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的《登幽州台》

作者&投稿:钦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释: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丘、燕台,亦即传说中燕昭王为求贤而筑的黄金台。幽州,唐时幽州州治蓟,是古代燕国的国都,在今北京市西南大兴县。
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如燕昭王、乐毅等。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悠悠: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怆(chuàng创)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一: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文二:
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赏析一: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赏析二 :
这是诗人于神功元年(697)随建安王武攸宜远征契丹,在幽州时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由于武攸宜在军事上的无能,刚一接战,先锋王孝杰等全军覆没。为了挽救危局,陈子昂请求分兵破敌,为国前驱,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武攸宜的支持,反而遭到降职处分,忠而见弃,悲愤填膺。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的时候,举目四顾,大地苍茫,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兴亡的惨痛,一齐涌上心头,迸发出了这样一首声情激越,气韵沉雄悲壮的诗篇。这首诗虽只寥寥四句,并且还是化用了《楚辞·远游》中的诗句:“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但陈子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着身世的强烈感受,用朴实苍劲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封建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而严肃的主题,即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来说,该是怎样的难以忍受啊!黄周星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唐诗快》卷二)


赏析三:
凡读过这首诗的人都觉得它好,但好在哪里却难说清楚。当我执笔写这篇文章之前,也曾踌躇了许久。一般用来分析诗词的招数,如情景交融、比喻拟人之类,对这首诗全用不上。它的语言是那么枯槁,它的构思是那么平直,它的表现手法又是那么简单。感情喷涌着,使陈子昂顾不上雕琢和修饰,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却成为千古之绝唱。其中的奥妙究竟何在呢?

还是从我读这首诗的感受说起吧。欣赏以感受为基础,没有真切的感受就没有艺术的欣赏。因此,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进而探索作者的用心,不失为艺术欣赏的一条途径。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总仿佛有一位诗人的形象,他象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那气概,那神情,有点象屈原,又有点象李白。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这,就是陈子昂。于是,在我耳边响起了他的喊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是那么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陈子昂是在统一的唐帝国建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个知识分子,他胸怀大志,才情四溢,梦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二十四岁中进士,擢为麟台正字。此后屡次上书指论时政,提出许多颇有见识的主张,但因“言多直切”而不见用,一度还因“逆党”牵连被捕入狱。公元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攸宜出讨,陈子昂以参谋随军出征。第二年军次渔阳,前锋屡败,三军震慑。陈子昂挺身而出,直言急谏,并请求率领万人为前驱,武攸宜不允。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复遭拒绝,并被降为军曹。陈子昂报国无门,满腔悲愤,一天登上蓟丘(即幽州台)。这附近有许多燕国的古迹,它们唤起诗人对燕国历史的回忆,特别是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他于是作了《蓟丘览古七首》。接着又“泫然涕下”,唱了这首《登幽州台歌》。在这首歌里,诗人说:古代那些明君贤士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历史的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忆,再也见不到他们了。即使今后再有那样的英豪出现,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当今这般碌碌之辈,如同尘芥一样,还值得一提吗)。从战国以来,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却是太短暂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来不及施展,就将匆匆地离开人世。想到这里,怎能不怆然涕下呢?诗人的孤独和悲怆,是那个压抑人才的封建社会造成的。他的这首浸透着泪水的诗就是对那黑暗社会的控诉。
然而,这首诗还有更普遍的意义和更大的启发性。“古人”和“来者”,不一定只限于指燕昭王和乐毅那样的明君贤臣,也可以在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为“前人”和“后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唱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登幽州台歌》在艺术上也并不是没有什么可讲的。诗之取胜,途径非一。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这首诗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泳、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
陈子昂曾称赞他的朋友东方虬所写的《咏孤桐篇》,说它“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修竹篇序》)用这几句话评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正合适。陈子昂和初唐四杰都不满意梁陈以来流行的宫体诗,都试图开创新的诗风。四杰的方法是改造它,试着从宫体里蜕变出一种新的诗歌。陈子昂则是根本抛弃了它,直接继承建安风骨的传统。所以他写诗不肯堆积词藻,也不大讲究对偶和声律,而是追求一种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风格。这首《登幽州台歌》就是体现了陈子昂诗歌主张的成功之作。象这种诗在初唐是十分难得的,它代表着诗歌创作的新方向,标志着自梁陈以来宫体诗的统治已经结束,盛唐时代诗歌创作的高潮即将来临了。文学史家之所以重视这首诗,原因就在这里。

幽州台就在今天的北京附近。现在还有没有什么遗迹可以发掘呢?这有待考古学家回答。如能在那确切的地址上,立一块刻有《登幽州台歌》的碑石,供“来者”凭吊,也许不是一件多余的事吧?我想。


作者介绍:
陈子昂 (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 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 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 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 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 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 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 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 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 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 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 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 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 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 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 郑使君书》)。
文学创作 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 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在《与 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文中,他慨叹"汉魏风骨,晋宋 莫传";批评"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他 称美东方虬的《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 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 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这些言论,表明他要求诗歌 继承《诗经》"风、雅"的优良传统,有比兴寄托,有 政治社会内容;同时要恢复建安、黄初时期的风骨,即 思想感情表现明朗,语言顿挫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 的风格,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诗风。他的诗歌创作,即 是这种进步主张的具体实践。
陈子昂存诗共 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 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 歌》。《感遇》诗不是一时一地之作,内容颇为丰富,反 映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如"苍 苍丁零塞"、"朝入云中郡"篇,反映北方边塞战士和 人民的苦难。"丁亥岁云暮"篇反映并批评武后准备开 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圣人不利己"篇批评武后 崇拜佛教,大兴土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贵人 难得意"、"翡翠巢南海"等篇,以较曲折的方式讽刺 武后滥施刑罚,使臣僚不得善终;"逶迤势已久"篇申 述骨鲠之臣没有出路;"兰若生春夏"篇慨叹自己的抱 负无法施展,都从不同角度对时政进行了批判。还有部 分诗篇,感叹祸福无常,向往神仙和隐逸生活,表现了消 极遁世的苦闷情绪。《感遇》诗有意识地学习阮籍《咏 怀诗》,在运用五言古体和质朴的语言,以较隐晦曲折 的方式表现时政的黑暗和诗人彷徨苦闷的心情方面,的 确逼近阮诗。但其中少数篇章,注意反映边塞风光和下 层人民苦难,风格豪放明朗,表现出鲜明的创造性。
《蓟丘览古》 7首和《登幽州台歌》都是陈子昂随 武攸宜北征契丹时所作。陈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参谋军事, 屡有建议,均不被采纳,失意无聊,因登蓟北楼(即幽 州台),作《蓟丘览古》诗7首赠其好友卢藏用,通过吟 咏蓟北一带古人古事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哀。"丘陵尽 乔木,昭王安在哉!"(《燕昭王》)对礼贤下士的燕 昭王的怀念,实际上是慨叹自己当前的不遇知音。同时 用歌行体写下传诵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 是俯仰古今,在广阔的背景中表达了他深沉的忧愤。翁 方纲说:"伯玉《蓟丘览古》诸作,郁勃淋漓,不减刘 越石(刘琨)"(《石洲诗话》),指出了这些篇章慷 慨悲歌的特色。
他还有一部分抒情短篇也写得颇好。象五律《晚次 乐乡县》、《渡荆门望楚》、《春夜别友人》、《送魏 大从军》等,抒情写景,形象鲜明,音节浏亮,风格雄浑, 显示出近体诗趋向成熟时期的特色和他自己刚健有力的 诗风。方回认为其五律可与同时的沈□期、宋之问、杜 审言诸人媲美,都是唐人"律体之祖"(《瀛奎律髓》)。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 绩。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 伯玉文集序》)。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 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 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金 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 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都中 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但他的 部分诗篇,还存在着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 点。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 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后 张九龄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都以他的《感遇》 诗为学习对象。杜甫对他评价极高:"公生扬马后,名 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陈 拾遗故宅》)杜甫不少关心国事民生的诗篇,可明显地看 出是受了他的影响。白居易《与元九书》、元稹《叙诗 寄乐天书》:都谈到他们努力写作讽谕诗,是受到陈子 昂《感遇》诗的启发。白居易还把陈子昂与杜甫相提并 论,说:"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初授拾遗》)
陈子昂的散文也很著名,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前驱者。 《新唐书·陈子昂传》说:"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 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他的散文,虽然还夹杂一部 分骈偶语句,但大体上质朴疏朗,接近先秦两汉的古文, 改变了唐代初期的文风。唐代古文家对他的散文,常给 以很高的评价。如萧颖士认为"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 正"(李华《萧颖士文集序》引);梁肃说"陈子昂以 风雅革浮侈"(《补阙李君前集序》);韩愈说"国朝 盛文章(包括诗文),子昂始高蹈"(《荐士》诗);柳 宗元也说著述、比兴二道,即文、诗二者,作者罕能兼 美,陈子昂则是"称是选而不怍者"(《杨评事文集后 序》)。但其散文的成就,不及诗歌突出。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083936.html?fr=qr

  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子昂死后,其友人卢藏用为之编次遗文10卷。今存《陈伯玉文集》是经后人重编的。刻本中以明弘治间杨澄校刻杨春本《陈伯玉文集》10卷收辑作品比较多,并附录《新唐书》本传等有关材料。《四部丛刊》本即据此本影印。《世界文库》本,曾据明、清各本作过若干校订。今人徐鹏校点《陈子昂集》,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全唐诗》、《全唐文》、《文苑英华》等书,补入诗文10余篇,成为较完备的本子,后附今人罗庸《陈子昂年谱》。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后附其所编《陈子昂年谱》及“诸家评论”。岑仲勉有《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一文(载《辅仁学志》第14卷第一、二合期)。

  背景
  一个秋天,塞上,唐朝,696年,其时正是中国的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时期;她上政以来,励精图治,任用人才,在这一年,她派她的侄儿武攸宜远征契丹,时任右拾遗的陈子昂也随军远征。
  陈子昂是谁,他是当时的著名诗人,他年少时“好侠气,十七八岁仍未知书”,后来刻苦功读,有成,有大志,然而第一次来到长安时却不被人重视,也没什么人读他的诗歌;他有一日上街游玩,发现有一个卖琴的人在那里卖琴,出价一百万,很多人在那里围观,却没人买,因为都不知道这个琴好不好,他就上去,拿出一百万钱,买下了琴,围观的人都大感惊异,他却不慌不忙的说,“既然大家不知道这把琴是好还是不好,小生自幼好弹琴,请大家三天之后可以来我的住所,我必将为大家弹琴助兴,这样大家就知道琴好还是不好了。”围观的人们听了之后,都纷纷答应了。
  三日之后,陈子昂的住所,宾客云集,陈子昂拿出琴,却当着大家的面,把琴给摔碎了,在大家惊讶的目光中,他大声的说:“抚琴者,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也。如今之世,诗文方为男子建业、立功之根本,子昂不才,也有诗文若干,请大家欣赏。”人们接过诗文欣赏,觉得清新雅致,于是纷纷为他传颂,他的声名也由此传开。
  后来,他考中进士,曾授麟台正字,后又任右拾遗。这次他随军远征,就是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这次他能够如愿吗?
  刚一接战,武攸宜自恃兵多将广,让王孝杰任先锋,迎击敌军,结果却中了契丹人的诱敌深入之计,全军覆没;陈子昂见形势危急,就找到武攸宜,想要跟他商量一件大事。
  军帐里,武攸宜正襟危坐,他小小的个子,一脸的骄横之色,他慢慢的看着陈子昂说,“不知拾遗有何事找我了。”“禀元帅,目今先锋全军覆没,危急之刻,子昂请元帅分兵一部分给我,子昂愿为国杀敌,誓破契丹,不然绝不回还。”“哦,原来是这件事啊,恕在下不能应允。”“为什么。”“先生乃是文人,带兵并非先生所长,此诚不可为也。”“元帅有所不知,子昂现虽是文人,然年幼时也曾有侠气,读兵书,破万卷,只恨未能实用也;若能实用,必可为国家建功立业。”“哈哈,听你这一说,好像自己乃是孙武、吴起复生也;如今形势,我为元帅,尚自无计;你小小文人,有何本事,乃敢擅出大言,休得啰嗦,快快出去,若不然,哼哼。”“元帅,元帅,请听我说。”“来人啦,与我赶出去。”几个彪形大汉上来,把陈子昂推了出去。
  后来,陈子昂又几次向武攸宜提出请求,但都被拒绝,后来,还遭到武攸宜降职。
  这年的秋天,陈子昂登上幽州古台,举目四顾,大地苍茫,他思古睹今,自己欲建立功业,却始终报国无门,感概之情,都涌上心头,不禁吟诗一首,“前不今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这一首,也成为千古名句。
  后来,陈子昂辞官回乡,因这首诗影射武攸宜,被武氏人所不容,不久就被县令段简陷害,在狱中忧愤而死,时年四十二岁。
  虽有壮志,却不能酬,悲哀啊,子昂公。

  赏析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据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的《陈氏别传》记载,这一年子昂从武攸宜征讨契丹,在军中任参谋。当时战争形势对武周王朝不利,武攸宜前军惨败,大营震动,人心惶惶。子昂不忍坐视败局,挺身向武攸宜进谏,提出了不同的作战策略。出身亲贵而不懂军事的武攸宜非但不纳谏,反而恼羞成怒,给了子昂以降职为军曹的无理处分,卢藏用记述子昂受处分后的情况道:“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即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氏别传》)。卢藏用既是子昂的同时代人,又是他的好友。所谓“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即指《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因此,上述对《登幽州台歌》的写作缘起的记述,当是可信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首名作的创作背景和当时作者的思想情绪。陈子昂从青年时起就怀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关注社会现实,留意军国大事。他入仕伊始,即不顾人微言轻,以政治家的气魄,屡屡向武则天进呈各种建议,针砭时弊,希图匡扶国家。武周统治集团饰非拒谏.冷落陈子昂,使他一直难展抱负。从武攸宜征契丹,本是一次立功报国的机会。可是事与愿违,非但“吾谋不用”,而且横遭贬抑。三十七岁的陈子昂此刻登上著名的古幽州台。想起自己十多年宦途蹭蹬,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怎能不产生英雄失路的悲痛之情呢?在子昂当时.他想到自己有抱负而无从施展,就“怆然涕下”,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的受打击实质上是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压抑人才造成的悲剧。了解到此诗是在这样一种悲痛心情激发下的志士失意之歌,我们就能懂得,为什么它在封建时代无数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中间会引起强烈共鸣了。

但是我们对此时思想意义的理解和发掘不应停留于此。因为就诗意来看,作者显然并不仅仅是为个人政治道路上的坎坷而歌唱,更不是为一次军中遭贬的事件而申诉。在幽燕前线受到的这次打击,不过是为作者胸中蓄酿已久的思索宇宙人生的诗情充当了触媒而已。出现在此诗中的艺术境界无比辽远阔大,远远超出了一般事件的范围。作者所前瞻的,是追之不及的前代的明君圣人;近盼的,是盼之不来的志同道合的当代贤者;而更使他感“念”于心的,是“悠您”无尽的客观世界和自己曲折短促的生命二者之间的对比……在这样一种辽阔苍茫的背景里来推究人生的真谛,但不得其解,诗人于是不禁“怆然涕下!”由诗中这种感情发展线索可知,当时站在幽州台上放歌的诗,已经超脱了具体事件的纷扰,而俯仰天地,纵观古今,置身到茫茫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来探索社会人生的大课题了!

形象大于思想。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一定的广泛性。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情绪,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他游心注目于伟大和永恒的宇宙之中,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这样的思想倾向在他的《感遇》组诗中时时放出异彩,如《感遇》第十七首说:“幽居观天运,悠悠念群生”。第二十五首说:“玄蜡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等等。这些不同凡响的吟唱,与《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的叹息声—脉相通,互相印证,表明作者在不断地思索宇宙,思索人生。这种思索,对于一切有思想、有抱负的人都是一种有意义的启迪和感染。面对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大宇宙,人怎样才不虚耗自己短促的一生?这是任何—个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必须思考并作出回答的。正因为如此,尽管我们现在的伟大时代已经远非陈子昂生活的唐代所能比拟,尽管陈子昂那种孤独感伤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情绪已为我们所不取,但我们读起这首诗来,仍然强烈地感觉到宇宙的辽阔,时间的流逝,从而联想到个人在这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和时间的长河里,到底应该有些什么作为才不是虚度此生?这首诗之所以至今仍深受现代读者喜爱,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吧!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放州,朝廷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屡遭败绩。子昂时任随军参谋,一再劝武分兵御敌以挽败局。武非但不听,反将其降职为军曹。子昂悲愤难耐,写下此诗以歌当哭,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痛。

赏析:起笔先声夺人,在古往今来这巨大的时间跨度中,感叹前贤已去,后贤未及,表现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令人读来,已觉苍凉无限。后两句更瞩目于广阔的空间,想天地苍茫,岁月悠悠,知音何在?谁又能赏识和重用自己?于是,生不逢时的感伤,仕途失意的郁闷,才略难施的悲愤,知音不遇的寂寥,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孤高自许的心性,历史兴亡的反思,顿时凝结为满腔的怨恨,集中从后两句诗中喷涌而出。“怆然而涕下”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了解写作背景,认识此诗主旨系抒写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痛。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放州,朝廷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屡遭败绩。子昂时任随军参谋,一再劝武分兵御敌以挽败局。武非但不听,反将其降职为军曹。子昂悲愤难耐,写下此诗以歌当哭,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痛。

2.理解此诗视野开阔、气象宏大、感喟深重的特点。这首诗通过作者登幽州台所抒发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孤寂的思想感情。全诗意象阔大,感喟颇为深重。诗歌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诗人登台缅怀往古,两个“不见”,纵贯古今,有感于并钦慕燕昭王礼贤下士,叹惋自己生不逢时,怀抱利器却无从施展的哀怨感伤。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写诗人纵目广阔的天宇和苍茫的大地,俯仰之间,有力地突现了第四句“独怆然而涕下”中内心世界极为苦闷而悲愤的诗人自我形象,从而抒发了宇宙无穷,人生却很短暂,加之知音难觅的孤苦悲伤之情,以及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重感喟。作为一篇登临之作,作者侧重于自身感情的抒发,但他并没有被一己之悲哀所限,相反他的视野非常阔远,取向宏大,寄意遥深,体现出对古今之变,人世沧桑和宇宙人生的哲思和深刻见解,从而给人以雄浑博大、沉郁悲壮的艺术美感。

3.说明“念天地之悠悠”对突出第四句诗人自我形象的背景作用。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写出天地之苍茫,宇宙之广袤。这种空阔无垠的背景与第四句中诗人孤独垂泪的自我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使这一形象更为突出。


《登幽州台歌》全诗及赏析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注释:1、选自《陈子昂集》。2、幽州台:即蓟北楼,故指在今北京市西南。3、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4、怆然:伤感的样子。5、涕:古时指眼泪。6 、前:向前看。7 、念:想到。8、蓟北楼:黄金台、幽州台 【韵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注释与赏析
稍后作者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作者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2.悠悠:渺远。3.怆然:悲伤凄凉。4.涕:眼泪。【串译】先代的圣君,我没见到过;后代的...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
唐代诗人陈子昂所写的《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翻译: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

登幽州台歌古诗注释及译文
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登幽州台歌》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思
这句诗是出自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一句,原诗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天地宇宙之广阔和悠远的思考和感叹。"念"意味着思念、回想,"悠悠"表示广袤无边,"怆然而涕下"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伤和感动,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这句诗通过感叹天地的浩瀚和...

登幽州台歌体裁 登幽州台歌原文
《登幽州台歌》原文 陈子昂〔唐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翻译 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登幽州台歌》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

古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诗词注释与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①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②。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①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区。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②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赏析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

登幽州台歌独字赏析 登幽州台歌鉴赏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唐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

登幽州台歌作者是谁?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唐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约公元659~700)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

登幽州台歌翻译
一、出处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二、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三、译文 过去没有看到古之贤君,未来见不到贤明君主。想到天地之间久远广大,我更加感到悲伤凄凉而独自流泪。

招远市15238601397: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翻译 -
鄣吉咳喘:[答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注解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2、悠悠:渺远的样子.3、怆然:悲伤凄凉.4、泪:眼泪.译文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

招远市15238601397: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
鄣吉咳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少任侠.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子昂集》. 【注释】...

招远市15238601397: 求《登幽州台歌》的原文 -
鄣吉咳喘: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招远市15238601397: 请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什么体裁的诗歌? -
鄣吉咳喘: 1、属于古体诗. 2、全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注释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4、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

招远市15238601397: 登幽州台歌的翻译 -
鄣吉咳喘:[答案] 登幽州台歌[1] 陈子昂[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3],独怆然而涕下[4]. 中华书局1960年排印本《全唐诗》 【注释】 [1]这首诗写于万岁通天元年(696).由于契丹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之,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

招远市15238601397: 现代文品读 文言文点击六年级下半学期的《登幽州台歌》答案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本诗... -
鄣吉咳喘:[选项] A. 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 “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招远市15238601397: 登幽州台歌简要赏析(150字 ) -
鄣吉咳喘:[答案] 登幽州台歌 【赏析】 唐代是中国诗坛上最热闹的一个时代,要说还有孤独的诗人,人们大概都会想到贾岛和孟郊.“郊寒岛瘦”,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是踽踽独步,苦苦行吟.然而千秋中华,历代文人雅士们各有其群落,贾岛孟郊亦不例外.孟郊不过...

招远市15238601397: 登幽州台歌原文出处其实我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识记节选课文的原书出处是什么意思啊?! -
鄣吉咳喘:[答案] 选自《陈子昂集》.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诗画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招远市15238601397: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
鄣吉咳喘: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招远市15238601397: 阅读《登幽州台歌》一诗,完成下列各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 -
鄣吉咳喘:[答案] (1)本题一是考查对诗歌意境对的理解,二是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