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诗经》体现了中国人的诗性

作者&投稿:枝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看待诗经的经典性~

《诗经》作为一个文本的出现在中国很早,距现在有3000多年。当然,他成为经典要晚一些,大约是在距现在2000年的时候,即汉代。为了适应汉代中央集权的社会制度,当时的执政者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孔子思想作为统一规范全国上下思想的一种标志,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很著名的事件,叫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这个时候起,孔子就被作为“圣人”,与孔子有关的一切都被涂上了神圣的色彩。孔子在生前作为教材来用的一些古代的文献,也被称为“经”,包括《诗经》在内还有《书》、《易》、《春秋》、《礼》,一起被称为“五经”。同时,从汉代开始,在政府设立了“博士”,立“五经”博士来教授有关的人员。 什么是“经”?我想说的是,由于把孔子当作圣人,把孔子思想当成了国家、政府推行的统一全国上下思想行为的标志,这个“经”,就具有“神圣”的意思,“圣人”的意思,表明其中包含了许多恒常不变的真理,有了实实在在应当遵循的规则。正是由于“经”具备了这样的意义,它就被一般人看做非常高深,非常玄妙,是与我们离得很远很远的东西。但是我想,如果经典离人们太远,把它树得高,那么经典的意义就会逐渐地消失。经典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应当说它总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着人的生活,人们会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来接受它。 就《诗经》而言,我想我们许多的同学在许多成语里面,甚至在中学语文课本里面都已学过它。这种了解,大部分同学都会有。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还会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谈话中,在我们日常教育中,经常用到《诗经》的一些词语来表达我们的一些认识。在这里,我再举一些我们平常生活中遇到的,大家可能知道但没有察觉到的例子。 最近十多年来,内地常常隔个一两年、三五年就会有一个港台的作家被内地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所喜欢。最早的一位为内地人所了解的作家,是一个女性作家,叫琼瑶。我想这个大家也是知道的。她的好几部小说被拍成了电视剧,其中有一部电视剧,叫《在水一方》。大家也许知道,她的名字以及电视剧《在水一方》,都和《诗经》有关系。《诗经》的一首诗叫做《木瓜》,它的第二章“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琼瑶的名字是从这里来的。《蒹葭》,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应当是一首情诗,一个青年男子,或者是一个青年女子,在秋天的早晨,10点钟之前,想追求心爱的人儿而追求不到,心情苦闷,这种感情在这里表现得很充分。我想,这个表明了我们现代人还不断地在运用《诗经》这一古老的形式来表达一种感情,乃至它的词汇、它的语言还会出现在我们生活中。顺便我想说一下,在生活当中也有常常用“投桃报李”表达礼尚往来的意思,“投桃报李”这个成语并不是从这首《木瓜》诗中出来的,而是出自《诗经》的另外一首作品,即“大雅”中的《抑》。在这篇作品中,有两句,就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礼尚往来”的意思。《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这首诗应当是人们所熟悉、所了解的。为什么把《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首?必然有很多人讨论这个问题,我想之所以把《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篇,表示了中国的先人对男女婚姻乃至于家庭的重视。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男女婚姻、家庭乃是一个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的开始。《关雎》表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的婚姻、幸福家庭的祝福。所以《关雎》这首诗的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就成为人们在祝贺新人的时候对美满婚姻的赞颂,对幸福家庭的赞颂,这已经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能够听到的。除了这个之外,在婚姻上还常常出现“天作之合” 这种祝福。“天作之合”也出自《诗经》,即出自“大雅”的《大明》。这首诗是赞美周代的创始人周文王和他的妻子的夫妻关系的,所以后来人们用“天作之合”来表示对一对新婚夫妇的祝愿。在《关雎》中还有四个字也成为了我们的口头语,这就是“辗转反侧”。这四个字在诗中是用来形容男子追求女子没有得到那种焦急不安的心情,它很生动地描绘了男子因相思之苦,在夜里睡不着觉,不断地翻转自己的身体的情形。所以后来在生活当中也用这四个字来表现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不能睡得很安稳的情况。《诗经》里面还有好多作品谈到相思之苦,有一首诗叫做《采葛》,它描绘相思之苦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种表现也是很贴切、很生动的。 除描写爱情之外,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在和朋友、同事交往当中,也常常有用到《诗经》的时候。比如说我们有些朋友买了新房子、搬了新居,大家祝贺他“乔迁之喜”。“乔迁之喜”的“乔迁”两个字也是出自《诗经》,出现在“小雅”的《伐木》中,“出于幽谷,迁于乔木”,是讲鸟从低地方飞到高地方,乔木是高大的树木。用这个来祝贺人们喜迁新居,应当是我们常常会碰到的。此外,祝贺一个朋友生了一个小孩,如果是一个男孩,就叫做“弄璋之喜”。“弄璋”这个词也出自《诗经》,是在《诗经》的《斯干》中。《斯于》里面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表示对一个家庭、一个朋友生了个男孩子的祝愿。此外,祝寿,我们常常祝人“寿比南山”,这个词汇也是出自《诗经》。过去人们祝封建社会的皇帝“万寿无疆”,“万寿无疆”这个词也出自《诗经》里面,而且出现不止一次。在“小雅”里,有一首叫《天保》,这首诗是一篇祝寿的诗,一共有六章,其中,第四章就出现了“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总之,以上所说表明,《诗经》尽管是经典,在其长期流传过程中确实有它神圣的一面,有与人民大众相疏远的一面,但是另外一面作为一个文化传统的集中表现,它又在不同层面上,在不同情况下,会以不被察觉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来说,我们不仅要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它的熏陶,同时我想我们更应该自觉地去理解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的《诗经》,我想这样不仅会提高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是我们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全面素质的体现,这就是我们在大学里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想讲的是《诗经》作为经典是怎样成为经典的。要了解《诗经》是怎样成为经典的,首先要了解《诗经》在成为经典之前,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实际上,《诗经》里的作品本来是我们中国的先人在不同场合下所写的诗。什么是诗?我想从现代意义上来讲有很多的解说。中国人的传统认为诗是言志的,即“诗言志”。所谓“载行为志,发言为诗”,就是说,把心里所想的东西说出来就是诗,也就是说,诗是人们表达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所以《诗经》就它本来的形态来说,和我们现代人写的诗并没有什么不同。现在的《诗经》文本一共有305首,它分成了三个部分,其中有一部分叫做“国风”,有160首,这160首大部分是当时的下层的人们所写的。古人又讲“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就是诗表达了人们在生活当中或者做事的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其中也有一些,按照朱熹的讲法是出于“礼”。一般的生活,除了人们的喜怒,男女相爱,“歌言其情”,男女交往过程中用诗来表达他们之间感情的叫“情歌”、“恋歌”。除了“国风”之外,另外145首,叫做“雅”和“颂”。“雅”和“颂”的作者大部分是当时上层的公卿、大臣,相当于今天的高层人士;也有一些作者是农民、政府的一般公务员。“雅”、“颂”中有一些作品表达了这些作者对当时的社会问题的意见;也有些作品是他们奉命——奉国家的命令——来写的有关祭祀祖先、神灵的作品,用这些作品表达一种对祖先、对神灵的称颂,也希望通过祭奠这些祖先、神灵使之给予人们以保护。总的来说,古代这些作品与现代作品一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不同的是,这些作品是可以歌唱的。所以这些作品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并没有什么神圣的地方。 《诗经》中的这些作品可以说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写的,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出版机构,也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诸如电视台之类的传媒机构,那么,这些作品是怎样集结在一起呢?为什么这些作品集结在一起叫做《诗》?正如我刚才谈到的,《诗》成为“经”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诗》为什么会汇编在一起,就要说到另外一个历史事件,这就是所谓周代的“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成为礼仪之邦,我想应当说是从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那么什么是礼?简单地说,礼就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些基本规则。从大一点来说,像国家的典章制度,小一点来说,是社交的各种规矩。周公在制礼的时候,特别强调“乐”。他强调礼乐配合,用乐来配合礼的实行。这种情况我们现代生活中也还会遇到。比如说两个国家交往,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到异国去访问,在迎宾场合,要奏双方的国歌,要检阅仪仗队,检阅仪仗队过程中也要奏乐。这些都可以说是礼乐的配合。在古代也是如此。正是由于这种礼乐配合的需要,就必须制作在礼仪场合上使用的音乐。当时有主持这个工作的专门机构,而主持这个工作的人大多数称为“太师”。太师一方面把从各地收集起来的民歌整理出来,一方面把当时的公卿、大臣所作的诗配上乐曲,以便能够在各种场合下使用。所以所谓“风”、“雅”、“颂”实际上就是在不同场合演奏的乐曲的歌词。所以最初并没有《诗经》这个名称,而是简单地称为《诗》,或者叫做“诗三百”。由于各种原因当时的音乐我们听不到了,但是歌词却保存下来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诗》里面的作品。在当时的等级社会里,有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规定,所以一般人并不了解“诗”。礼和乐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在当时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学习它,掌握它。贵族也只有掌握了礼,掌握了乐,才能够参与社会活动。因此可以说,对礼乐的了解,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在行礼过程中,也唱乐,同时必须对乐的歌词有所了解,懂得这些作品,所以在人们交往过程中也要会运用这些作品。所以在春秋时代我们常常在一些记载、一些古代文献当中,有这种所谓“布诗”、“言诗”的记载,就指的是引用《诗》来表达自己的认识。能够恰当地引用《诗》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当时社会也被看做是一个人的能力、修养的一种表现。这就是《诗》在未成为《诗经》之前它所起的作用。 那么,孔子与《诗经》有什么关系呢?孔子用这种官方文献来教育学生,因此《诗经》会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得以流行。孔子本人也特别强调学习《诗》的重要性,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说你要不学《诗经》的作品就不会讲话,也就是说会表达得不很深刻、不很准确。学习《诗经》之后可以运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认识,同时也可以用《诗经》来联络感情,来唤醒、启发人们的认识。可见孔子对《诗经》的重视。同时孔子也对《诗经》的内容做了简要的说明。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讲《诗经》表达的是非常纯正的感情、认识。孔子也对《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下了评语,叫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正因为孔子与《诗经》有这么一种关系,《诗经》才具有了经典意义。但是这才只是开始。《诗经》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被作为官方的一种思想被提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在重视之后,就会把孔子所说的话,孔子所用的教材、各种文献经典化、神圣化。这个神圣化、经典化的过程就是上一讲张隆溪教授所说的“阐释”。《诗经》是当时的人所写的诗,和我们现代人所写的诗并没有不同,但是要经典化,就必须把《诗经》的作品从普通的文学作品提升到儒学经典的地位。这个过程就是把一般人写的诗变成经典的过程。在经典化过程中,人们对“诗”的阐释就附加了许多并不是作品本身具有的内容。也可以讲,在《诗经》经典化的过程中,讲了不少歪理。下面我还想再举两首诗来说明《诗经》是怎样被经典化了的。“国风”中的一首诗,叫做《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下面是“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稠,寔命不扰!”这首诗现代人是这样认为的:诗的作者或者主人公是一个小吏。“嘒彼小星,三五在东”,指晚上黄昏时或黎明之前,星光闪烁,但不是很多。“肃肃宵征,夙夜在公”,是讲宵征是在夜里,“夙夜在公”是讲不管早晨、白天、夜里,都要为公操劳,所以“寔命不同”,感到自己的待遇、遭遇特别不一样。这首诗实际上是一个小吏对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叹。汉代人讲这首诗就是另外一种说法,叫做“惠及下女”,所谓“惠及下女”,是指国君的妻子对国君的妾能够容忍,她不去陪伴国君,而让妾去陪伴国君。而妾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地位与妻不一样,所以是“寔命不同”。“寔命不扰”,也就是妾能体会夫人的恩惠。这样一种解释就完全离开了这首诗的本意,而是在强调当时社会的那种道德伦理观念。所以“小星”这个词在过去就被看成小妾的代名词。 《子衿》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首诗也是一首情诗:一个女子在思念、埋怨自己喜欢的男孩子为什么不来?不来也可以,为什么连个信也不给我?但是汉代有人认为它不是情诗,而认为这首诗表明对学校被废除的不满意。为什么学校废除了呢?因为当时战乱的关系,学校没法正常上课。他怎么看出来这个学校不能正常上课呢?因为“青青子衿”,学生的衣服比较简朴,可以说是衣服。同时指出学校停课有一部分学生离开了学校,有一部分学生还在学校,这首诗是留在学校的学生对离开学校、逃课的学生的一种谴责。这样一种解说实际上是批倒了作者的思想的层次,可以让人们通过他的解说来遵循社会的、他所认为的必须遵守的规矩。在封建时代这种解说是很多的,延续的时间也很长。最终导致《诗经》越神圣,就越离开作者,就越不真实。 《诗经》本文一共不到三万字,但是后来的解说越来越多,就成为一种经学。经学是一种专门的学问,是两千年封建社会学术的主流。这种解说本身就造成了《诗经》的严肃的、神圣的意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正是建立在这层层结叠的解说之上,而要想看到《诗经》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化解这些异样的解说。所以,《诗经》的经典意义,源于对它的解说过程之中。以上所说的是第二个内容。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今天应该怎么看《诗经》的作用?中国自从汉代以后倡导所谓的“尊古读经”。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尊古读经”是他的主要手段。一个人要成就自己的功名,成就自己的事业,“尊古读经”就是他的基础。19世纪之后,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动,这个过程中也带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最严厉的批评是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其中包括对儒家经典的批评。中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同时也引起了对如何改变中国从19世纪以来对比西方相对落后的局面的思考。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了两个口号:一是“打倒孔家店”,一是“欢迎德先生、赛先生”。德先生是“democracy”,赛先生是“science”,即“民主”和“科学”两个口号。从这两个口号来看,我们对传统的认识要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对传统的批评主要是运用从西方引进的科学和民主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经学就瓦解了。经学成为哲学、历史学和文学研究的对象。所以现代人的研究,不再把《诗经》看成是传统经学的一本书,而把它看做是诗歌总集。所谓诗歌总集,实际上是与传统的书籍分类有关系。传统的分类,经就是指儒家经典,五经也好,十三经也好,只要是儒家经典就属于经。“史”就是历史。除了儒家之外的那几家,道家、法家等等,叫“子”。“集”是个人作品,“总集”是一个时代,一个文体的汇集。现代人不再把“诗”放在“经”的部分,而放在“集”的部分。也就是说,实际上人们不再把“诗”称为经了。 接下来我想说,虽然现在不再把孔子看成是圣人,但是,孔子是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经”不再称为经典,但它是一部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著作。我想经典性就是指这个。把经学化解为哲学的、历史学的、文学的,那么《诗经》应该是一部文学作品。因此,下面我想谈谈《诗经》作为一部文学著作,它的经典性或经典意义,或者说它对后世的重要影响主要在哪方面?我想主要谈三点。 第一点,《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体系的杰出的体现,也是后代诗歌体系的基础。大家都知道,《诗经》的基本的体例是四言律诗,但《诗经》并不仅仅是四言的,除四言之外,还有三言的、五言的、七言的、八言的,还有一种杂三言、五言、七言、八言。可以说,中国的古代诗歌的发展基本是从二言体到四言体,过渡到五言体、七言体,乃至后来的词和曲。而《诗经》中以上各种句式都存在,这为后来诗歌的发展在体系上、在句式上奠定了基础。《诗经》还形成中国诗歌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押韵。后代的诗歌,从韵脚的排列看,从韵脚的排列看,主要在双句押韵,即二、四押韵,也有的时候是一、二句,空了第三句,接着在第四句押韵。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是押韵的,第三句是不押韵的,第四句“乡”也是押韵的。也有的诗第一句不押韵,二、四句押韵。王之焕的诗,“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依山尽”的“尽”字不押韵,“黄河人海流”和“更上一层楼”,二、四句是押韵的。在中国古代诗歌有些双押韵,有些一、三句押韵,也有全部押韵的。多种情况下是双句押韵。《诗经》里面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种押韵方式。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一、二、四押韵。所以中国古代诗歌的押韵形式在《诗经》里面都可以见到。所不同的是,《诗经》的押韵并没有什么成法,没有固定的一种规定,而是很自然的。所以我在前面没有说到《诗经》中如后代诗那样的平仄问题。后代诗歌讲平仄,在每一句诗里面和另外相对的诗里,平仄要错开。《诗经》的一些作品乃至汉代的作品其实合乎平仄,但是并没有硬性规定,所以《诗经》的时代是比较自然的时代,但它又确实是后代诗歌韵律的最早的体现。 第二点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谈到艺术表现,从《诗经》来说,是和风、雅、颂相联系的赋、比、兴问题。关于赋、比、兴,中学老师都讲过,我就不想说很多,只是想说这在《诗经》里面是和风、雅、颂相对而言。风雅颂是讲《诗经》的分类问题,而赋比兴是讲诗歌的表现手法问题。赋比兴是表现手法。赋比兴的具体含义有很多解说,这里我想引用朱熹的说法,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用现代的话就是直接的叙述、描写;比,就是比喻的意思,用一件事物来比喻另外一件事物,这是朱熹讲的,“以此物比彼物”;所谓兴,朱熹讲,“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说之辞也”,是说写诗要用另外一件事开个头;赋,它是一个叙述的问题,不再举例子。关于比,比喻,在《诗经》里面有一些是整篇都用比喻,比如《相鼠》和《硕鼠》,都是用老鼠来比喻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更多的比喻是在句子里面,如讲一个女孩子的皮肤很好,叫做“肤如凝脂”。兴是诗歌的开头。比如《桃夭》,“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的开头写了春天的美好,也会使人想起女孩子的漂亮,也会想到这首诗后面所写的热闹气氛。这就是“兴”的手法。《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对后代的诗歌创作是有影响的。后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尽管很丰富,但都可以用所谓赋、比、兴来概括。 第三点,我想谈谈关于传统的问题。中国的诗歌可以说有现实主义诗歌,浪漫主义诗歌。人们都把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归之为《诗经》。对社会的批评,对人们生活的不公正的待遇的控诉,这些在《诗经》的“国风”里有,在“大雅”、“小雅”里也有。而这种对人们、对社会的关心正是中国诗歌的主流。这个主流的开始是《诗经》。 我想,从这三个方面来看,《诗经》对中国诗歌发展的重大影响,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诗经》的经典性。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易经,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据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八卦和五行说不同“《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20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壮丽的历史画卷,同时也给我们构筑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神秘殿堂。提到中国文化,使人自然想起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皇帝内经》的代表的中医体系。而《四书》《五经》之首经即是《周易》,《道德经》有88句来源于《周易》,《皇帝内经》也以阴阳、五行、八卦为其理论基点。可见,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

在皇家“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编列中《易经》均居首位,可见将易学视作何等重要。古人曾言:“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不研易,不可为良医”,“不研易,不足以言太医”,就是讲不懂得《易经》,就不能成为好的中医大夫,也就不能进太医院为皇家治病,也不能成为将相之才。那么《易经》是什么?占卜家说它是占筮书,思想家说它是哲学书,气象学家说它是天文气象书,农学家说它是农事书,历史学家说它是历史哲学书,而文学家说它是一部文字优美结构严谨的人文书,等等,众说纷纷。有人认为:《易经》“是先民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一种符号逻辑,代表了数理的,宇宙生命、个人生命的信息,是叙述人类太阳系统的宇宙中,日、月运行的一个大法则”。
  据统计,中国现存古书中以《易》著和《杜诗》著这两类书籍数量最多。这似乎在暗示我们,在那个王权集中、独尊儒术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对情感的追求(诗的国度)与对哲理的探索(哲学的民族)统一在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这两大框架之中,并且在这里又积淀着人们对天人关系和宇宙规律的探讨。几千年来,易学在众多的代表性人物(如孔、孟,老、庄;施、孟、梁丘;京房;虞、郑、荀;王弼;邵;朱、程;李、杨等)的推动下沿着两派六宗之学发展着,在《易》的框架下建立了中国哲学、中国医学、中国美学、中国军事学、中国建筑学、中国律学、中国数术学、中国伦理学……由此也就形成独具特色的和旺盛生命力的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伦理、宗教以及天文、历史、数学、医学、气功等等在世界文化史上光彩夺目!
  今天,林花甲欣喜地看到,以《易》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体系,不仅深刻地影响着韩国、日本、越南等邻邦,而且也传遍了整个欧美大陆! 1626年,法国传教士、易学家Niclas Trigault在杭州刊印了他翻译成拉丁文的《周易》,由此拉开了西方易学长达380年的研究。西方易学的研究重点在四个方面:翻译、数理、卜筮、哲学。现在最少有八十几个国家成立了易学研究组织和机构,几十种文字的《易经》译本。韩国国旗又名太极旗,中间是太极两仪,旁边是八卦中的四卦(乾坤离坎)。可能大家不知道,无独有偶,著名物理学家玻尔也把太极图作为他从事微观物理学研究的哥本哈根学派的徽章标志。数理易学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电子学、心理学、计算机学、地质学、管理学、天文学、物理学、幻方组合数学等等学科中。我国曾对卜筮讳莫如深并被斥为迷信(考虑到各种情况的影响,我研究易学就属于地下行为),但林花甲要告诉大家的是,西方易学对卜筮的研究极感兴趣(我也不讳言自己的研究兴趣80%在于此)。著名瑞士心理学家容格(Rung)就精于此道。他在《周易》一英译本的序言中说:“每次占卜,而发现《易经》之心理现象,我总可以达到目的,虽然不能解释及回答此中一切疑问。”作为高手,他也承认“亦非完全无误者”。今天我们在网上有数不清的算命软件,其实,西方早就有了,并且他们早发了大财。
  西方文化崇尚多元化,林花甲遗憾地看到世界上第一家以《易经》为主题的考古博物馆不是中国成立的,而是美国建立的,珍藏有七千年前《泰卦》、《复卦》、《损卦》等卦象,还有能发出《震卦》六爻古音的祭器。西方易学研究有很多方面超过了我们。而我们在1987年才有第一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主持);我国的留学生要向洋人请教最基本的易学基本知识;国内大学生不知干支五行为何物,提到《周易》竟然以为它就是算命书或儒学著作。弘扬易学任重道远啊!
  当然,在科学技术昌明的现代,我们要正确认识占卜算命(术数文化),万万不能把易学全部归于此。从哲学的角度看,从本质上说,“易”就是“变易”,讲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哲学,是通过变化求生存、求发展的哲学;周易内蕴形象思维、符号思维、逻辑思维、概率思维、科学思维、整体思维、模型思维等,运用易学智慧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周易隐含着阴阳二进制、排列组合、矩正等科学思想,数和象相互转化的数字化思想先河,以及符号系统、概率系统、混沌系统等一系列科学思想的萌芽。易学能极大地促进科学的发展,解决现代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提供思路。今天,易学的发展有向纵深、多学科横向发展的态势,如科学易、生活易、人文易、建筑易、中医易、数学易、符号易、逻辑易、训古易、策划易、心理易等等,易学研究大有作为!

到灿烂的中华文化,说到中国的艺术,人们不得不想到诗歌。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各个名族,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性、文化特征。西方文化以哲学为代表,而诗歌,便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的一部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哲学中,那么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
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在诗歌的陪伴下长大的,我们开始学背书便是从背诗开始,孩提时,我们背唐诗;稍大一点了,我们便背《诗经》,背宋词,背《楚辞》、《离骚》……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背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从“天街小雨润如酥”背到“无边落木萧萧下”;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背“杨柳岸晓风残月”;背“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不管理不理解,先背下来,以后的日子里,漫漫人生路上再慢慢体会,细细品味,品读诗里的春夏秋冬,体会词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常用“诗性民族”来形容中华民族,说中华文化是“泛美文化”。虽然我们对这些习而不察、用而不知,但这些评断确已形成,自有它的依据,并非凭空产生。

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首先是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诗经”到战国的“楚辞”,再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诗的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提诗,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其次,是因为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凡有人烟处,皆有诗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不管是水面上的渔歌互答,还是林樾中的樵夫高歌;是山坡上采茶女的放声清歌,还是草地上牧童的低吟浅唱,他们所唱的,所歌的都是诗。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的,那么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我们都会从中体悟到另外一种境界。这些优秀的诗歌往往触及到人们的心灵深处,使我们的情感为之震颤,精神为之提升,思想为之开阔。这样的好诗,我们百读不厌,每次读诗都会获得新的感悟,我们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关照人生。
第三,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因声调不同而带来不同的色彩。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美,和谐美。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辜鸿铭说:“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国人的一封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
第四,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也没有使艺术沦为科学或体育。在雕塑、绘画、书法、小说、戏曲,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中国人一开始就懂得如何“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懂得如何孕育自己的情感,不去追求时空的真实幻觉;懂得如何利用程式化的规则和虚拟化的手段将舞台和道具都变成表演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人不追求简单的对称和机械的构图,而是懂得如何处理阴阳、动静、虚实之间的辩证关系。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中国没有“掷铁饼者”,没有《圣经》,没有《哈姆雷特》,没有凡尔赛宫……但中国有《诗经》,有《离骚》,有《红楼梦》,有紫禁城,有苏州园林……我们只要将它们拿来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谁更讲究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谁更在乎天人合一,谁更懂得和谐美。中国的文章里有诗,小说里有诗,戏里有诗,歌里有诗,画里也有诗;就连园林的山石上,亭子的匾额上,高墙、院门上都是诗。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可以不懂天文、历算知识,不懂科学哲学,但却必须用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这种特有的行为方式和休养方式,不也正是“诗性文化”的显著标志吗?
诗是观察人类心智历史与人文精神的一个特殊角度,诗乃天地之心也,而中国“文化心灵”的心之最精妙处,则在于诗。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


什么是《诗经》?今天的我们怎样读中国传统经典?
《诗经》并非简单的道理教诲,而是情感的流淌与生活的写照。尽管我们无法完全复原古人的生活细节,但通过《诗经》,我们能感知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和价值观。回归阅读的初心 阅读《诗经》,我们应以尊重的态度去欣赏每首诗的完整性,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仿佛穿越时空的邀请,诗人以诗的形式向我们提问:“你...

诗经古代是什么意思?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意味着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和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是春秋时期,一个政治和文化面貌混乱而丰富的时代。《诗经》反映了春秋时期上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多样性和深度,因而具有很高的价值。《诗经》体现了中国...

怎样理解《诗经》体现了中国人的诗性
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在诗歌的陪伴下长大的,我们开始学背书便是从背诗开始,孩提时,我们背唐诗;稍大一点了,我们便背《诗经》,背宋词,背《楚辞》、《离骚》……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背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从“天街小雨润如酥”背到“无边落木萧萧下”;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温文尔雅的儒家美,如何理解《诗经》的艺术魅力?
也使诗这类体裁很早从民间巫术宗教信仰中分离出去.明显的人的本性颜色使《诗经》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使诗变成表述周人家族伦理道德感情和乡土情蕴的最好是方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热爱祖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各样所有喜怒哀乐之情,可以在这儿获得最好的表达。

试论《诗经的表现艺术》
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泉、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赋、 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是《诗经》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颇大。最早提到 “赋、...

对《诗经》的认识和理解一千字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

如何理解《诗经》的精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 诗经封面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

诗经的含义是什么 对诗经的理解诗经的含义
《诗经》的含义是:“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采自民间乐曲,雅是王都附近的乐曲,颂是祭祖祀神的乐曲。所有诗歌均可歌唱,但乐谱今已不传。其内容对统治者征战田猎,贵族集团奢侈荒淫的生活,人民的劳动...

谁帮忙介绍一下《诗经》,要理解似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

诗经给我们什么启示和感悟
《凯风》则教我们孝顺之道。诗中南方吹来的暖风象征着母亲的呵护,子嗣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辛劳。诗中描述的孝顺子女对母亲的敬爱,与不孝子女形成鲜明对比,提醒我们孝顺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实际行动的体现。《柏舟》让我们理解面对人生困难时的坚持与勇气。诗中君子遭遇不公,小人欺凌,以及妻子被遗弃的...

宽城满族自治县18695858975: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诗经》风雅精神的认识和理解500字左右 一定 不要多 -
矣翠盐酸:[答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风雅”精神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所谓的“风雅”精神是春秋时代的文化精神,在《诗经》中表现为强烈的人性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突出的政治和道德意识...

宽城满族自治县18695858975: 从叙事艺术与抒情艺术上讲,《诗经》奠定了我国什么传统 -
矣翠盐酸: 1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 《诗经》的创作奠定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 ( 1 )抒情诗的传统.中国是一个抒情诗最为发达的国度,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是以抒情诗为主的.而正是《诗经》...

宽城满族自治县18695858975: 诗经美在哪里 -
矣翠盐酸: 都说最美不过诗经,那么诗经又美在哪里呢?仅仅是那些婉转的韵律,朗朗上口的诗句嘛?我想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罢了,诗经的美,还美在很多方面,它有它独特的韵味、 首先,我认为诗经的美,美在其的文学价值. 众所周知,《诗经》...

宽城满族自治县18695858975: 诗经对后世文学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
矣翠盐酸: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 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一、 《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

宽城满族自治县18695858975: 为什么说《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 -
矣翠盐酸: 《诗经》的诗篇从各个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自殷商到春秋中叶社会的历史风貌,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如创业开国的英雄祖先、辛苦劳作的农人、风尘仆仆的征夫役卒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婚恋等,都以诗...

宽城满族自治县18695858975: 结合你所熟悉的《诗经》中的作品,谈谈《诗经》的艺术特色 -
矣翠盐酸: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下面我就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做一下总结: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

宽城满族自治县18695858975: 《诗经》的成就及价值 诗经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
矣翠盐酸: 《诗经》特色和影响《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以上主要从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等诸方面论述了《诗经》的几个重要特色.这些特色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都很深远.下面再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简略介绍一下《诗经》的特色,这些方面的影响,情况各有不同.

宽城满族自治县18695858975: 如何评价《诗经》在中国文学历史上的地位 -
矣翠盐酸: 《诗经》是华夏诗源,起源已久,搜集了各地古风,集先秦诗歌之大成,有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说法,描写生动,从中可看见数千年前的蔚然大气的诗意及先民的生活方式,最给人以无限联想,开华夏诗歌之先,一呼一吸一点一叹皆有灵意,如观画,赏长草旷野低树江影,那种淡淡的质朴.又有见识高绝之士认为诗经经儒家删减尽留些雅意而没了上世狂荡,已成了古板的儒学教材,这也算说法.(以上是在下一点见解,唯楼主纳之!)

宽城满族自治县18695858975: 如何理解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 -
矣翠盐酸: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

宽城满族自治县18695858975: 《诗经》反映了怎样的中原文化 -
矣翠盐酸: 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原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