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中,为何张生要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作者&投稿:常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张生为何对崔莺莺薄情始乱终弃?

简单回顾下《莺莺传》的故事,崔莺莺是前朝崔相国之女,与母亲因故被困于庙中,得到张生的解救,因为红娘牵线搭桥,也因为莺莺对爱情的渴望,所以莺莺与张生,成就了好事,崔母得知,恨极,逼张生考取功名来娶莺莺,后来张生考中了状元,被当朝重臣看重,选为女婿,莺莺自然被抛诸脑后,多年后,故地重游,莺莺拒绝见这个“外兄”——《西厢记》里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写成了张生与莺莺大团圆。

相较于《莺莺传》和《西厢记》,莺莺传更现实,也更符合人性,其乐融融的结局,往往是梦想而已。

张生为何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我个人的看法是张生始终没有爱过莺莺。爱上她和爱上她,真的是不一样的。很早以前,红娘就问过张生为什么不走正常路数,向崔母提亲,张生的解释是什么呢?他说什么纳采问名等等一系列的程序耗时太长,他实在等不及了,不愿意等了。真正喜欢一个姑娘,不愿意等?很明显,成年人都明白,他要的,不过是崔莺莺的身子,其他的嘛,再说啰。

后来,张生发达了,怎么说崔莺莺的呢?“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不爱就不爱吧,为了开脱,竟然把曾经的枕边人,当作是妖孽祸水,可见,所谓的爱情,从来都是假的,至少在张生看来,年少的青春的崔莺莺,最大的作用,无非就是排解寂寞而已。

于张生来说,崔莺莺已经没有了价值,他要的东西,崔莺莺永远给不了。崔莺莺出身博陵崔氏,母亲出身荥阳郑氏,她是真正的五姓七宗望族的大小姐,如果她父亲在的话,光一个崔氏,就可以给张生带来无限的好处,更别说还有郑氏的加持了。可是,崔父已然是前相国,早就退出了朝堂的圈子,何况还死了,崔母一介女流,要命的是崔家并没有嫡亲兄弟之类的可以依靠。要说显贵吧,很显贵,要说没实权吧,也的确帮不上张生什么忙。

人都是务实的。张生作为读书读老了的,自有一番计算,相较于当朝重臣之女,崔莺莺能给的实在太少,张生想要在仕途上有作为,没有妻族的帮衬是不可能的,娶了崔莺莺,可以得到什么呢?除了一个重情重义的虚名外,好处很有限,而另娶他人,却有完全不一样的未来。何况大唐观念开放,婚前失贞的女子也可以有好归宿,崔莺莺失了贞,却也嫁得出去,有大把的人冲着她去,再说,崔莺莺外柔内刚,寻死之类的事情是不会做的——不会闹出人命,丑事不会被揭,张生放弃这段历史,也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了。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其实共有三个版本:一是唐朝的《莺莺传》,二是元朝的《西厢记》,三是这个故事的历史原型,也就是唐朝大诗人元稹与崔莺莺的经历。

我们先来说《莺莺传》,说的是一个叫做张生的书生,有一次来到蒲州普救寺寄住,恰好当时有个崔家寡妇带着女儿路过蒲州,也暂住在这个寺庙中。

这一年,著名将军浑碱在蒲地去世,他的士兵趁着办丧事期间进行骚扰,大肆抢劫蒲州人。崔家财产很多,因此不可避免会受到乱兵的抢劫。

恰好张生与蒲地一位将军是好友,便请来了一些军队保护崔家母女,因此崔家才没遭到兵灾。后来崔母便大摆酒席款待张生,并引荐女儿崔莺莺与张生相见,张生见崔莺莺长的貌美如花,不由对她一见钟情。

后来张生便多次托崔莺莺的丫环红娘代为引见,而红娘却反问张生既然喜欢崔莺莺,为何不借着对崔家的这份恩情而光明正大提亲呢?

张生却认为媒妁之言要数月之久,到时自己早就相思而亡。其实从张生的这个态度来看,就已经注定他们这段感情只能是露水之缘。

后来在红娘的牵引下,两人私下往来两个月,并多次在西厢房一起睡觉,但这期间张生始终未提媒妁之事,而崔莺莺也没有提要张生娶她之事,毕竟张生是要到京城赶考之人,而长安的一切崔莺莺不能给予,崔莺莺也深知这些,不挽留不为难,也不会开口提婚嫁之事。

等到张生离开的前夜,张生也只是在崔莺莺面前愁叹,但不说任何誓言,崔莺莺这才慢慢地说道:“这段感情是我主动献身,我自不会怨恨。如果你娶我,那是你的恩惠。你不娶我,也是情理之中。正所谓山盟海誓,也有到头的时候,你又何必对这次的离去有这么多感触呢?”

言毕, 崔莺莺弹了一曲《霓裳羽衣曲》,多年还没弹几声,发出的悲哀的声音又怨又乱,不再知道弹的是什么曲子,身边的人听了哭了起来,崔莺莺也突然停止了演奏,扔下了琴,泪流满面;急步回到了母亲处,再没有来。第二天早上张生出发了。

后来,张生来到长安,还时常给崔莺莺寄来胭脂水粉,崔莺莺也回复书信。

此后两年,张生始终没能考中科举,他和崔莺莺的联系也就渐渐悄无声息,再后来张生索性留在长安,并娶了一个长安女子,继续科举之路,而崔莺莺也嫁了别人。

从这层意义上说,在《莺莺传》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就像我们现在很多爱情一样,明知道不会有结果,但还是在一起,最终却还是走着走着就散了,谈不上谁抛弃谁,只能说有缘无份,双方都有各自的路要走。

至于在《西厢记》中,前面的情节基本都差不多,只不过添加了崔母强烈反对的情节,再就是后来张生进京赶考高中状元,最后的结局也是大团圆,张生高中状元后回来迎娶了崔莺莺,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没有所谓的始乱终弃。

最后,就是张生和崔莺莺的历史原型,也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与崔莺莺的故事。

这是在公元799年,刚满20岁的元稹因考中科举被朝堂派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当时正值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便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崔氏母女。

等到乱军平定后,元稹就崔家少女崔莺莺相爱。虽然崔莺莺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根据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元稹便在第二年再赴京应试。

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着,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

公元803年,元稹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虑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去没有多大帮助。此时,韦夏卿又表示很欣赏元稹的才华,愿意将女儿许配给他。

元稹经过权衡得失,最后选择抛弃莺莺,而娶了韦丛。毕竟,对于元稹来说,这是一次难得向上爬的机会。不过,虽然元稹和苇丛是标准的政治联姻,但两人婚后感情却非常好,在苇丛去世后,元稹还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来悼念亡妻。

对于初恋情人崔莺莺,或许是受良心的谴责,又或许是对初恋情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从这层意义上说,现实版的张生之所以抛弃崔莺莺,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



因为张生对崔莺莺不是真心的,他后来考上状元,朝中的一个大臣觉得他是可塑之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他觉得娶大臣的女儿比娶崔莺莺更有利,所以抛弃了她。

因为张生考取了功名,觉得对方配不上自己,所以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因为张生考取了状元,他被其他大官看上,当了人家的女婿,所以抛弃了崔莺莺。

因为他参加科考成功后,有了功名,而且被名门望族招亲,娶了美娇娘,所以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慧不一定不如痴散文随笔
《区厢记》里,崔莺莺是慧的,红娘是痴的。莺莺小姐春心荡漾,又身受礼教束缚,既想与张生有合欢之好,又恐有累自己相国千金的女儿声名,所以一直亦步亦趋、犹犹疑疑,常有“假意儿”,明明心里百般愿意,脸面上过不去的时候,只拿红娘做挡箭牌来叱骂,要红娘私相传递,又怀疑她的.忠诚。张生被...

西厢记中的西厢是哪一间?
西厢就是所居住的普救寺里的西厢房。读音:[ xī xiāng ]出处:唐·元稹《月明三五夜》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白话译文:等到月亮西下到西厢房时候,当你看到我房间的门是虚掩的、半开着的时候,才可以进来,看到门外院墙上花的摇动,以为是美人(张生)到来了。...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出处与由来
出自——清朝张岱《公祭祁夫人文》。原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辩)是才,女子无才便(辩)是德。意思是:女子不与人争辩是有道德修养的缘故,而非贬辱女人不能有才干。什么是女德,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强烈的歧视色彩,是男权社会里的专有名词,是性别不平等的产物。它从根本上说不是产生于内心对道德...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出自哪个朝代的哪本书?
为不让“哲妇倾城”,就必须使女性不成为“哲妇”,最关键的就是把她们限制在家庭的小圈子里,使之成天忙碌于家庭事务,不知亦不问世事。根据记载,汉代女子到了十岁就禁止外出了,要深居闺房,学习执麻、治丝、织纫、制糟酱酒浆等等一大堆“女事”,以练就从事家务劳动所需的基本技术。之后,十...

长亭送别具体表现莺莺反封建曲词
(莺莺)刚听见说一声张生要走,手晚上戴的金镯子立刻就松了下来;远远看见送别的十里长亭,身材马上就瘦了下来。《西厢记》中这一折,通常称作“长亭送别”,是全戏的高潮,主要是写莺莺和张生被迫离别之情。这几句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写莺莺听到张生要走的刹那间产生的悲伤欲绝的心理感受。过于忧愁和悲伤容易憔悴消瘦,这...

《西厢记》中"闹字"的分析,举例说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敢于在当时根深菩团的封建势力之歌“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酉厢记》确有着惊世骇俗的厘大力量。作者王实甫呕心沥血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她在《闹简》 《赖简》两折戏中所表现出来的“假...

崔莺莺的人物经历
说自己的德行不能胜妖孽,所以“忍情”。最后崔张二人各自结婚,张生一次路过莺莺的居所,想见一见莺莺,莺莺最终没有见他。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西厢记》从问世一直到今天,在舞台上一直盛演不衰,深得各时代观众的好评。明代有陆采、李日华的南曲改编本。当代不少剧种如越剧、京剧、昆剧等都...

红楼梦感想5000字
林妹妹读《西厢记》,这在当时酸的上是一本 禁书, 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 更是不能读。 林妹妹根本没想这么多, 《西 她读 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间的美。宝姐姐 批评"林妹妹怎么读这样的书呢 我告诉老太太去。"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 姐的形象。可宝姐姐呢 ...

《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厢记》与《牡丹亭》,说...
汤显祖对《杜丽娘慕色还魂》进行了改编,强调了杜丽娘从封建淑女转变为追求自由爱情的叛逆形象,突显了爱情与理学礼教之间的斗争,赋予了“还魂”这一传统母题新的思想内涵。《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以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为主线,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执着和反抗封建束缚的决心。与《西厢记》中先情后欲的...

西厢记中睡科是什么意思
西厢记中睡科是指唱、白以外的动作。《西厢记》是元杂剧,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人物的动作,人物的表情。《厢记》讲述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故事。

连平县15576049400: 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
满杨奇米: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亦相传为元稹假借张生的自传体小说或故事.

连平县15576049400: 西厢记原来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说张生“薄情年少如飞絮”. -
满杨奇米: 原本的结局,也就是张生原型,对崔莺莺的原型,始乱终弃

连平县15576049400: 张生和莺莺最后在一起了吗 -
满杨奇米: 《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遣弃的故事.起始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时发生兵乱,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但张生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当时人们还称赞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于补过”小说显然是站在张生的立场,美化张生,为他的薄幸行为辩护.

连平县15576049400: 西厢记中张生对莺莺是爱情吗 -
满杨奇米: 是一见钟情,首先是崔莺莺有闭月羞花、倾城倾国的绝美容颜,也是一个聪明智慧的女子.张生自然是喜欢的.但不一定是爱.等两个人相处之后,也许慢慢发展出爱情了.

连平县15576049400: 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后来被张生抛弃了吗 -
满杨奇米: 唐代的小说《莺莺传》结局是张珙(张生原型)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元代的《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这是一部根据《莺莺传》改编的杂剧,这里最后被改成了张生 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

连平县15576049400: 崔莺莺最后是被张生始乱终弃了吗? -
满杨奇米: 胡说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连平县15576049400: 试分析<西厢记>种张生、崔莺莺、红娘的形象. -
满杨奇米: 1、崔莺莺的形象特征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

连平县15576049400: 论《西厢记》中张生形象的演变及对主题改造的意义? -
满杨奇米: 我在百度里搜的...复制 粘贴 嘿嘿..........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范作品.本文主要研究《西厢记》中主要人物张生的形象.张生是一个“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的狂生.他通过不懈的追求,终于赢得莺莺...

连平县15576049400: 是唐朝大诗人元稹吗? -
满杨奇米: 很多人都说《西厢记》的张生原形,是唐朝时期的元稹,但不管张生到底是谁,他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看过西厢记小说的人应该知道,里面的男主角叫做张生,而他在小说里面是一个书生,出生特别卑微.在早年时期因为救过崔莺莺,然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