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佛学的东西,觉得使得自己心态好了很多,放下一些,但同时感觉自己消极了,觉得人早晚是死

作者&投稿:相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学佛学到迷茫了,我觉得佛学里没有我想要的东西。学不下去了,怎么办?~

人生于世,所求何事?求名成利就?求幸福快乐?佛家说世事无常,皆因名利如过眼云烟,瞬间消散,而不由人自主。幸福快乐亦然,人常常于快乐的下一刻感到无限的空虚。为什么?皆因错认!错认人的价值在于名利,错认名利能永远拥有!错认快乐才是最重要的!错认“我”是快乐得感觉!错认“我”是别人眼里的形象!错认“我”能拥有一切,控制一切!

人生于世,所求何事?但求心安。然而心若要安,必然先得尽心,先得付出,先得尽力了才能心安。而不是放弃一切追求。楼主想要成功财富幸福,是为自己呢?是为家人呢?还是为众生呢?不管为谁,都没有错,只是人生命的高度能到哪里?往往是看他能付出的分量。而分量在于其心,不在客观标准。如你身上只有一元,而你愿付出一元,那这就是最重的分量了!

末学胡说一通,望楼主不要介怀。末学合十。

哦~!刺激有味的生活啊!但是楼主都说是如梦幻一般的啦!梦就是随时都会醒来的嘛!就是今天能拥有,明天就失去,而不管多美好的梦想,你都会觉得还有更美好的在前面!说到底,就是你的欲望在作祟嘛!陷了进本能的欲望之中,还说得象理所当然似的。不过不怪楼主啦!现代人就是这个样子,为了经济利益,而鼓吹消费与拥有,甚至美化本能欲望,将贪念合理性,把象动物一样放纵的行为当作“酷”,甚至将暴力化为所谓“美学”。这就是佛说的“颠倒”!当然,如果依西方那不知所谓的“人权自由主义”来说的话,那就你有你选择的权利咯!颠倒不颠倒,在于你的选择咯!要不要将无明当真实,也在于你的选择咯!唉~~~!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着自己的观点,不肯放下,那么他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人总是不经意的学会攀比别人,从而生出太多的苦恼,其实退一步想一想,自己其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你也就拥有了很多的快乐。

佛教的积极精神(尢智表居士著)

现在通用的积极与消极两个名词,其意义至为含糊,亦犹东西并无定位。但就一般的意义来说,所谓积极者,大概是指努力、勇敢、前进、不满足等等而言,所谓消极者,是指懒惰、畏缩、后退、知足等等而言。普通人对佛教的感想,总以为是消极的、厌世的,因为他们看到僧众的僻居山林不事生产,和居士们的不常在热闹场中进出,其实这完全是他们错误的判断。佛教本来是纯理智的宗教,所以佛教徒的头脑极端的冷静,为了要彻底解决宇宙人生之谜,不得不拣个僻静的地方去用功,不得不放弃生产,但实际上他们是占据著生产的重要地位,不在政治家教育家之下。至于热闹场所,倘为名利享乐,当然不去,但如为福利众生,则亦何尝不去?惟其因为贪欲心淡,不肯专为自己打算,亦不求虚名,所以外表上是消极的,而对于种种恶事则确乎是绝对消极的。世人之所谓积极者,曰努力、勇敢、前进、不满足,而求其所以积极之原动力何在,无他,名利而已。为名利故,鸡鸣而起,不可谓不努力;为名利故,与环境奋斗,不可谓不勇敢;为名利故,绝恐落后,不可谓不前进;为名利故,得陇望蜀,永不满足。佛教徒因无此原动力,故对此等事,当然只能表现其懒惰、畏缩、后退、知足等等的消极态度了。然佛教徒亦自有其原动力在。他们为求一切众生绝对平等,为求一切众生绝对自由,为求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求一切众生智慧具足,为求一切众生圆满正觉,虽于大千世界遍舍身命,亦所不惜,千生万劫,永不退转,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即涅槃),这样的精神,才是真正的努力,勇敢,前进,不满足;才是真正的积极!

(一)自由的追求

佛教的积极进取,一言以蔽之,曰追求自由。世人所求的自由,不外乎身体、居住、营业、集会、言论、新闻、出版、信仰、思想等自由,后经罗斯福总统加了一条不虞匮乏的自由,给自由放大了范围。但在佛教的立场看来,这些自由的范围太小了,标准太低了,要求太没有勇气了。我有一个故事,正好做个比喻,有一乞丐梦想做皇帝,人家问他:‘你做了皇帝,该怎么样享福?’他说:‘我做了皇帝,但求天天跷起了脚,把大饼油条吃个痛快。’说也可怜,世间人都同这乞丐一般的穷昏了心,要他开口讨债,也不敢望天讨呀!可是佛弟子的胆量大了,心也狠了,他要求的自由,索性把范围标准一脚踢开。他说他要求自由,要从身上做起。他身上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功用,他要求这六种功用能绝对的自由发挥,不受任何束缚、任何障碍。先从眼睛起,他问眼啃为什么只能看到电磁波中一短段的光带,而不能看到紫色以外、红色以内的光波,以及热波无线电波?为什么只能看到网膜上的倒影,而不能直接见到光波?为什么不能见各个星球上的山川人物?为什么不能见电子核、宇宙线、磁力线?为什么不能见过去和未来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见一切众生之所见?为什么不能离一切对象而别有所见?他要求解除这种种障碍而获得见的绝对自由。次问耳朵为什么不能听到周率在二十以下、二万以上的声波?为什么不能听全世界以至全宇宙一切众生的语言音声?为什么不能听分子的振动声?为什么不能听几千年前人的语言?为什么不能摆脱声波而别有所闻?他也要求获得闻声的绝对自由。次问鼻为什么不能摆脱时间空间的束缚,闻到古今中外一切香味?为什么不能闻到他鼻子本身的味道?为什么不能用各种周率的正弦曲线来表示各种香臭的差别种类?他也要求获得闻香的绝对自由。次问舌为什么一定要和物质接触后才能尝味?为什么不能自尝其舌为苦为甜?为什么不能说一切动物的语言?为什么不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普告众生?为什么不得以一音演说,使一切众生随类得解?他也要求获得尝味和言论的绝对自由。次问身体为什么不能摆脱地心吸力游行太虚,往来星球间?为什么不能随意变化,或大或小,大至遍满虚空,小至跑进原子核内,乱其组织?为什么不能把整个太阳系抛入银河?为什么不能采取炼钢炉内的铁汁?为什么不能感觉无量众生身所受的痛痒?为什么不能把十方世界一口吞尽?他也要求获得身体各部分的绝对自由。次问心意为什么不能了知十方三世一切事物的变化及一切众生的心理?为什么不能不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种痛苦?为什么不能想像四度以上空间的情况?为什么一切物质不能随心变现?为什么不能离一切对象而别有想念?他也要求获得心意的绝对自由。你若说他的要求是无理的要求,我便问你有什么理由不能要求?你不要以为大饼油条以外无美味。所谓鹏飞万里,其志岂燕雀之所能知?这种勇于求知,不满现状之积极精神,惟佛教有之。

(二)伟大的愿望

上列种种自由,如没有得到的理由,当然不可强求,如果理论上可以得到,但实际上没有得到的方法,也只能望洋兴叹。但按佛教教义,此种自由乃人人本具,不从外得,只因妄想执著,迷失本性,遂起种种烦恼,如春蚕之作茧自缚,无由摆脱,枉受诸苦;如能依教修行,断尽烦恼惑业,则本性朗然,原无缠缚。故知绝对自由有可得之理,亦有可得之道,如有人对此能生信心,能发大愿,能切实去做,不怕难,不退却,自然有获得的一天。

故佛教对于已生信心者,教发大愿,然后能行。信心是航行的罗盘,使有定向,不致迷乱;愿力是原动机,能生动力,方能使行者前进不停。故凡佛教徒必须发左列的四宏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从此四宏誓愿中可以看出佛教徒的积极精神,远在其他宗教徒之上。一、佛教徒的信佛修行不为自己谋利益,不想自己生天堂享福,是要救度一切众生,连动物天神都在内,使其离苦得乐,永断烦恼。二、努力求知宇宙人生的真理,求得无上正等正觉。三、明知众生无边,烦恼无尽,法门无量,佛道无上,而并不畏难退缩。以这样大雄无畏的精神,而称之为消极,则我不知积极二字将作何解?

一切菩萨各有其殊胜超特的愿力,兹就佛教中宣传最广的三种大愿,略为叙述,以介绍于读者。一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二是法藏比丘(即现在的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三是文殊菩萨所说的一百四十一愿。兹摘录普贤十大愿中的恒顺众生一愿如左: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表示普贤菩萨对众生服务的伟大而积极的精神。世间只知为社会服务为人群服务,对象甚小;我们应该效法普贤,扩大服务的对象以至于无限。世间只知对于与我有关的集团服务,有亲疏之分;普贤则是以平等心饶益众生,不分冤亲。世间宗教只知崇奉教主,普贤则以承事众生为承事如来,以供养众生为供养如来。世间只知尽此一世服务人群,普贤则以无穷长久的时间服务众生,永无疲厌。佛教之绝非厌世,观此益信。

法藏比丘的四十八愿也是极伟大的,他发愿要造成一个极乐国土,国内的物质文明可以说是发达到极点,国内的人民个个生得端庄美丽,而且个个都获上述的种种自由,个个都站在绝对平等的地位。他当初向世自在王佛发此愿时,佛保证他如此大愿一定成就,对法藏说:‘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后来法藏比丘果然全部修满这样的大愿,成佛号阿弥陀佛。现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已成为佛教中宣传最广的标语,虽穷乡僻壤的妇孺,亦无不知之。

华严经净行品文殊菩萨所说一百四十一愿,亦颇有深意。他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作一事即发一愿,每一愿都是‘当愿众生’,而不说‘愿我怎么’。这说明佛教的人生观,是处处为人著想,事事愿人家好,把我也看成众生之一,所以不从我的立场来看,正合著上文所讲平等客观的道理。从上三种伟大的愿望,可以窥见佛教的大雄大力大慈悲,决非世界上任何宗教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所能摹拟其万一!

六、佛教的入世应用

佛教中有两个名词,一是‘出世’,一是‘了生死’,往往为人误解,作为佛教厌世主义的根据。著者不得不于此辩正。所谓‘世’者,即是时间,故说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所谓‘出世’者,即是超出时间的束缚。时间从何而有?曰:从念念生灭而有。念头转得多就觉得时间长,念头生得少,时间就觉得短,例如等待人时,念念不断希望他到来,等不到十分钟就觉得似乎过了半小时。又如清闲无念,默默静坐的时候,时间就觉得过去快了。若无念头的生灭,即无时间的短长,故能离生灭幻相者,即不受时间束缚。所以‘出世’,并非厌世避世之谓。所以佛经说:‘不离世间法,常行出世道。’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根本就不离世间,今云入世者,乃指参加社会事业而言,非真有出入也。又所谓‘生死’者,即生灭之谓;‘了生死’者,乃指了脱生灭的妄念,生灭的幻相。有借此讥佛教畏死逃生者,皆因不达此义,遂生曲解。佛教本是切合人生实用之学,有理论,有应用,与科学同,不似一般宗教之有小用而无理论,亦不似哲学之有理论而无实用。今请言佛教的入世应用,作为本文的结束。

(一)服务的真诠

‘服务’二字在宗教中谓之度众生,观于四宏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及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愿,证明佛教乃是无条件积极为人类服务的宗教。佛教何以如此积极的为人服务,乃是因为一切众生本来平等一体,度人即是自度,救人即是救己,绝无分别,故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因为人我是一体,虽为人服务,不存服务想。佛教非但不作服务想,反而作报恩想,认一切众生皆是恩人。或曰:以父母师长为恩人则可,以一切众生皆为恩人则未免太过。我则曰:这是事实,并非故作惊世骇俗之说。我们只要把每人食衣住行所需要的物质来检讨一下,就足以证明此说之不谬。例如我们穿的有布的、绸的、毛织的,各种衣著,是裁缝剪裁缝成的,衣料是绸布店里买的,绸布店的来源是向布厂绸厂毛织厂分别批进的,布的原料是纱厂供给的,纱的原料是种棉的农夫种出来的,绸的原料是丝厂供给的,丝是育蚕的人供给的,蚕的食料是种桑的人种的,毛织品的原料是牧羊人剪下来的。这还是从直接的系统说,已是牵连了一大批农工商各界的人,若再把间接助成的人来讲,例如农产品的运输需要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以及旧式的舟车骡马等交通工具,这许多工具必得有维持管理的人,工具的补充又需要各种工厂的合作。等农产品运送到纱厂丝厂毛织厂里,又需要经过机器的制造,这些机器是由工程师设计制造和使用的。工程师是要从工科大学里栽培出来的,他们的学识是各种学科的教师教的。一切工商业和教育机关是需要政治的扶助,和军队的保护的。单这样一讲,不知又劳动了多少人。这许多人中包括了农工商学军政各界,真是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都为了我一个人的衣著而劳动而合作。衣著一项已是如此,食住行三项和精神上所需要的东西,更是多至不可胜举。要是彻底的讲,可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直接的或间接的帮助我,我能不感谢他们的恩德么?虽然我已付出相当的代价,但是有许多东西是无价的,譬如我花了几元钱买了一本书,这书中的智识对我的价值,就不是金钱可以代表的。何况我赚来的钱,也许有一部分是凭著机会凑巧,并没有费多少心力得来的,也许是非分的,非义的,用贪诈方法取得的。纵然我取得的是正当的钱,换取物质的代价也很正确,但这许多人万一不和我合作时,我又将如何?他们肯和我合作,就是他们对我的恩,有了钱买不到东西,这种不合作的痛苦经验,是我们每个人都身受过的。由此我们知道,我们享受的东西,不是造物主或天神所赐,我们用不著感谢造物主或天神,我们应当感谢全世界的每个人。所以我们要学净行品的一百四十一愿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事事要为全人类求福,万不能向一个不平等因——造物主或天神祈求自己的福报。我们要努力去干正当的职业。和有利人群的事业,以报答全人类的恩,这才是我们服务社会的真诠。

(二)真实的责任心

大家都知道,服务社会第一要有责任心,但什么叫做责任心?这是说一个人对某一人或某一集团办某件事,担任某种任务,要尽心尽力去做,假使做的不好,就要受对方的责罚,为了免受责罚,不得不好好的做,这样的用心就叫做责任心。我们分析以后,就知道这责任心的动机是如此,和牛马怕主人鞭打而努力的心理,没有多大分别。有人说:‘不,这是怕自己良心的责罚,并不是怕人家责罚。’我说:‘你的良心就是骗你的东西,上文已经说过,也许会责你不去做恶。假使良心真会责罚你,你又成了什么东西?难道你肚子里有两个心,一良一黑不成?’现在社会上那一个不说自己有良心、有责任心,可是大多数不负责任,专拣恶的事去做,这是什么道理?佛教就根本不这样说,佛经里也没有这样不完善的名词。但如能依照佛教的教义来做事,却真能绝对的负责。今为随顺世俗,姑名之曰真实的责任心。这个心是从平等心、慈悲心、报恩心、明因果心和合而生。所以若依佛教来做事的时候,对上司不看作能责罚者,对下属不看作所责罚者,无恐惧心,无傲慢心,这就是平等心。下属有所要求,上司必令满意,有所困难,必为解除,这就是慈悲心。上司指示我工作方针,下属帮我办事,皆我恩人,此恩必报,这就是报恩心。作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因果历历,如影随形。我若贪污,违犯盗戒;我若偷懒,犯放逸戒;我若暴躁,即犯嗔戒;我若失礼,即犯慢戒;犯则受报,不爽亳厘,这就是明因果心。合此四种心去做事,会不负责任吗?这就叫真实的责任心。若不明佛理,则对上必谄,对下必骄;上有所命,诿责于下,下有所请,诿过于上;于我有利,则逢迎惟恐不足,与我有怨,则报复惟恐不力,但辨利害,罔知报恩;名利权位,眼前真实,因果报应,全属欺人。如此等人,滔滔皆是,不知人为责罚尚可巧避,因果律则无可破坏,结果还不是害人自害罢了。

(三)正确的判断力

世间能办事的人,必须才德两全,方能成就伟大事业。以上所讲只是一个‘德’字,至‘才’字则包括学问技术及智慧。智慧即是平常所讲的判断力。学问技术之不足,尚可借助于人,惟判断力则为主事人所必需。这种判断力的养成,必先明白事理,懂得世故人情,方才能判断得正确。但所谓明白事理,谈何容易,世俗上讲的事理,在佛教的眼光看,往往不是真的事理。如此明白了佛教的教理,再来看事,方能得其真理。因为佛教是崇尚客观的,任何事都不从自己的立场看,常常以众生心为心,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所以对于任何事物以及世故人情,无不洞若观火。明白了对象以后,再下判断,自然不会不正确了。世人所以不能明达事理者,因为深著我执,不知不觉的被烦恼惑业所蔽,心有挂碍,遂起恐怖颠倒,以这样的心去分别事物,当然不能得其真相。譬如军官临阵,军中起了一点谣言,他就顾虑到自己的身命,和他的妻子财产,自然会胆怯起来,他对这个谣言,宁信其真,不信其假,你说这样的军人还能判断正确么?现在眼见有很多人为了被贪嗔痴慢所蔽,丧失了判断力,向著自杀的路上走。所以我敢说惟有真正明白佛教教理的人,才有正确的判断力。有正确的判断力,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四)坚忍的毅力

办理世间一切事业,都需要毅力,才能渡过种种难关,不折不挠,以底于成。若一遇挫折,便尔气沮意丧,则虽小必败,何况大事。此种毅力是从学识修养中得来,有学识才有胆气,有修养才有忍耐,合此二者始有坚忍的毅力,足以任重致远。因毅力从学养中出,故不同于刚愎,刚愎自用者,必其学养有所不足,学不足则见理不明,养不足则桀傲不驯。世间有误以刚为毅力者,明明不合事理,偏要去做,做错则一错到底,至死不悟。其实真有毅力者,决不如此。

佛教不曰毅力而曰忍。忍的意义更为圆满。不但逢到逆境要忍耐,使意志不被动摇,就是逢到顺境,如受人颂扬恭敬等,也要忍住,不起好名心,要看得像恭维别人一样,直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不能动的境界,这才是修养功夫到家了。佛教中对忍字分析得很细,有各种的忍,如戒忍、定忍、无相忍、无生忍等,名相繁剧,兹不缕述。菩萨修六波罗蜜,以忍辱为第三波罗蜜,以此对治我慢。可见佛教对于忍的功夫看得极端重要。我们既是凡夫,我执未除,自然有我慢,往往才学越好,慢见愈深。不信,请留心任何会议席上,为某案发生争辩时,辩才越好的人,越不服输,对方如果也不示弱,往往会动起火来,把争辩题目移到了私人身上。有佛教修养的人便决不如此,纵然到了为法忘身的关头,也要自己观照,不使慢见增长,更不能发嗔心,去攻击别人。有了忍力,才能度过种种难关,度过名利关,不被欲念牵引,然后所办的事业能顺利的发展。

(五)诚恳的态度

从佛教徒的拈香礼佛五体投地的仪态上,可以看出他的至诚恳切心。再看到寺院里僧众的上殿念诵,听到了钟磬鱼鼓的音乐使人不由得不感到庄严肃穆的空气。再看到斋堂里的规矩,和讲经法会上的秩序,可说在中国社会一团糟的环境里,找不到第二个例外来。中国人的不守法,不守秩序,在任何集会,任何公共场所,都表演著包括著,已是不可掩饰的事实。惟有佛教界的礼仪,可以让外国人参观而无愧。同样的中国人而行动上有这样的差别,真不能不惊叹佛教感化教育的伟大而有效了。所以宋朝的大儒二程夫子参观了寺院仪规以后,出而叹曰:‘三代礼乐,尽于此矣!’我记得在某次会议席上,一位主管官说:‘任何团体的伙食总是办不好,饭厅上总有问题,惟有寺院里的和尚,从来没有听说闹过饭厅的。’这要归功于佛教的戒律。依照戒律不要说一举一动都有规矩,就是起心动念也不能稍涉邪私,一有过失,就要在佛前至诚忏悔。儒教讲诚敬,军队讲纪律,都没有像佛教这样周密而严格。儒家讲五常是抽象的,使人不易实行,佛教的五戒是具体的,界说分明,教人容易做。但论事实却是一般无二,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佛教重事实,亦重理论,使人做了,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佛教的一举一动,一事一物,都有理论的根据,都说得出为什么来,那里有一点迷信的成分在里面?

佛教徒的至诚恳切的态度,若仔细分析,实由四种佛理的成分和合而成,一是信心,二是直心,三是柔和心,四是恭敬心。一、所谓信心者,就是信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故能对人不爱不恶,不羡不嫌,不妒不憎,不谄不骄。二、所谓直心者,与人论事,全凭事实,不诳、不曲、不杂偏见、邪见、私见。三、所谓柔和心者,常观对方有何所需,有何所疑,有何恐惧,我当助其不足,解其疑虑,安其身心,出柔和语,使其欢喜。四、所谓恭敬心者,视对方为恩人,为善知识,为父母兄姊,故应恭敬,非为自己利益。由有此四故,发之于外,则为诚恳的态度。以此态度对人,则亦发生四种效果:一、得人信任,二、使人亲近。三、令人欢喜,四、受人礼敬。人能以此态度从政,则无推诿拖延,谄上凌下之习;以此经商,则无诈取巧夺,垄断剥削之弊;以此治家,则和气致祥;以此交友,则水乳交融。总之,以此态度处事接物,自然所谋必成,所求必得。任何集团机关,如有多数人持此态度,则自然秩序井然、法纪严明,必成为一坚强有能的机构。孔子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儒者对于诚意工夫,极端注重,认为‘至诚可以感天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言其效用如此。佛教则修持种种法门,无不先以至诚,即为人说法,亦必诚恳,否则说法皆成戏论。说者听者皆无实益。

佛学是了不起的智慧法门,不是让你要消极干嘛,学佛是学佛的智慧佛的慈悲,用佛法的智慧去圆满世间的万缘。你的精神意识有了提高,还有什么可以苦恼到你呢。

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信佛不单是为了了生脱死要解脱六道轮回。信佛是要有智慧,要如何去解决我们心中的结。我们如果信佛、拜佛有智慧,此时此刻就能活得很快乐、很自在,很如意。所以,佛是世、出世间的大圣人,所有一切圣人里面,佛是大彻大悟最究竟的圣人。

学佛信佛也是为了要解脱我们心中的烦恼,要让我们觉悟到生命的无常,世间是苦的,六道轮回,生生世世是痛苦的。不幸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降临我们的四周。有时父母往生,有时孩子发神经,有时车祸,有时生意失败,有时太太跑了,这随时会发生。佛陀告诉我们,你不要认为这世间有任何快乐可追求,所有的快乐都是短暂地刹那间地,没有一秒不在变化。

有的人说,这是不是太消极?错了,这样才叫做积极。你要知苦,才能离苦,才能救度一切众生的苦。你要知道这世间是苦的,你才会想要脱离这世间跳出六道轮回,你才会想发大心救度众生要离开这痛苦。所以,你一定要知苦才能离苦。换句话讲,你如果能透视人生宇宙的道理,你就不会被这些所迷茫、所束缚,你就是一个解脱的人。

  学一门,不能只是在门口看看就完了。佛教的教义是非常难懂的,这一点决定了大家都很难在初层次上真正理解佛教的思想。
  佛教的教义中,说人的肉身是四大(地、水、火、风)和合的,不值得我们去执着。这一点,佛教说的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理解上的人站的角度和佛教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们认为做一个恶人和做一个坏人,在下一世都是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思想,也记不起今生的我。那也就是说另外一个人与我没有关系,我就可以今世做十恶不赦的事,这样的观点是很多初入佛门者的观点。
  佛说:你们这是妄断。
  为什么呢?因为你把肉身执着为了我,把八识(佛教术语,可以百度)中的前七识认为是我,事实情况不是这样的。你现在做的事,善的恶的都会进入你的第八浅意识中,在你的这一世生命过程中,表面是你的肉身在享受,实体是你的第八浅意识在流转变化。同样的道理,你这一世生命结束后,在下一期生命中也是第八识享受你上一世的善恶种子生长的果报,这个潜意识是你生命的主体哦。
  所以生命变化的主体是第八识,而不是你的肉身。
  如果你消极的面对你的生命,你就会获得消极的潜意识果子。下一世,你潜意识就是这样在告诉你自己,我是一个消极的小孩,不能够自己茁壮成长,不能自力更生。呵呵,同样的道理,在你当下的现在也是,你会在潜意识里这样告诉自己:“我不能正确面对我的人生,我不能够做成功这一份工作,我会消极的面对我的未来”。
  如果你能够正确积极的面对你的当下,你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积极的潜意识支持你(积极说的不是现在社会的躁动,要区分开来),你就能成为你生命中的主角。

不知道您看的是哪本著述,不过您有这样的想法说明您是个很有善根的人。
佛教不主张消极的面对生命,而是要积极的去改变生命,但是要知道什么是应该放弃的,什么应该是随缘追求的,而什么又是需要努力追寻的。
佛教的大修行者有很多都是极有福报的,佛教也不反对以正常的方式、不伤害其它众生的方式去追寻财富,但是不要把过多的生命精力放在这上面,因为人生不只一世,我们要积极的去改造生命,脱离轮回。

人早晚是死,但死的是身体,人的“识“不会死,还会继续下一次的轮回。佛不是让人什么也不要追求,只是让人不要追求虚而不实的东西,比如金钱、房子、名誉、权利等等,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觉悟以后就可以免脱生死,不再轮回了。


昨天看佛学的东西,觉得使得自己心态好了很多,放下一些,但同时感觉自 ...
所以佛经说:‘不离世间法,常行出世道。’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根本就不离世间,今云入世者,乃指参加社会事业而言,非真有出入也。又所谓‘生死’者,即生灭之谓;‘了生死’者,乃指了脱生灭的妄念,生灭的幻相。有借此讥佛教畏死逃生者,皆因不达此义,遂生曲解。佛教...

佛学中讲的什么是觉,什么是迷
佛,这个字,就是汉语“觉”的意思,“菩提”这个词就是汉语“觉悟”的意思,也就是说佛教里这两个重要的字词,就告诉我们,只有成佛、得菩提智慧,才能真正是“觉”,否则,都还在“迷”中。当然,对凡夫来说,天天学习佛教,天天都会有一些觉,天天都能破除一些迷,坚持不断地努力,总有一天,我们...

为什么读完佛经就胡思乱想啊
那是因为您太心急想脱离轮回了,所以有了负面思想。比如我很想去月球,这是很难实现的问题。但是我每天还会去望月啊,然后又在幻想,这就是胡思乱想了。所以您看了些佛学的东西,又想学佛,但是又要急于求果。或者修行需要舍弃的和您的需要不统一而生出烦恼。所以修行是要先修心,心静才可以。所以您...

佛门的五眼和六通都是啥功能
1、肉眼:见佛性,洞彻本地风光;2、天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3、慧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4、法眼:能彻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5、佛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二、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和漏尽通,具...

在佛学上讲了空真觉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所以真心永远不会变,所以才说真常,而不是无常;“觉”是醒悟的意思(觉察到平时不能感知的事实),能觉需要方法,用这个方法去觉悟所觉,方法是佛法,所能觉的是一切万事万物,能觉悟一切万法,才能证得菩提(成佛),能明白这四个字,然后真实的落实在生活中,才有可能此生有所成就!阿弥陀佛 ...

怎么用心看念头佛学念头指的是零碎到清楚的幻觉吗用感受去看
其次,你要了解什么叫做“觉”,这里特指“觉知”,但是觉知很难解释,师父惯用的方法就是叫我们把手放在背后,五指伸开又合拢,如是数次,然后问我们,为何看不到却知道手掌的状态呢?这就是“觉知”了。所以,觉知是我们意识中那一点不排除任何事物、任何状态,能够包含一切的明性,师父把“觉知”比...

佛学离我们远吗?
在我看来,佛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或者说是教条的东西,我以前可不是这么认为的。如果你觉得对你的生活有益处,你就可以去学习,不需要给自己设那么多框框,就如你学习如何做可口的饭菜一样,和你去看心理学的书一样,都是知识,提升自己。于我而言,我是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这些观点,认为不对...

关于佛的情诗句
今天看了些佛学的东西,才发现那些哲理的东西能使人的心灵静下来,或许是心血来潮,就收集了一些经典的放到这里来。 --- 雨帆 佛曰 人生在世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

佛学拥有非常多的bug,为何几千年来依然很多人信奉?
佛教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信奉在于:佛学其实就是一种哲学和政治学。在佛教的信徒眼中,生命是平等的,善恶相报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似乎挺有道理的,没有了因,自然也就没有了果,没有果就没有了世间的那么多的纠纷。所以当我么用佛教中的一种平常心来认知我们生活中的点滴时,我们的内心会平静和平和...

学佛千万别学呆了,什么道理都不懂
16 你是不是真的要笑要哭?不是的,你要表演给大家看。学佛的人处处在这个世间跟大众接触,表演给他们看,内里面清净平等觉,这是个念佛人。17 佛法在世间,的确形式上活活泼泼,内心清净平等,这叫功夫。18 你外面和光同尘,能够叫大家赞叹佛法,叫大家接受佛法,佛法才能普遍弘扬、利益众生。19 ...

乃东县18092706309: 昨天看佛学的东西,觉得使得自己心态好了很多,放下一些,但同时感觉自己消极了,觉得人早晚是死 -
藩斩烟酰: 学一门,不能只是在门口看看就完了.佛教的教义是非常难懂的,这一点决定了大家都很难在初层次上真正理解佛教的思想.佛教的教义中,说人的肉身是四大(地、水、火、风)和合的,不值得我们去执着.这一点,佛教说的是正确的,但...

乃东县18092706309: 看佛经有那些好处?能调整心态吗? -
藩斩烟酰: 看佛经有好多好处的啊,他能让人静下心来,没有心理束缚,在你看的同时他还陶冶了你的心性,而且他里面还有很多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光能调整心态,他也有许多帮你调整心态的方法啊

乃东县18092706309: 我昨天看了一天的佛学书,有了些顿悟,看淡了一切,以前看电视剧电影感人的或者有趣的都会有触动 -
藩斩烟酰: 如果你真的看淡了 ,了空了,应该是心生欢喜的感觉(会因为无欲无求,心无挂碍而有轻松感),但没有情欲会让你痛苦,这只是一个休眠期,诸行无常,本就是世间万物的特征,你的感觉也一样,有时候兴致盎然,有时候索然无味,因此才会痛苦.再修佛法四念处中,有一个方法也许会帮到你,就是用你自己深处的“心,眼”,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平静的观察自己的身体,行为,思想,感受,真的就像一个毫无关系的旁观者一样,只是观察不加以阻止,不加以批判,任其自生自销,而你就是一个观察者,看这些感觉,痛苦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的.渐渐的在你的观察中,他们找不到依托,慢慢的就消散了.如果你自己参与其中,拼命想摆脱这种痛苦的感觉,往往越来越痛苦而不得解脱.

乃东县18092706309: 为什么学佛反而觉得自己越来越没信心越来越浮躁 -
藩斩烟酰: 消业根除业根就是这样,也叫业力现前【提前的意识】根基好就来的快来的猛,反复默念【我不应该浮躁】【我不应该闹心】【我不应该急躁】【我不应该爱发脾气】就会好的,心肌炎,每天拍手200次,以后慢慢增加到2000次会好的,仅供参考,

乃东县18092706309: 读了佛经后,感觉内心和外界有一层保护膜一样,外界的环境好像不受影响了怎么回 -
藩斩烟酰: 内心是一种静的境界,住于静中,安详中,感觉美好,也就是住于内心的感觉,外面的影响干扰不到你,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亲身体验的对比,非常的明显.系统学习打坐禅修,把握打坐的原理、各种方法的操作、入门、突破、路怎么走、问题...

乃东县18092706309: 看了佛教相关世界观,因果论,深感自己的渺小无知,自卑而恐慌,感到迷失,无所适从 -
藩斩烟酰: 正确面对自己的已经造就的因果现实,从现在开始努力争取不再造恶业,广结善缘,念佛诵经,并依教奉行,持戒忍辱,断恶扬善,布施众生,精进勇猛.很快就会消业增福,智慧提升,逐渐悟出宇宙人生的真相,直至往生西方.阿弥陀佛!

乃东县18092706309: 为什么看佛学多了不想工作了 -
藩斩烟酰: 你呀,是在盲修瞎练!错解如来真实义!佛法里讲放下,不是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干,佛为什么还讲经说法度众生呢?可见佛并没有什么也不干!不仅仅要干,还要尽心尽力,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从来没有一天休息过!可见,你把放下理解错了!事上要尽心尽力,心里不执着,这是放下的意思.所以,你不仅要工作,还要尽心尽力.虽尽心尽力,而心里若无其事,没有得失的念头.涉有不执有,行空不著空.

乃东县18092706309: 佛理能让人心态平和不浮躁吗? -
藩斩烟酰: 你要简单易懂的、可就太难了…… 我只能推荐楞严经…… 如果只是看什么劝人向善的大道理、你觉得能说服自己么?反正我不能.但是看完楞严经之后再来看大道理、便明白它们为什么是“大道理”了.

乃东县18092706309: 佛学说的无欲无求可以让心静下来吗? 当自己心里很浮躁的时候如何用佛学的哲理说服自己让自己静心? -
藩斩烟酰: 佛学是针对学佛的人咱们俗人,弄佛干嘛.佛的无欲无求是不可能的,因为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浮躁的时候呢,冷静点,出去走走,深呼吸一下..或者叫几个朋友出去玩也行

乃东县18092706309: 信仰佛教让你的生活改变了什么呢?
藩斩烟酰: 师兄您好:首先要了解佛字是什么意思,佛字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觉、能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思,学佛 就是学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我们自己,也就是说觉 悟我们生活环境的真相,学了佛的人也就了解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让你从此以后遇到任何事物不在迷惑,不 在颠倒,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生会看的很开,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追求,知道生活意义何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