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古宇:藻类的产生与繁盛的时代

作者&投稿:石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侏罗纪后期的时代怎么划分~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1、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2、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
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3、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4、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5、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6、显生宙xiǎnshēngzhòu
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7、古生界gǔ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8、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9、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10、奥陶纪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三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11、志留纪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12、泥盆纪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13、石炭纪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14、二叠纪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15、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16、三叠纪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18、侏罗纪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19、白垩纪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
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20、新生代xīn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21、古近纪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22、新近纪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300万年前,结束于2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23、第四纪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
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附:第四纪名称来历。最初人们把地壳发展的历史分为第一纪(大致相当前寒武纪,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纪(大致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相对应的地层分别称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
1829年,法国学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现第三纪已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故仅留有第四纪的名称。

扩展资料
灭绝事件
剧烈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导致了白垩纪生物界的巨大变化,中生代许多盛行和占优势的门类(如裸子植物、爬行动物、菊石和箭石等)后期相继衰落和绝灭,新兴的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及腹足类、双壳类等都有所发展,预示着新的生物演化阶段——新生代的来临。
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继续占领着海、陆、空。鸟类继续进化,其特征不断接近现代鸟类。哺乳类略有发展,出现了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的真兽类。鱼类已完全的以真骨鱼类为主。
白垩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重要的门类仍为菊石纲,菊石在壳体大小、壳形、壳饰和缝合线类型上远较侏罗纪多样。白垩纪时南方古大陆继续解体,北方古大陆不断上升,气候变冷,季节性变化明显。杂食性、食虫性、以及食腐动物在这次灭绝事件中存活,可能因为它们的食性较多变化。
白垩纪末期似乎没有完全的草食性或肉食性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与鸟类借由以昆虫、蚯蚓、蜗牛…等动物为食,而在K-T事件中存活,而这些动物则以死亡的植物与动物为食。科学家假设,这些生物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生,因此得以在这次植物群崩溃的灭绝事件存活。

在河流生物群落中,只有少数动物灭亡;因为河流生物群落多以自陆地冲刷下来的生物有机碎 屑为生,较少直接以活的植物为生。海洋也有类似的状况,但较为复杂。生存在浮游带的动物,所受到的影响远比生存在海床的动物还大。
生存在浮游带的动物几乎以活的浮游植物为生,而生存在海床的动物,则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或者可转换成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
在这次灭绝事件存活下来的生物中,最大型的陆地动物是鳄鱼与离龙目,是半水生动物,并可以生物碎屑为生。现代鳄鱼可以食腐为生,并可长达数月未进食;幼年鳄鱼的体型小,成长速度慢,在头几年多以无脊椎动物、死亡的生物为食。这些特性可能是鳄鱼能够存活过白垩纪末灭绝事件的关键。
白垩纪是地球上海陆分布和生物界急剧变化、大西洋迅速开裂和火山活动频繁的时代,后期地势低平发生了广泛的海侵。晚白垩世被子植物代替裸子植物在陆上占优势,是植物界的一大变革。动物界在白垩纪末才发生重大变化,恐龙、菊石和其他许多生物类群大量灭绝,预示着新生代即将开始。
对引起这次大规模生物灭绝的原因,在国际科学界展开了热烈的争论。颇为流行的“地外事件”学说认为,地球上一些地方,白垩-第三系界线上的粘土岩中铱元素异常高含量,是宇宙中一颗巨大的流星碰撞地球产生的类似核冬天效应的结果,据此,在世界各地确定白垩-第三系界线时,铱异常就是一条重要原则。
但是,对“地外事件”持怀疑和反对意见的人也不少,他们认为,白垩纪末生物大规模灭绝是逐渐发生的,是生态改变的结果,而不是一次简单的天外来客撞击地球所引起的灾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垩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质年代

1.叠层石简介

通常我们把元古宇称为藻类的时代。藻类属于低等植物,其类形和属种相当丰富。元古宇的藻类是极其微小的,需要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和研究,这属于微体古生物的研究范畴。叠层石是蓝藻群落及菌类活动在沉积岩中形成的一类具有特殊条带层纹的生物沉积构造,也就是说实际上叠层石为一种含微细藻类活动条带的沉积岩块,由于其形成的形态多种多样并且在同一地质时期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古生物学者对其进行了形态上的分类研究,建立了许多类型或属种,用来研究和划分确定元古宇地层的时代。

叠层石在地球上最早出现于25亿年前,目前新疆所发现的叠层石主要分布于元古宇长城纪到震旦纪。叠层石主要见于碳酸盐岩(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和大理岩)中,这是由于藻类活动可以吸附碳酸盐矿物颗粒聚集。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今天,藻类生命一直在延续进化,但叠层石相对较为罕见,这主要是因为叠层石的形成需要相对平静稳定的水体,寒武纪以后,多门类生物活动,这种平静环境被打破了,叠层石难于保存下来。现代海洋个别稳定沉积环境也可有叠层石生成。

叠层石的生长层又叫基本层,是构成叠层石的基本单位,其分为暗层和亮层。由若干基本层构成柱体,柱体多呈拱形、锥形,在生长过程中多次分叉形成形态多种多样的叠层石体,许多叠层石体聚生在一起可以形成叠层石礁体。保存叠层石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变质重结晶,目前多已成为大理岩。结晶完好、色调美观、块度整齐的大理岩是良好的建筑装饰材料,而含叠层石的大理岩则是建材中的极品,块度小者,经过磨制和抛光,也是一种很好的观赏石。

2.新疆叠层石的发现和研究史,主要叠层石产地

在整个元古宇漫长的20余亿年,地球生命以单一菌藻类存在,整个地球处在混沌和平静的状态,元古宇末期出现了几个门类的无脊椎动物,主要为海绵、水母等,这些动物以印模和遗迹形式保存,最典型的为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动物群。这一时期的生物界总体而言尚原始、低级、内容贫乏的,直到迎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新疆元古宇地层发育齐全,从古元古代到震旦纪各期地层均有出露。典型剖面主要见于西天山的特克斯、科古琴山,库鲁克塔格山,北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这些地区的元古宇地层均含丰富的叠层石化石,是研究中国叠层石的重要地区。

新疆叠层石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发现,当时简单称为长藻和圆藻,实际就是叠层石柱体的纵断面和横断面。1970年以后,随着国内外对叠层石分类命名研究的不断成熟,新疆叠层石的研究也逐渐展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新疆地质局高振家、缪长泉等人对天山、甘新交界的北山、库鲁克塔格等地叠层石进行了研究,成果反映于《新疆古生物图册》。90年代缪长泉对新疆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叠层石进行了研究,专著由新疆科技出版社出版。

新疆叠层石多见于中-新元古代长城纪到青白口纪,震旦纪有少量单体锥叠层石。主要产地有西天山特克斯、精河、霍城,东天山鄯善-哈密以南的卡瓦布拉克、库鲁克塔格山东段的帕尔岗塔格,甘新交界隶属北山的大落豁山、马鬃山、平头山。南疆地区见于西昆仑的新藏公路、克里杨河,喀喇昆仑山甜水海,阿尔金山的安南坝、索尔库里等地。目前发现的有20余个属,近100个种。从观赏的角度讲,产出叠层石的大理岩需要结晶完好,质地细,块度完整、色彩鲜艳明亮为好,叠层石以多分枝、分叉,色调与围岩反差明显为好,特别以呈云雾状为最佳。




元古宇:藻类的产生与繁盛的时代
通常我们把元古宇称为藻类的时代。藻类属于低等植物,其类形和属种相当丰富。元古宇的藻类是极其微小的,需要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和研究,这属于微体古生物的研究范畴。叠层石是蓝藻群落及菌类活动在沉积岩中形成的一类具有特殊条带层纹的生物沉积构造,也就是说实际上叠层石为一种含微细藻类活动条带的沉...

地球的地理变化。[简介]
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元古宇】yuángǔyǔ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元古宙】y...

地球的历史共分为几个时期?
在距今约33亿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大气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并出现了最早的、与生物活动相关的叠层石;到 31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比较原始的藻类和细菌。在2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蓝绿藻形成叠层石,这表明这一时期地球上已经出现了游离氧以及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经过了天文期以后,地球便正...

主要观点
1987年,李锦轶也在西拉木伦河北部蛇绿岩带林西二八地硅质岩中发现放射虫,在柯单山和五道石门硅质岩中找到藻类,并通过与温都尔庙蛇绿岩带硅质岩及南方牛蹄塘组中化石群面貌相近而提出,西拉木伦河北侧蛇绿岩带的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早期,很可能不晚于奥陶纪,而且可能在早古生代末期构造侵位于中朝板块北缘。由此得出结论...

前寒武纪生物界演化
综上所述,前寒武系保存的化石不多。除前寒武纪晚期出现原始的后生动物外,主要是海生的菌藻类和叠层石。最早的叠层石发现于太古宇,叠层石广泛发育于元古宇,尤其是新元古代地层中。如Kussiella(喀什叠层石,主要为新元古代早期,图6-1,1),Conophyton(锥叠层石,新元古代,以早中期为主,图6-1,2...

谁知道地质年代和地层年代是怎么划分的,他们有什么区别
地层是某一地质年代形成的岩石层,每一地质年代对应一个地层,所以地层年代就是地质年代。主要是冥古宙(无地层,猜测),太古宙,远古宙,显生宙,再细的就不贴了,省的你看着累,要看就自己百度地质

早期生命多细胞化和宏体化演进的证据
一些学者认为宏体碳质化石中光滑及起皱的个体可能是藻类的遗留物,因此将它们归入后生植物,即有别于单细胞原生植物的具较高程度器官分化的多细胞植物(White,1928;Hofmann,1971,1977;Vidal,1974,1976;Jux,1977)。这一解释目前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也有的学者却将它们中的某些个体与现代...

北京十三陵元古宇大红峪组含事件信息的沉积岩研究
黄色硅质结核是由陆源Si组成的,其中Fe3+、Fe2+也都是来自陆地,与该组地层间夹红色泥灰白云岩及砂质白云岩等近陆源沉积环境是一致的;雾迷山组的藻席状小叠层石(Pseudogymnosolen sp.)[11]是典型的潮间带标志,其硅化部分也是来自陆源Si;高于庄组的硅化核形石是由藻席叠层石破碎以后滚动形成,硅化部分也是陆源Si...

“三山二盆”:神秘古生物的家园
因此,对新疆古生物化石进行初步系统的介绍很有必要。新疆古生物的出现始于18亿年中元古代出现的藻类生命和叠层石,一直延续到6亿年后的元古宇末期震旦纪。从寒武纪开始,各门类化石逐渐丰富。以下基本按时代由老到新介绍各纪生物界概况、各纪地层在新疆的分布、重要的化石门类和相关生物群。

蓟县剖面研究简史
第四,震旦亚界以叠层石的大量发育、出现真核生物为特征; 第五,震旦亚界包括 5 个系: 长城系 ( 1950 ~ 1700Ma) 、南口系 ( 1700 ~ 1400Ma) 、蓟县系 ( 1400 ~1050Ma) 、青白口系 ( 1050 ~850Ma) 和震旦系 ( 850 ~615Ma) ; 第六,长城系至蓟县系,以燕山最为典型,标准剖面是天津市蓟县剖面。

威海市15344738784: 元古代的生物 -
挚杰麦道: 元古代时期,海水里的生命活动明显地加强了,生物界由原核细胞形式演变为真核细胞形式,但演变的过程和时间还不清楚.这时细菌和蓝藻开始繁盛,后来又出现了红藻、绿藻等真核藻类.藻类在生长过程中粘附海水中的沉积物颗粒形成层纹...

威海市15344738784: 知道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吗?最早的生物是什么?是怎么出现的? -
挚杰麦道: 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大约在 36 亿年前,第一个有生命的细胞产生. 生命的起源和细胞的起源的研究不仅有生物学的意义,而且有科学的宇宙观的意义.细胞的起源包含三个方面;①构成所有真核生物的真核细胞的起源;②与生命的起源相伴...

威海市15344738784: 最早的生物是什么? -
挚杰麦道: 根据化学进化论,地球在原始海洋(地球诞生2亿年就已出现)中,在原始大气(甲烷、氨气、水蒸气、硫化氢),雷电、紫外线、高温的作用下,产生了氨基酸等简单有机物,这些简单有机物再组成复杂有机物(上述已被证实),并组成了原始生命(这点尚未被证实). 最早的原始生命应是一些单细胞原核生物,约出现在36亿年前. 注:据宇宙起源论,地球来源于宇宙.(曾在陨石上发现氨基酸和水分子)

威海市15344738784: 世界上最早的生物是如何产生的. -
挚杰麦道: 原始地壳比较薄弱,而地球内部温度又很高,因此,火山频繁活动,从火山喷出的许多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如CH4、NH3、H2、H2O(水蒸气)、H2S、HCH等,但无游离的氧(现在大气中的氧是光合生物蓝藻和绿色植物出现后长期积累起...

威海市15344738784: 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还有???懂的就快点回答! -
挚杰麦道:[答案]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 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

威海市15344738784: 化石的资料(关于化石的资料的基本详情介绍)
挚杰麦道: 1、植物化石是各类植物化石的统称.2、地史上最早出现的生命是植物,在距今35亿年的太古宙地层中就发现了最原始的蓝藻类和菌类化石.3、太古宙及元古宙早期是原始菌藻类的时代,元古宙中朗至奥陶纪是海生藻类植物繁盛的时代,志留纪至石炭纪是陆生孢子植物繁盛的时代,二叠纪至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白垩纪和新生代是被子植物繁盛的时代.4、植物化石是划分、恢复地史时期古大陆、古气候和植物地理分区的主要标志各类古植物本身亦参与了成矿、成岩作用.5、例如,太古宙沉积型铁矿的形成与铁细菌活动有关;各种藻类可以形成礁灰岩、藻煤、硅藻土等;低等植物与石油、油页岩的生成有关;高等植物则更是各地史时期形成煤层的物质基础.

威海市15344738784: 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出生的? -
挚杰麦道:[答案] 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大约在 36 亿年前,第一个有生命的细胞产生.生命的起源和细胞的起源的研究不仅有生物学的意义,而且有科学的宇宙观的意义.细胞的起源包含三个方面;①构成所有真核生物的真核细胞的起源;②与生命的起源相伴随的原核...

威海市15344738784: 生物怎么来的? -
挚杰麦道: 生物形成: 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大约在 36 亿年前,第一个有生命的细胞产生.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

威海市15344738784: 世界上的生物是从何而来的? -
挚杰麦道: 世界上最早的生物是是蓝藻 蓝藻是藻类生物,又叫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科属分类 蓝藻属蓝藻门 分为两纲:色球藻纲和藻殖段纲. 色球藻纲藻体为单细胞体...

威海市15344738784: 元古代的介绍急需,谢谢 -
挚杰麦道: 元古代(Proterozoic Era)开始于距今大约25亿年以前,结束于距今大约6亿年前的"生命大爆炸".这一时期,现在的陆地在那时大部仍然被海洋所占据,地壳运动剧烈,到了晚期,北方劳亚古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的面积扩大了许多,出现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