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的观点

作者&投稿:华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论语中蕴含的文学观点~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看来未免言过其实,但是,在中国文化史上《论语》确实是最重要的一部书。所谓“千里滔滔水,源自滥觞时”,它是许多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所以有人说认识中国文化传统须从儒家开始,而认识儒家则须从孔子开始,认识孔子则必须从《论语》开始,而要在透彻地了解《论语》的思想的同时,仔细琢磨它的文学手法的自觉运用,我们会对它流传千载而仍有无穷魅力的经典地位更为信服。

一、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语言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的言行、阐释深刻义理的一部书,它以当时明白晓畅的口语为主,同时吸收了书面语典雅洗练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独特艺术风貌,是语录体的典范之作。在先秦诸子中除了老子的《道德经》可与之媲美,其他优秀的先秦诸子著作或是短小完整的说理文、或是长篇大论,都不像《论语》那样三言五语便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后人受其影响,也有不少语录体著作,较为著名的有朱熹的《朱子语类》、王阳明的《传习录》,但文学价值远不能与《论语》相比。因此《论语》中出现的许多含义深刻、令人回味的格言、成语,千百年来为人争相传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篇》)还有很多如吾日三省吾身、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后生可畏、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祸起萧墙、既来之则安之等不一一列举,语言简练却发人深省。

二、表现的形象化

形象化是文学的精髓,《论语》善于运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深刻的道理,阐释得明白、生动,甚至富有诗意。如孔子批评宰予大白天睡大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因为宰予之前曾信誓旦旦要努力学习,因此孔子又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用朽木和粪土之墙来说明人的不可救药,用宰予的行为教育学生不能轻信他人的表白还要看他的行为。当子贡询问孔子有一块美玉是保存起来还是卖了,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一语双关,把自己比做待价而沽的美玉。有些形象化的表达还非常富有诗意,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河水的川流不息来象征光阴的流逝,意味深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柏来赞颂人的不屈精神,给后世文人无穷的创作灵感。

三、丰富的感情色彩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感动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情感力量。《论语》是记言的语录,谈的又都是做人、治学、治国的大道理,却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因为人物的语言总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先进》篇中有几章写孔子与颜回的感情,非常感人。孔子喜爱自己的弟子颜回,把他当作自己的知音,自己的道德学问的传人,他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不幸早逝,孔子伤心欲绝,顿足捶胸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弟子担心他哭坏了身子,劝他节哀,他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种表达深厚感情的语言比比皆是。孔子领着弟子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围困的时候,颜回走丢了,最后好不容易才逃出来,孔子见到颜回,又惊又喜,说:“吾以女为死矣。”(回)曰:“子在,回何敢死!”两位夫子的言语中传达着热烈而深挚的感情。颜回深知老师对自己的钟爱、器重,自己死了,老师不知会怎样地悲痛,因此逃难时他一心要回到老师身边,见到老师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是颜回还是死在了孔子的前面,第二年孔子的另一个得意弟子子路也死了,孔子经受不住打击,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阅读这些对话,我们又怎能不为这其中包含的深深的师生之情所打动呢?这就是《论语》所蕴涵的动人的文学力量。所谓“发之于心,形之于言”,孔子也有发怒的时候,《八佾》篇记载季氏越礼使用八佾之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愤激之情,溢于言表。情之所至,甚至口不择言,孔子对殉葬的陋习极为憎恨,当时有人用人形陶俑陪葬,孔子大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遭到了孔子断子绝孙的诅咒。子贡问,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斗筲”是一种小的盛饭筐,不屑的语言批评了当政者的心胸狭隘和无能。有爱有恨,有喜有忧,嬉笑怒骂,《论语》表现了丰富的感情色彩。

四、个性化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论语》以记言为主,虽然简短,却能充分体现人物个性,所以《论语》的人物形象很鲜明。孔子本人和蔼可亲的神态、诲人不倦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都随其言谈而呼之欲出。孔门的几大弟子,语言各是一种风格,颜回的虚心虔诚、子贡的智慧巧妙、子路的莽撞冒失,无不与其精神气质相合。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智商很高,是一个明白事理、迎合实际的人,他当过官,不肯过穷日子,投机做生意发过财,赚过很多钱,但是孔子说他达不到仁的境界,《八佾》篇记载子贡可惜告朔祭礼上作牺牲的羊,觉得浪费,孔子就讽刺他说,你爱惜羊,我更爱惜礼。在孔门弟子中,子路的个性最为鲜明,他爱憎分明、豪爽成性,做事风风火火、说话冒冒失失,多次顶撞孔子,《子路》篇记载,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请孔子出来当政,孔子将从何入手,孔子说:“为政,必先正名也。”子路听了,放肆大笑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气得孔子大骂子路粗野:“野哉由也!君子于其不知,盖阙如也!”子路就是这样心无成府、口无遮拦之人,因此总受到老师的呵责。还有一次,孔子称赞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乎!”,子路听了很吃醋,质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子罕》)子路有勇力,又有军事才能,是以以此骄傲,于是又遭到了老师的一顿批评。子路就是这样,直来直去,心里藏不住东西。他还是个大方侠义之人,他曾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公冶长》)孔子深知子路的脾气,出于对学生的爱护,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教育他,子路虽然经常顶撞老师,却打内心尊敬老师。子路的顶撞和孔子的批评,为《论语》增加了很多趣味。
圣人孔子并不是道貌岸然、冷酷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他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是“最近人情,恭而安,威而不猛”的,除此之外,在《论语》中我们还看出了他的幽默、亲切、率真甚至是任性的一面。孔子对门人说的话,很多是燕居闲适的话,老实话,率真话,不打算对外人说的话,脱口而出的话,甚至破口骂人的话。《子罕》中子贡说:“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买掉呢?”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幽默的回答表达了希望贤君能用他。有一次,他要出去做事说:“我难道是一只匏瓜么,怎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季氏》)当时有人认为孔子虽然很伟大、很博学,但没有什么可以成名的专长,孔子说:“我专做什么呢?做驾车的么?做射箭的么?那么我从事驾车好了。”(《子罕》)孔子也善巧言生风:“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固不知如之何他已矣。”《宪问》记公明贾与孔子谈论公叔文子的为人,公明贾说公叔文子总是在最适当的时候说话,真正快乐的时候欢笑,符合礼仪的时候才索取。孔子听后,将信将疑,觉得公叔文太伟大,又有些怀疑他是否真的能做到,于是冲口而出:“其然,岂其然乎?”毫不掩饰他的想法,当子路误认为他作了什么不正当的事时,他那对天发誓的样子:“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连说两遍,急于表明心迹,圣人的率真尽显无疑。《阳货》中说有一个叫孺悲的人去看孔子,孔子不愿见他,便让学生回话,说自己不舒服,不便见客。可就在学生转告孺悲的时候,孔子又是弹琴又是唱歌,这是孔子深恶痛绝乡愿的表示,孔子还曾经在极端气愤时大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宪问》)这是对原壤一人而发的,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这些话语都表现出了孔子幽默率真甚至是任性而为的一面。

五、情趣盎然的场景感

《阳货》第一章写孔子千方百计地躲避阳货,却偏偏狭路相逢,两个人的谈话也很性格化,文字不长但将阳货的盛气凌人、挖苦打击,孔子的尴尬无奈,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密切联系周围的环境气氛,写得很戏剧化。《微子》写楚狂接舆的高歌,对孔子的赞扬和劝告,使孔子非常感动,欲上前攀谈,他却一路小跑的走掉了。这段文字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隐士的飘逸形象,也给我们留下了回味咀嚼的余地。《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是为历代读者所喜爱的美文,写孔子与四个弟子畅谈人生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其言辞都能充分体现个性,而曾皙的形象描绘得最有情趣,三位同门侃侃而谈时,他始终在弹琴,轮到老师点将了,只见他随手一挥,“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充分展现了洒脱不羁的个性,而对美好蓝图的描绘,更是生机盎然,如一幅水墨画,令人悠然神往,以至于老师一声长叹:“吾与点也”,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论语》中很多这样的文字,一个个不很完整的小故事,一个个写人记言的小片段,都写得情趣盎然,耐人寻味,可以当作笔记小说来读。
最后,借助林坚在《〈论语〉的文学趣味性初探》中所说:“讲学语与文学趣味性的高度融合……常常借助于口语化、形象化的文学语言所造成的理趣、情趣和谐趣,使得行文风趣自然、生动含蓄,读来毫无枯燥、晦涩之感,在平易近人、娓娓动人的谈话中,领略了旨趣甚至是深奥的哲理。”

《论语》中不同的人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是不相同的,但很难说谁对谁错。
比如《子路》中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所说有点像咱们现在提倡的所谓“大义灭亲”,但孔子认为叶公所说的事情不符合人的本性,也是有其道理的。所以,咱们恐怕还得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其中包含: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与标准,也反应他的哲学观点,对于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是有教无类,爱人既为仁的实质与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展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动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动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和伦理范畴。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生活准则,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育起了重要作用,但跟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愈来愈成为约束人们思想、行动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与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晓得、了解、见解、知识、聪慧、智慧等。内涵主要触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觉得,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首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与行动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誉,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觉得忠乃表现于和人交往中的虔诚老实。

孝:孔子觉得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但限于对于爸妈的供养,而应侧重对于爸妈与尊长的尊敬,觉得如缺少孝敬之心,供养爸妈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觉得爸妈可能有差错,儿女应当婉言规劝,力求其矫正,并不是对于爸妈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恰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论语》里的很多经典思想历久弥新,重新温故后总能发现新的时代意义,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学习和借鉴。请看:

1,向有能力且贤德的人看齐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之人要向他看齐学习,看到不是贤德之人要进行自我反思。”

现实运用——“见贤思齐”说的就是修行的目标和参照物。贤德之人的礼仪行为一定符合大众的认知和共识,也只有向这样有道德标准的人看齐,才能发现自己的盲点和不足,才可以通过比较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现代管理中,我们都处于企业或组织之中,企业或组织的文化靠什么传承和发扬,如何使大众对企业或组织文化产生敬畏和执行,那就要有榜样的力量。在对执行文化制度好的人进行表彰和给以荣誉,让其他人明白遵从制度的好处,大家才会重视和践行。这就是企业管理的艺术,也是我们个人学习精进的法宝。

2,侍奉父母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委婉劝说,如果不愿听从,也要恭敬而不违抗,替他们劳作而不怨恨。”

现实反省——侍奉父母总会遇到观念不同而难以沟通。作为晚辈侍奉父母是很容易出现沟通不畅。侍奉父母是每个人愿意做的事,但是如何做好这件事的确不容易,在于关注点不同。如何做好这件事是所有人都在想的事,如果做好这件事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对和经历的人生体验。孝而不顺不为孝,顺而不孝不为顺,孝顺是一件非常艺术的人生经历。

关心长辈,孝顺父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每人的境遇不同,所遇到的父母的个性不同,就造成了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痛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彼此沟通时一定要做到通透和愉快。

3,对待父母要诚,要敬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还健在,不适合远离家乡,如果一定要出门,一定要告知去向。”

现实感悟——古时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一旦家中父母有事,需要照顾很难看到子女快速来到,所以孔子有如此告诫,这也是孝顺父母、尊重父母的一种表现。而今社会,交通通讯都很发达,就算最远,通讯即刻能到,交通一天也能到,所以对此没有了更多说法。但是时刻和家里保持通讯就很有必要。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小,互联网的出现已经让地球变为一个大的村落了,我们虽然克服了空间和沟通的局限,但孝顺父母的心不能丢,牵挂家事的行为要时刻关注。更主要的父母的那种孤独和牵挂之心还是没变,所以,我们要多留意和在意父母在家的孤独和牵盼之心。

4,儒家的人生境界的渐进式提升

原文——“君子义以为质”

译文——君子把仁义和道义作为自己人格的品质,给予最大追求。

由此可见,儒家对道德和仁义的认识,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做事前,先做人,做人的基础就是崇德。五千年的中华,两千年的儒家,其最大原因就在于此。

原文——“温良恭俭让,身之本也”

译文——温良、恭敬和谦让是我们为人修身的根本。

儒家认为,温良、恭敬和谦让是君子的基本品格,这些对我们的修身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只有把这些牢记在心,加以践行,才能在修身和事业上有所提高。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做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能做出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

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中,尤其是信用问题,现在社会很多人际交往时经常出现信任危机,其实就是个诚信问题,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那他能干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呢?他对这种人和这样的人生明显是带由于鄙视和怀疑的,所以也是不可取的。诚信是做人准则,更是处事智慧。

原文——“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时刻注意保护民众利益的王者,这世间没有什么他不能抵御的。

孔子主张仁政,国君要时刻体恤百姓,把保护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是个好王者,好的领导人。如果能做到这种地步,那基本上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是无敌的,这世上也没有什么能够阻碍和抵挡住他前进的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就是按照这么渐进式的发展而来的。

5,该如何去践行孝道?

原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三年如果没有改变父母之道,就意味着是真正的孝顺。”

孝道文化是儒学核心,古有此说,三年之孝谓真孝,心中有志必仁德。家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多读家训之类文章,就能明白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孝道文化的普及。

孔子反复强调孝道的原因在于,它能使我们变得深刻而仁德,从而让我们变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儒家不断加深人的认知思维,通过不断地学而思,孝而仁,来加深文化的经典传承。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与标准,也反应他的哲学观点,对于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是有教无类,爱人既为仁的实质与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展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动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动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和伦理范畴。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生活准则,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育起了重要作用,但跟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愈来愈成为约束人们思想、行动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与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晓得、了解、见解、知识、聪慧、智慧等。内涵主要触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觉得,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首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与行动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誉,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觉得忠乃表现于和人交往中的虔诚老实。



孝:孔子觉得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但限于对于爸妈的供养,而应侧重对于爸妈与尊长的尊敬,觉得如缺少孝敬之心,供养爸妈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觉得爸妈可能有差错,儿女应当婉言规劝,力求其矫正,并不是对于爸妈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恰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但是孔子论孝,还讲"爸妈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堪称孝矣",表现了其时期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典礼,剔除宣传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公道因素,倡导子女对于爸妈的"尊"、"敬"、"养老",将孝亲和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意逝世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于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依据他的思想,把悌和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论语》包涵的主要思想就是"仁"。

孔子的主要学术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人说"博爱谓仁",这也是"微言大义"。然而在《论语》里,孔子只是对于"仁"的表象与应用提出了看法。孔子有六位弟子前后向其问过"仁",下列分别作以说明。

首先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对颜渊问仁,说道,一个人只要战胜自己的心理斗争,净化心灵,维持克己的诚敬,就可以到达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境地了,这类境地就是"仁"。同时,孔子还告知颜渊怎样才能到达这类境地,那就是只要不符合礼的境地,你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动就可以了。

其次就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2十九岁,是平民出生,孔子觉得仲弓拥有领袖的气质。孔子对仲弓问仁,他说,一个人在外,要有礼貌,要诚心诚意地和人相处,做事情要有责任感,自己不愿意的,

就要想到可能其他人也不愿意。对自己与其他人都要没有牢骚。仲弓说,自己尽管不聪慧,必定照老师说的去做。

下来是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这里的讱,拥有谦让的意思。孔子说,有仁道的人,不是马马虎虎发表自己意见的,并且说要做到这一点无比难。孔子之所以对于司马牛这样讲,或许这位老兄平时有说话不大注意的错误吧。

下来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问仁。子曰:居于恭,执事敬,和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这位老兄会驾车,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懂驾驶技术,有驾驶执照,名樊须,字子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大概孔老夫子周游列国时,就是樊老兄当司机吧。樊迟两次问到仁,第一次,孔子说,能够尊重其他人,爱惜其他人,就是仁,并且说,任人唯贤的人就是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第二次,孔子说,自己平时说话办事,要恭恭敬敬,诚诚恳恳,为人处世,要忠人之事,要尽责任。对平平常常的人,也要尽心尽力。

主张有教无类。


荀子的语言学观点
荀子的语言学观点如下:荀子的语言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正名篇》一文中。该文着重讨论了词与概念、语言与思维、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指出“名”与“实”的联系是“约定俗成”,这一学说正确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是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第一块理论基石。亦称《孙卿子》。作者荀子(约公元前三一三年~前二...

学习语言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也就是说,共同语言应该指双方在某一些问题上会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至少一方的爱好和兴趣对对另一方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也产生同样的兴趣和爱好。 第三,如果你对别人说:其实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合很不错,而别坚决否定你的观点时,他会立即举出很多有力地证据去证明贾薛结合的确比贾黛结合...

观点在指向什么有语病吗
指向一般是指具体的物体或方位,它是一个具体的动作,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对象,所以不能用“什么”来表示。语病是指语言表达中不符合语法规范或逻辑关系的错误,它是一个名词,不能用“吗”来构成疑问句。综上所述,观点在指向什么有语病吗这个句子中存在搭配不当、语意不明和结构混乱等语病。如果要...

有什么谚语可以证明你的观点?
灯不拔不亮,理不辩不明。谚语。意思指讲话必须把道理讲清讲透。例句:近代郭明伦等《冀鲁春秋》五章:“常言说得好:‘灯不拨不完,理不辩不明。’真相一白,风吹云散,彼此都不再计较一言半语的偏激。”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谚语。意思是短时间的强弱在于力气大小,但是长时间的...

观点的成语观点的成语是什么
(1)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2)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二、引证解释⒈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引徐兴业《金瓯缺》第四章:“她既要用自己的观点,又要用_娘的观点来观察马扩。”三、国语词典研究分析或批评问题、事象等所依据的立场。...

有谁能列举出关于“语言歧义的含义”问题的代表性观点吗?
3、开刀的是他父亲。“开刀的”可以是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以理解为“被做手术的患者”。4、学校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对他的批评”可以理解为学校领导批评他,也可以理解为他批评学校领导。另外还有许多:很搞笑!1、“他背着媳妇做了不少事”这句话中的“背”就有不解之缘,...

谁能帮我找一下索绪尔的语言学观点啊,崇拜
索绪尔认为,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与语音实体和心理实体所固有的性质、特点无关,也就是说,这两方面的联系是任意的。索绪尔把这种任意性原则称作“第一原则”。更详细的文字说明:【索绪尔-学术观点】语言和言语 索绪尔把言语活动分成“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两部分。语言是言语活动中...

2023年雅思口语备考资料:观点还是事实
欢迎随时提问!https:\/\/liuxue.87dh.com\/ 要报名参加雅思考试的朋友看这里,下面是小钟老师雅思考试栏目提供“2023年雅思口语备考资料:观点还是事实”,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观点还是事实(opinions or facts)其实这两件事情的拎不清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仅是在雅思口语中。而且想要把这两样东西...

正确观点是什么短语类型
是肯定的短语类型。观点是一个汉语词语,一指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二指专指政治观点,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三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观点和观念有所不同,观,拆开来是又、见。念,拆开来是今、心。观念等于又见今心,意思是又...

请归纳在西方文论史上诗歌语言、科学语言的观点和论述
西方文论史上关于诗歌语言、科学语言的相关观点理论:德谟克利特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生命的体现,尤其是诗。他认为文艺家只有具备准确生动而能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的语言,其作品才能使人信服。贺拉斯认为人物语言要符合个人的身份和遭遇。奥古斯丁象征语言具有形象性。要把握象征语言必须借助联想、想象去推断去猜测...

大城县19359803690: 论语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
慈徐乐友:[答案] 正之以爱,坚持博爱公平与爱的创造的主题,发展人类文明,述而雍,雍而义,义而仁,仁而智,智而贤,贤而圣,圣而泰,逐步实现太极文明的人类鼎盛文明状态.

大城县19359803690: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哪些思想? -
慈徐乐友: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和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但是其中心思想是【仁】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引申为“爱人”(包含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一种...

大城县19359803690: 论语阐述的内容和观点是什么 -
慈徐乐友: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

大城县19359803690: 在《论语》的主要内容中,反映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观点是 -
慈徐乐友:[答案] 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大城县19359803690: 论语中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慈徐乐友: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其中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

大城县19359803690: 论语的思想观点600字 谢谢 -
慈徐乐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

大城县19359803690: 论语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
慈徐乐友: 孔子论语中的主要学说和表达的思想观念就是教育人们有“仁”(唐朝的韩愈理解仁就是博爱的意思)的心灵,按照“礼”(礼是道德的意思)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里面很多句子同时表现出了孔子认识一些事情、处理一些事情的高超智慧和方法.

大城县19359803690: 论语中的看法请就 子曰:“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最好字数多一点 -
慈徐乐友:[答案] 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别人就会不能够知道他什么地方值得别人去相信,也不知道该如何用他.大的车没有了輗(古代大车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小车没有了軏(古代车上置于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它们又能够怎么行动呢? 总...

大城县19359803690: 关于论语中体现孔子的观点与主张 -
慈徐乐友: 对于从政在孔子看来是积极的入世.首先,邦国清明,是孔子入世的先决条件.《论语》第五《公冶长》里,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赞扬宁武子,是无人可及的智者.因为宁武子的才能...

大城县19359803690: 论语里体现的儒家思想 -
慈徐乐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