的知识的面有多大,而是取决于他的认知能力有多强,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说,知识不在于他有多大的宽度,而在于他能够达到的高度,以及他能够深入的深度。所谓的四十不惑有两个意思:第一,就是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我知道我这辈子该干什么了。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会再动摇了,40岁了,不会再动摇,不会再改变方向了,不会再改行了,这是不惑的第一个内容。 还有第二点,就是对这个世界上的林林总总,对这个世界上的光怪陆离都能够做出价值判断,判断了它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这是非常重要的。

快乐达人

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着快乐,那么快乐到底是什么?现代人对于这个问题尤其困惑。有人说笑容满面就是快乐;有人说健康长寿就是快乐;也有人说有钱就会快乐。难道没有这些就不会快乐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虽然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仕途受挫,屡不得志,一生穷困潦倒,累累若丧家之狗,但是他却称得上是一个快乐达人。孔子已经进入他的不惑之年,也可以说是孔子一生里面,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论语》里面很有意思一个现象,《论语》20章,500多则,你竟然找不到一个苦字。与乐相对的是忧,苦和忧是不一样的,苦是一种感觉,忧是一种主动的心理状态,忧国忧民,是动词,苦是形容词。而且孔子还讲到君子不忧,智者不忧。所以《论语》里面,给我们感觉就是一帮快乐的人,在快乐地承担着天下的重任,或者反过来说,他们承担着天下那么大的重担,他们仍然那么快乐。

天命之年

有人认为五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尴尬年龄。跟年轻人比老,跟老年人比又年轻。人到五十,面临着退休、面临着更年期、面临着眼睛发花、记忆衰退,似乎人生在走下坡路;但是也有人认为,五十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多年的积累,让你拥有丰富的知识、阅历、经验,饱含人生智慧,为人生事业再创辉煌做好了充分准备,厚积薄发。孔子这里面所讲的天命我们说有两点:

从客观的方面来讲,它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天命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命运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都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些东西在我们出生之前,它就决定了。

那么命包含主观的方面,主观的方面是什么呢?人的道德责任,人有做人的准则的。这些,也是人的命。所以我们说,认识到人是有道德使命的,人不仅仅是一个道德的存在,而且人还富有一种责任,什么责任呢?对自己你要过一种道德上的生活,你不能不道德。同时,你还要富有建设道德社会的责任。你不仅自己要过道德的生活,你还得要为这个社会,来做出你自己的道德贡献。

孔子讲的知天命的这个知,内涵很丰富,概括起来讲有这么三点:第一个,就是我们必须认知天命。你必须认知天命,这是它第一个含义,知天命知天命,你首先必须认知天命。第二点,我们必须敬畏天命。主观努力也是天命,就是天命让你必须付出努力。你付出努力,也是你的天命。

因此天命观里面,还有第三点,就是我们必须履行天命,所以这个意义上讲,知天命也就是行天命。就是一个人的历史使命。就是你在人生中,必须承担起来的,对于他人的责任。它不但不会让我们消极,反而让我们更加积极的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

天下无贼

阳货在鲁国叛乱,被赶出国门。然后,鲁定公和三桓意识到了孔子对于此时此刻鲁国的重要性,他们开始邀请孔子出山。但是他们也很慎重,因为孔子毕竟在此之前没有从过政,这一方面没有经验,所以他们一开始给孔子位子不大,中都宰。他把这个地方治理得非常好。孔子他主要是从道德上来治理,男女分途,男女走路分开走,男的在右边走,女的在左边走,路不拾遗,而且,孔子还能够在当地选拔人才。根据你的才能,根据你的品德,给你安排相应的、适合你的这么一个岗位。所以,一年下来,这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第二年孔子就升迁了,做小司空。马上,孔子又升职了,做了大司寇。可是鲁国这个时候已经是礼崩乐坏,没有秩序了,国君管不了大夫,大夫管不了家臣,举国上下一片混乱。孔子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山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鲁国外交家

孔子在鲁国做了大司寇,他的司法实践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孔子在鲁国做司寇的时候,鲁国的两个强大的邻国发生了一场冲突,鲁国的西边晋国,鲁国的北边、东边是齐国。原先晋国很强大,可是现在,齐国也在大国崛起,不服晋国,并且主动进攻晋国。在鲁定公九年,齐国的军队攻占了晋国的一个叫做夷仪的地方,这场发生在另外两个国家的战争对鲁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前,晋国强大,鲁国很简单,奉行一边倒的政策。现在齐国崛起,两国争霸,不知道听谁的好了。这个时候,鲁国的外交政策就必须要调整,由一边倒调整为首鼠两端。那么齐国也有它的想法,尤其是齐国认识到,鲁国现在已经也在崛起,因为鲁国现在有孔子。所以齐国有一个大夫叫犁弥就跟齐景公说,鲁国用孔子,他一定会强大起来。鲁国一旦强大起来,一定会危害齐国,所以我们一定要早一点为此做好准备。于是,齐国主动提出来要和鲁国搞一次两国友好会谈。于是双方定在鲁定公十年,两国在齐国境内靠近鲁国的一个叫夹谷的地方来开两国国君的友好会谈。两国的国君定好了要开这次会了,鲁国也同意了,那么按说三桓一定要派一个人跟着鲁定公的。可是三桓三个人集体都不去。因为这一次会议是一个一边倒的。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参加这样的会肯定丧权辱国。在国家危难的关头,三桓没有一个挺身而出的,他们集体后退一步,把孔子顶到前面去了。可以说,鲁定公,鲁国的国君出国访问,没有三桓陪同这是第一次。

(十一)千古绯闻

孔子在鲁国推行新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鲁国的大臣们发现,孔子在强化国君权力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削弱他们的势力。于是,重用孔子的鲁国权臣“三桓”们,对孔子感到无比失望。这个时候,孔子的危机不光来自于内部,还有外部的危机。夹谷之会让齐国认识到了孔子的力量,他们认识到,鲁国只要有孔子,鲁国一定会强大起来,而鲁国强大起来,作为离鲁国最近的一个邻国,齐国一定会受到威胁。所以夹谷之会以后,齐国的朝野上下,就在考虑一个问题,鲁国就要崛起了,我们要怎么办?鲁国强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孔子,所以抑制鲁国的强大,也就是要阻止孔子在鲁国任职。鲁国的弱点就是鲁国的君臣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是好色不好德。所以,他们想出了一个很下流的办法,就是给鲁国送去“人肉炸弹”,送美色。给鲁国国君鲁定公、给鲁国的三桓,送去了十六个能歌善舞的美女,同时送去的还有一百二十匹骏马,送给鲁国。齐国用美人计离间鲁国君,孔子被迫离开鲁国。

(十二)谁是丧家狗

因为和卫灵公政见不合,以及与南子的绯闻事件,孔子不得不离开卫国去寻找实现理想的舞台,一路颠沛流离。在十几年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多次陷入绝境,但孔子的心永远是热的。在磨难和困顿之中,孔子到了“六十耳顺”的年龄,他的理想越来越远,针对他的难听话却越来越多,而听到了难听话的孔子却没有丝毫的愤怒。孔子不断地在辟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辟世,而且在这个过程里面,孔子还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境界,六十耳顺。

(十三)圣人的境界

有一次孔子给他的一个极聪明的学生子贡提了一个问题,说你是不是认为我有很多知识?子贡一听,对啊,难道老师不是很有知识吗?孔子说,不对,我只不过是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而已。读书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读书是提升我们的判断力。

有一天子贡跑去问老师一个问题,说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字,这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它?孔子的回答毫不犹豫,“其恕乎。”

(十四)爱恨两重天

子贡很聪明,有一天子禽问子贡一个问题,说我们的老师周游列国,到很多地方,他到一个地方不久他对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对这个地方的人物他都很了解,他怎么这么快就能了解到这个地方的政治情况和风土人情吗?是他向别人打听的还是别人愿意主动来告诉他的呢?子贡说,我们的老师有一种气质,有了这种气质别人都愿意和他交往,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他,愿意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他。那么孔子的这个气质是什么样的气质呢?是哪五个字呢?子贡说是温、良、恭、俭、让。

(十五)穷途末路时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周游列国。他从55岁到68岁,一直奔波在中原大地上传播仁爱。可是当时春秋争霸、乱世争锋,各国国君忙于战争,根本没人重用孔子。因此,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处处碰壁、举步维艰,最后竟然走投无路,被困绝境,命悬一线。孔子在他六十耳顺的时候,他在陈国,在这个时候吴国攻打陈国,楚国又来救陈国,两军在陈国的境内打仗。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就想把孔子召到楚国去。所以他就离开了陈国的首都,准备到楚国去。可是这一走,就迎来了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一次最大的磨难。到楚国去的路途中,要经过一块地方,这个地方原先是蔡国的故地,就在陈蔡之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走到一个绝境,无上下之交,这边离开了陈国,陈国的政府不管他了,那边还没有到楚国,楚国这边又没接上头。他们在这个野外走了很多天以后,粮食也吃完了。面对失败、面对死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将如何闯过这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考验?圣人在穷途末路时,他将如何化解危机?

(十六)孔子回国

孔子在55岁的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毅然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和弟子们在各诸侯国之间奔波往返的情景,构成了春秋后期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等到了一个重新回到鲁国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和齐、鲁两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有关,和孔子的一个弟子冉求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呢?

(十七)好学生“坏学生”

孔子,至圣先师、一代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代表,他也是中国人最为崇敬的偶像。但是,孔子儒家思想的传承却离不开他的学生。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就是由孔子的弟子或者是再传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后,集结成册的。因此,孔子的光辉,沐浴着弟子,而弟子们的风采,也衬托着孔子。而在孔门的三千弟子中,有两个学生最为特别,一个是颜回,一个是子路。颜回总是受表扬,子路总是挨批评,那么,他们俩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孔子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他们呢?

(十八)圣人千古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颜回、子路、子贡可以说是孔子最亲近的人,他们也是孔子晚年陪伴在孔子身边的人,子贡虽然不是孔子最满意的学生,但是子贡却一直陪在孔子身边直到最后。在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之后,当时的社会上兴起了一股贬低孔子之风,这些话经常会传到子贡的耳朵里,那么子贡是怎样回击这些人的呢?在孔子最后的日子里,这三个孔子最亲近的学生又有怎样的表现?《百家讲坛》3月3日播出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十八)圣人千古,敬请关注。

因为和卫灵公政见不合以及与南子的绯闻事件,孔子不得不离开卫国去寻找实现理想的舞台,一路颠沛流离。在十几年周游列国过程中孔子多次陷入绝境,要不差点饿死要不差点被杀但孔子的心永远是热的,在磨难和困顿中孔子到了“六十耳顺”的年龄,他的理想越来越远,针对他的难听话却越来越多,而听到了难听话的孔子却没丝毫的愤怒。那六十耳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境界,而对别人说他是丧家狗孔子又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上讲讲到孔子离开鲁国第一站就到了卫国,可在卫国呢,他看到卫灵公很难看的脸色还看到了更难看的南子的美色,最终他觉得在卫国待不下去了离开卫国。但他离开卫国后又能去哪呢?到曹国?郑国?什么地方都去过,我们说他去过七个地方,但可以说他都很失望比在卫国还失望。他曾讲过这么一段话“贤者辟(必,屁)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 宪问第十四》贤德的人啊,往往是辟世的,次一等的呢?辟地。离开一个地方,离开一个特定的地方,比如说孔子离开鲁国就叫辟地。鲁国不适合我了那我离开它,到卫国,卫国不适合我我离开它,到曹国,曹国不适合我了我再离开它,他一直在辟地。那地有什么问题呢?还是人的问题嘛,人也就是国君的问题,国君的问题往往表现在什么地方?语言和脸色上,所以其次辟色其次辟言。有的人因为国君讲了几句难听的话,不干了走了,这是一种境界。有的人因为国君的脸色难看,暗示你滚蛋,那好我也走了,这是一种境界。所以辟色也好辟言也好辟地也好,这三者都是辟人,避开某些特定的人。孔子离开齐国是避开齐景公,离开鲁国是避开季桓子和鲁定公,离开卫国是避开卫灵公。辟言也好辟色也好辟地也好都是辟人。但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孔子一直在辟,但最后一辟他就不辟‘贤者辟世’,孔子怎么样?一直坚持不辟世,他把这点坚持住了,这就是儒家和道家的区别。这一点坚持住了他和老子之间就有界限了,儒家和道家就有区别了。儒家是什么?儒家就是纠缠于世道之中,儒家就是介入当时的纷争为正义而战,你说这个世道黑暗。不错,我就是为黑暗而生,我生下来就是和黑暗作战;你说这个世界不公,没错,我就是因为不公道我才来,这就是儒家。这就是儒家的崇高,这就是儒家的精神,这是孔子给我们灌输进去的士的精神。以前的士我们说是个职业,孔子以后的士就担当道义了,就‘志于道’了。所以孔子不断地在辟人但他永远也不辟世,而且在这个过程里孔子还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境界,六十耳顺。那个时候60岁的孔子在陈国,迎来了他人生里面很高的一个境界,‘五十而知天命’之后的就是‘六十而耳顺’那什么叫‘耳顺’?为什么孔子在这样一个人生阶段进入了这样一种境界,就是因为他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听到了太多太多不顺耳的话,由一开始不顺耳到渐渐地听顺耳,他的境界就上去了。所以什么叫耳顺?如果用一句话讲,就是对你的所有的批评也好,表扬也好都当成耳旁风。孟子曾讲过一句话特别好‘人生在世 有不虞之誉 有求全之毁《孟子 离蒌上》’你觉得你做得很平常,但没想到竟然有好多人夸你,这叫不虞之誉,你没有预料到的夸奖;你觉得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没想到别人还给你怎么,求全责备。人生就是这样,人生常常会碰到不虞之誉也常常会碰到求全之毁。碰到不虞之誉时怎么样?你不要沾沾自喜;碰到求全责备时怎么样?你也不要生气,你要把它全当成耳旁风。

在颠沛流离之中不知不觉孔子已60岁了,而他的政治理想却还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那孔子说六十耳顺是不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呢?耳顺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耳顺之年的耳顺至少有三点。第一,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如果我们阅历少,一听到别人一点点批评一点点不顺耳的话就会大惊小怪,承受力太差理解力太差宽容度太小,不可以,所以耳顺之年的第一条就是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尊重别人的意见。那只是别人的看法。第二点,听到顺耳之言怎么样,也不沾沾自喜,我知道自己的斤两。不是有人追捧就真了不起了,往往最受追捧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在安静的角落里面做事情的人往往是真丈夫。所以庄子讲‘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不加沮(举,句)《庄子 逍遥游》’这也就是耳顺的境界,所以这些贤也好圣也好,他们在很高的境界上真是相通的。还有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无论听到别人的表扬还是听到别人的批评,听完之后,我行我素,这叫坚持自己。耳顺就是这三条。第三点就有点像但丁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反过来说,随你怎么说,我都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相信自己。如果我们把耳顺之年概括一下,八个字‘理解别人,坚持自己’知道别人为什么说,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别人这样说有他的道理,我知道,所以我不生气不见怪;我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所以你怎么说跟我无关,我不是做给你看的。因此我们说把别人的话当成耳旁风那是一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你就可以不计较别人不纠缠别人,你就变得很大度很宽容,同时呢你也就不受别人的干扰不被别人误导,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你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这样你才能集中精力做成大事完成自己的人生。毁誉在己不在他人,别人不会再影响你不会再干扰你了。那我刚才讲了为什么孔子在这个阶段他领悟到这种境界了呢,就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孔子听到了太多太多逆耳之言批评之言,他以前不一定听得到,尤其是在你很顺时很有权力时位置很高时。你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时有几个人敢在你面前说不好听的话呢?地位高了往往就没真哥们了,就没有敢在你耳朵跟前讲真话的哥们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说孔子14年周游列国对他本人来说确实是一种磨难,但对于孔子成为圣人而言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业,要有磨难;一个人要成就自己的人生,成就一种人格,更需要一种磨难。一个人生一直很顺遂的人不可能有深度,他不可能领悟到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他不可能看到事物的背面,所以,14年对孔子来说至关重要,他曾讲过一句话‘自吾得由 恶言不闻于耳《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自从我身边有了个仲由,就是子路啊,我就再听不到什么逆耳之言了。这话讲得很有意思,因为孔子得到仲由时是30岁左右,具体的时间我们不清楚了,大概30来岁吧,仲由是他的第一批学生。自那个时候起别人就不大敢在孔子面前讲不好听的话了,为什么?旁边站着的那个保镖太狠了,那个样子就怕人。身边有个猛人你一般就听不到难听的话了,别人在你面前不看你,看背后那个家伙,太狠。但这不是耳顺,这叫耳不闻,耳没闻。我们不能说我们把耳朵塞起来,闭目塞(色,腮,赛)聪,听不到批评之言了,那不可以,境界是什么?听到了又能不介意,这才是最高境界。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我们来看一看,孔子遭到或听到了哪些逆耳之言。

孔子奔走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希望找到用武之地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在周游列国的磨难中孔子的理想不但越来越渺茫,别人对他说的难听话也越来越多,一段问路的故事又能让我们了解到孔子怎样的心胸呢?

一次在一条小河边孔子一行人找不到渡口了,远远的地方水田里有两个人在劳动,一个个子很高一个块头很大。孔子就跟子路说,你去向他们打听一下渡口在哪?一般问路的事都是子路干,他走到两人身边很恭敬地向他们问,请你们告诉我这条小河的渡口在哪里,我们要过河去,很恭敬。孔子的学生子路本来是个没什么礼节的人,但自从跟了孔子后变得彬彬有礼了。大高个不但不回答反而反问子路一个问题,说那个地方,执缰绳在驾车的人是谁啊?这也透露出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也就是说孔子和他弟子们在周游列国时是谁在驾车,孔子。弟子们跟着老师周游列国老师当司机,这个也就是孔子,你会看出他确实非常有意思,有两个原因了,一是孔子驾车技术特别好,他是驾校的教练,教礼乐射御书数嘛,其中的御他就是教练,驾得最好嘛他就驾,同时说明什么,他真的没架子,我们说老师摆个架子,你们给我驾车,他没有。我驾得好就我驾,弟子们都在车上坐着打哈欠睡觉他永远目光炯炯,他精力最好,孔子这人真是各方面都非常突出。此时那个大高个看到远远的地方有个身材高大的人坐在车上拉着个缰绳在驾车,他就问子路,你先告诉我,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子路对外人讲老师总得要谦虚点,直呼其名叫孔丘了,是孔丘。那高个子就问了,是那个鲁国的孔丘吗?这里面也有信息,表明鲁国的孔丘怎么样,知名度很高,现在不是在鲁国大概是在楚国,这里竟然都知道,那时传媒不发达,今天通过一个电视一夜之间大家都知道了,当时没那么容易。所以说孔子的影响力很大。那子路就说,是啊,正是。高个子确定这人就是孔丘后说了一句非常非常难听的话,既然是孔丘就不需要问渡口在哪了,他应该知道。你说这话多难听,什么意思?就是说,你不要再在外面跑了,不要再问渡口在哪了,不要往前走了,我劝你怎么样,往回走,回家吧。就这个意思。按说子路这脾气,你这么讲我的老师,真的要收拾你了,但他没那样,他一看在这被人抢白嘲笑了一番,马上偏过脸去问那个大块头,大块头也反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是谁啊?子路就说我是仲由啊。大块头马上把子路教训一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与易之’你看这个天下一片黑暗,谁来跟你们一块去改变这个现状,你们不是白费力气吗?你们这样颠颠簸簸周游列国有什么用,所以啊我劝你,他反过来劝子路,你与其跟着孔子这样的辟人之人,倒不如跟着我们这样的辟世之士。前面讲过孔子是辟人的人,他们这些人是什么?辟世的人,那意思就是说,我看你身体不错干脆下来我们一块种田吧,哈,这个也是身体好到哪找工作都比较容易啊,这两个人,一个大高个一个大块头,两人种田,那是体力活,一看子路也不错,来吧,我们三个人干更好,你跟他干什么还不如跟着我们。问路没问到路反而遭到别人这么一番嘲讽抢白。他默默地跑过来跟老师说,老师,我没问到反而被他们奚落了一番。孔子说,他们怎么说的?子路就把这番话就跟孔子讲了,孔子什么反应?听完这番话后很感伤,然后说了一段话‘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舞)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们是人啊,人怎么能和鸟兽在一起呢?那就是说人怎么能够辟世呢,世就是人间,人世,人间世嘛,那辟开世到野外去就是跟鸟兽在一起了嘛,我们既然是人怎么能够和鸟兽在一起。这句话里面有什么?就是知天命啊,是人就有人的道德责任,是人就有人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不可能与鸟兽同群。然后下面孔子讲了一句话‘天下有道 秋不与易也《论语 微子第十七》’,他们说天下无道所以你们就不要去改变它了,可我的观点跟他正好相反,正因为天下无道我们才要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这才是我们的道德责任。所以我们说孔子辟言辟色辟地但是他绝不辟世,这是知天命的人一定会做出的选择,一定不会把自己身上的担子卸下来不干了不挑了,不是这样,挑上了而且是死而后已。

处于磨难之中的孔子并没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责任,对于一个乡野老人的逆耳之言孔子又是什么态度,为什么鲍鹏山老师会说孔子的心永远是热的呢?

刚才讲到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他最喜欢跟着孔子周游列国,他也有责任心嘛,我老师周游列国那我就是他的保镖,他到哪我就跟到哪,孔子有那么多学生,一直跟着孔子周游列国的不多,但子路是从头跟到尾的,这个人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真的让人感动,孔子身边有很多人很多事都特别让人感动,你能从孔子身边,从孔子本人及他的学生,从《论语》里能看到一大批让我们感动的人。子路一直跟着孔子而且他这人活泼好动,你说你老师赶车我在马车上坐着发呆打瞌睡,他不行,他经常跟着马车跑,一不小心有时还跑丢了,有一天他就掉队了,掉队了老师没有了,马车和其他同学都没有了,找不着就着急,一着急看到前面有个老头用一个木杖挑着一个除草的工具正在那走路,就迫不及待地把老者拦下,说你看到我老师了吗?你看这种问法是不是没头没脑莫名其妙,你在大街上突然有人把你拉住,你看见我老师了吗,谁是你老师,你是谁啊?他着急了就慌不择言了,所以这个老丈人看看子路有点没好气,就是说你讲话不懂礼貌,怎么这么问人呢?来了一句‘丈人曰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老师?抢白他,抢白以后老丈人停了下来,已经到了他要锄草的地方,把木杖往地下一插,然后用锄草工具就开始锄草也不理子路,子路怎么表现‘子路拱而立’拱着手就这么站着,一句话不说。就这一个动作就把这个老丈人感动了,算了,你也找不到你老师了,天快黑了,干脆到我家住一晚上吧。把子路请到他家还给他做了黍(蜀)米饭,还杀了一只鸡。古人招待客人最好的就是杀一只鸡了,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出来跟子路见了见面,行了行礼。子路就在这个老头家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起来走了,找到了老师,那老师肯定要讲了,昨天晚上你干啥去了,他说昨晚上这么个情况。孔子一听,这个老丈是个有修养的人啊,你昨天晚上有没有向他好好讨教讨教呢?子路倒是没想到,晚上就睡觉了。孔子说,那不行,你现在回去好好向他请教请教,子路一听老师让他回去那就再回去呗,找这个老丈再讨教讨教,可他到家里一看,老丈人怎么样,离开家了,找不到了,避开了,不跟他谈。像这些隐士都是绝情之人,他心冷了,孔子和这些隐士们的区别就是他的心一直是热的。子路找这个老丈没找着,老师让他来找也没找着,回去后也觉得挺无聊,就自己在那自言自语,也讲了一番话‘君之子仕 行其义也《论语 微子第十八》’君子做官,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君子做官是为了推广道义。是要利用世俗的权力来推广公正和道义,然后子路也批评这个老丈,你看我到你家去你还知道把你两个儿子叫出来见见我,这样的一种礼节你是懂的,可君臣之间的大义你为什么就不懂呢?君臣大义是什么?我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臣子和国君之间的这样的一种大义,实际上君臣大义是什么?就是一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儒家所讲的君臣大义就是讲人对国家的责任。你既然知道人与人之间有责任,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礼节,那你就应该明白,人对国家有责任,我和我老师和同学们周游列国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就是为了尽一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世道的责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孔子,比道家高。那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孔子对这些逆耳之言,这些不同观点不同看法,孔子有没有生气有没有愤怒,没有。他给予足够的尊重,这就叫耳顺了。你看有人唱着歌讽刺他‘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这是什么,凤凰凤凰,你这个衰人啊,就是骂人嘛,他赶紧下车想跟他讨教讨教。子路见到老丈,孔子让他回去跟老丈讨教,子路被一个大个子和大块头教训一番,孔子怎么样,反思自己,然后坚持自己。他听到的确实都是逆耳之言,但他对这些逆耳之言却都是尊重和理解,同时又绝不会受这些人影响,这些人所有的话都不会改变他的人生的方向,坚定。

听惯了逆耳之言的孔子已达到了耳顺的境界,但听到别人说自己像丧家狗时孔子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鲍鹏山老师会认为不但孔子是丧家狗还有很多人也都是丧家狗呢?

有个郑国人也看不惯孔子想讽刺他,但没想到就是这个想讽刺孔子的人在不经意间把孔子的精神气质给写了出来,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到郑国去,也不知是怎么回事老师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在郑国东门,弟子们都不知哪去了,一个人在东门那真是很彷徨啊,周围四处看,弟子们哪去了?失魂落魄,彷徨无地,那弟子们也在到处找他,尤其是子贡到处跑,我老师哪去了,到处找,终于碰到一个郑国人,他跟子贡说,‘你老师是谁呀’‘我老师是孔丘’‘那我告诉你,在东门那个地方我看到有一个老头,是什么样子的长相呢’这个说得特别有意思‘东门有人 其额似尧 其项类皋(高,豪)陶(摇,逃)其肩类子产 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 孔子世家》’说东门那站着的一个老头啊,他的额头像唐尧,尧舜禹的那个尧,他的后颈呢像皋陶(高摇),尧手下的那个司法官,他的肩膀呢长得像子产,郑国的那个政治家子产,他的腰以下他的腿比大禹短了三寸,我看他那副样子落魄得就像一条丧家狗。你说这个郑国人是个什么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无厘头吧,为什么呢?你看,他说孔子的额头长得像谁,像尧,肩膀像子产,颈子像皋陶,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你说他肩膀像子产还有点靠谱,因为子产就是郑国人嘛,子产去世到现在30年左右,你这个郑国人可能在30年前子产活着时见过他,所以你说他肩膀像子产可能还有点根据,那你说孔子的额头长得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腿比大禹短三寸,你怎么知道的?唐尧,皋陶,大禹怎么个长法,他们也没有写真集留下来呀,所以他完全是胡说八道,但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这么胡说八道?他要开涮孔子,你孔子不是有大志向吗,你不是追随古代的贤士,圣贤吗?那好,我就说你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腿像大禹,可短了三寸,他连短三寸都知道,你说奇怪不奇怪。所以我们说这个话完全就是要用阴阳怪气的话开涮孔子。但是呢,有意思的是,子贡一听,他说,对,你讲得太对了,那一定就是我的老师。赶紧到东门去。老远就看到一个高高的老头在那,孔子个子很高嘛,一般人都很矮他老高,所以很远就能看到,东张西望的,失魂落魄的,子贡赶紧跑去说,老师别紧张我们来了。然后就问老师,你知道我怎么找到你的吗,就把这个郑国人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一听什么反应?‘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 然谓似丧家之狗 然哉 然哉《史记 孔子世家》’他说前面讲我像唐尧,皋陶,大禹啊那都不像,就是说我像丧家狗,他说得太像了。欣然曰啊,非常高兴地说,哎呦,他说得太像了,他说得太像了。说了两次。子贡为什么能找到孔子,因为子贡也觉得他说得太像了,我的老师就像丧家狗,子贡肯定不知道唐尧,皋陶,大禹长什么样,子贡为什么一听郑国人一说,就说那就是我的老师呢?因为这个郑国人讲的孔子的形象都不像,但他讲的孔子的神怎么样,太像了,因此子贡一听,对,我的老师就像丧家狗,然后跑去跟孔子一说,孔子说,对,你的老师就是丧家狗啊。我们现在老是以为丧家狗是不是骂人,这个郑国人可能是想骂孔子,但孔子欣然领受了这个称谓。为什么?我们说这个丧家狗的说法真的是太哲学化了。你想想,人类,我们谁不是丧家狗,基督教里讲,人是从伊甸园里被赶出来的,那也就是说人的家在哪?在伊甸园,你现在在哪?你现在在外面嘛,人人都是丧家狗,只是我们都看不到看不穿这一层,只有像孔子这样的大哲,只有像耶和华这样的人,他们才能看穿我们人类生活的真相,人人都是丧家狗,而且这个丧家狗根本就不是对人类的侮辱,恰恰是对人类的一个很崇高的称谓,至少我们有家而且我们知道我们丧家。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去寻找家园。我们就是要回到那个家。你骂任何人是丧家狗他都可能会很生气,但你说孔子是丧家狗他一点都不生气,因为他对人类的处境了然于心。说白了,就是孔子认识到人类都是丧家狗所以他才有那样广大的悲天悯人之情。

被人比作丧家狗的孔子欣然接受了这个称谓,六十耳顺的孔子思想境界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心胸更非寻常人能比。那经过了逆耳之言的孔子在听到一个从鲁国传来的好消息时又会是怎样一种表现呢?

那在这个耳顺之年孔子也不光听到的都是逆耳之言都是坏消息,在耳顺之年孔子还是真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什么好消息?在这期间鲁国传来消息说季桓子死了,我这么一讲大家可能有误解,季桓子死了孔子很高兴,那不是这个意思。这你就把孔子想象得跟我们普通人一样了,是因为季桓子死之前留下了一个政治遗言,这个政治遗言跟孔子有关,季桓子这人并不很差劲,要说句公正的话,三桓在鲁国很专权,为了自己的利益是很专权,这点不错,但有一点要说,三桓从来没有想要取代国君,从来没有反叛之心,这一点我们要给他客观的评价,同时三桓对孔子还真的都很不错,孔子最早做官在季平子手下,孔子做的最大的官在季桓子手下,三桓里面的孟懿子是他的学生,南宫敬叔也是他的学生,对孔子还真不错。季桓子在病中跟他手下人说,你弄个车子把我推到外面转转,他要最后看看鲁国的山川河流,家人就弄了个车子把他推着在城墙上转一圈然后又到野外转一圈,季桓子感觉到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也很伤感,他说,我们鲁国本来是有机会强大起来的,那就是孔子在的时候,可由于我个人的原因,由于我得罪了孔子,让孔子出国了,我们鲁国就失去了这次强大的机会,这都是我的罪过啊,一个临死之人能有这样的反思,这是一个的政治家的胸怀啊,然后他回头对自己的儿子季孙肥,就是后来的季康子,就跟他的儿子季孙肥说,我死了后你会做执政的,等你做执政后你记住我的话,一定要把孔子召回来,这时孔子出国已5年了。不久季桓子死了,他儿子季孙肥果然也就当了鲁国的执政,而季桓子的这个政治遗言也传到了陈国,这个消息这个遗言一传到孔子耳朵里他真的是很高兴,他想回去了,就跟他的弟子们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在鲁国还有很多学生,我现在回去还不知道怎么教他们呢,心情非常好,对回到鲁国抱有很大的希望,那孔子有没有回到鲁国呢?

卫灵公政见不合,以及与南子的绯闻事件,孔子不得不离开卫国去寻找实现理想的舞台,一路颠沛流离。在十几年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多次陷入绝境,要不差点饿死,要不差点被杀,但孔子的心永远是热的。在磨难和困顿之中,孔子到了“六十耳顺”的年龄,他的理想越来越远,针对他的难听话却越来越多,而听到了难听话的孔子却没有丝毫的愤怒。在上一讲里,孔子离开鲁国,第一站就到了卫国,可是在卫国呢,他看到卫灵公很难看的脸色,还看到了更难看的南子的美色,最终他觉得,在卫国待不下去了,离开卫国。但是他离开卫国以后,又能去哪里呢?到曹国?到郑国?什么地方都去过,我们说他去过七个地方,但是可以说,他都很失望,比在卫国还要失望。孔子曾经讲过这么一段话,他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孔子离开齐国,是避开齐景公;离开鲁国,是避开季桓子和鲁定公;离开卫国,是避开卫灵公。所以孔子不断地在辟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辟世,而且在这个过程里面,孔子还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境界,六十耳顺。本期节目中,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的鲍鹏山教授讲述孔子“六十耳顺”的人生境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
丽达正想说什么,保尔马上拦住她说:“我是来告诉你一声,今天我要上码头去卸木柴,你别等我了……恰巧你这儿又有客人。好了,我走啦,同志们还在楼下等着呢中考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答案中考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答案。” 保尔突然闯进门来,又突然消失在门外。他的脚步声迅速地在楼梯上响着。下面...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每一小节主要内容
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终于在1934年出版了!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人物形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在布尔会维克党的培养下,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

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富有哲理,或者精彩的3个片段~一段200-300字...
“哼,没有口袋!你以为这么一来,我就不知道是谁干的坏事,把发面糟蹋了吗?你以为这回你还能在学校待下去吗?没那么便宜,小宝贝。上回是你妈求情,才把你留下的,这回可不行了。你给我滚出去!”他使劲揪住男孩子的一只耳朵,把他推到走廊上,随手关上了门。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一个个都缩着脖子。谁也不明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原文500字
一行字会写到另一行上去。我琢磨了好久,才想出办法一在硬纸板上挖出一条长棒子,让我的铅笔不会写到格子外面去。看不见写出来的字,写作是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我坚信这一点。放心,还有时间,我会练好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插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00字读书笔记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饱尝人间疾苦,二十岁参加了共产党员,因积劳成疾导致全身瘫痪,后双目失明,辗转病榻长达九年,然而卧病期间,在令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他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把笔作为武器,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新的工作岗位,开始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经典语录
1、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2、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 2000字
1934年,在母亲,妻子以及同志们的帮助下,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终于出版了!保尔高兴极了,他又有了新的革命武器——写作。 6、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今天,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使我油然而生敬意。 保尔被老师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优美句子赏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优美句子赏析1、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文字版 12谁是丧家狗
抢白他,抢白以后老丈人停了下来,已经到了他要锄草的地方,把木杖往地下一插,然后用锄草工具就开始锄草也不理子路,子路怎么表现‘子路拱而立’拱着手就这么站着,一句话不说。就这一个动作就把这个老丈人感动了,算了,你也找不到你老师了,天快黑了,干脆到我家住一晚上吧。把子路请到他家还给他做了黍(蜀)...

香坊区13379516759: 孔子 颜回之死 -
乌姣宝益: 公元前481年,那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末年,鲁国哀公执政的第14个年头.鲁国的一个学者走了.在一片不安静的气氛中,他安静的离开了人世.他,就是颜回. 史记里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孔子哭之恸,曰:...

香坊区13379516759: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2感言 -
乌姣宝益: 因为和卫灵公政见不合,以及与南子的绯闻事件,孔子不得不离开卫国去寻找实现理想的舞台,一路颠沛流离.在十几年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多次陷入绝境,但孔子的心永远是热的.在磨难和困顿之中,孔子到了“六十耳顺”的年龄,他的理想越来越远,针对他的难听话却越来越多,而听到了难听话的孔子却没有丝毫的愤怒.孔子不断地在辟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辟世,而且在这个过程里面,孔子还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境界,六十耳顺.

香坊区13379516759: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观后感
乌姣宝益: 今天中午,我看了中央10套12:35播出的鲍鹏山讲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之一——圣人出世.从中我知道了大圣人孔子的祖辈经历了 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变化.在孔子前,家族是逐渐衰败的.但大家都不相信,那天子呀,就是商汤——...

香坊区13379516759: 在语文课本21课21课中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写出了孔子又怎样的品质 -
乌姣宝益: 两个弟子的志向都很好.子路乐于助人,好善乐施.颜回不居功,只做善事,不求功名.他们都能做到舍己为人,当然就两个人所答出来的意思看,颜回的境界应该略高一点. 孔子则谈的是社会理想,超越了个人人生的范畴.而对老人的关怀、年轻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诚信度等都是考量一个社会的质量的重要参数.老人家胸怀天下,他的志向关涉社会民生,是极其高尚的.

香坊区13379516759: 幼儿园教职工怎么实行绩效考核制 -
乌姣宝益: 仅供参考:为促进本园健康、快速发展,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强化管理,切实提高保教保育质量,特制订以下考核办法,采用总分100分制,教师按每一条认真履行职责. 一、考...

香坊区13379516759: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
乌姣宝益: 修身以德 求知广识 谦虚求教 周游博闻 关爱苍生

香坊区13379516759: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 -
乌姣宝益:[答案] 1.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2.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香坊区13379516759: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观后感500字 -
乌姣宝益: 《孔子》观后感今天,抢先在首影前观看了《孔子》,不能说闷,也没有十分激动,总体上还有点失望,所以要写观后感,真的让我久久不能下笔.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电影《孔子》选择了最为严肃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像一般的电影那样,...

香坊区13379516759: 求一篇600字(孔子是怎样练成的)读后感孔子是怎样练成的 是 鲍鹏山写的 一本书 -
乌姣宝益:[答案] 孔子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先解释一下上面的意思.然后建议你这样的思路来拓展:1.孔子的教育核心主要是四个方面“子...

香坊区13379516759: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乌姣宝益: 1 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2 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解析: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