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封禅泰山的时间大约在?

作者&投稿:诺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秦始皇是怎样封禅泰山的?~

秦始皇一行先到峄山,在山上立石铭记秦的功业,向齐鲁士人明确展示秦朝的千古功勋,表示自己在功业上已具备封禅资格,不至于重蹈齐桓季孙之覆辙。
秦始皇的峄山之行是其封禅泰山的序曲。之后秦始皇才来到泰山脚下,召集齐鲁儒生博士70多人,商议封禅大典的具体仪式。
有的博士告诉秦始皇,所谓“封禅”,就是在泰山顶上祭天,在泰山脚下祭地。前者叫封,后者叫禅。然而又说,帝王上泰山顶上祭天最好不要坐车,非坐车不可,也要用蒲草裹起车轮子,以免辗坏山上的一草一木,才表示得出对泰山的敬重。
这显然只是上古时代祭祀山神或祭天仪式的缩影,与秦始皇利用封禅展示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期望值相差很远。
秦始皇一气之下,不许儒生们参加祭典,自己带着亲信大臣们上了山。沿途不好行车的地方,就砍树伐草,开山凿石。他心想:“我倒要看看泰山的神其奈我何?”
秦始皇的封禅大典分两步进行,首先劈山修路,从泰山之阳登上山顶,封禅泰山后,秦始皇即命丞相李斯在泰山摩崖处刻下功德铭石。“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是为封礼。向天下表明秦王朝具有封禅资格并实现了这一旷世大典。
秦始皇封禅大典后不久,天色突变,乌云滚滚,眼看就要下大雨。有人说泰山山神发怒的时候,就有乌云黑雨,山洪暴发,人畜都要冲走。
秦始皇也以为得罪了山神,拔腿就往山下跑,手下一批人也紧跟而逃。这伙人刚刚跑到五松亭这个地方,只听得一声惊雷,瓢泼大雨就劈头盖脸地下来了。秦始皇养尊处优惯了,休说山洪,这场大雨就淋得站立不住,眼看要被冲下山去。
正在危急时候,秦始皇忽然发现路边有一棵大松树。这位不可一世的大皇帝,赶忙双膝跪在树前,两手死死抱住树干,口中念念有词,哀求树神保佑。
雨下得快收得也快,不久就停了。秦始皇还真以为树神在护驾,于是就加封那棵救他的松树为“五大夫松”。

这是由泰山的特殊位置和悠久文化所决定的。其一,古人崇拜东方、苍天、太阳、高山,而泰山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在那里既能第一时间看到太阳升起,也便于皇帝与天近距离的沟通;其二,泰山地处黄河流域下游,这一带在远古相对比较发达,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代皇帝通过效仿先人封禅泰山,宣扬自己的丰功伟业,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提升自己的历史份量。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用《管子·封禅》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后经司马迁确认,有十二位远古帝王曾先后封禅泰山,他们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氏、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对此,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书虚》中也有记载:“为王太平,开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可见,早在远古时期,泰山封禅就已经成为圣明帝王所必须举行的国家大典。这些远古帝王,要么是华夏祖先,要么是明君贤主,都为中华民族做出过卓越贡献。在后来的皇帝们看来,能够重温远古帝王的光辉历程,能够在泰山封禅方面与之并驾齐驱,绝对是一件无上荣光的事情。封禅活动是封建帝王为了巩固皇权、统一思想、粉饰太平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帝王通过封禅、朝拜、祭祀泰山,无不是借此树立自己的至尊地位,证明自己的横空出世,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正是由于历朝历代帝王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泰山封禅在中国封建王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并成为每一位皇帝毕生追求的大事。残暴的秦二世胡亥,妄图通过此举亲身体验父亲当年的威风,挽回国家败落的颓势,结果还是因为自身无道,最终成为亡国之君。相比之下,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参加泰山封禅,却照样能够成为“千古一帝”。其实,真正的有德之君是不需要这种劳民伤财的“噱头”的。

公元前219年,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带着群臣,雄心勃勃的向屹立在东方的泰山进发。据记载,由于山路难行,当年秦始皇坐着羊拉的车登上峄山。秦始皇征召鲁国儒生,商议封禅的礼仪,儒生们说,封禅礼仪很简单,但对泰山要特别尊重,车轮要用蒲草包裹起来。秦始皇听后觉得很怪异,认为自己受到了捉弄,于是斥退儒生,排开仪仗直登泰山。没有统一的文字,便没有统一的文化,没有统一的文化,便没有统一的国家,当年,秦始皇登上泰山,突发奇想,他要把自己的统一功德流传千古,于是,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载负着统一全国的赫赫功德,便深深的镌刻在象征永恒的泰山石上,由秦丞相李斯亲笔撰写的中国名山碑刻之祖,在泰山极顶耸立起来。

前219年...

一、何以封禅

  封禅泰山起何时何人,《史记·封禅书》《论衡》和《韩诗外传》等典籍均记载了自炎帝 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实,可知这种典礼是远古时代活动在泰山周围的部落或氏族自然崇拜的原始祭天仪式。春秋时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欲行封禅之礼,被名相管 仲以祥瑞不现即天帝不承认而阻止;鲁之季孙氏亦有泰山之旅,结果被孔子所讥,理
8月,三星与您激情奥运 星迹争霸 激情竞技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无限下载MP3你作K王

由是资格不够。可以说,此时的封禅泰山至少已成为齐鲁士人心目中一统天下 的帝王所行的国家大典。也就是说代周而帝的统治者必须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方可得到天帝的认可,成为天下新的君主。这种理论起码已成为齐鲁大地共识,得到齐鲁士大夫的认同 ,寄托了他们渴望统一,渴望天下共主再生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

  泰山封禅说为何被秦始皇所接受并如何付诸实践的?这要先从秦国历史谈起。秦国的祖先不同于其他诸侯国,而是直到秦襄公七年即公元前771年,始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侯 。至秦缪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但直到孝公时代“秦 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会盟,夷翟遇之”。孝公认为“诸侯卑秦, 丑莫大焉”,遂下决心变法图强。武王曾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 室,死不恨矣”。这种被东方诸侯国卑视的遭遇深深埋藏于历代秦国统治者的心里,成为他们励精图治、蚕食诸侯、最终兼并天下的动力,也成为拥有天下后发泄 私愤、炫耀功绩的必然选择。因此,秦始皇得天下后,一方面企图毁灭所有的鄙视自己的痕迹。“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发 泄多年来沉积在胸中的被诸侯鄙视的窝囊之气,也开了后代统治者消除异己文字之先例。另 一方面,厚积勃发,以十倍的热情注重形式上的炫耀,否则,无以称成功,传万世。这就是秦始皇统一不久便热衷于封禅典礼的历史的和心理的基础。

  我们再从宗教祭祀的角度来看,自三代以来,祭祀天帝的权利逐渐成为帝王的专利和标志。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秦国的历代统治者深谙此道,正是沿着 军事和祭祀两条战线进行统一全国的事业。早在秦襄公被封为诸侯不久便开始了争取天帝祭 祀权利的过程。他自以为承继少昊氏神灵,于公元前770年设置西峙祭祀白帝。据司马贞考证:“峙,言神灵之所依止也。谓为坛以祭天也”。司马贞认为“秦是 诸侯而陈天子郊祭,实僭也,犹季氏旅于泰山祭”。正如司马迁所言“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峙用事天帝,僭端见矣”。而后,秦宣 公立密峙于渭南,祭祀青帝(前674年),秦灵公在吴阳置上峙祭祀黄帝,置下峙祭祀炎帝。也就是说,伴随着秦发展的进程,其统治者争取祭祀天帝权利的步伐亦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秦始皇的秦山封禅正是实现了自秦襄公以来的历代君主企图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祭祀天帝的梦想。

  泰山封禅是如何被秦始皇接受的,史无明确记载。但与封禅说有关的五德终始说的西行却有 明确的记录,“及秦帝而齐人奏之”。秦始皇欣然接受并按照秦 代周而应为水德的理论,整理了新生的秦帝国的政治社会制度,色尚黑,民为黔首……可 以说,五德终始论为秦始皇认识和了解齐鲁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也为泰山封禅说打开了通 向秦帝国的大门,而后便有了封禅泰山之举。关于二者的关系 ,顾颉刚先生认为,“同出于一个目的,就是受命的天子得到他的符应;不过得到了符应之 后,五德说希望他走出制度,封禅说希望他到泰山上祭天”。今 人黄松先生亦认为封禅说是以五德终始论为依据的。我们同意两位先生的结论。在一定意义可以说封禅是形式,五德终始论是内容:后者通过前者而体现,前者由于后者而充实。它们互相依存,共同承担了秦始皇拥有天下的理论依托和礼仪根据。

  二、完成封禅

  关于秦始皇封禅泰山的过程,《史记·封禅》书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秦始皇即帝位的第三年 ,就率文武大臣开始了千里东封泰山。秦始皇一行先到峄山(今山东邹城市境内),在山上立 石铭记秦之功业。向齐鲁士人明确展示秦朝的千古功勋,表示自己在功业上已具备封禅资格 ,不至于重蹈齐桓季孙之覆辙。秦始皇的峄山之行是其封禅泰山的序曲。

  之后秦始皇才来到泰山脚下,召集齐鲁儒生博士70多人,商议封禅大典的具体仪式。有的博士告诉秦始皇,要用蒲草将车轮子包起来,以免损伤山上的一草一木。然后扫地而祭,用其 简易。这显然只是上古时代祭祀山神或祭天仪式的缩影,与秦始皇利用封禅展示其“席卷天 下,包举宇内”的期望值相差很远。结果只能是秦始皇遂贬退诸儒士而不用,自带文武大臣上泰山封禅。这恐怕是秦始皇接受五德终始说以来秦文化与齐鲁文化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第一 道裂痕。

  秦始皇的封禅大典分两步进行,首先辟山修路,从泰山之阳登上山顶,“立石颂秦始皇帝德 ,明其得封也。”是为封礼。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其一,歌颂秦帝之德而非单纯的功业,承继了西周以来的以德配天说;其二“明其得封也”,向天下表明秦王朝具有封禅资格并实现 了这一旷世大典。

  从泰山之顶下山,“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天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 也”是为禅礼。亦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禅礼主要采用秦国在雍祭祀天帝的形式,一方面这是秦始皇斥退儒生后无可奈何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秦始皇自信心乃至自负的体现;其二 ,所用之礼“皆秘之”,恐见笑于齐鲁儒生,又是其自信心不足乃至自卑的表现。这恐怕也是多年来秦国历代君王因东方鄙视所形成的潜意识的体现。

  从秦始皇的整个封禅过程可以看出,他对封禅所代表的齐鲁文化存在着深深的矛盾心理,且 走过了一段自谦、自信、自负、自卑的心路历程。先是十分虔诚地邀请齐鲁儒生商议封禅大典的具体仪式,最后又粗暴地斥退了他们,自作主张地举行了封禅之礼。一方面充分体现 了秦文化的功利主义色彩,无论封禅的具体形式如何,不必拘泥。只要来了,就要行礼;只要封禅了,便达到了目的。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又对所采用的秦国祭祀天帝的礼仪能否得到齐 鲁士人的认可,是否合乎封禅大典的要求没有把握,只能是秘而不宣。说明了他在齐鲁文化方面开始失去往日的自信和自负,逐渐代之以自卑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这种自卑心理伴随着 他的齐鲁之行,愈来愈严重。当年“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雄风荡然无存,以至于完全听从齐鲁方士们的摆布和愚弄,身死求仙途而不悟。岂不悲哉!

  三、无奈的结局

  不幸的是,秦始皇封禅泰山的结局又是无奈的,不仅封禅受到了儒生们的冷嘲热讽,而且连 秦王朝的功德也遭到彻底否定。《史记·封禅书》分两处详细地记载了儒生们对秦始皇封禅泰山的态度。其一是封禅发生的当年‘始皇之上泰山,中途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诸儒生 既绌,不得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其二是秦朝灭亡之后,“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戮文字,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伪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司马迁火上浇油,“此其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焉。 ”

  从司马迁的上述记载可知,儒生们对秦始皇封禅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秦始皇刚下山 ,被废而不用的儒生们听说遇到风雨则幸灾乐祸,进行冷嘲热讽。但又说不出正当的理由,因秦始皇毕竟是以天下之王的资格举行大典的,与当年孔子讥笑季孙氏泰山之旅也无法同日 而语。再说,此时的秦始皇与儒士们的冲突只是二者关系上亮起的一张黄牌而已。秦始皇的极端专制主义文化政策还没有完全暴露,刚刚脱离战乱之苦的儒生们也没有从“斐然向风、 虚心向上”于秦王朝的情结中走出。封禅十二年之后,秦帝国大厦顷 刻间灰飞烟灭。如果开始时儒生们还是敢怒不敢畅所欲言的话,这时期的儒生们就可以有充 分的理由和充足的胆量对秦之封禅妄加评论了。他们恨秦始皇焚书坑儒,恨秦代政策的暴虐无道,以至于“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结论是秦始皇上泰山,遭遇暴风雨的袭击,根本 就没有实现封禅大典。更重要的是,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几代帝王为之努力的秦王朝功德也遭 到彻底否定。从讥笑到一无是处,关键是秦王朝的灭亡。遭遇暴风雨一事,恐怕是儒生的有意夸张。因为泰山上气候变化异常,遭遇风雨是常有之事。而史记记载秦始皇避雨于大树下 ,事后树因护驾有功被封为五大夫。充分说明此次风雨的确不大,否则一棵树焉能挡风雨? 若挡不了风雨又焉能因功受封?讥笑和彻底否定更是不同,前者仅是就事论事,后者则是对 整个秦王朝的彻底否定。当然这也与秦末汉初否定秦王朝的大环境是有关的。司马迁对此有较公允的评论:“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 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此闻,见秦在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清人方苞认为司马迁也是“大书始皇封禅后十二岁秦亡,示无德而渎于神,为亡征也”。

  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说,主张寓王朝受命于封禅之中的儒生们,如果不彻底否定亡国之天子— —秦始皇的封禅,怎么再向新王朝推销他们极力宣扬的封禅学说呢!当然,也许出乎他们的 预料之外,儒生们的结论会影响一千多年,直到元代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时仍对秦始皇的 封禅活动持否定态度。重要的是,儒生们的言论也开了秦始皇由千古一帝被否定为千古罪人的先河。

  秦王朝的短命给了儒生们否定封禅的口实。秦始皇的短命也给主张封禅成仙的方士们否定的 信息,因为他们同样也面临要向新王朝兜售封禅理论的问题。徐孚远曰:“始皇遇风雨不得上者,非是时所传语也,盖因武帝上封之后,方士夸大之词耳”。 秦始皇封禅不久即亡,无疑为方士们向新帝王推销封禅成仙的理论设置了无法跨越的障碍。那么,方士极力夸大秦始皇封禅的失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四、简单的结论

  秦始皇封禅泰山过后的两千多年里,贬之者多,褒之者少,宋人尤甚。掀开历史的面纱,我 们认为:

  其一,秦始皇的封禅活动将原始简朴的泰山封禅说改造成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职典礼。其泰山 刻石就是秦始皇的就职演说词,我们从其内容上便可略知一二。秦始皇基本上是按照齐鲁士人宣扬的受命说,认真地举行封禅大典的。只是在具体仪式上,也是因为齐鲁士人没有提 供现成的礼仪而临时改用秦国旧礼的。其指导思想始终是齐鲁士人宣扬的受命说,至多加大了歌功颂德的成分。这就将处于朦胧状态下的封禅理论推上了历史的舞台,秦始皇因此成为 封禅大典的第一个实践者,封禅泰山也成为兴废继绝的一代巨典。它扩大了封禅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封禅大典的神圣性。司马谈因未能参加汉武帝封禅活动而郁郁成疾,临终前拉着儿 子司马迁的手,泣不成声:“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司马相如说封禅泰山“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壮举,王者之丕业 ”。而后的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接踵东 来,举行封禅大典。即使在魏晋南北朝和元明清时代,也不乏主张封禅的呼声。使独具一格的封禅活动得以贯穿中国历史一千多年,组成了千古独步的封禅文化。

  其二,封禅泰山是秦帝国宗教上的需要。秦虽在雍完成了祭祀天帝的礼仪,然毕竟名不正。 与军事上统一全国相适应的是,寻找全国统一的公认的天帝祭祀地点,以统一全国的神界,成为秦王朝意识形态领域的迫切任务。封禅泰山无疑符合了秦王朝的要求,成为由多神崇 拜(如秦的四帝祭祀)向一神崇拜转变的最佳选择。秦始皇的封禅活动虽因儒生们的否定而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它毕竟是被齐鲁士人津津乐道的封禅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其在神权 和天命方面的作用与影响难以低估。连司马迁亦曰:“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 之兵力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弃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也。”难怪汉高祖刘邦亦要造赤帝子斩白帝子的神话来消除秦王天下的社会影响。

  其三,关于封禅和求仙问题。封禅泰山完成了秦王朝祭祀天帝,受命于天的历史使命,也 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秦始皇个人野心和成就感。如何长久地拥有和享用这人间帝王的至高无上的尊严与威风,成为秦始皇封禅泰山后的追求和愿望,构成了东巡海上求仙的强大动力。 加上燕齐方士颇具欺骗性的描述,使秦始皇对个人生命的无限延续充满了憧憬与希望,最终上演了一场千古一帝身死求仙途中而不悟的悲剧。后人往往将秦始皇的封禅和求仙混为一谈 ,并因求仙而否定封禅。“至秦始皇封禅,而汉武因之,皆因方士之说,虚引黄帝而推于神仙变诈,是以淫祭渎天也。”显然失之偏颇,明人茅坤已有定论 “齐公、秦皇特侈心生欲,因之以告神明,颂功德,本非以求神仙不死之术也”。另外,秦始皇的封禅和汉武帝的封禅是不能同样看待的。后者主要由于方 士的过多参与,才使封禅自始至终贯穿着浓重的仙话迷信色彩,使之几乎成为登山成仙的仪式。更甚之,武帝制订的五年一封的制度也破坏了封禅作为受命典礼的含义,岂有一帝数次 受命之理!以至于出现了与郊祭合流的趋势,到汉光武帝封禅时以高帝后配祭,更具有了宗庙礼仪的内容。

  其四,秦始皇的封禅活动拉开了齐鲁文化进军华夏继而独霸天下的序幕。如果说,五德终始 理论为秦始皇认识齐鲁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秦始皇的泰山封禅活动则着实架起了一座齐鲁文化通向全国的桥梁。而后秦始皇的出游多次留连往返于齐鲁大地,也许初步品尝了齐鲁文 化的博大精深,客观上扩大了齐鲁文化的影响,促进了齐鲁文化向华夏大地的传播和渗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为齐鲁文化统治汉代思想文化界打开了通道。


秦始皇泰山封禅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所谓“封”,是指筑土坛祭天。所谓“禅”,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由于长期不举行这种活动,大臣们都不知道仪式该怎样进行,于是秦始皇把儒生召来询问。儒生们众说纷纭。秦...

中国历史上封禅过泰山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封禅过泰山的皇帝有:1、秦始皇封禅 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

秦始皇封禅泰山的时间大约在?
公元前219年,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带着群臣,雄心勃勃的向屹立在东方的泰山进发。据记载,由于山路难行,当年秦始皇坐着羊拉的车登上峄山。秦始皇征召鲁国儒生,商议封禅的礼仪,儒生们说,封禅礼仪很简单,但对泰山要特别尊重,车轮要用蒲草包裹起来。秦始皇听后觉得很怪异,认为自己受到了捉弄...

中国历史上哪些皇帝到过泰山封禅?
历代帝王泰山封禅共有6位: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1、秦始皇封禅 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2、汉武帝封禅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

几千年来,曾有( )位君主到泰山拜山祭天
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泰山一览表 秦 始皇嬴政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封泰山、禅梁父山 二世胡亥 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 登封泰山 西 汉 武帝刘彻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封泰山、禅肃然山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封泰山、祠明堂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初...

泰山封禅是怎么回事
泰山封禅大典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

为什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封禅泰山?
当时封禅泰山,已成为齐鲁士人心目中一统天下的帝王所行的国家大典。也就是说代周而帝的统治者必须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方可得到天帝认可,成为天下新的君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

有哪些皇帝在泰山封禅
泰山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圣地。相传上古时期就有72代君王曾封禅泰山。自秦至清,史籍上确切记载的到泰山封禅祭祀的皇帝共有12位。 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泰山一览表 秦 始皇嬴政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封泰山、禅梁父山 二世胡亥 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 登封泰山 西 汉 武帝刘彻 元封...

封禅的皇帝有多少个?具体是谁?
有明确史料记载参加过泰山封禅的皇帝有六人,依次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参看http:\/\/www.kelawang.com\/Wenhua\/ShowArticle.asp?ArticleID=28294

第一个封泰山的人是谁?
第一位是秦始皇,他在统一六国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于秦二十八年(前219年)登泰山封禅,祭告天地,显示他的成功;第二位是汉武帝刘彻,他在大展宏图之后,又获宝鼎,政局空前稳固,于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登泰山封禅,祭告成功;第三位是汉光武帝刘秀,他在消除割据局面的过程中,苦心...

中卫市13897676310: 秦始皇封禅泰山 - 搜狗百科
源柳博抗: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

中卫市13897676310: 泰山封禅的起源 -
源柳博抗: 封禅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祇的仪式.其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 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

中卫市13897676310: 泰山封禅的七十二位帝王是哪些(按时间顺序)
源柳博抗: 泰山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圣地.相传上古时期就有72代君王曾封禅泰山.自秦至清,史籍上确切记载的到泰山封禅祭祀的皇帝共有12位.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泰山一览表 ...

中卫市13897676310: 第一个在泰山封禅的是哪个皇帝? -
源柳博抗: 第一位是秦始皇,他在统一六国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于秦二十八年(前219年)登泰山封禅,祭告天地,显示他的成功;第二位是汉武帝刘彻,他在大展宏图之后,又获宝鼎,政局空前稳固,于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登泰山封禅,祭告成功;第三位是汉光武帝刘秀,他在消除割据局面的过程中,苦心经营30多年,终于换得了天下太平,于汉建武中元元年(56年)二月举行了泰山封禅大礼.在唐高宗封禅泰山之后,又有唐玄宗、宋真宗封禅泰山.若把武则天女皇封禅中岳嵩山计算在内,历史上仅有七位帝王行过此种大礼.

中卫市13897676310: 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封泰山 -
源柳博抗: 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前219年)、秦二世、汉武帝(前110年、前109年、前106年、前104年、前103年、前98年、前93年、前89年)、汉光武帝(56年)、汉章帝(85年)、汉安帝(124年)、隋文帝(...

中卫市13897676310: 古时帝王在泰山祭祀是几月几日
源柳博抗: 秦始皇封禅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

中卫市13897676310: 泰山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
源柳博抗: 《史记》所载,舜、禹以后举行过封禅的是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就带了齐、鲁的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有史记载以来,泰山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泰山(Mount Tai),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中卫市13897676310: 那个皇帝第一个封禅泰山?
源柳博抗: 从秦始皇起 ,当时有一个方士告诉他 ,东南有天子之气, 所以秦始皇数次南巡, 回来的路上顺便在泰山祭祀天地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