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一种什么身份?

作者&投稿:敛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进士是什么意思?~

进士的意思是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扩展资料:
至清光绪三十一年明令废除科举制度止,其间经历了1300来年。但是,人们读史志、读家谱、读诸如、《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又经常会碰到它,是回避不了的。
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而是岁贡生的别称。清朝的殿试进士与岁进士有根本区别,不在一个档次上。
主要区别在于第一,选拔途径不同。殿试进士,先要经过乡试,录取后称举人,次年三月到朝廷礼部会试,录取后称贡士,贡士参加皇帝主考的殿试,考中者称进士。
进士又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没有参加会试、殿试的资格。岁贡,是贡入国子监生员之一种,获得入监深造的机会,在监读书的称太学生。
岁贡是府、州、县学每年从年深的廪生(官府发给膳食津贴)中挨次升贡,故又称挨贡。第二,有无科分。殿试进士有科分,按甲子纪年,甲子年考中的称甲子科,丁卯年考中的称卯科等。
岁贡生是挨升的,没有科分。第三,任职不同。殿试进士一甲3人分授翰林院撰修、编修,再择优任编修、检讨、庶吉士,余者授各部主事、中书,有些是外派任知县、知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士

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学位制度不能对比。
科举是博取功名之道,学位是学识及相应学习能力程度的标志。
具体说:
科举制度相当于做官的资质选拔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得中进士,就进入了官员储备库,只等吏部的任命了。“进士”是这场旷日持久竞争的最后胜出者,“进士”这个名称的含义就是“社会进献给朝廷的士”。因此,科举的性质、对考生的要求有特定的指向性,类似于企业招聘高管、体育竞技选手选拔,并不代表知识的全面性或与此无关的专业性。
学位表示个人取得的学力和学识水平,是对个人学识、专业水平的证明,与是否当官没有直接联系。
因此科举制度与学位制度的范畴不同,不能比较。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明、清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分甲制度是承袭宋制。

宋太祖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举行的科举考试,取进士109 人、诸科207 人,又录取参加过十五次以上考试而未被录取的进士及诸科184 人,再取考“九经”而不合格的老年举子7 人,“特赐‘三传’出身”,共录取507 人。考试合格的进士及诸科300 多人“赐及第”,而将从考试不合格中录取的进士及诸科近200 人则“赐出身”,以示两者的区别。

其后,宋太宗又命将进士及第者“定其优劣为三等”,这是首次将进士分为三等。又提高了进士入仕的寄禄官及差遣职务,“第一等为将作监丞,第二等为大理评事,并通判诸州”,“同出身以下免选,注初等幕职判司簿尉”。实际是将所有进士分为三等,一、二等为进士及第,三等为同进士出身。

宋太宗淳化三年分进士为五等(进士分为五等自此始),一、二、三等赐进士及第,四、五等赐进士出身。仁宗天圣五年分进士为六等,后又变回五等,定第一、二甲为“进士及第”,第三甲为“进士出身”,第四、五甲为“同进士出身”(同出身),后曾改第五甲为“同学究出身”。南宋孝宗时改为第一、二甲为进士及第,第三、四甲为进士出身,第五甲为同进士出身。

明、清科举殿试的名次分为一、二、三甲。

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称“传胪”,又称亚元(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

三甲若干人(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取士,除两朝开创之初外,大体每科取士三百人左右,又因题请及恩诏而另增五十名或一百名的,属于特殊情况,并非“恒制”。同进士出身的进士也是正牌进士,只是名次靠后而以,三甲进士也可以去考庶吉士。会试定去留,殿试排名次,殿试排出的名次很大程度上是要看当时的评阅试卷的读卷官的好恶和作为主考官的皇帝的心情。

同进士出身这个名词是宋朝才出现的,按照宋人的文法习惯,如果要表示这个人的资格、资序不够,但是出于认同你的能力而可以考虑给与相应的身份的话,那么应该在头衔前加“权”字,表示“暂且”、“临时”的意思。而在表示身份的头衔前加“同”字的话,则是“并同”、“一起”的意思,而不是“如同”、“类同”的意思。所以,不要去望文生义地以为“同进士”是“如同进士”的意思。因此,“同进士出身”不存在赐给落榜者以资“安慰”的意思,更不存在安抚“落第秀才”的可能,所谓落第秀才是连举人都考不上的秀才,如果这个秀才连举人都不是,何来给个同进士以资安慰之说?清人多不学无术,才会产生出编排曾文正公的段子来。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扩展资料:

进士的发展进程:

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写道,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中央政府朝廷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金朝则专设女真进士科。元朝时候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

明清遵循前朝制度,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选为庶吉士,或授给事中、主事、中书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县令、县丞等官。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在殿试 由取得“贡生”资格的应试者参加,进京入朝上殿,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考试录取的人十分有限,只取三甲,各甲只取三名。凡考中各甲头三名的都称为“进士”。考中一甲第一名的叫做“状元”,又称“殿元”、“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这绝对是一个很高的身份,只有通过了殿试才能被称为进士,他们就可以做官了


科举第三名的是什么?
第三名是探花。探花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三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探花”名称跟状元、榜眼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古代书生的等级!
读书人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进士及第: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进士出身:殿试第三甲就是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三甲就是...

古代科举考试分四级考试,分别是( )→()→()→(),
2.乡试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3.会试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第一二三名分别叫什么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

榜眼是什么意思?
榜眼指的是科举考试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状”,在这里就是人们所说的黄榜或者叫“金榜”。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

进士是什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

唐寅(唐伯虎)人称“唐解元”,可见他曾在哪次考试中取得第一名?( )a...
唐寅(唐伯虎)人称“唐解元”,可见他曾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乡试和府试都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不同考试级别。乡试是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的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它是一种地方考试,考中的考生可以被称为“举人”。府试是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它是“童试”的...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举官吏的一种制度。下列...
【答案】:B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A项正确,科举制,又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B项错误,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同时也增设了科举考试的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C项正确,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

清朝什么官可设旗杆石
清朝除了进士,凡举人、贡生、监生等有功名的人,也可竖立石旗杆,旗杆石,古代是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在广东省梅州市(前称为梅县。)在一些客家围村会看到它的踪影。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

科举考试的第二名,第三名被称为什么?
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1、榜眼 榜眼,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2、探花 探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新和县13819321767: 科举制里的“进士”是什么意思? -
耿霄脑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新和县13819321767: 进士在古代科举制度中指的是什么
耿霄脑震: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新和县13819321767: “进士”是什么学位? -
耿霄脑震: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也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并不能片面的说什么学位

新和县13819321767: 古代的进士是什么样的人才?
耿霄脑震: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也就是说,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据统计,在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近十万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新和县13819321767: 进士及第(进士)
耿霄脑震: 1、进士,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2、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3、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4、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5、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

新和县13819321767: 进士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属什么?
耿霄脑震: 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指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隋炀帝大业年间设立进士科目,唐代沿袭,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到了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称进士.

新和县13819321767: 什么是进士? -
耿霄脑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 ...

新和县13819321767: 进士在古代科举代表什么? -
耿霄脑震: 清代每科考毕,录取人数自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

新和县13819321767: 清朝进士是什么官 -
耿霄脑震: 进士不是官职.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我们把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县、府试,考试通过称之为秀才,秀才通过乡试(省一级的考试)称之为举人,举人通过会试(也叫京试)称之为贡士.贡生参加殿试,面试且笔试以后,被皇帝分为三等,一等三甲,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一甲可以直接为官,一般入翰林院观政,前途似锦;二甲传胪,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三甲需要进一步学习一般要培训以后才能上岗为官. 但是中了进士以后,就可以做官了(清代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比如左宗棠就是以举人的身份官至封疆大吏的,范进中了举才欢喜得疯了).

新和县13819321767: 进士是什麽 -
耿霄脑震: 《进士》 进士,是古时候读书人通过最高一级的考试,做为当官的途径,称为「科举」. 通常是三年考一次,考第一名的称「状元」,第二名的称「榜眼」,第三名的称「探花」.其他及格的人就叫进士,都可以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