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中"闹字"的分析,举例说明

作者&投稿:宗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厢记》里有这样一句话:好思量,不思量,怎不思量?怎么理解啊?~

(从)很想念,(到)不去想念,怎么能不去想念?
“不会相思,学会相思,就害相思。”
“好思量,不思量,怎不思量?”
从哲学的角度讲,这是一种渐进的学习行为,从不会-学会-用。也就是说,开始是不懂的,结果懂了,还情不自禁,欲罢不能。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啊!
典故: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即张珙,字君瑞)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与自身的封建礼教烙印作斗争
老夫人毁约后,张生一撅不振,此时莺莺明明思念张生,让红娘去探望,但当见到红娘带回张生的简贴时,又“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改变了朱颜”,怒斥红娘说要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待红娘说要将简贴儿交与老夫人时,她又道:“我逗你耍来”,并急切地询问张生的情况。这种有辱于小姐身份的言行,是“欲”与“礼”的斗争。她在红娘面前遮掩,而内心又忍不住牵挂张生。
但她对张生的爱恋,一开始却是胆怯和动摇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又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
她回答张生的那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了她对异性的渴望。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地感动着,以致于泪水涟涟,但是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
此时在她的心中,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地冲突着,最后爱情终于战胜了礼教。因此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短短二十个字,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紧接着的 “赖简”中她出言道:“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若不看红娘的面,扯你到老夫人那里去,看你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三句道白,无一不提到老夫人。
虽然此刻莺莺是远离老夫人的,但老夫人的威严却依然笼罩在她周围,使她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再说,直到此时,她也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相信红娘,这也是促使她变卦的原因之一,而她的这次变卦又是出于不得已的。
因此当她看到由于自己的所做所为,使张生相思成疾,病得快死时,便打消了一切顾虑,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深夜主动去向张生表示慰问安抚,表达爱情。至此,莺莺的叛逆性格终于达到了高峰。
除了叛逆的性格以外,在莺莺身上还体现了我国妇女所共有的一些其他品质,美丽、敏慧、深情、善良、温柔,才华横溢。她爱上了张生后,对他一往情深,温柔体贴。这是作者所看到的并赋予的剧中人物所具有的中国封建女子的典型美德。
但《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已不再是元稹《莺莺传》中那个永远处于男性社会中的性别奴役和规范之中,任人摆布、最终被“始乱终弃”的有着悲剧形象的弱女子了,作者赋予了她鲜明的个性和内涵。
莺莺虽然是一个带着封建礼教深深烙印的女子,同时也是一个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对自己的命运有所把握的女子,尽管她还只能把自己的爱情命运寄托在男人身上,像以后的很多女子如杜十娘、繁漪,都如此尽管莺莺的成功带有理想色彩,但毕竟她有自己明确的追求,她比她的前人有新的觉醒,更突出了性格中的叛逆,也给了后人启迪和希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
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 该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人物介绍
崔莺莺
崔莺莺出身名门贵族,是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父亲崔相国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在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中,她内心强烈地追求着爱情和幸福。她和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中相遇,张生的痴情和才华博得她的爱慕,但相国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养,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达爱情的苦恼。
张生解普救寺之围,本应与她结为夫妻,但老夫人的变卦,给她以沉重的打击,反抗的意识开始觉醒。她逐渐从犹豫动摇、怯弱和顾虑中解放出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美满结合。
张生(张君瑞)
张生先父官礼部尚书,可见他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幼在此环境熏陶下,勤奋学习,学成满腹文章以求金榜题名。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应举,均名落孙山,因此“书剑飘零,游于四方”。由此可见,张生的愿望是:但求功名日,光宗耀祖时。
但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却将功名利禄抛向九霄云外,将23年的艰辛与努力置于十八层地狱,义无返顾地把追求自由爱情放在第一要务。
于是经史子集却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相思难寐,更别说读书学习了,在普救寺英雄救关,绞尽脑汁争取爱情,终于爱情有望,却遭崔夫人拒绝,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张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赶考,未料到自己的爱情却建立在功名的基础之上“得官啊,来见崔夫人。
驳落啊,休来见崔夫人”的确,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未遇莺莺时,张君瑞“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遇莺莺后,他胸有成竹,胜券在握,最终“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
红娘
红娘不仅仅是一个裨女,而且是剧里剧外的联络人,她作为作者代言人,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加在了她的身上,她左右着剧情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红娘奔走于崔、张之间,周旋于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中,老夫人维护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维护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要打破它,就需要红娘这样具有大胆的反抗精神而又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侠气角色,她见义勇为,情缘反礼,愿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扫除障碍铺平道路,因此,她在剧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老夫人
老夫人是一个多苦多难的、已经衰败了的封建家庭的家长。丈夫刚刚去世,能够担负起家庭支柱的小儿子尚且年幼,显赫的相府之家转眼之间变得只剩“至亲三四口儿”,而客居萧寺,后面会遇到什么麻烦,她一无所知。
老夫人的丧夫之痛和对未来世事难料的苦楚,不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莺莺小姐所能体会和理解的。老夫人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她的一段“子母孤霜途路穷”的唱词,反映了她对门前冷落、世态炎凉的感伤,这对老夫人性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由于她痛感门庭冷落、处境凄凉,所以她特别想为女儿寻一段既可以维持崔家贵族之家的社会地位,又能给女儿带来幸福的婚姻,因而,如张生这般之人断然不是老夫人的理想人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崔莺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厢记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敢于在当时根深菩团的封建势力之歌“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酉厢记》确有着惊世骇俗的厘大力量。作者王实甫呕心沥血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她在《闹简》 《赖简》两折戏中所表现出来的“假意儿”,是历来人们议论颇多的地方,

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她大胆而热烈,毫不退缩。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是探索《闹简》原因的关键。
莺莺深知在通往自由爱情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坎均,但她不愿像当时社会千千万万的女子一样,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莺莺性格的典型意义,不止是在于她是封建社会里追求合理幸福生活的人;更在于她是采用了自己特有的行动逻辑在追求这种生活。老夫人的“赖婚”,使莺莺领悟到和张生走“明媒正娶”的光明大道是行不通的。只有把恋情转到地下,当一切木已成舟,她的愿望也就实现了。
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障碍当然来自于“威严”助老夫人以及老夫人派来身边?坐监行守”的红娘。可见,莺莺的“闹简”,是出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和男一种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对红娘进行试探,竭力使自己的叛逆行为不被老夫人察觉,力求避免正面冲突;这是;种巧妙的策略,也是莺莺聪明和识见之所在。
莺莺之所以要“闹简”,是为了提防红娘,瞒过老夫人。

你要把哪一句话发出来呀
不然不好评析


【开心学国学】请问长亭送别是选自哪部书籍中?
长亭送别是选自《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

西厢记高中文言文
1. 古典文言版《西厢记》原文是什么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楔子 (外扮老夫人上,开)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因病告殂。 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年一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 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因俺孩儿...

《西厢记》戏曲背后的传统思想文化
剧中的张生寄托着他的科举之梦。他笔下张生的中举是他自己科举梦想,张生就是他自己的写照。 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 《西厢记》中的张生,在中了状元之后,才与崔莺莺“终成眷属”的;王实甫成功地树立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大团圆的典型。后世大团圆的故事中,基本上是遵循这个模式:主人公先...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1.《西厢记》的结构宏伟而紧凑,严整而巧妙,呈现出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在《西厢记》中,两种冲突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制约:一是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同以老夫人为另一方的冲突,这是贯穿全剧的主线;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冲突,这构成了作品的辅线。

第35回林黛玉看望宝玉回来,想起西厢记中的哪句诗了?
林黛玉看完贾宝玉回来,想起了西厢记中的,幽秘处可有人行,点苍台白露泠泠这一句

《西厢记》—— 长亭送别 原文及翻译,一句一翻译!求
2007-08-23 求《西厢记》中《长亭送别》部分的翻译.. 49 2012-07-31 速求《西厢记》中《长亭送别》部分的翻译 4 2006-07-29 求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原文译文 70 2016-05-28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注释译文 1 2017-12-02 《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原文及翻译分别是什么? 1 2008-05-25 求 ...

元稹和崔莺莺,是《西厢记》背后真实的故事吗?
《西厢记》的背后确实有个真实故事,只不过现实中的故事没书中的那么美好。这个真实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唐代诗人元稹。提起元稹,一般都会有两套评价,一是夸他才华洋溢,创作出了很多名诗,二是谴责他放荡的私生活,一生拥有情人无数。而《西厢记》可以说是取自元稹与表妹莺莺的故事。元稹是鲜卑皇族后裔,...

红楼梦第几回宝玉偷看《西厢记》?
元妃下谕叫宝钗等去园中住。贾政传来宝玉,当着王夫人的面,把往日嫌恶心减了八九;虽对所起“袭人”名字不满,但又不让改。宝玉偷看《会真记》,抖花瓣于水中,遇见葬花之黛玉。宝玉用《西厢记》中词句相戏,黛玉竖眉瞪眼,带怒含嗔,说宝玉“欺负”她。黛玉在梨香院听《牡丹亭》,感慨缠绵,...

《西厢记 长亭送别》中“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用了什么修辞...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未饮心先醉”,是宋代词人柳永《诉衷情近》词中的一句,原文是“未饮心如醉”。王实甫把它改成“未饮心先醉”,语意就更加沉重。这三句是说,哪里还要饮什么送行酒啊,还没饮酒,心早已如痴如醉了!眼泪流尽继...

《长亭送别》曲辞赏析《西厢记》
应当说,在《西厢记》中,这种即景生情而又贴合人物个性的语言是很多的。请再看第三本《楔子》的开头——莺莺: “自那夜听琴后,闻说张生有病,我如今著红娘去书院里,看他说甚么?”(唤红娘)红娘:“姐姐唤我,不知有甚事,须索走一遭。”莺莺:“这般身子不快啊,你怎么不来看我?”红娘:“...

安陆市15396771126: 疯狂猜成语中有一题是…:一个闹钟里面有一个静字,是什么成语 -
贰码阿莫: “闹中有静”~~~~~~~~或者“动中有静”

安陆市15396771126: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
贰码阿莫: 《西厢记》包含丰富的修辞技巧,有人做了统计,全剧运用的积极修辞手法达到三十四种之多,可以说是集我国古代戏曲修辞之大成,成为我国古代戏曲修辞手法运用的理想范本.作者采用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

安陆市15396771126: 西厢记赖简闹简剧本有没 -
贰码阿莫: 西厢记里哪些情节?比如赖简、拷红、砸琴等A.赖简 写的是崔小姐碍于面子,当张生跳墙过来她撒谎耍赖,故作姿态. B.闹简 写的是崔张感情被老夫人阻挠,张生心情忧愤,径直卧病书斋. C.拷红 写的是红娘被拷问,张生莺莺却吓傻了,又把红娘气得不轻.

安陆市15396771126: 试分析《闹柬》中崔莺莺的形象.
贰码阿莫: 哦,知道了,是西厢记里面那个啊,.“闹柬”是由上一折赖婚引起的,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暗相沟通,却又因莺莺的疑惧而好事多磨,如此往返,终得鸿雁传书,崔莺莺的诗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宣告了性格冲突的缓和,也自然将情节引入了下一折“酬简”. 崔夫人与莺莺的对白流露出莺莺内心的反抗.

安陆市15396771126: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
贰码阿莫: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安陆市15396771126: 西厢记21折的故事情节介绍(50字) -
贰码阿莫: 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

安陆市15396771126: 西厢记 的矛盾冲突主线是什么 -
贰码阿莫: 《西厢记》中,矛盾冲突的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矛盾冲突(也是全剧的基本矛盾).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辅助主线矛盾.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 《西厢记》戏剧叙述了书生张生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

安陆市15396771126: 西厢记中主要人物形象特征?拜托各位大神 -
贰码阿莫: 1、崔莺莺的形象特征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

安陆市15396771126: 如何分析《西厢记》中的语言特色? -
贰码阿莫: 《西厢记》的文采性在语词优美、娟丽动人方面确是无与伦比的.另一方面,这部剧作的文采性,也表现在其包含有丰富的修辞技巧,因而剧作的语言修饰达到美轮美奂的境界.《西厢记》语言的丰富性还表现在作品对民间俗语的吸收运用...

安陆市15396771126: 读《西厢记》的感悟 -
贰码阿莫: 它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779-831)写的传奇文 短篇小说 《莺莺传》.对这个故事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曲折的情节和美满的结局,而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让人如痴如醉的爱情,怎么有如此凄惨的结局?我想古人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