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籍现代为什么不沿袭传统的从后往前印?

作者&投稿:党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 古代书籍与现代书籍的区别~

古代书籍有古典风韵,而现代书籍比较死板

因为书写材料不同。
早先人们用竹简书写,竹简一片很窄,所以只能从上到下写好了再编连成册。 后来用帛、用纸,不过还是沿袭从上而下书写的习惯。直到近代,受西方书写习惯影响,才普遍采用了从左到右的书写方式。 具体可参看钱存训《书於竹帛》。

传统的也没有从后往前印啊! 过去是竖排从右向左读,中国古文正规的书写方式是:竖书成行,自上而下写满一行后,再自右向左换行。由于汉字的特点,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竖排成行;同时,汉字也并一定非竖写不可,同样可以横写,既可以自左而右,也可以自右而左横排成行。在历史上,除正规的竖写方式之外,偶而也见有横写的,例如对联中的横幅必须横写。 最早提议汉文横书的是陈嘉庚先生,那是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陈嘉庚正式向大会提出了中文书写应统一由左而右横写的提案。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首次采用把从上到下竖排版改变为横排版,并刊登一篇题为《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的文章:“我们认为现代中国报刊书籍的排版方式,应该跟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它的需要而改变,应该跟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中国文字的横排横写,是发展趋势。”著名学者郭沫若、胡愈之等也很快撰文指出文字横排的科学性,称人的两眼是横的,眼睛视线横看比竖看要宽,阅读时眼和头部转动较小,自然省力,不易疲劳,各种数、理、化公式和外国的人名、地名排写也较方便,同时还可提高纸张利用率。《光明日报》率先实践后,到1955年11月,中央级17种报纸已有13种改为横排。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至此,全国响应。 从竖到横的排列阅读,对中国文字的书写方式是个极大的变革。有人专门搞了一次专项实验:挑选10名高三优等生,分男女两组,让他们阅读从同一张《中国青年报》上精心选择的抒情短文。结果差距明显:横排版的阅读速度是竖排版的1.345倍。有人开玩笑说,直到汉字改为横写,我才知道自己的眼睛原来是横着长的。还有人调侃,人家西方人的文字是横写的,读者一边阅读一边摇头,意思是在说“不对,不对,不是这样!”,因而才有否定前人,独树新解的创新意识;中国的古是竖写的,读者读者一边阅读一边点头,意思是说“对,对,就是这样!”,因而才有迷信前人,墨过成规的保守意识。 上述说法都有几分道理,也正好被某些民族虚无主义者用来作为攻击我们祖先的把柄,所谓我们的祖先笨到都不知道自己的眼睛是怎么长的。因此有必要为古人分辩一二,否则,让那些骂祖宗的声音天天刺人耳膜,岂不是失责吗? 前面提到郭沫若先生撰文指出文字横排的科学性,大有跟风之嫌,郭先生本人是研究古文字的大家,仅在汉文横排己成定局的时刻凑上一嘴,为之助阵,却并没有见到郭先生仔细分析古汉文竖写原因。以郭先生的影响,如果当初能够科学地全面地分析古文竖写和现今改为横排的原因(本人孤陋寡闻,未见相关资料),那么就不会为民族虚无主义者留下把柄了,至少在汉字书写方式上如此。 抛开排版印刷不谈,仅就汉字的书写来说,汉字是最适合竖行书写的。在竖行书写的方式下,汉字写起来流畅连贯,有一气呵成之势,横行书写则容易出现停顿现象,难成气势。所以,书法作品大都是竖行书写的,偶见横行作品,其艺术性也往往比不上竖行作品。其中的原因是,汉字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适合竖行书写的特点。汉字由横、竖、撇、捺、折五种基本笔画组成,这些笔画互相交错进行二维布置。写汉字时,总是由左角或上面起笔,收笔处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右上角补上一点,或向右上提笔带出弯钩,这类字适合在右边横着写下一个字,但其仅占汉字的少部分;另一类是在右下角或下面收笔处,或者收笔于中间,这类字适合在下面竖着写下一个字,占汉字的大部分。这里所说的仅是汉字适合竖行书写的原因,汉字竖行书写是历史原因决定的。抛开历史谈科学性,就像嘲笑秦始皇不坐飞机一样无理。 现今被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钟鼎文)。甲骨和钟鼎都不是正常的书写材料,前者只是刻上卜辞用来占卜吉凶的,后者则是写有铭文的器物,而真正的书写材料是专用于写字以记事或记言的东西。日常经验告诉我们,人们总是按照习惯行事的。由于甲骨文和金文大都是竖行书写,说明当时人们习惯于竖行书写,而这种习惯则源自当时的正常书写工具和材料。根据竖行书写的习惯,我们有理由推测,至少在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形成完善熟练的书写技术体系。这样书写体系就是,用刀子作书写工具,用竹片或窄木板(条)作书写材料,用小刀在竹片木板(条)上刻划出字迹。 我们更有理由推测,我们的祖先从开始使用符号记事记言之初,就是用刀子在竹片木板(条)上刻划文字的。因为刀子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被发明出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之一,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工具,竹片木板则是先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可或缺的东西。所以,我们的祖先就很自然地尝试用刀子在竹片木板上刻划图形符号以帮助记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图形符号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规范统一,也就能够记录更加复杂的事情,最终形成完善的文字系统,同时,在竹片木板上刻划文字的方法也就习惯成自然,技艺也更加熟练,从而发展为成熟的书写方式。孔子编著的《尚书》主要内容是古代文告,年代最早是《尧典》和《皋陶谟》两篇,文字古奥,少见孔子时期的语言特征,说明两文不是口头传诵到孔子时代的,而是书写抄录流传下来的。 用刀在木板上刻字,必然要求用力压刀,这就出现固定木板的问题。有人会说,把木板放在桌子之类的东西上不是能更好地固定吗?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第一,古时候只有相当于现今茶几一类的矮桌子,是吃饭专用的,桌子的多种用途是很晚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第二,用刀刻写要求很高的技艺,因而是由专业的刻写匠,即刀笔吏来执行,而刀笔吏的地位很低,不太可能配备桌子供书写;第三,刀笔吏要随时随地准备记录,更不太可能随身带上书写用的桌子。因此,刀笔吏们固定木板只能靠自己的身体来解决,不外乎两类方式:一是单靠左手握牢木板,二是左手在身体其它部位的协助下固定木板。 先分析第二种固定木板的方式。这时要求木板比较宽大,大概需二尺见方,以便将木板一端抵在腹部,左手挤压另一端,从而固定母好木板,腾出右手刻画。这样的木板能够刻写大量文字,从左至右可以刻写下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字,自然可以横行书写的。古人可能尝试过这种方式,但出于以下几种原因而放弃了:一是由于刻写费时费力,要求古人用以记事的文字要少而精,记录一件事不过用字几十个而已,宽大木板容量多,因而造成若多事一板则有不便,若一事一板则大量浪费的弊端。二是,要保证刻写时木板不致裂开,木板就相应要厚一些,也就笨重一些,携带不便。三是,当刻写到木板下半部分时,由于大靠近腹部,既使不上劲儿,又使人感到拘束难受。 第一种固定木板的方式,只要裁减木板宽度到一定程度即可。古代刀笔吏们自然经过尝试把宽木板改为窄木板,就可以拿在左手掌中握牢,这样的窄木板大概宽四寸左右,长二尺左右,这就是“牍”。牍既可以横持也可竖持。如果横持牍片,由于刻写文字的地方必须位于掌心才方便用力,刻写时两手掌心相对,双臂夹角小,显得特别别扭。只有竖持牍片,双臂呈垂直状,才显得舒缓大方。如此以来由于牍片较窄,横写只能刻写不足十个字,造成不方便,只有竖行刻写才比较合适。 综上分析,宽木板或横持牍片是容许横行书写的方式,但均因不便而被古人放弃,剩下的只有竖持牍片,从而决定,古汉文书写方式必然是竖行书写。 从牍片的面积来计算,每片牍大概能写下一百多个汉字,基本上满足一般记事记言的需要。但如果一次记录的太多,用到多片牍片,不很好地装订起来就会散乱,为以后的阅读带来不便,而牍片又的确存在着不便装订的缺点。若把牍片装订起来,大概只有在一侧打孔然后用细皮条或绳子或铜环穿起来,但牍孔边缘与装订物之间互相摩擦严重,容易磨损。 因此,古人想出了再把牍片简化成简条的方法。简条容易编系成册,用耐磨损的细皮条分别拴捆简条两端,从而把许多简条连成一体,很方便卷折,卷折时皮条与简条之间摩擦较少,因而长久耐用。尤其重要的是,只要简条数量合适,卷起来的简册正好能握在掌中,左手可以极其牢靠地握住简册,以便于右手用力刻写。简册的另一大方便之处是便于携带,一个刀笔吏随身可以携带多个简册,足够他写上几天的。这样,古人就找到了两种用于正常书写的材料——牍和简册,记录时字数少时用牍,字数多时用简册。 如果古人仅仅使用牍的话,竖行书写时既可以自左向右换行,也可以自右向左换行。相对说来,向右换行更好一些。因为,首先单个字是的书写顺序是自左向右的,如果顺序相反,那么先写出的部分就会被刀(笔)尖遮住,从而导致不容易把字写漂亮。其次,向右换行就会把最先写成的竖行留在左边,就不会被持刀(笔)的右手遮住,方便查看前文。问题是古人为什么放弃比较自然的向右换行的方式,却最终采用了向左换行的方式呢?这实际上由简册的特点决定的。 或许又会问,既然有了简册,是不是可以在简册上横行书写呢?答案是否定的。第一,即使古人想到在桌子上写字,简册不容易固定在桌子上,从而导致无法刻写。第二,横行书写就要求左手横握简册,与横持牍片道理一样,不便于刻写。因此,古人们只有像用牍片写字一样,左手竖握简册,右手持刀(笔)在一特定简条上外侧一面刻写,如果在内侧刻写,则不易固定正在写字的简条。 在简册上写字换行方式不外乎向右换行和向左换行两种方式。先分析向右换行方式下的一些基本特征,这时就要求简册自左向右卷起,以便刻写时把简册向左卷,使正在刻写的简条位于左手掌心处。简册的卷动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写满字的简条直接从左手腕处向左卷出,这样卷出的简条数量较少时还可以,但数量一多,卷出的简条受到左腕的阻挡不能自然下垂而顷斜翅起,使得不容易握紧剩余简条,而且前文部分左腕外侧,要想查看则必须倒手,很不方便。二是把写满字的简条直接卷在左手掌中,这样首先就导致前文被压在掌中,不方便查看;更为严重的是,当写满一圈后,外层简条或者由左手指端卷出,或者再折叠卷入手中,都存在不方便查看前文的弊端。也就是说,无论简册如何卷动,在向右换行的书写方式下,都方便查看前文。这还仅是用刀作笔的情况,当毛笔出现以后,更不可能把简册直接在左手中卷动,否得会搞坏墨迹未干的字。 向左换行要求简册自右向左卷起,写满字的简条可以很方便地在左手指端处卷出,要查看前文时只需持刀(笔)的右手手腕抬起卷出的简条即可。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古人向左换行的书写习惯。为了统一书写形式,在牍上也采用向左换行的办法。 有人或许又会说,纸发明以后,古人为什么不改为横行书写呢?这是习惯问题,而且在大量引进西方文化之前,竖行书写并没有太大不便,人们自然也就不会考虑改变习惯适应新形式。不信你把习惯用右手改为左手试试,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综上所述,以刀为笔、以简册为书写材料的书写特点,决定了中国古文竖行书写向左换行的方式,这是不科学吗?


中国的书籍现代为什么不沿袭传统的从后往前印?
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首次采用把从上到下竖排版改变为横排版,并刊登一篇题为《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的文章:“我们认为现代中国报刊书籍的排版方式,应该跟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它的需要而改变,应该跟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中国文字的横排横写,是发展趋势。”著名学者郭沫若、胡愈之等也很快撰文指出文字横...

为什么很多优秀的古典名著,在现代没有市场?
现代社会其实也有很多非常好的书籍,现代人不喜欢看古时候的书籍其实并不是因为以前的书籍不优秀,而是很多人不喜欢看文言文的书,他们习惯于看白话文的书籍。而且像是四大名著和《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等书籍在国内的销量和还是很好的。只能说古代书籍比较有限,现在的书籍内容非常的多,供我们选择...

为什么四大名著都是在古代 ,现代为什么出不了名著了
并不是现在没有名著啊!四大名著是在明清时期提出来的,并不是现在,在中国小说兴起于明清,所以四大名著集中在明清时期。现在作品中也有名著。名著的定义是 (1)有永恒的主题;(2)有经典的人物形象;(3)有较高的艺术价值;(4)能够经过时间的考验;(5)有一定的知名度;(6)不仅具有流行性...

为什么书籍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书籍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中的确有些许下降,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书籍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已经减弱。书籍在传递思想、启迪智慧、提高素养等方面,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爱书人来说,书籍就像是好友和指南,总能够为他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思想和灵感;而对于不爱书人来说,书籍则是一种未曾体会过的另...

关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历史(现代史)的书有哪些?
本书简介:1、上限是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下限是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这两件事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重大事件。1949年以后则属于中国现代史的范畴,不纳入本教材的叙述范围。2、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谓半殖民地,从国家地位角度而言...

为什么中国现代产生不了红楼梦这样的作品了?
为什么中国现代产生不了红楼梦这样的作品了?《红楼梦》《西游记》等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这类书籍如今无论是翻拍成为电视剧还是解读的文章,都会引起大量的观众以及读者,而很多读者在阅读完这些书籍之后,就是会产生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现在没有这种影响的书籍面世?其实这个问题是多方面的,不是一个...

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书籍有哪些?
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围城》:现代作家钱钟书所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书籍代表了中国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和文化等不同领域的经典之作,它们对中国近代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资源。

现代性的中国面孔图书信息
现代性的中国面孔是一本由著名学者李欧梵和季进联袂撰写的著作,它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面貌。这本书由中国最具权威的出版社之一——人民日报出版社发行,于2011年8月1日首版推出,其版本为1,共计288页,内容丰富且深入。字数虽然未在文中提及,但可以想象其详实的论述必定蕴含着丰富...

中国现代设计的诞生图书信息
17.8厘米和2厘米,整体尺寸适中,方便阅读和存放。整本书的重量为481克,考虑到内容的丰富性和纸质,这样的重量控制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过于厚重,也不会显得轻飘飘,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对于对中国现代设计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和深入学习的宝典。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籍装帧内容简介
书籍装帧,作为一门源远流长且富有创新性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中。自古以来,随着造纸与印刷术的精湛技艺,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独具民族风格和审美特色,它既是书籍内容的延伸,又是设计者智慧的结晶,具备独立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灵魂。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兴起始于清末民初,受到了新文化...

兴庆区17226581682: 文字横排与竖排两相对比,各有什么优缺点? -
卞浅葛山: 1.文字横排是我们常用的排法,也习惯的横排方式来阅读; 2.文字竖排常见于古书,是古时用竹简记录文字传承下来的方式; 横排优点:字数多适合横排适合,现代文化也是横版为主,阅读方便. 竖排优点:字数少,可以用竖排,或者古书,古代文化可以用竖排来增强古韵.比如诗歌、佛书、相书等.如果你是一本企业宣传画册,则选用横版,只要配合得当,也会给人意想不到的创意视觉效果.如想了解更多请关注--印吧云印刷知识栏目

兴庆区17226581682: 书籍不断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
卞浅葛山: 书籍作为知识,文化的载体,必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演变. 将来的书籍容量更大,形式更丰富,更便于携带.

兴庆区17226581682: 电子书取代传统书的利弊 -
卞浅葛山: 电子书的利:信息量大,查找方便,成本较低. 电子书的弊:适用于浏览不利于精读,不利于评点. 传统书:利于收藏.有很多书需要一读再读,并且书本本身也具有收藏价值.(如古书缮本) 书本的交流与传递是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方式之一. 传统书的弊:不利于保存、查找、收集.其成本过高,实物嘛,不方便啦.

兴庆区17226581682: 书籍装帧的演变受到哪些原因制约 -
卞浅葛山: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是人类智慧积累、流传与延续的媒介.书籍作为信息的载体,忠实地为人们记载、传递着知识、理念、情感,而人们对书的珍视推崇之情更是亘古不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兴庆区17226581682: 随着电子书籍的发展,我们传统的书籍会从此消失吗 -
卞浅葛山: 不会吧、 还是有人喜欢看书的, 电子书其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老年人就不会去看啊、 我也喜欢拿书看的,电子书看的对眼睛不好

兴庆区17226581682: 中国古代书籍竖向排列,因此后人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便会点头,而西方书籍由于是横排,后人读的时候则 -
卞浅葛山: 中国古代书籍竖向排列,是因为古代用竹简的缘故.西方用的是羊皮,横向书写方便.启示就是,传统是很难打破的.

兴庆区17226581682: 古代和现代的书都是怎么来的?
卞浅葛山: 古代:从东汉蔡伦造纸开始,这千百年来造纸并没有发证根本的变化,都是:制浆(蒸煮等)--漂白--抄纸---干燥---成纸. 只是现在自动化程度高,早就代替了手工生产,质量上大部分都是现代的好,但是比如宣纸等特殊的纸种还是手工的质量...

兴庆区17226581682: 我国古籍装帧形式的演进?有何优缺点 -
卞浅葛山: 演进形式以及优缺点: 卷轴装 在纸张发明之前,书用简帛制成.竹简缀连在一起,成为一卷.称为简策装. 纸张发明后,仍然延续了简帛的风格.最早出现的装帧形式是“卷轴装”.这种装帧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现在的书法和绘画有时候也...

兴庆区17226581682: 为何现在再也没有如易经论语道德经一样的书出现呢 -
卞浅葛山: 一方面人类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由于时间不长而有限,另一方面中国人重视传承历史传统所以新的经典很少出现.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现代的经典

兴庆区17226581682: 请教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及特点等问题 -
卞浅葛山: 我国的小说源远流长.“小说”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我国小说的萌芽,可溯至上古劳动人民的口头传说与远古神话.这部分遗产主要记载和保存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中.先秦两汉时期,“小说”一直不能登上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