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的同与异

作者&投稿:诗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苏什么关系?~

1、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因为在宋代散文方面的成就而并称,同属唐宋八大家。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苏辙为亲兄弟,苏轼为长兄,苏辙为弟。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三苏因为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美称。
2、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又擅长绘画和书法。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散文。
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他的诗又受苏轼影响,风格也相近,现存诗1189首。


扩展资料:
苏东坡、苏辙兄弟中举的同时,欧阳修把苏洵所著文章二十二篇,献给朝廷,受到重视。自此苏洵名动天下,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传诵他的文章、
当时的文风因之起了一个变化,造成了“苏氏文章擅天下”的局面。“三苏”,从此被人们叫开来。
这位年已五十、两鬓渐白的老人,与两位血气方刚、才华非凡的儿子,他们犹如聚然从西蜀冲过来的一股狂飙,以无比的威力扫荡着当时汴京文坛上所积存的腐朽的东西。
他们以具有战斗精神而个性鲜明的文风,宣布着在欧阳修所领导的古文复兴运动阵容中又增加了一股新生力量。
“三苏”从此积极地投入了文学战斗,揭示自己所拥护的与所反对的;他们又竖起了一面光采夺目富有吸引力的旗帜,宣布着现实主义文风的又一次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苏

三苏之间有什么关系 苏洵(1009 ——1066),字明允,号老泉。他青少年时,独爱交游,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作文,他胸怀炽烈的报国热忱,闭门刻苦玫读,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下笔能写出秘千字的好文章。嘉右元年(1056),他带着儿子轼、辙赴京应考,将其所作《权书》、《衡论》、《机策》等二十二篇文章,呈献给翰林院,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和宰相韩琦的称赏,并上奏皇帝,被任命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任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宋代开国以来的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著有《嘉佑集》、《易传》三卷,成了宋代的著名文学家。治平三年(1066)病逝京师,英宗赠其为光禄寺丞,并敕官府派船将其丧运回四川,葬于眉山眉安镇乡可龙里,后追赠为“文安公”。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苏洵之子。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其父游学四方,由母程氏教授他诗书。苏轼“奋厉有当世志”,准备为国建功立业。嘉右二年(1057),进士及第,后又同弟辙参加工了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连苏轼仅二人),从此,苏轼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专为朝庭起草文告,给皇帝讲学,还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并先后出任凤、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颖州等地方官。他在长期的地方官任上,给人发做了不少好事,如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等。他曾一度反对王安石议行新法,受到打击,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晚年又因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又遭迫害,从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岛)。元符三年(1100),被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街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为“文忠公”。苏轼 一生,道路坎坷,但他胸怀宽广,爱国爱民,倔强豪放,至死不衰.他既善于诗、记、文、赋;又长于书法、绘画,而且造诣很高,成绩卓著,誉贯古今。

苏辙(1039 ——1112),字子由,号颖滨,苏轼之弟。十九岁时与兄同登进士,又同试制策,因直言入四等。他初为商州、大名推官,后做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他的仕途崎岖曲折,因与王安石下放政见不合,贬为河南推官;其兄以诗得罪,他亦遭株连,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后又因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倾轧,再度受到打击,谪贬汝州、循州。徽宗赵佶即位,后为大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自号颖滨遗老,终日默坐,不与人相见近十年。逝世后与兄同葬一地,追谥“文定公”。他学识渊博,著作颇多有《栾城集》、《栾城续集》、《栾城后集》等。“汪洋澹泊”是其文风特色。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三苏生平记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2年己酉(1009):苏洵生。
  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有“君以疾卒,实治平3年(1066)4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语,治平3年上推五十八年,当生于此年。
  大中祥符3年庚戌(1010):苏洵二岁。
  妻程氏生。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有“夫人以嘉皊2年(1057)4月癸丑终于乡里……年四十八”。本此,当生于此年。
  大中祥符4年辛亥(1011):苏洵三岁。
  大中祥符5年壬子(1012):苏洵四岁。
  大中祥符6年癸丑(1013):苏洵五岁。
  苏洵长兄苏澹之子苏位生,苏洵《祭侄位文》有“昔汝之生,后余五年”语。
  石昌言举进士,苏洵戏于父侧,昌言以枣栗啖之。
  大中祥符7年甲寅(1014):苏洵六岁。
  大中祥符8年乙卯(1015):苏洵七岁。
  大中祥符9年丙辰(1016):苏洵八岁。
  天禧元年丁巳(1017):苏洵九岁。
  天禧2年戊午(1018):苏洵十岁。
  天禧3年己未(1019):苏洵十一岁。
  天禧4年庚申(1020):苏洵十二岁。
  天禧5年辛酉(1021):苏洵十三岁。
  眉州有所谓茅将军神显圣,洵父苏序毁其神像,拆其庙宇。
  乾兴元年壬戌(1022):苏洵十四岁。
  天圣元年癸亥(1023):苏洵十五岁。
  苏洵之仲兄苏涣“始就乡试”。
  天圣2年甲子(1024):苏洵十六岁。
  苏涣与苏洵之妻兄程?同科进士及第,父苏序至剑门迎苏涣,再毁茅将军庙。
  天圣3年乙丑(1025):苏洵十七岁。
  天圣4年丙寅(1026):苏洵十八岁。
  天圣5年丁卯(1027):苏洵十九岁。
  娶程氏,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有“生十八年归苏氏”语。
  天圣6年戊辰(1028):苏洵二十岁。
  长女夭折。苏洵《极乐院六菩萨记》:“自长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忧,盖年二十有四矣。”二十四岁前四五年,可见此女出生不久即夭折。
  天圣7年己巳(1029):苏洵二十一岁。
  天圣8年庚午(1030):苏洵二十二岁。
  苏洵游成都玉局观,得张仙画像,祈嗣。
  天圣9年辛未(1031):苏洵二十三岁。
  明道元年壬申(1032):苏洵二十四岁。
  苏洵之母史氏卒,事见前天圣6年谱。苏涣去官,回家居母丧。
  明道2年癸酉(1033):苏洵二十五岁。
  苏洵始知读书,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
  景皊元年甲戌(1034):苏洵二十六岁。
  苏洵长子景先生于此年或其前后。
  景皊2年乙亥(1035):苏洵二十七岁。
  苏洵始大发愤,刻苦读书。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苏洵幼女八娘生,其《自尤诗并序》有“壬辰之岁(1052)而丧幼女”,“年十有八而死”语,自壬辰上推十八年,当生于此年。
  景皊3年丙子(1036):苏洵二十八岁,苏轼生。
  苏轼生于12月19日,苏轼《送沈逵》有“嗟我与君同丙子”语,《李委吹笛》有“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语。
  景皊4年丁丑(1037):苏洵二十九岁,苏轼二岁。
  长兄苏澹卒。苏洵举进士再不中。
  宝元元年戊寅(1038):苏洵三十岁,苏轼三岁。
  苏洵长子景先卒,苏辙《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诗有“兄弟本三人,怀抱丧其一”语。
  宝元2年己卯(1039):苏洵三十一岁,苏轼四岁,苏辙生。
  苏辙生于2月20日,宋孙汝听《苏颍滨年表》:“仁宗宝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苏辙生。”
  康定元年庚辰(1040):苏洵三十二岁,苏轼五岁,苏辙二岁。
  庆历元年辛巳(1041):苏洵三十三岁,苏轼六岁,苏辙三岁。
  苏洵幼姊卒。
  庆历2年壬午(1042):苏洵三十四岁,苏轼七岁,苏辙四岁。
  苏轼开始读书,其《上梅直讲书》有“轼七八岁始知读书”语。
  庆历3年癸未(1043):苏洵三十五岁,苏轼八岁,苏辙五岁。
  苏轼入小学,其《记陈太初》有“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语。
  庆历4年甲申(1044):苏洵三十六岁,苏轼九岁,苏辙六岁。
  苏洵与郫县处士张俞交游。苏辙亦入天庆观小学读书。
  庆历5年乙酉(1045):苏洵三十七岁,苏轼十岁,苏辙七岁。
  苏洵教苏轼作文,王宗稷《苏文忠公年谱》有“东坡十来岁,老苏令作《夏侯太初论》”语。
  苏洵举制策,东游京师,见石昌言于长安,与鲁人颜醇之、僧保聪等游。苏洵游学在外,母程夫人亲教苏轼兄弟读书。苏洵次女卒。
  庆历6年丙戌(1046):苏洵三十八岁,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
  苏洵举茂材异等,不中。
  庆历7年丁亥(1047):苏洵三十九岁,苏轼十二岁,苏辙九岁。
  苏洵下第,南游庐山、虔州。父苏序卒于家,洵匆匆返蜀。悉焚旧稿,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精心培养二子,作《名二子说》。命苏轼拟作《谢宣诏赴学士院表》。
  苏涣亦赴丧返蜀,苏轼兄弟始识伯父,涣教育他们要“师其寡过”。
  庆历8年戊子(1048):苏洵四十岁,苏轼十三岁,苏辙十岁。
  苏洵杜门家居,其《忆山送人》有“到家不再出,一顿俄十年”语;以己学行授二子,以明其学。
  苏轼兄弟就学于城西刘巨。
  皇皊元年己丑(1049):苏洵四十一岁,苏轼十四岁,苏辙十一岁。
  苏洵杜门家居,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有“先君昔未仕,杜门皇皊初”语。
  苏轼兄弟等在学舍作《雨中联句》诗。
  皇皊2年庚寅(1050):苏洵四十二岁,苏轼十五岁,苏辙十二岁。
  苏洵拜见知益州田况。苏洵幼女八娘十六岁,适表兄程之才。
  皇皊3年辛卯(1051):苏洵四十三岁,苏轼十六岁,苏辙十三岁。
  苏洵兄弟居父丧期满,苏涣出知祥符。八娘生子。
  皇皊4年壬辰(1052):苏洵四十四岁,苏轼十七岁,苏辙十四岁。
  苏洵幼女八娘因受程家虐待而死,苏程两家遂绝交。
  皇皊5年癸巳(1053):苏洵四十五岁,苏轼十八岁,苏辙十五岁。
  至和元年甲午(1054):苏洵四十六岁,苏轼十九岁,苏辙十六岁。
  苏轼娶青神贡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王弗年十六。
  11月张方平镇蜀,访知苏洵。
  至和2年乙未(1055):苏洵四十七岁,苏轼二十岁,苏辙十七岁。
  苏洵作《上张益州书》,并谒张方平于成都,又至雅州,访知雅州雷简夫。张方平荐苏洵任成都学官,朝廷未作答复;雷简夫致书张方平,称苏洵“岂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劝张再荐苏洵(邵博《闻见后录》卷15)。苏洵送吴照邻赴阙,吴携苏洵文致欧阳修。
  苏轼亦以所作文谒张方平,其《乐全先生文集叙》云:“轼年二十,以诸生见公成都,公一见待以国士。”苏轼在成都得破酒缸所作之砚以赠苏辙,苏辙作《缸砚赋》。
  苏辙娶妻史氏,其《寄内》诗有“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语。
  嘉皊元年丙申(1056):苏洵四十八岁,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八岁。
  苏洵作《张益州画像记》、《上张侍郎第一书》,书中表示将送二子入京应试。
  3月,三苏父子至成都,拜别张方平,苏辙始见张;张盛赞苏轼兄弟,谓“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无名氏《瑞桂堂暇录》)。苏洵父子携张方平致欧阳修,雷简夫致欧阳修、韩琦推荐苏洵的信离成都,经阆中,出褒斜谷,过长安、渑池,于5月抵京师开封。8月举进士于京师,苏轼兄弟皆入选。
  苏洵上书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欧阳修激赏苏洵之文,“目为孙卿子(荀子)”,并荐苏洵于朝。苏洵遂成为欧、韩之座上客。时王安石亦在京任群牧判官,亦为欧阳修门人,但因见解分歧,苏洵拒绝同王交游,王亦屡诋洵于众。
  苏洵作《送石昌言使北引》,苏轼书之。
  冬,张方平返京,苏洵作《上张侍郎第二书》。时苏洵虽名动京师,但求官未遂,盼张援引,其言凄切。
  嘉皊2年丁酉(1057):苏洵四十九岁,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
  欧阳修知贡举,疾时文之弊,凡怪奇艰涩之文皆黜,而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苏轼上书谢欧阳修、梅挚、范镇、韩绛、梅尧臣等。苏辙上书韩琦,提出文气说,强调阅历对养气为文的作用。
  4月程夫人卒于家,三苏父子匆匆返蜀,苏洵作《祭亡妻文》、《老翁井铭》、《老翁井》诗。
  苏洵老友史彦辅去世,洵为之立后,治丧,作《祭史彦辅文》和《与吴殿院书》,求吴照邻照护史沆遗孤。
  蜀州新建绝胜亭,苏辙作《绝胜亭》诗。
  嘉皊3年戊戌(1058):苏洵五十岁,苏轼二十三岁,苏辙二十岁。
  苏洵作《答二任(任孜、任?)》诗和《木假山记》,有郁郁不得志之感。10月得雷简夫书,闻将召试舍人院;11月5日召命下,苏洵上书仁宗,又致书雷简夫、梅圣俞,拒不赴试,谓“惟其平生不能区区附和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穷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万里以就试,不亦为山林之士所轻笑哉!”(《答梅圣俞书》)
  王素知成都,苏轼往见,并作《上知府王龙图书》,论治蜀难易。
  苏辙谒见益州路转运使赵?。
  嘉皊4年己亥(1059):苏洵五十一岁,苏轼二十四岁,苏辙二十一岁。
  6月召苏洵赴试之命再下,梅圣俞作《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劝洵入京。苏洵作《上欧阳内翰第四书》,表示将携二子入京;又作《自尤》诗,哀其幼女之死;作《极乐院六菩萨阁记》,纪念已死之亲人。10月三苏父子及其家属沿岷江、长江而下,一路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于12月8日抵达江陵,并在江陵度岁。
  汇途中所作诗为《南行前集》,苏轼作《南行前集叙》。
  嘉皊5年庚子(1060):苏洵五十二岁,苏轼二十五岁,苏辙二十二岁。
  正月5日三苏父子离江陵,陆行北上,2月5日抵京,汇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后集》,苏辙为作《南行后集引》。
  3月苏轼兄弟以选人至流内铨,苏轼授河南福昌县主簿,苏辙授河南渑池县主簿。因举制策,均未赴任。
  “居梁不耐贫,投杞辟糠?”(苏辙《辛丑除日寄子瞻》),三苏父子到京不久即移居杞县。
  6月苏洵长兄苏澹之子苏位卒,洵作《祭侄位文》。8月因欧阳修、赵?之荐,以苏洵任秘书省试校书郎,洵有《谢相府启》和《谢赵司谏启》。
  嘉皊6年辛丑(1061):苏洵五十三岁,苏轼二十六岁,苏辙二十三岁。
  正月苏轼兄弟因举制策,移居怀远驿,见苏轼《感旧诗并叙》。
  苏洵上书韩琦,对其不能重用自己表示不满。7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
  8月仁宗御崇政殿试所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策问。苏轼兄弟各在所上五十篇《进策》、《进论》和《御试制科策》中,系统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苏轼入第三等(一二等为虚设,实为一等),苏辙因极论朝政之失,宫掖之秘,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胡宿等力主黜之,仁宗曰:“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苏辙《遗老斋记》)遂降一等,第以四等下。
  制科入第后,苏轼除大理评事、凤翔签判。苏轼兄弟即将离别,有感于韦应物“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诗而相约早退。
  11月苏轼赴凤翔签判任,苏辙送至郑州西门外,“话别郑原”。(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从此,兄弟二人离别之日多,相聚之日少,开始岐梁唱和。
  嘉皊7年壬寅(1062):苏洵五十四岁,苏轼二十七岁,苏辙二十四岁。
  苏洵在京修纂礼书,苏轼签判凤翔,苏辙在京侍父。
  2月苏轼往属县减决囚犯,作《奉诏减决囚禁记所经历》诗,苏辙次韵。4月,杨畋卒,苏辙作《杨乐道龙图哀词》。8月,伯父苏涣卒。苏辙除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以苏辙“右宰相专攻人主”,不肯草制,辙遂求留京侍父,从之。10月,苏轼有《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诗。岁暮,苏轼作《矷岁》、《别岁》、《守岁》诗,苏辙作《次韵子瞻记岁暮乡俗三首》。
  嘉皊8年癸卯(1063):苏洵五十五岁,苏轼二十八岁,苏辙二十五岁。
  苏洵、苏辙在京,苏轼签判凤翔。3月仁宗去世,英宗继位。韩琦为山陵使,厚葬仁宗。苏洵作《上韩昭文论山陵书》,力主薄葬。是岁,王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之,苏洵独不往,作《辨奸论》。
  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苏洵五十六岁,苏轼二十九岁,苏辙二十六岁。
  苏洵、苏辙在京,苏轼签判凤翔,12月罢凤翔任。
  治平2年乙巳(1065):苏洵五十七岁,苏轼三十岁,苏辙二十七岁。
  正月苏轼还京,差判登闻鼓院,2月直史馆。苏轼兄弟汇集数年诗作为《岐梁唱和诗集》。(苏辙《次韵姚孝孙见还岐梁唱和诗集》)3月苏辙始仕,出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推官。(苏辙《颍滨遗老传》)5月苏轼之妻王弗卒于京师,年二十七。(见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9月四日苏洵等编成《太常因革礼》100卷。9月苏洵参加韩琦家宴,韩作《乙巳重阳》诗,苏洵作《九日和韩公》。
  治平3年丙午(1066):苏洵五十八岁,苏轼三十一岁,苏辙二十八岁。
  苏轼续娶王闰之,苏轼《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昔通义君(前妻王弗),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王弗卒于2年5月,苏洵卒于3年4月,王弗“没不待年”而苏轼续娶王闰之,可知当娶于2年底或3年初。
  春,苏洵病。欧阳修多次致书问病情。(欧阳修《与苏编礼启》)4月25日苏洵卒于京师,朝野之士为作哀词铭诔者百三十有三人。(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苏轼兄弟护丧出都,自汴入淮,沿江而上返蜀。
  治平4年丁未(1067):苏轼三十二岁,苏辙二十九岁。
  正月英宗崩,神宗继位。轼兄弟在蜀居父丧。8月葬苏洵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
  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苏轼三十三岁,苏辙三十岁。
  4月王安石越次入对,并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续资治通炮》卷66)冬,苏轼兄弟居父丧期满,挈家还京,在长安度岁。
  熙宁2年己酉(1069)。苏轼三十四岁,苏辙三十一岁。
  2月以富弼同平章事,王安石参知政事。创制置三司条例司,开始变法(《续资治通炮》卷66)。苏轼兄弟于2月到京后,因王安石不满苏轼议论异己,仍以苏轼为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以苏辙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王安石欲变科举,神宗召两制三馆议。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安石不悦,命轼摄开封府推官,欲以事繁困之。(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辙在条例司亦与王安石意见不合,8月上《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条例司乞外任状》,全面批评新法,且请外任。安石大怒,欲加以罪,陈升之阻之,奏除河南推官。
  熙宁3年庚戌(1070):苏轼三十五岁,苏辙三十二岁。
  正月张方平出知陈州,奏改辟苏辙为陈州教授,辙有《初到陈州》诗。上元节有旨市浙灯。苏轼上《谏买浙灯状》,诏罢之。轼惊喜过望,又作《上皇帝书》、《再上皇帝书》,全面批评新法。殿前策进士,士子附和王安石,争言旧法不是,轼作《拟进士对试策》一道讽神宗。王安石党大怒,御史知杂事谢景温诬奏苏轼居丧,往复贾贩。诏湖北运司查核。穷治无所得,轼无一言自辩,乞外任避之。(《续资治通炮长编》卷214)
  熙宁4年辛亥(1071):苏轼三十六岁,苏辙三十三岁。
  苏辙任陈州学官。苏轼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7月出都赴陈,谒张方平,看望苏辙,留七十余日。(苏轼《记铁墓厄台》)9月苏轼兄弟同赴颍州,谒欧阳修,并别于颍。苏轼沿途游山玩水,11月28日到杭州任。到官3日即游孤山、灵隐、上天竺,访僧惠勤、惠思、辩才。除夜,轼作《都厅题壁》诗。
  熙宁5年壬子(1072):苏轼三十七岁,苏辙三十四岁。
  苏轼通判杭州。8月乡试,苏轼监试。赴汤村,开运盐河,又赴湖州相度堤岸,有《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吴中田妇叹》等讥刺新政之诗。
  苏辙任陈州学官,8月赴洛阳考试举人,继游嵩山,沿途有诗。
  熙宁6年癸丑(1073):苏轼三十八岁,苏辙三十五岁。
  苏轼通判杭州,协助知州陈述古修复钱塘六井成,作《钱塘六井记》。冬,赴常、润等地赈饥。
  苏辙任陈州学官,夏改齐州掌书记,有《自陈适齐戏题》诗。9月李师中知齐州。10月作《京西北路转运使题名记》。
  熙宁7年甲寅(1074):苏轼三十九岁,苏辙三十六岁。
  4月王安石罢相,出知江宁。
  苏轼通判杭州,纳妾朝云。5月被命知密州,9月离杭,11月到任,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
  苏辙任齐州掌书记。2月李师中知瀛州,有《送李诚之知瀛州》诗。3月李肃之知齐州,有《齐州代李肃之谏议谢表》。与李遵度游,为作《洛阳李氏园亭记》。
  熙宁8年乙卯(1075):苏轼四十岁,苏辙三十七岁。
  2月,王安石复相。
  苏轼知密州,有《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作《江城子·记梦》,悼念已去世十年的前妻王弗。又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辙任齐州掌书记。春末夏初游泰山,有诗纪行。李肃之建闵子庙,苏辙为作《齐州闵子祠堂记》。知历城施辩建泺源石桥,苏辙为作《齐州泺源石桥记》。苏轼在密州建超然台,苏辙为作《超然台赋》。
  熙宁9年丙辰(1076):苏轼四十一岁,苏辙三十八岁。
  10月王安石再次罢相,从此闲居金陵。
  苏轼知密州。建盖公堂并作《盖公堂记》,希望无为而治。又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念苏辙。12月移知河中府,离密州。
  苏辙任齐州掌书记。2月李公择代李肃之知齐州。10月苏辙罢齐州任还京,暂寓范镇东斋,作《自齐州回论时事书》,批评神宗“知其(指王安石)不可用而去之,又循其旧术而不改”。
  熙宁10年丁巳(1077):苏轼四十二岁,苏辙三十九岁。
  苏辙改官著作佐郎,张方平辟为南京签书判官。2月苏辙自京往迎苏轼,相会于澶、濮之间。抵陈桥驿,告下,苏轼改知徐州,不得入国门,遂居郊外范镇东园。为长子苏迈娶石昌言之孙女,苏轼《与黎希声书》云:“向自密将赴河中府,至陈桥驿,受命改差彭城,便欲赴任。以儿子娶妇,留城东景仁园中。”王文浩《苏诗总案》卷15载:“迈时年十九,其婿于谁氏,不可考也。”1982年四川眉山出土了《苏符行状》,其“婿于谁氏”已可确考。《苏符行状》云:“先公姓苏氏,字仲虎,讳符,世居眉山。曾王父讳洵,王父讳轼,父讳迈,母石氏,故中书舍人昌言之孙。”
  4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留百余日。中秋夜,苏轼兄弟作《水调歌头》话别。8月十六日苏辙离徐,赴南京签判任,不久,张方平告老,龚鼎臣知南京。
  黄河决口,8月21日水及徐州城下,苏轼率军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
  元丰元年戊午(1078):苏轼四十三岁,苏辙四十岁。
  苏轼知徐州。为防水之再至,苏轼组织徐州军民修筑外城,并建黄楼。重阳日在黄楼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坐客三十余人,多知名之士。
  苏辙任南京签判。5月龚鼎臣移知青州,陈汝羲知南京。9月苏辙原拟参加黄楼落成,并作《黄楼赋》,因事未成行。苏辙之女适文同之子文逸民,10月文同知湖州,有《送文与可知湖州》诗。
  元丰2年己未(1079):苏轼四十四岁,苏辙四十一岁。
  苏轼知徐州。正月文同赴湖州任途中卒于陈州。3月以苏轼知湖州,赴任前先到南京看望苏辙,为留半月,4月到任。7月以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捕入京,12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苏辙任南京签判。4月有《代张方平乞致仕表》,7月张以太子少师致仕,有《代张方平谢致仕表》。苏辙作《为兄轼下狱上书》,乞纳在身官为赎兄罪,坐贬监筠州盐酒税。
  元丰3年庚申(1080):苏轼四十五岁,苏辙四十二岁。
  正月苏轼离京过陈州,苏辙自南京来陈,3日而别,2月1日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初居定惠院,后徙城南临皋亭,时游武昌寒溪、西山。黄州守徐君猷待轼甚厚。
  苏辙离南京,赴贬所,张方平凄然不乐,口占一绝为别,已而泣下。5月底苏辙先送苏轼家室至黄州,为留十日,同游武昌西山,再赴贬所。时毛维瞻守筠州,二人唱和甚多。
  元丰4年辛酉(1081):苏轼四十六岁,苏辙四十三岁。
  苏轼贬官黄州。故人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房废地数十亩,苏轼躬耕其中,并自号东坡居士。伯父苏涣之孙,东坡之侄苏安节赴举报罢,赴黄见轼,轼有《侄安节远来夜坐》等诗。
  苏辙贬官筠州。女婿王适赴举,苏辙有《送王适徐州赴举》诗。
  8月被差入筠州试院评定考卷,有《戏呈试官》等诗。是岁作《庐山栖贤堂记》、《筠州圣寿院法堂记》、《筠州圣祖殿记》、《黄州师中庵记》等文。
  元丰5年壬戌(1082):苏轼四十七岁,苏辙四十四岁。
  苏轼贬官黄州,在东坡筑雪堂,自书东坡雪堂四字以榜之。3月游沙湖,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至蕲水,作《浣溪沙》(“山下兰芽短侵溪”)。7月和10月两次游赤壁,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辙贬官筠州,3月作《上高县学记》。毛维瞻致仕,有《送毛君致仕还乡》诗。苏轼建武昌九曲亭,苏辙为作记。婿王适应举落第,至黄州看望苏轼后归筠州。
  元丰6年癸亥(1083):苏轼四十八岁,苏辙四十五岁。
  苏轼贬官黄州。巢谷因韩存宝案,遁迹江淮,来黄州,苏轼以子苏迨、苏过从之学。朝云生子苏?,作《洗儿》诗。滕达道自安州赴阙,作《与滕达道书》,劝滕以言为戒。
  苏辙贬官筠州。国子监司业朱服言,权筠州州学教授苏辙所撰州学试题乖戾经旨,候有新官令罢。苏辙乞本路别差官管勾,从之。
  元丰7年甲子(1084):苏轼四十九岁,苏辙四十六岁。
  苏轼贬官黄州,4月量移汝州。苏轼赴汝途中,绕道筠州访苏辙,有《端午游真如,迟、适、远(皆苏辙之子)从,子由在酒局》诗;游庐山,作《题西林壁》;游石钟山,作《石钟山记》;过金陵,访王安石,相与唱和。幼子苏?夭折于金陵。年终抵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
  苏辙贬官筠州。9月以苏辙为绩溪令,12月离筠州赴绩溪任。过南昌,游徐孺亭,登滕王阁。除夜泊舟鄱阳湖口,遇大风雪。
  元丰8年乙丑(1085):苏轼五十岁,苏辙四十七岁。
  3月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
  苏轼赴汝途中,于2月抵南都,谒张方平。告下,允轼常州居住,5月至常州。
  6月告下,起知登州。10月到登州任,到官5日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
  苏辙到绩溪任后,卧病五十余日。8月以校书郎被召还朝,赴京途中,绕道杭州,访苏轼遗迹,然后北上。
  宋哲宗元皊元年丙寅(1086):苏轼五十一岁,苏辙四十八岁。
  4月王安石去世,9月司马光去世。
  苏轼还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轼基本支持司马光废新法,逐新党,但反对尽废新法,特别是免役法,主张兼用其长。
  苏辙北上途经南都,谒张方平。2月至京,改除右司谏,9月除起居郎,11月任中书舍人,苏辙任右司谏的半年中,上奏状七十余篇。约占苏辙现存奏状的一半,内容涉及元皊之政的各个方面。
  元皊2年丁卯(1087):苏轼五十二岁,苏辙四十九岁。
  苏轼任翰林学士,苏辙任中书舍人,兄弟二人同掌内外制。针对高太后无意用兵,苏轼兄弟就擒获鬼章事上章,主张加强战备,因事正法。因政见不同,逐渐形成以程颐为首的洛党,以苏轼为首的蜀党,以刘挚为首的朔党,党争日演日烈。11月,苏辙除户部侍郎。
  元皊3年戊辰(1088):苏轼五十三岁,苏辙五十岁。
  苏轼任翰林学士,苏辙任户部侍郎。3月苏轼权知礼部贡举,苏辙、王钦臣等为武举考官。5月1日苏轼兄弟同转对,各条上三事,并有诗记其事。
  9月以御史中丞孙觉和苏辙等考试制科举人。12月因周锉上疏请以王安石配享神宗,苏轼上章劾周锉。
  元皊4年己巳(1089):苏轼五十四岁,苏辙五十一岁。
  苏轼连章请郡,3月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5月


苏的异体字是什么?
是甦字,读音为:sū,是苏字的异体字写法,意思和读音与苏字完全相同。苏拼音:sū ,注音:ㄙㄨ ,部首:艹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7画,五笔86:ALWU 五笔98:AEWU,仓颉:TKSC,郑码:EYO,四角:44330,结构:上下,电码:5685 区位:4353,统一码:82CF,笔顺:一丨丨フノ丶丶 释义...

苏的异体字是什么?
“苏”的异体字 仅在“苏醒”义上相通(《现代汉语词典》)③昏迷中醒过来:生.醒.死而复~.④缓解,解除:其困 释义 sū “生”指“复活”。“更”与“生”联合起来表示“一点一点地复活”。本义:逐渐复活。只在“更生、苏醒、复活”意思上与“苏”通。简写为:苏 意为:苏醒,死而复生 字...

三苏的同与异
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

前苏联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异同
1、都是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2、都是信仰马列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3、中苏两国都有封建残余,反封建都是斗争的一部分。二、不同点:1、苏联的革命力量主力是工人其次是军人,而中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的力量;2、武装斗争的形式不一样,苏联是在城市发动暴动起义,大规模的城市攻防战,...

比较苏、辛词的异同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

苏的繁体字怎么写?
甦字的读音是:sū。一、甦,汉语三级字,读作(sū),会意字。是“苏”的异体字,字义用于死而复生之纤悉意中或人名中。二、甦,会意字,字意用于死后再活过来(甦醒,死而复甦〈该字是“苏”的异体字之一,仅用于死后再活过来的词〉)。“更”意为“一点一点地”。也用于人名(不能用姓氏...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 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

三苏六国论有哪些异同点?
三苏六国论异同如下:一、相同点 1、题目相同。2、立场相同。都是为助六国抗强秦。3、三人的行文都有重合之处。三人文中都善于运用比喻论证,辩证巧妙,形象生动。二、不同点 1、观点不同。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

...建设到了什么程度?和今天的中国相比有哪些异同?
中国与苏联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们的改革背景,过程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探索过程的差异又使中国与苏联有了不一样的命运,在现在看来 ,苏联最终已解体,中国还在发展社会主义并已步入稳定状态,最终将会成功。但这并不意味苏联的社会主义整个都是错误的,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都是对的,他们各个...

苏州与杭州的异同
1、地理位置不同: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 、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国际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 。2、简称不用: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

南岗区14799998116: 苏轼辛弃疾词异同之比较 -
集非凯伦: 苏轼 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

南岗区14799998116: 三苏指的是那三苏他们父子在历史上有什么那些成就? -
集非凯伦:[答案] 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辉耀古今.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 ...

南岗区14799998116: "三苏"同为( )之列苏' -
集非凯伦: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 所以 "三苏"同为( 唐宋八大家 )之列

南岗区14799998116: 苏轼与谁称为三苏? -
集非凯伦: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

南岗区14799998116: 苏轼,苏洵,苏辙为什么称为“三苏”? -
集非凯伦:[答案] 北宋三苏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青少年时好交游,二十七岁始发奋攻读,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下笔能写好文章.其《权书》、《衡论》、《机策》等二十二篇政论文,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宰相韩琦和仁宗皇帝的赏识...

南岗区14799998116: 苏轼,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 -
集非凯伦: 苏轼是北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 又同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合称为“三苏”.

南岗区14799998116: 苏轼父子三人同属 -
集非凯伦: 在北宋文坛上,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有突出成就,同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合称“三苏”. 史称三苏,分别是苏洵和苏轼、苏辙.苏轼、苏辙是苏洵的儿子.宋仁宗嘉□初年,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

南岗区14799998116: 苏洵苏辙苏轼合称三苏,三人同为什么之列 -
集非凯伦:[答案]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南岗区14799998116: 三苏指的是什么? -
集非凯伦: 1、简介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2、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

南岗区14799998116: 三苏是指哪三苏 -
集非凯伦: 三苏 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