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有哪几种腔调?

作者&投稿:季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黄梅戏主要以什么为腔调?~

  三腔是“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三腔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三腔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呈现出“准板腔体”的状态。三腔各自拥有一个基本腔体,彩腔、仙腔为四句体,它们的字位安排、复句位置、锣鼓的用法都较固定,具有曲牌体的定格之感。但三腔的每一腔体都派生出对板或数板,还形成一些补充腔句,因此,三腔也有板腔体的特点。其次,在男女分腔上,三腔既不同于主腔的男女腔转调相连,也不同于大多数花腔小曲的男女腔同腔同调演唱,而是男女腔在旋律上差别较大,容易区别开来。再者,在戏剧性表现功能上,三腔兼有抒情性叙事性表现能力。

  三腔是一组情趣各异的姊妹腔,它们的不同之处也很显见。如三腔的来源各不相同。彩腔,又称“打彩调”,它由花腔小曲逐渐演变而成。仙腔也称作“道腔”、“道情”,产生于当地的道教音乐,直接进入黄梅戏或先由青阳腔吸收后由黄梅戏传承。阴司腔又叫“还魂腔”,来自青阳腔,故又叫“阴司高腔”。三腔的表情及用途也不同:彩腔表达光高采烈的喜庆之情;而男仙腔则有舒展洒脱的气度,通过特殊唱法的处理,还可以获得奇异的喜剧色彩或表达伤感的情绪,阴司腔是一个表现沉郁的腔体,原为剧中亡灵或行将辞世的角色抒发悲伤的情感所用,其言戚戚,其音哀哀,恍若进入阴曹地府一般。另外,三腔的调式及句式不尽相同。彩腔、仙腔有五声徵调式、六声徵调式两种,阴司腔则是五声商调式。

  1.彩腔

  彩腔的基本结构是四句体。男女腔保持着共同的调式、共贩字位安排及共同的核心乐汇,但旋律线是男腔走低女腔走高。彩腔以“花腔六槌”作入头,第二句唱腔后用“花腔四槌”,第三句唱腔后用“花腔二槌”,一段彩腔唱完可用“花腔一槌”终止唱段。彩腔为徵调式,大多是五声,偶尔旨直变宫音。四句腔的落音分别是5 5 6 5。老的彩腔与黄梅采茶戏有所近似是而非,四句腔的落音是6 5 6 5或1 5 6 5。从音乐的材料上看,彩腔的第二句与第四句旋律十分相近,而第三句则具有较强的展开性,形成ABCB的“起承转合”结构。

  彩腔的辅助板式有对板和散板,均由上下句构成,这种板式或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增强了彩腔的叙事功能。对板为一板一眼,词格有五字句和七字句。对板常以下句与具有“转”句功能的彩腔第三句相接,也可从彩腔第二句后接对板上句或唱完一段彩腔后再接对板等。彩腔的补充腔句主要有“迈腔”,它代替第三句的位置。迈腔的句幅比第三句短小,落音在1上,具有新鲜感,以增加音乐的动力。彩腔的落板方式是将结束句放慢,利用速度的递减形成缓冲以造成终止。另外,彩腔也停留在“切板”上,“切板”的旋律与“平词切板”大致相同。

  彩腔的四句基本腔,有时因唱词增多而有扩展。扩展的方式,一种是用“句首加帽”的方法增加行腔,另一种是增加滚唱。如在《三字经》的丑唱彩腔中,因唱词句式多变而生出有板无眼的流水落石出板和滚唱并用的大段彩腔来。彩腔这种一曲多变的实例,说明黄梅戏传统唱腔的自由度历来就很大。当某种腔调形成了大致的框格,聪明的艺人们便“据本而衍文”,从这个边缘不十分清晰的本体中,孳生出许许多多的枝节,甚至可以大增大减,演化出多种多样的变体来。这大概就是民间艺人创腔的“作曲法”。

  彩腔因其音乐体制介乎于主腔、花腔之间,与它们的联用也很常见,尤其是小戏中,彩腔与花腔联用更为频繁。另外,在早期的花腔小戏演出中,彩腔常常用于“打彩”。所谓打彩是游离于戏外的一种筹款活动,是艺人获取收入的一种手段。且不论某些艺人在讨彩中不免有庸俗的表演,但用于打彩的曲调当是受众最广,最能代表剧种特色的唱腔。艺人们“百里挑一”选择了它,观众也“百听不厌”接纳了它,那么彩腔的形态特征及音乐情趣当是不可忽略的。

  2.仙腔

  仙腔的基本结构也是四句体,但形态比彩腔复杂。仙腔要在两个部位重复唱词,一处是第一句词(七字句)的后三个字,另一处是第四句词全句重复。这样,四句腔的长度变得参差不齐,在腔体内部造成了有的乐句一掠而过,有的乐句则重点强调的对比效果。

  复句是高腔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段,在岳西高腔中,复句是要在抄本上用符号予以圈点的,足见艺人们对它的重视。高腔的复句,被重复的唱词披以新的旋律,腔幅也有很大变化,这与黄梅戏仙腔的复句手法相似。

  仙腔也用花腔锣鼓。以“花腔六槌”作入头,可用“花腔一槌”收束,这与彩腔相同。但内战腔在第一句腔与三字复句之间夹入“花腔二槌”,在三字复句之后,接以“花腔四槌”,形成头一句唱词(含复句)紧锣密鼓的状态,这与彩腔中锣鼓较平均的用法有很大差别。在老的仙腔中还运用帮腔,并且用“靠腔锣”随腔击节,这些都是高腔特点的留存。

  仙腔的辅助板式有数板(也称对板),是将仙腔腔体内的第二、第三两句予以变化重复而形成的上下句结构。

  仙腔的补充腔句有“迈腔”,句幅及落音与“彩腔迈腔”相同。

  仙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可以用变奏的手法形成不同变体,这种变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稍有不同,而是有相当大的表情差异。以《天仙配》为例,当众仙女偷偷来至天河,观看人间美景时,表现她们得到解脱后的愉悦之情用的是仙腔;当七仙女小施法术,令千年槐树开口讲话时,配合这一神奇场面的是音色古怪、口吻夸张的男唱仙腔;当董永得知七仙女将被迫离他而去,那棵曾作媒证的老槐树也哑口无言,不能相助时,他伤心至极地唱着:“哑木头,哑木头,连叫三声,不开口。”这里用的还是仙腔。如此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反差极大的情感表达都以仙腔来体现,这有理由使我们认为:仙腔具有“性格变奏”的宝贵特性!

  所谓“性格变奏”,是指这样一种可能:一支简单的曲调,通过艺术家的天才创造,演化成数支甚至更多不同性格的曲调,它们不仅向悲喜两极的表现扩张,而且,对于戏剧来说,这些“性格异化”了的曲调,将要成为某一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特殊感情的表达,成为不可替代的“这一个”。

  就黄梅戏而言,甚至就传统戏曲的全体而言,“性格变奏”的手法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它的巨大潜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人们很容易让程式化的思维占上风,从曲牌格律到板腔的套式,挣脱一条绳索又套一条新的绳索,使人们总在一个圈子里旋来转去。当然,就黄梅戏来说,我们没有权利责任前辈艺人。当黄梅戏从两小戏、三小戏向大戏发展时,人们崇尚的喜好的是板式齐全的京剧,与这棵参天大树相比,黄梅戏简直是小草一株,因此,竭力使自己拥有板式,当然是梦寐以求的理想。今天,在我们已经对自己的传统有较深的理解,对我们的未来有了较明确的认识的时候,重新步入不应该被湮没的轨迹,沿着创造“这一个”道路向前走,我们定会使这种“性格变奏”的成果发扬光大。

  3.阴司腔

  阴司腔是黄梅戏主腔诸腔体与三腔之中表情最单一,拖腔最充足的腔体。专用于伤感之时,上下两句腔的末字上都有四到六小节的行腔。

  阴司腔一波三折,凄婉动人,极善表达剧中人如死灰的绝望之情。由于这一特点,它常与主腔联用,以补足主腔的悲腔块面。

  阴司腔是五声商调式。调式色彩既不同于主腔,也不同于彩腔,仙腔。这使它兀立于群腔之中,很容易分辨。

  阴司腔因其腔句长大和表情单一而不宜反复使用,一般只用一遍就转入辅助板式和补充腔句。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悟”出板腔体对上下句的要求:它排斥非叙事性的过长拖腔,同时,它对表情的要求取“中性色彩”,那些情绪过于偏狭而不易更动的腔句,不宜用作变奏的原型,也就不配作上下句的母体。

  阴司腔的辅助板式是上下句结构的数板,具有较强的叙事能力,它的旋律来自阴司腔的上下句,同样也是五声商调式。阴司腔的补充腔句是“阴司迈腔”,它的结构及落音与彩腔迈腔、仙腔迈腔同。常用于阴司腔上下句之后,以转向阴司腔数板或别的腔体。

  由于表情的互通,阴司腔常与“哭介”结合在一起,伤情之处,辅以哭喊的音调,以求更强烈的悲剧性表现。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剧目。
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他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
黄梅戏的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连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主腔并不意味着在黄梅戏的所有剧目中都为主。实际上,花腔小戏基本上不用主腔,有些大戏也并非以主腔为主,之所以把这一腔系称作主腔,是就它的音乐形态及音乐表现功能而言的。
另外,从黄梅戏音乐发展史来看,主腔也晚于花腔和三腔。这一发展过程又与剧目从独角戏、两小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而最终能演整本大戏的历程相吻合。
因此,可以认为主腔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发展的源头。
黄梅戏的三腔是“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三腔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三腔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呈现出“准板腔体”的状态。
三腔各自拥有一个基本腔体,彩腔、仙腔为四句体,它们的字位安排、复句位置、锣鼓的用法都较固定,具有曲牌体的定格之感。但三腔的每一腔体都派生出对板或数板,还形成一些补充腔句,因此,三腔也有板腔体的特点。
其次,在男女分腔上,三腔既不同于主腔的男女腔转调相连,也不同于大多数花腔小曲的男女腔同腔同调演唱,而是男女腔在旋律上差别较大,容易区别开来。再者,在戏剧性表现功能上,三腔兼有抒情性叙事性表现能力。
三腔是一组情趣各异的姊妹腔,它们的不同之处也很显见。如三腔的来源各不相同。彩腔,又称“打彩调”,它由花腔小曲逐渐演变而成。
仙腔也称作“道腔”、“道情”,产生于当地的道教音乐,直接进入黄梅戏或先由青阳腔吸收后由黄梅戏传承。阴司腔又叫“还魂腔”,来自青阳腔,故又叫“阴司高腔”。
三腔的表情及用途也不同。彩腔表达兴高采烈的喜庆之情,而男仙腔则有舒展洒脱的气度,通过特殊唱法的处理,还可以获得奇异的喜剧色彩或表达伤感的情绪。
阴司腔是一个表现沉郁的腔体,原为剧中亡灵或行将辞世的角色抒发悲伤的情感所用,其言戚戚,其音哀哀,恍若进入阴曹地府一般。
另外,三腔的调式及句式不尽相同。彩腔、仙腔有五声徽调式、六声徵调式两种,阴司腔则是五声商调式。彩腔的基本结构是四句体。男女腔保持着共同的调式、共贩字位安排及共同的核心乐汇,但旋律线是男腔走低女腔走高。
彩腔以“花腔六槌”作入头,第二句唱腔后用“花腔四槌”,第三句唱腔后用“花腔二槌”,一段彩腔唱完可用“花腔一槌”终止唱段。彩腔为徵调式,大多是五声,偶尔旨直变宫音。
从音乐的材料上看,彩腔的第二句与第四句旋律十分相近,而第三句则具有较强的展开性,形成“起承转合”结构。
彩腔的辅助板式有对板和散板,均由上下句构成,这种板式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增强了彩腔的叙事功能。对板为一板一眼,词格有五字句和七字句。对板常以下句与具有“转”句功能的彩腔第三句相接,也可从彩腔第二句后接对板上句或唱完一段彩腔后再接对板等。
彩腔的补充腔句主要有“迈腔”,它代替第三句的位置。迈腔的句幅比第三句短小,具有新鲜感,以增加音乐的动力。
彩腔的落板方式是将结束句放慢,利用速度的递减形成缓冲以造成终止。另外,彩腔也停留在“切板”上,“切板”的旋律与“平词切板”大致相同。
彩腔的四句基本腔,有时因唱词增多而有扩展。扩展的方式,一种是用“句首加帽”的方法增加行腔,另一种是增加滚唱。
如在《三字经》的丑唱彩腔中,因唱词句式多变而生出有板无眼的流水落石出板和滚唱并用的大段彩腔来。
彩腔这种一曲多变的实例,说明黄梅戏传统唱腔的自由度历来就很大。当某种腔调形成了大致的框格,聪明的艺人们便“据本而衍文”,从这个边缘不十分清晰的本体中,衍生出许许多多的枝节,甚至可以大增大减,演化出多种多样的变体来。这大概就是民间艺人创腔的“作曲法”。
彩腔因其音乐体制介乎于主腔、花腔之间,与它们的联用也很常见,尤其是小戏中,彩腔与花腔联用更为频繁。另外,在早期的花腔小戏演出中,彩腔常常用于“打彩”。
所谓打彩是游离于戏外的一种筹款活动,是艺人获取收入的一种手段,用于打彩的曲调当是受众最广,最能代表剧种特色的唱腔。艺人们“百里挑一”选择了它,观众也“百听不厌”接纳了它,那么彩腔的形态特征及音乐情趣当是不可忽略的。
仙腔的基本结构也是四句体,但形态比彩腔复杂。仙腔要在两个部位重复唱词,一处是第一句词的后三个字,另一处是第四句词全句重复。
这样,四句腔的长度变得参差不齐,在腔体内部造成了有的乐句一掠而过,有的乐句则重点强调的对比效果。
复句是高腔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段,在岳西高腔中,复句是要在抄本上用符号予以圈点的,足见艺人们对它的重视。高腔的复句,被重复的唱词披以新的旋律,腔幅也有很大变化,这与黄梅戏仙腔的复句手法相似。
仙腔也用花腔锣鼓。以“花腔六槌”作入头,可用“花腔一槌”收束,这与彩腔相同。但内战腔在第一句腔与三字复句之间夹入“花腔二槌”,在三字复句之后,接以“花腔四槌”,形成头一句唱词紧锣密鼓的状态,这与彩腔中锣鼓较平均的用法有很大差别。
在老的仙腔中还运用帮腔,并且用“靠腔锣”随腔击节,这些都是高腔特点的留存。仙腔的辅助板式有数板,是将仙腔腔体内的第二、第三两句予以变化重复而形成的上下句结构。仙腔的补充腔句有“迈腔”,句幅及落音与“彩腔迈腔”相同。
仙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可以用变奏的手法形成不同变体,这种变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稍有不同,而是有相当大的表情差异。
以《天仙配》为例,当众仙女偷偷来至天河,观看人间美景时,表现她们得到解脱后的愉悦之情用的是仙腔。
当七仙女小施法术,令千年槐树开口讲话时,配合这一神奇场面的是音色古怪、口吻夸张的男唱仙腔。
当董永得知七仙女将被迫离他而去,那棵曾作媒证的老槐树也哑口无言,不能相助时,他伤心至极地唱着“哑木头,哑木头,连叫三声,不开口”这里用的还是仙腔。如此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反差极大的情感表达都以仙腔来体现。
阴司腔是黄梅戏主腔诸腔体与三腔之中表情最单一,拖腔最充足的腔体。专用于伤感之时,上下两句腔的末字上都有4到6小节的行腔。
阴司腔一波三折,凄婉动人,极善表达剧中人如死灰的绝望之情。由于这一特点,它常与主腔联用,以补足主腔的悲腔块面。
阴司腔是五声商调式。调式色彩既不同于主腔,也不同于彩腔,仙腔。这使它兀立于群腔之中,很容易分辨。
阴司腔因其腔句长大和表情单一而不宜反复使用,一般只用一遍就转入辅助板式和补充腔句。从这里似乎可以“悟”出板腔体对上下句的要求。
它排斥非叙事性的过长拖腔,同时,它对表情的要求取“中性色彩”,那些情绪过于偏狭而不易更动的腔句,不宜用作变奏的原型,也就不配做上下句的母体。
阴司腔的辅助板式是上下句结构的数板,具有较强的叙事能力,它的旋律来自阴司腔的上下句,同样也是五声商调式。
阴司腔的补充腔句是“阴司迈腔”,它的结构及落音与彩腔迈腔、仙腔迈腔同。常用于阴司腔上下句之后,以转向阴司腔数板或别的腔体。
由于表情的互通,阴司腔常与“哭介”结合在一起,伤情之处,辅以哭喊的音调,以求更强烈的悲剧性表现。

三腔是“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三腔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三腔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呈现出“准板腔体”的状态。三腔各自拥有一个基本腔体,彩腔、仙腔为四句体,它们的字位安排、复句位置、锣鼓的用法都较固定,具有曲牌体的定格之感。但三腔的每一腔体都派生出对板或数板,还形成一些补充腔句,因此,三腔也有板腔体的特点。其次,在男女分腔上,三腔既不同于主腔的男女腔转调相连,也不同于大多数花腔小曲的男女腔同腔同调演唱,而是男女腔在旋律上差别较大,容易区别开来。再者,在戏剧性表现功能上,三腔兼有抒情性叙事性表现能力。 三腔是一组情趣各异的姊妹腔,它们的不同之处也很显见。如三腔的来源各不相同。彩腔,又称“打彩调”,它由花腔小曲逐渐演变而成。仙腔也称作“道腔”、“道情”,产生于当地的道教音乐,直接进入黄梅戏或先由青阳腔吸收后由黄梅戏传承。阴司腔又叫“还魂腔”,来自青阳腔,故又叫“阴司高腔”。三腔的表情及用途也不同:彩腔表达光高采烈的喜庆之情;而男仙腔则有舒展洒脱的气度,通过特殊唱法的处理,还可以获得奇异的喜剧色彩或表达伤感的情绪,阴司腔是一个表现沉郁的腔体,原为剧中亡灵或行将辞世的角色抒发悲伤的情感所用,其言戚戚,其音哀哀,恍若进入阴曹地府一般。另外,三腔的调式及句式不尽相同。彩腔、仙腔有五声徵调式、六声徵调式两种,阴司腔则是五声商调式。 1.彩腔彩腔的基本结构是四句体。男女腔保持着共同的调式、共贩字位安排及共同的核心乐汇,但旋律线是男腔走低女腔走高。彩腔以“花腔六槌”作入头,第二句唱腔后用“花腔四槌”,第三句唱腔后用“花腔二槌”,一段彩腔唱完可用“花腔一槌”终止唱段。彩腔为徵调式,大多是五声,偶尔旨直变宫音。四句腔的落音分别是5 5 6 5。老的彩腔与黄梅采茶戏有所近似是而非,四句腔的落音是6 5 6 5或1 5 6 5。从音乐的材料上看,彩腔的第二句与第四句旋律十分相近,而第三句则具有较强的展开性,形成ABCB的“起承转合”结构。 彩腔的辅助板式有对板和散板,均由上下句构成,这种板式或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增强了彩腔的叙事功能。对板为一板一眼,词格有五字句和七字句。对板常以下句与具有“转”句功能的彩腔第三句相接,也可从彩腔第二句后接对板上句或唱完一段彩腔后再接对板等。彩腔的补充腔句主要有“迈腔”,它代替第三句的位置。迈腔的句幅比第三句短小,落音在1上,具有新鲜感,以增加音乐的动力。彩腔的落板方式是将结束句放慢,利用速度的递减形成缓冲以造成终止。另外,彩腔也停留在“切板”上,“切板”的旋律与“平词切板”大致相同。 彩腔的四句基本腔,有时因唱词增多而有扩展。扩展的方式,一种是用“句首加帽”的方法增加行腔,另一种是增加滚唱。如在《三字经》的丑唱彩腔中,因唱词句式多变而生出有板无眼的流水落石出板和滚唱并用的大段彩腔来。彩腔这种一曲多变的实例,说明黄梅戏传统唱腔的自由度历来就很大。当某种腔调形成了大致的框格,聪明的艺人们便“据本而衍文”,从这个边缘不十分清晰的本体中,孳生出许许多多的枝节,甚至可以大增大减,演化出多种多样的变体来。这大概就是民间艺人创腔的“作曲法”。 彩腔因其音乐体制介乎于主腔、花腔之间,与它们的联用也很常见,尤其是小戏中,彩腔与花腔联用更为频繁。另外,在早期的花腔小戏演出中,彩腔常常用于“打彩”。所谓打彩是游离于戏外的一种筹款活动,是艺人获取收入的一种手段。且不论某些艺人在讨彩中不免有庸俗的表演,但用于打彩的曲调当是受众最广,最能代表剧种特色的唱腔。艺人们“百里挑一”选择了它,观众也“百听不厌”接纳了它,那么彩腔的形态特征及音乐情趣当是不可忽略的。 2.仙腔仙腔的基本结构也是四句体,但形态比彩腔复杂。仙腔要在两个部位重复唱词,一处是第一句词(七字句)的后三个字,另一处是第四句词全句重复。这样,四句腔的长度变得参差不齐,在腔体内部造成了有的乐句一掠而过,有的乐句则重点强调的对比效果。 复句是高腔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段,在岳西高腔中,复句是要在抄本上用符号予以圈点的,足见艺人们对它的重视。高腔的复句,被重复的唱词披以新的旋律,腔幅也有很大变化,这与黄梅戏仙腔的复句手法相似。 仙腔也用花腔锣鼓。以“花腔六槌”作入头,可用“花腔一槌”收束,这与彩腔相同。但内战腔在第一句腔与三字复句之间夹入“花腔二槌”,在三字复句之后,接以“花腔四槌”,形成头一句唱词(含复句)紧锣密鼓的状态,这与彩腔中锣鼓较平均的用法有很大差别。在老的仙腔中还运用帮腔,并且用“靠腔锣”随腔击节,这些都是高腔特点的留存。 仙腔的辅助板式有数板(也称对板),是将仙腔腔体内的第二、第三两句予以变化重复而形成的上下句结构。 仙腔的补充腔句有“迈腔”,句幅及落音与“彩腔迈腔”相同。 仙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可以用变奏的手法形成不同变体,这种变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稍有不同,而是有相当大的表情差异。以《天仙配》为例,当众仙女偷偷来至天河,观看人间美景时,表现她们得到解脱后的愉悦之情用的是仙腔;当七仙女小施法术,令千年槐树开口讲话时,配合这一神奇场面的是音色古怪、口吻夸张的男唱仙腔;当董永得知七仙女将被迫离他而去,那棵曾作媒证的老槐树也哑口无言,不能相助时,他伤心至极地唱着:“哑木头,哑木头,连叫三声,不开口。”这里用的还是仙腔。如此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反差极大的情感表达都以仙腔来体现,这有理由使我们认为:仙腔具有“性格变奏”的宝贵特性! 所谓“性格变奏”,是指这样一种可能:一支简单的曲调,通过艺术家的天才创造,演化成数支甚至更多不同性格的曲调,它们不仅向悲喜两极的表现扩张,而且,对于戏剧来说,这些“性格异化”了的曲调,将要成为某一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特殊感情的表达,成为不可替代的“这一个”。 就黄梅戏而言,甚至就传统戏曲的全体而言,“性格变奏”的手法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它的巨大潜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人们很容易让程式化的思维占上风,从曲牌格律到板腔的套式,挣脱一条绳索又套一条新的绳索,使人们总在一个圈子里旋来转去。当然,就黄梅戏来说,我们没有权利责任前辈艺人。当黄梅戏从两小戏、三小戏向大戏发展时,人们崇尚的喜好的是板式齐全的京剧,与这棵参天大树相比,黄梅戏简直是小草一株,因此,竭力使自己拥有板式,当然是梦寐以求的理想。今天,在我们已经对自己的传统有较深的理解,对我们的未来有了较明确的认识的时候,重新步入不应该被湮没的轨迹,沿着创造“这一个”道路向前走,我们定会使这种“性格变奏”的成果发扬光大。 3.阴司腔阴司腔是黄梅戏主腔诸腔体与三腔之中表情最单一,拖腔最充足的腔体。专用于伤感之时,上下两句腔的末字上都有四到六小节的行腔。 阴司腔一波三折,凄婉动人,极善表达剧中人如死灰的绝望之情。由于这一特点,它常与主腔联用,以补足主腔的悲腔块面。 阴司腔是五声商调式。调式色彩既不同于主腔,也不同于彩腔,仙腔。这使它兀立于群腔之中,很容易分辨。 阴司腔因其腔句长大和表情单一而不宜反复使用,一般只用一遍就转入辅助板式和补充腔句。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悟”出板腔体对上下句的要求:它排斥非叙事性的过长拖腔,同时,它对表情的要求取“中性色彩”,那些情绪过于偏狭而不易更动的腔句,不宜用作变奏的原型,也就不配作上下句的母体。 阴司腔的辅助板式是上下句结构的数板,具有较强的叙事能力,它的旋律来自阴司腔的上下句,同样也是五声商调式。阴司腔的补充腔句是“阴司迈腔”,它的结构及落音与彩腔迈腔、仙腔迈腔同。常用于阴司腔上下句之后,以转向阴司腔数板或别的腔体。 由于表情的互通,阴司腔常与“哭介”结合在一起,伤情之处,辅以哭喊的音调,以求更强烈的悲剧性表现。


荆州花鼓戏的唱腔分为几大类
除了四大主腔外还有小调,小调分单篇牌子、专用曲调、插曲三类,也是花鼓戏唱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单篇牌子是由一人载歌载舞、用一个曲调来抒发情感或叙述故事的腔调。它有如曲艺加彩装表演,边歌边舞,并可自由进入或退出角色,艺人称这种表演形式为“单篇戏”或“散花鼓”。如西腔、十枝梅、思儿腔等,已从...

关于戏曲的各种知识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南北各自戏曲都有那些?
北方有晋剧、蒲州梆子、秦腔等;南方有粤剧、滇剧等。1、晋剧 晋剧即为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谁能告诉我戏曲共有多少中 分别是什么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

京剧有什么主要特点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

上饶语言文化的知识
有时,逢村族喜庆或私人"堂会"等场面大而隆重的活动,串堂班亦可唱戏。乐者担任戏中某个或几个角色,生旦丑末净唱念兼备。腔调有微腔、京腔、黄梅戏。 (4)赣东北采茶戏 是土生土长的小剧种。发源于铅山县,是在当地民歌、茶歌和茶灯的基础上,吸收了黄 梅戏的发育而成。由初期的一旦一丑和一旦二丑的“...

京剧有几种“曲牌”?分别有什么代表作?《苏三起解》属于哪种
天净纱 鬼三台 三台印 耍三台 雪里梅 雪中梅 酒旗儿 眉儿弯 送远行 寨儿令 柳营曲 黄蔷薇 庆元贞 古竹马 踏阵马 青山口 郓州春 看花回 南乡子 梅花引 凭阑人 糖多令 新水令 驻马听 雁儿落 得胜令 凯歌回 阵阵赢 乔牌儿 甜水令 滴滴金 折桂令 天香引 蟾宫曲 步蟾宫 蟾宫曲 折桂令 锦上花 ...

有客家山歌吗?(客家话)
客家山歌丰富多彩,流行于我市各县,各县山歌唱腔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在一个县内的山歌中,又有几种不同腔调。山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山歌手,运用一个基本腔调,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唱出不同的感情,曲调也有所变化,即情即景,出口成歌,随编随唱,对答如流。下面介绍我市各县较有特色的山歌唱腔:一、 ...

国粹京剧
在徽、汉演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实现了西皮与二黄两种腔调的交融。开始不同的剧目,根据不同的来源,分别唱西皮或二黄;后来,有些戏就兼唱西皮和二黄,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黄,后转西皮,并能相互协调,浑然一体。《罗成叫关》(源出徽调《淤泥河》)就是一个例子。声韵方面,形成"中州韵、湖广音"的格律,字声间...

襄樊有哪些地方戏
二十年代后,襄樊一带发生灾荒,演木偶戏的艺人都返回故乡了。时隔半个世纪后,很少看到木偶戏来襄樊演出。 皮影戏是用皮革雕刻成人物形象,用灯光投影在一块白布单上表演各种地方戏,有梆子、越调、二簧、汉戏、板板腔等五种。前三种以唱功为主,生、旦、净、末、丑各色唱腔各有专职。腔调带有晋戏、秦腔、碗碗腔。

邵武市18015549478: 黄梅戏的基本唱腔 -
独秀芙琦: 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1)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男腔为宫调式(1--5定弦),女腔为徽调式(5--2定弦). 平词: ...

邵武市18015549478: 黄梅戏有哪几种腔调? -
独秀芙琦: 三腔是“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三腔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三腔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呈现出“准板腔体”的状态.三腔各自拥有一个基本腔体,彩腔、仙腔为四句体,它们的字位安排、复句位...

邵武市18015549478: 黄梅戏唱腔主要有几种?
独秀芙琦: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 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 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 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 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 “梁祝”、“天仙配”等.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 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 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 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 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邵武市18015549478: 安徽的戏曲种类是什么? -
独秀芙琦: 1、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邵武市18015549478: 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 -
独秀芙琦: 黄梅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唱腔、伴奏和角色行当这三个方面上.黄梅戏的唱腔包括了主腔、花腔和三腔.主腔又称之正腔,是黄梅戏中的正本唱腔,主腔有着庄重严肃、优美大方的曲调,因此具备了戏剧性的表现力,也显示了黄梅戏在适应性方面的复杂多样的变化.主腔听起来让人觉得委婉悠扬,因此常常用于大段的叙述和抒情的故事情节上.

邵武市18015549478: 黄梅戏有什么特点
独秀芙琦: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

邵武市18015549478: 黄梅戏是哪个地方的戏曲?代表作有哪些? -
独秀芙琦: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1] 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

邵武市18015549478: 黄梅戏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独秀芙琦: 梅戏是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省的剧种,起源于湖北黄梅,却在安徽安庆一带唱红.曾有黄梅调、二高腔、怀腔、府调、皖调等异名.本世纪初仅以锣鼓击节,即所谓“三打七唱”,(三人打兼邦,七人唱),后渐用胡琴托腔.20世...

邵武市18015549478: 黄梅戏中的“ 平词”和“彩腔”等唱腔有什么特点? -
独秀芙琦: 彩腔的基本结构是四句体.男女腔保持着共同的调式、共贩字位安排及共同的核心乐汇,但旋律线是男腔走低女腔走高.彩腔以“花腔六槌”作入头,第二句唱腔后用“花腔四槌”,第三句唱腔后用“花腔二槌”,一段彩腔唱完可用“花腔一...

邵武市18015549478: 黄梅戏京剧豫剧粤剧分别是哪个派 -
独秀芙琦: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