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六种想,戒贪嗔痴 | 《略论第7课》

作者&投稿:幸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文/扬蹄

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  阴雨

“你有病么?”

“你才有病!你全家都有病!”

哈哈哈…想到这个对话,我笑了。“病”这个字,在现在这个社会并不吉利,人人都避而远之!希望自己健健康康、无病无灾的。然鹅…佛法却教导我们,要把自己当作病人来看待,究竟为何呢?《略伦第7课》如是解答!

把自己当作病者观想,认识到自己是个病人。

我看看书再看看自己——四肢健全,耳清目明,明明是个大好青年,为什么说自己是个病人呢?原来,佛法所说~人生的本质是苦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五蕴织盛。这八苦,无论哪一个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都会感到焦虑、紧张、心神不宁,会出现失眠、内分泌絮乱、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如何没病?

我们要学会认识、观想自己是个病人。不断获得治疗的方案,具备智慧的观照而有能力从不健康的状态走出来,当自己的主人。

把法师当作给我们治病的医生,不断忆念法和法师的功德,进而对法生起信心,以此对治我们的凡夫心。

以前我在街边看见和尚、或是在庙里看见师傅,都是以一种尊敬心来对待。就像尊重普通人一样尊重他们,谈不上恭敬。因为跟我没有任何关系。但在学习之后,看导师的视频、再看导师现在的模样,真的苍老的好多!而在他这段苍老的岁月,我们大家有缘走到了一起,成立了一个班级,一个团体…并且有更多人有缘接触佛法。那导师又得到了什么呢?

我想:我们认真修学,不断培养自己的菩提心。这就是对导师最好的回报吧。

把佛法当作治病的药,珍惜、珍重。

佛法博大精深。如果我们自己修学也许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许会闭门造车、也许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没有有次第、系统性地学习佛法,对佛法的领悟不够深刻,领会也不够到位。

而我们的佛法修学,有目标、有地图、有导师、有伙伴。每一课的内容刚刚好是一周的时长,不多不少。就像药一样,有疗程、有分量。应倍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因缘。

把修行当作治愈病情的过程,通过修习戒定慧,逐渐了解心的本质、断除烦恼。

禅语心灯里有这么一句话,“学佛并不只是祈求佛菩萨保佑、事事顺利。关键是学习佛法的智慧,正视是非得失,宠辱不惊,超然物外。”我们都想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心境。学佛就是要把正见落实心行,了解心的本质,勘破生死现象。

学佛的修行不在于听闻了多少,而在于领会了多少,落实到心行有多少。说再多的佛法,如果没有落实到心行,只是停留在口耳上,那演到后来我还是我,佛法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更别说通过修行来培养一种淡然的心境了。

随时要观想、忆念说法者。

一方面我们要以佛为榜样和修习标准,向佛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要视师如佛,以一颗恭敬心对待佛、学习法,常怀感恩心。

当我们以一颗恭敬心对待法师、对待法,我们对法师和法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通过对照佛菩萨的心行,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断除贪嗔痴,最后三毒痊愈,明心见性。

在自己于法受益后,还要发心利益众生。学佛不仅是为了自己,还要为六道一切众生而修学。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当我们承担责任的时候,能力又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一个档次。学佛也是如此。就像导师所说,“我说《道次第》,收获最大的是我自己,学得最好的也是我。如果没有这个因缘,我可能不会那么认真地学这部论。”

我们学佛,就是要通过修行看清自己的心。具足正知正念、具足慈悲、惭愧等种种善行。

这六种想因果相续、层层递进。应常思常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和视野宽度,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正所谓,“为利有情愿成佛”。

《佛理》篇,纯属个人心得体会

本着学习一点,分享一点的心态,呈现出的是个人对佛理的理解

佛理博大精深,加以个人的想法和同学们在读书会上的经历分享,更加贴近生活

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本人认识尚浅,敬请谅解包容

如有理解不当,欢迎探讨指正

感恩

参考文献:济群法师的《略论第七课》

参考资料:2019.04.11  1组小共修同学们的分享


贡觉县17527725039: 贪嗔痴是什么?怎样去除贪嗔痴?在实践中该怎么做? -
芒采克银: 贪嗔痴即“三毒”,《佛教大辞典》解释如下: 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 二、嗔毒,恚忿之心名为嗔.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 三、痴毒,迷暗之心名为痴.心性暗钝,迷于事理之法...

贡觉县17527725039: 佛家说忌三 贪 嗔 痴 中的嗔死什么意思..还有7情指哪7情? -
芒采克银: 七情为“喜、怒、哀、惧、爱、恶、欲.嗔:指嗔恨心.嗔恨心不段除掉会堕地狱!这个心我们不要有.遇到事物应该尽量想开.佛家讲三毒心.就是贪嗔痴!佛性就被这三毒心所污染

贡觉县17527725039: 请问什么是见思烦恼? -
芒采克银: 1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烦恼有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见思烦恼是执着,尘沙烦恼是分别,无明烦恼是妄想.这三类烦恼,特别是见思烦恼,是我们六道轮回造业受报的因缘.2 见思烦恼是根本烦恼,因为我们有见思烦恼,...

贡觉县17527725039: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
芒采克银: 戒—定—慧——————三摩地戒- 防非止恶定- 一心不乱慧- 简择性相便能熄灭贪嗔痴曾经听过佛光山慧轩法师开示 (禅与戒定慧) 你可email问他. 或看看他的网站. http://venfgs.spaces.live.com/blog/刚好有缘经过...

贡觉县17527725039: 贪 - 如何戒掉贪嗔痴?佛教让人戒掉贪嗔痴,但是很难,有什么好办法啊!
芒采克银: 用布施对治贪心 布施有三种: 1.法布施: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帮助众生 2.财布施... 我们遇到别人给我们难堪、过不去的时候,应该想一想,他还没有砍我的膀子嘛,砍...

贡觉县17527725039: 佛说的贪,嗔,痴是什么?? -
芒采克银: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从而成为欲望.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便会恶语伤人.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无明的产物.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 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贡觉县17527725039: 佛教戒律嗔痴是什么意思 -
芒采克银: 嗔痴(chēn chī ),佛教中贪嗔痴三毒之两毒. 1、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

贡觉县17527725039: 如何戒贪嗔痴 -
芒采克银: 这是佛教修行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可以说,佛教所有的修行都是围绕着它来进行的,没法一一表述.如果你感兴趣,建议从三皈五戒十善开始,这个过程,又是戒除贪嗔痴的初步

贡觉县17527725039: 佛教的“三学”、“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的内涵是什么? -
芒采克银: 1.三学即戒,定,慧三无漏学,对治贪嗔痴,为佛学根本,一切诸宗皆尊此. 2.四谛,即苦,集,灭,道 四圣谛.四圣谛(Cattāri-ariya-saccā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即: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

贡觉县17527725039: 什么是妄想、分别、执著? -
芒采克银: 1 妄想是什麽?妄想就是业障,妄想就是轮回业.2 凡夫一天到晚想东想西、想过去想未来,全是打妄想.3 《地藏经》上讲得清楚,“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4 罪业是什麽?罪业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打妄想.5 学佛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