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人为什么做大岁

作者&投稿:咎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莆田为什么要过两次年呢?~

过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年一次的盛典,在过年期间可以获得一年当中最长的一次假期,可以和家人团聚,可以见到很多久违的亲朋好友。不过,对于莆田人来说,一年中竟然可以过年两次,这是怎么回事?莆田人过年过两次有什么历史渊源呢,他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一个过年的习俗的呢?

莆田从明代开始有一个独特的民俗,过年要做两次岁,即三十暝和初四暝。莆田初四(仙游部分地方为初五)要和大年三十一样,重新过一次大年,规模一样隆重。这是因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岁"。至今,很多莆田人在外地工作的,总是能拖到大年过完上班,尽量拖到大年,以纪念四百多年前这段真实的惨痛历史。
这种特殊的过年方式,无论莆田人在哪里生活工作都会按该风俗,这也是全国唯一只有莆田有这种风俗。
地处闽东南沿海的莆田市,因历史上的原因。农历要过两次年,一般的,过两次年的习俗,原只原“兴化府”,即今天莆田市(四区一县)范围内流行。如今,则延伸到操用莆田话的绝大部份区域,旅居在外的莆籍人士;目前,如今,连在莆田定居、工作的外地人(如许多中铁二局的职工临时人员)也入乡随俗了。

除夕,如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要办理年货,贴春联(一般传统是白额春联,原因单独跟贴说明)。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吃个团圆饭。
正月初一:莆田人称“初一早”,跟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踏青、游春、访友,或参加各类活动;
正月初二:[南峰友情提示:初二莆田人不喜欢亲朋到家访问、本人虽然不在莆田定居,也谢绝朋友在初二这天造访]一般只参加户外的活动,而如果是初一就在亲戚家过夜的,则另当别论;
正月初三:为正常春节假日,可以到朋友家游玩;
正月初四:这是莆田人(绝大多数,个别地方为初五)一年中最大的日子,相当于除夕夜,补过一次围炉,莆田人俗称“做大岁”,除了春联外,一般比除夕那天要隆重、热闹。

正月初五:相当于正常时的正月初一,但现今社会,这一天一般是莆田人春节假日的最后一天,一般正月初六就开始上班了,所以现在不很隆重了。
正月初十至二十:过元霄,与闽南大部份地方,莆田人有闹元霄的习俗;所不同的是,一般没有固定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但热闹程度绝不亚于闽南地区,这也是本人每年均在元霄回乡的原因。
莆田古称兴化,系八闽古府之一,历史上人才辈出,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由莆仙两县组成的古兴化府,进士就超过两千人,是历史上有名的科举名邦。不仅如此,莆仙当地的民俗、文化种类繁多且独具代表性,其中不少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至今,成为莆仙人津津乐道的精神财富。

几乎每年,莆田都有民俗文化被列入非遗项目。近日,省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莆田入选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9个项目涉及四个类别,即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曲艺。分别是梆鼓咚、春节做大岁习俗、贤良港海祭、钱四娘信俗、壶公信仰、兴化米粉制作技艺、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仙游竹雕、仙游彩绘技艺。
春节,对莆仙人来说具有双重的含义,莆仙人更加注重传统意义上春节外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做大岁”。在莆田,过完除夕,正月初四或初五,莆田人还会隆重地再来一次“做大岁”。莆田“做大岁”风俗全国独有,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该风俗将可歌可泣的抗倭英雄史与传统民俗相结合,很自然地将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

我是莆田人,这是因为当初过年的时候,倭寇侵犯莆田。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出烧杀掠抢。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兵到,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岁。
后来,为纪念莆田这一段悲惨的日子,莆田民间和以往一样,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夜“做岁”,时间拖得太长。于是,莆田民间约定将农历二月初四“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围炉),因农历二月农事正忙,若在二月初二才“做岁”并将年三十晚上改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同时将二月初二日约定为正月初二日,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
同是莆田市的仙游县岁时风俗,与莆田市区(原莆田县)又不相同。莆田是正月初四“做大岁”,而仙游县却是正月初五“做大岁”。这是因为那年倭寇攻陷莆田城后,次年冬大举进犯仙游县境,到处杀掠。仙游城内百姓四处逃生,流离失所,无法团聚过年,直至戚继光兵到,倭寇溃逃,百姓才得以重聚团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起,仙游民间便俗定正月初五日,吴宅人吴廷珠(兴化府监军)在抗倭中战死,乡里人为纪念他,定正月初五为悼为日,所以吴宅人有正月初五不“做大岁”的风俗。莆仙地区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岁”的风俗一直沿袭迄今。


春节
春节,是习俗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莆仙一带把正月的初一至初五日称为“五日岁”初一早晨,开门放鞭炮,各家拜神明祖先,祀以线面、烛、炮,礼毕,全家共吃线面,每人一碗,寓祝全家长寿。初二不相往来,不相串门拜年,只有初一日来过者不忌。初三日,各户进行“迎年”,所谓“迎年”,是上年年底有“送年”之例的回应。初四日,在继续“迎年”中,沿有“为菩萨乞草”的习俗:由儿童捧神像,在车鼓队簇拥下,按户募取木柴。下午则有“娘妈请花”,希望能庇其早生贵子。黄昏垒柴木于社庙前,举火燃烧,各户进行接神祀,待柴火烧透,众用长钳争夹未烬之柴速返家中,日“夹火母”希望财如火发。

  你好,莆田做大岁,是福建省 莆田 民间特有的春节风俗,即每年的正月初四、初五,跟大年三十、初一元旦一样重新来过年。
  当年是为了庆祝抗倭胜利,纪念 戚继光 、 戚家军 , 至今还一直是莆田人的传统习俗。莆田人至今不叫“倭寇”而叫“倭贼”。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 莆田市 (兴化府)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

  抗倭英雄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

  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根据史料记载,当时遭到倭寇侵害的还有江苏兴化,据说当时倭寇接到上头命令进犯兴化,但没搞清楚是哪个兴化,就同时进行侵犯。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由来
  《仙游风物》载:“仙游风俗过春节,有初五做大岁的习俗。传说,倭寇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侵犯仙游时,人们逃往乡下、山区避难,没法在家里欢度春节。正月初二倭寇败退后,才返回家园,探望当时未及逃难的亲友。所以仙游民间正月初二有未敢探友之禁忌,初五补做大岁的习俗。其实,倭寇于十一月初七日进犯仙游,十二月初,谭(纶)、戚(继光)之师援仙时,倭寇已大部就歼,残余者已逃散,除夕、初一,仙游人已得安全度岁,无须避祸了。初二探亲、初五做大岁的来历,则是从莆田传来的。据莆人(关)佛心先生《倭祸记》:‘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正月二十九日倭贼弃城去……至二月初二日始尽,县城中之先时逃遁及临时幸免者……相率初二来城探视亲友,遂于初五补行做岁……后因配合春节,就把这习俗提前在正月里实行。因而有正月初二忌不探问,初五举行做大岁的民俗。’莆、仙同郡,仙游因亦传承这习俗,作为抗倭纪念。”

  新编《莆田县志·大事记》载:“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倭寇再度陷莆,同月二十九日晚,府城陷……。”《江口镇志》也有同样的记载。

  《莆田传统文化概论》(谢如明先生著)载:“明嘉靖四十一年底,倭寇进犯兴化府,疯狂杀掠,至正月初一始退。第二天逃难的百姓陆续回家,亲友间互探慰问,并于两天后补做岁。此后,便形成初二为探亡日,忌往来,初四做大岁,胜过除夕,以示不忘倭寇的暴行。”

  据马来西亚《兴化文献新编》143页一文记载,略云:兴化府城(莆田县城)于嘉靖四十一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四更天微明时陷入倭寇手中。倭寇盘据兴化府城两个月,屠杀居民,强奸妇女,抢劫财物,焚烧屋宇,无所不为……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倭寇因城中到处积尸,几乎没有居民,财物焚掠已尽;又听说戚家军将到,才于农历正月二十九日,弃城逃走……。

  莆田县城沦陷在倭寇手中的六十日间,群众各自逃生,彼此生死不明。民间传统的一年一度的春节前夜“除夕全家团圆做岁”,这年却家破人亡。……倭寇逃走后,群众陆续回来,并于农历二月初二日至亲友家探视存亡情况,二月初五日补行“做岁”。因此,从嘉靖四十三年(1564)起,每年就提前以农历正月初二日为探亡期,俗忌到亲友家探视;又于正月初五日再“过年”,俗称“做大岁”,以示纪念沉痛难忘的历史,至今没有改变。(按:仙游县“做大岁”是正月初五日;莆田县“做大岁”则是正月初四日,可见旧志或史料所记,也有出入之处。)

莆田做大岁,是福建省 莆田 民间特有的春节风俗,即每年的正月初四、初五,跟大年三十、初一元旦一样重新来过年。
当年是为了庆祝抗倭胜利,纪念 戚继光 、 戚家军 , 至今还一直是莆田人的传统习俗。莆田人至今不叫“倭寇”而叫“倭贼”。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 莆田市 (兴化府)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

抗倭英雄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

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根据史料记载,当时遭到倭寇侵害的还有江苏兴化,据说当时倭寇接到上头命令进犯兴化,但没搞清楚是哪个兴化,就同时进行侵犯。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由来
《仙游风物》载:“仙游风俗过春节,有初五做大岁的习俗。传说,倭寇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侵犯仙游时,人们逃往乡下、山区避难,没法在家里欢度春节。正月初二倭寇败退后,才返回家园,探望当时未及逃难的亲友。所以仙游民间正月初二有未敢探友之禁忌,初五补做大岁的习俗。其实,倭寇于十一月初七日进犯仙游,十二月初,谭(纶)、戚(继光)之师援仙时,倭寇已大部就歼,残余者已逃散,除夕、初一,仙游人已得安全度岁,无须避祸了。初二探亲、初五做大岁的来历,则是从莆田传来的。据莆人(关)佛心先生《倭祸记》:’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正月二十九日倭贼弃城去 至二月初二日始尽,县城中之先时逃遁及临时幸免者 相率初二来城探视亲友,遂于初五补行做岁 后因配合春节,就把这习俗提前在正月里实行。因而有正月初二忌不探问,初五举行做大岁的民俗。莆、仙同郡,仙游因亦传承这习俗,作为抗倭纪念。”

新编《莆田县志·大事记》载:“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倭寇再度陷莆,同月二十九日晚,府城陷 。”《江口镇志》也有同样的记载。

《莆田传统文化概论》(谢如明先生著)载:“明嘉靖四十一年底,倭寇进犯兴化府,疯狂杀掠,至正月初一始退。第二天逃难的百姓陆续回家,亲友间互探慰问,并于两天后补做岁。此后,便形成初二为探亡日,忌往来,初四做大岁,胜过除夕,以示不忘倭寇的暴行。”

据马来西亚《兴化文献新编》143页一文记载,略云:兴化府城(莆田县城)于嘉靖四十一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四更天微明时陷入倭寇手中。倭寇盘据兴化府城两个月,屠杀居民,强奸妇女,抢劫财物,焚烧屋宇,无所不为 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倭寇因城中到处积尸,几乎没有居民,财物焚掠已尽;又听说戚家军将到,才于农历正月二十九日,弃城逃走 。

莆田县城沦陷在倭寇手中的六十日间,群众各自逃生,彼此生死不明。民间传统的一年一度的春节前夜“除夕全家团圆做岁”,这年却家破人亡。 倭寇逃走后,群众陆续回来,并于农历二月初二日至亲友家探视存亡情况,二月初五日补行“做岁”。因此,从嘉靖四十三年(1564)起,每年就提前以农历正月初二日为探亡期,俗忌到亲友家探视;又于正月初五日再“过年”,俗称“做大岁”,以示纪念沉痛难忘的历史,至今没有改变。(按:仙游县“做大岁”是正月初五日;莆田县“做大岁”则是正月初四日,可见旧志或史料所记,也有出入之处。)。

当年是为了庆祝抗倭胜利,纪念 戚继光 、 戚家军 , 至今还一直是莆田人的传统习俗。莆田人至今不叫“倭寇”而叫“倭贼”。

这是祖宗留下来的传统

习俗


莆田的风俗有哪些
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用红纸来写春联是一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家家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有不吉利的嫌疑。但在莆田正因为有这段倭寇侵害的历史的缘故,莆田境内却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风俗。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

莆田人为什么大年初4还要过大年
主要是因为当年日本倭寇入侵莆田的历史遭遇改变了春节的风俗。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继光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

莆田有什么特别的风俗习惯?
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探亡日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

莆田人为什么有钱?
你好,莆田做大岁,是福建省 莆田 民间特有的春节风俗,即每年的正月初四、初五,跟大年三十、初一元旦一样重新来过年。当年是为了庆祝抗倭胜利,纪念 戚继光 、 戚家军 , 至今还一直是莆田人的传统习俗。莆田人至今不叫“倭寇”而叫“倭贼”。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

放暑假离开学校要离开两个月,怎么样不让蟑螂靠近我的衣柜和桌子。额...
关键词:兴化语言,民俗,莆田人性格,形成原因一莆仙独特民俗:作大岁莆仙地区“风俗好尚,有东周齐鲁遗风”。在历史上,莆仙地区是“衣冠南渡,如有闽者八族”的聚集地和扩散地之一。所以,在莆仙民间蔚成了几千年来多姿多彩的传统风俗。至今在莆仙民间仍遗存着十分独特的风俗,如大年三十不说脏话,怕不吉利;晚上得...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于是人们在哀悼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选择一个折衷的办法,那就是在刚贴的白联上覆盖上大红春联,将白联露出一截,表示心有余哀。这也是莆田特有的白头春联的由来! 后来,为了纪念莆田这段悲惨的历史,莆田老百姓除了和以往一样在农历十二月三十夜过除夕,还约定把农历二月初四补"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并将称...

莆田隆兴村过年的风俗
民间传说,孩子们可用压岁钱抵制“年兽”的伤害哦。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

闽南过年的习俗
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小学五年级语文寒假作文,把家乡最有特色的新年民俗活动介绍。_百度知 ...
他说:“这是时代改变的结果,年长的福州人不应固执己见,在以和为贵的原则下,我们应顺应时代作出适当的调整。” “做大岁”和“白额春联”福建莆田特有的过新年风俗 莆田市辖的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只称兴化。兴化人家俗例,从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开...

下面那个查查写写 怎么做呀
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根据史料记载,...

沙依巴克区13879117633: 莆田特有的春节习俗(做大岁和白额春联)
堵录前列: 1、莆田市辖的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只称兴化.兴化人家俗例,从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开始,亲友登...

沙依巴克区13879117633: 语文莆田习俗在我们莆田市,有两次过大年,初四和初五再过大年,还有
堵录前列: 做大岁,即每年的正月初四、初五,跟大年三十、初一元旦一样重新来过年,莆田特有风俗,当年是为了庆祝抗倭胜利,纪念戚继光、戚家军,至今还一直是莆田人的传统...

沙依巴克区13879117633: 莆田民间传统节日 -
堵录前列: 莆田民间节日的奇特习俗“做大岁” 莆田民俗,正月初四夜,要跟除夕夜一样过,名曰:做“大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

沙依巴克区13879117633: 为什么莆田市过两次大年 -
堵录前列: 地处闽东南沿海的莆田市,因历史上的原因.农历要过两次年,一般的,过两次年的习俗,原只原“兴化府”,即今天莆田市(四区一县)范围内流行.如今,则延伸到操用莆田话的绝大部份区域,旅居在外的莆籍人士;目前,如今,连在莆田...

沙依巴克区13879117633: 在我们莆田市,却有两次过大年,即初四和初五再过大年,还有初二不串门的习俗,这是为什么呢? -
堵录前列: 因为明代嘉靖四十一年,倭寇侵犯福建,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由于次年正月廿五日,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兵到,莆田城才得以光复.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一段悲惨日子,约定多次,最终决定在大年三十晚上“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做大岁”.同时将二月初二日约定为探亡日,不互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

沙依巴克区13879117633: 莆田有哪些风俗习惯
堵录前列: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莆田市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

沙依巴克区13879117633: 哪个地方会过两次年? -
堵录前列: 莆田,每年在过完春节之后,正月初四又会过一次“过大岁”,这相当于他们过了两次年,但后面这个"过大岁"的意义却不比一般. 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出烧...

沙依巴克区13879117633: 有谁知道莆田历史典故啊?
堵录前列: “大年三十过一个年,正月初四再过一个年,莆田这种五天内过两个大年的习俗在福建省独一无二.”莆田地方志委员会主任林金岱骄傲地说.除了年三十晚上和正月初一...

沙依巴克区13879117633: 莆田今年为什么大年初四才过年? -
堵录前列: 原因是:很久以前遭受倭寇的侵犯正好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初一是没的过的,初二回来收尸体所以初二不能到亲戚家,初三收拾家物(不然很乱)初四再过大年(补大年三十)初五游春

沙依巴克区13879117633: 为何莆仙初五要过大年? -
堵录前列: 这是跟莆田市过去的历史有关系的,问问你们的父母,他们都知道的.或者你可以去下载《走遍中国》之莆田系列,里面也有具体介绍的.当然我也可以此简单地解释一下:以前日本倭寇从福建沿海等地登陆,莆田人民为了抵抗他们,死伤无数而这期间正好是中国各省市过除夕和正月初一拜年的日子.由于大家都沉寂在悲伤的气氛中,所以就有了初二不串门的习俗(对了,也只是莆田的春联上有一块白字的原因了.)而到了初四这一天人们才开始庆祝属于我们莆田人民的春节!以上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你去下载《走遍中国》之莆田系列.谢谢!做莆田人,讲莆田话,弘扬莆田精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