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佛教唯识宗的第七识和第八识

作者&投稿:涂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概念中,意与意识区别在哪~

意通常指意根,意识就是第六识。意识在大小乘的理解中,差别不大,但是意根在佛教和合派系中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先谈一下大乘唯识宗对意根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因为中国多数佛教徒都按照唯识宗的说法理解意根,也就是第七识末那识。第七识为什么叫意根?它具备这么几个特性,它不但是第六意识的依托,同时也是第八识的依托,所以一切识都需要依托末那识而得以存在,那么末那识是否依托什么?末那识依托第八识,所以第七第八识互相依托,但是通常情况叫意根的时候,通常都是指第七识,但严格来讲,第八识也算意根。第二个特性,意根是相续不断的,这也是意的根本特性,就是“等无间”,白话讲就是不间断的连续着,所以说第七识永远不间断,不像前六识会有间断的时候,比如你晕阙的时候,前六识都间断了,但是第七第八识都不间断,但是通常情况下,第七识叫意,而第八识习惯上叫心。第三点,第七识和第六识一样,可以思维可以了别,但是它的对镜不是外境,而是内境,所以只能了别第八识,不能了别其他的事物。第四,第七识了别第八识的同时,产生了我痴,我爱,我见和我慢,它是根本烦恼的源处,第七识产生的我见就是大乘佛教中的俱生我执。

下面讲一下小乘佛教的意根,相对来说,小乘佛教的意根要清晰的多,不像大乘的说法难以理解。首先俱舍论定义意根为“无间灭意”,什么意思?就是念头或者心识之间的相续性,这种连续性或者惯性,类似于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图片之间的惯性形成了视觉上的错觉,认为这些图片是连起来的,实际上都是惯性或者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就是无间灭意,也就是意根。所以小乘的佛法理解意根和大乘唯识的意根有本质区别,小乘的意根没有识体,而是前念的相续性

这两种意根的说法如果从意本身来说,小乘的说法更贴近意的内涵,因为意就是指无间相续性,小乘的意根也单指无间相续?

本质上一样,都是指精神,不过佛教的心内容更宽泛,我认为谈心谈的最深广的应该是大乘佛教的唯识宗,下面简单谈一下唯识宗是怎么理解心的。
首先在佛教里,心,意,识三者是同一样东西的不同方面,当你说心的时候,也同时指,意和识,尤其是识,比如唯识宗说心法有八个,结果哪八个,就是我们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再加上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所以心基本上就等同于识了,那么识我们都知道,就是指我们的分别能力,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
然后介绍一下心,意,识三者的区别,心为“集起”或者心为“聚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心是一个统一体,或者集合体,比如第八识集合了前七识,八个识是一个统一体,所以叫心,这个是心的含义。意为“等无间”,什么意思?等无间用我们现代话说就是相续性,比如我们看的电影是一张张图片串联起来的,但是因为相续不断,所以我们感觉不到是一张张图片,这种相续性就是意。识很简单,识为“了别”,就是我们的分别识别能力。这三种叫法都是同一种本质但是不同的方面,而且习惯上叫前六识为识,第七识为意,第八识为心,实际上八个识都可以叫心或者意。
好了,说了这么多应该知道佛教里心的含义了吧,它和心理学的心基本上一个意思,但是很多人会产生疑问,就是佛教的前六识好理解,但是第七识和第八识到底是什么?下面着重讲一下这两个识,实际上它们同样和心理学的心或者前六识的心是同样的东西。唯识宗把心法分成了八识,这八识全部是分别能力,而不是被分别的事物,唯识宗认为八个识只能分别各自对应的事物,不能分别其他识的对境,比如眼识只能分别颜色,但是不能分别声音味道等,所以八识都遵循“自识缘自境”的原则。好了,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识其实不是对象,而是识别对象的能力,那么因为所识别的对象不同,所以把识分成了八种,因此想要弄清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到底什么意思,只要弄清它们的识别对象就可以明白了。第七识末那识的识别对象是一种错觉,什么错觉呢,它误把第八识当成了自我,而产生了我痴,我爱,我见和我慢,也就是最根本的烦恼,所以第七识可以理解为内心深处的错误认知,也就是最根本的无明或者俱生我执,因为这些错误的认知,所以把第八识当成了自我,第七识的识别对象实际上就是我相,而我相本身是一种错误的妄想。第八识的对境有三种,这三种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哪三种?分别是根身,器界和种子,而这三种可以都理解为种子,也就是说,第八识是识别种子的能力,种子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业力,所以第八识是对业力的一种感知。至于为什么把根身和器界都可以理解为种子,我认为这部分内容比较深,暂且不谈了。
好了,说到这里,可能题主会对佛教的心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它实际上和心理学的心是一个意思,都是指精神层面的识别能力,只不过佛教讲究无明,讲究业力,所以才有了第七识和第八识,但是两者同样是识别能力,只不过它们的对境是不被心理学或者科学认可的,但是心识本身,心理学和佛教的意思一样。

第七识:“末那识”依“阿赖耶识”为根;缘“阿赖耶识”为境。

解释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

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

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第八识:第八阿赖耶识,它是八个识中最重要的一个识,开悟就是悟到万法统归第八识,因此阿赖耶识又叫真心、法性、空性、真如、本际、如来藏、本地风光。它是前七识的根本(前七识由第八识的种子生起),也是宇宙万法的本源。由于第八识摄持万法种子,也能生起、承载万法。

在“因能变”时,种子生起第八识;在“果能变”前七识相继生起,八识识体各各生起相、见二分。而第八识的见分,它是识体“能认识”的功能,它所认识的物件就是相分。

第八识所缘的相分,这是“根身、器界、种子”,根身就是有情的肉体,第八识摄为自体;器界就是有情身外的物质世界,第八识“领以为境”;种子就是能生起万法的功能(一种能量),第八识“持令不失”。

由第八识的种子“起现行”生起万法,这时就有了宇宙、人生。宇宙就是“器界”,人生就是含有心识的“根身”,故才说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颂文: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扩展资料

第八识不是生出来的,是本来就有的,是不生不灭的,谁也生不了他,反而是他出生了一切。这些道理都要懂,我们才能明心悟道,才能生出智慧,八个识的体性都懂了,没有不知道的了,我们才能成佛。

尤其是懂了第八识,我们的妄心七识就可以皈依他,学习他,七个识才能越来越清净,染污就能消灭,无明就能灭尽,那样才能成佛。

把各种法的相貌都弄明白,我们就知道哪个是生灭的,哪个是不生灭的,就不再执著生灭法,就能转依不生灭的真如自性,也就能破尽所有的无明。我们就得把所有生灭的法都弄明白,都找出来,不再认取生灭法,生死的问题就能解决。

所有的法都落在了识上,八个识的根还是第八识,第八识就是中观,就是中道,没有第八识就没有一切法的存在和衍生。

古代祖师们参禅开悟时,有在见色时开悟的,有在听声音时开悟的,有在被棒喝时开悟的,也有是在被门挤时开悟的,悟的方式多种多样,非常灵活。

无须一定要在没有念头时才能悟,其实没有念头时想要开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祖师们不允许弟子们修无念的定,无念的定即使修成了也不能悟。

多看禅宗公案就可以知道,大多数祖师的开悟是真悟,因此都是得道的人。现代的人善根福德都不足,往往传错佛法,让众生修行走弯路,我们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对与错无法辨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末那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八识



  一、解释唯识宗的第七识和第八识:
  1、第七识:
  末那识,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科学上指第七感时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善恶的分别心。

  2、第八识: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后三识具有抽象的感念,并非直觉。第八识是社会阶层的烙印,有了善恶观和立场观,得道多助、普渡众生,谋求大同社会。所谓第八识就是人的世界观,不生不灭,得道者成佛,失道者地狱,走向下个轮回。科学上指第八感空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的执念。
  二、补充解释唯识宗:
  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 玄奘法师 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
  识者心之别名。"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请解释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让我们了解?
明证法师开示:有一本书叫《百法明门论》,其实比《心经》也不会长多少,好像还不如《心经》长,是世亲菩萨根据《瑜伽师地论》写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的论,在唯识宗叫根本论,《瑜伽师地论》把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种法,《百法》把六百六十法又归纳为一百个法,分成五组,第一组叫八大心王,心王法,一共有八个;第二组叫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一共有五十个;第三组,色法有十一个;第四组,心不相应行法,一共有二十四个;第五组,无为法,有六个,加起来一百个法。第一组,八大心王,心王法,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叫末那识,第八叫阿赖耶识。一心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八个识,八个识合在一起其实就是一心,我们背《心经》的时候,讲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后面眼识乃至意识,这叫前六识,其中意识就是第六识,第六识就叫意识,第七识其实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的最后一个根,意根,也就是说意根就是第七识,第七识就是末那识,这三个名词在说一件事情,从根的分类上来说,这个第七识末那识,叫意根,从识来说,他是第七识末那识,像我们人,一位男子,对他妈妈来说,他是儿子,对他儿子来说,他是父亲,就是看对谁而言,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上来说,就有不同的名言安立。第六的这个意识,我们是比较容易了解的,这就是我们生活当中大量地用的这个心,知冷,知热,知好,知坏,知美,知丑,知男,知女,知高低前后左右上下,这都是第六识的功能,前五识,其实我们不算太了解,不过前五识动作的时候,一定会有第六识参与,第六识和它们在一起,和合运作,这种情况下的意识叫五俱意识,意思就是和前五识一起运作的意识。
好比说眼睛看一本书,但是知道这是一本书的却是第六识,眼睛只是看到,眼睛像是摄像机,或是一架照相机,它并不管照到的是什么东西,知道这个颜色的是眼识,照相机不知道它照到的是什么内容,知道那个照片里边照到内容的是后面的人,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那么知道这个颜色的是眼识,但他还不知道这是一本书,知道这是一本书的是意识,所以,他们在一起进行分别和合起作用,眼识和意识的关系如此,鼻识,舌识,身识,也是一样的道理。耳识是能够分辨声音好,还是不好,我们平常说,这个声音真好听,哇,那个声音太刺耳了,就是耳识的分辨,他分辨得很粗,至于说这个好的声音,好比说是黄梅戏的调子呢,还是京剧呢,耳识就不知道了,耳识只知道这个声音比较好听,京剧里敲锣打鼓的噪音,比较烦,他会有这种总相的分别,也就是一个是悦音,一个是噪音,这个他能分别,至于说是什么调子,好比说唱歌,这是哪一支曲子,这完全不是耳识所能分别的,而要靠第六识分别,也就是说第六识不单能够知道前五识所分别的总相,而且能够知道,前五识所不能分别的不能了知的别相,两个他都能知道,为什么,因为第六识,他可以整合前五识,前五识的信息都会给第六识,所以他可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另外,前五识只有现量,面对面的时候他才能了解,他不知道过去的事情,而第六识可以了解,前五尘谢落的这些影子成为种子存在八识心田中,到时候可以出来,和现在这个境界进行对比,依靠比量就知道了,比如说这一个杯子,这个杯子不是普通的玻璃杯,也不是磁杯,而是钢杯,我往上一拿的时候,大家第八识以往储存的关于各种杯子的信息,就会一起出来,意识马上就判定,它不是一只平常所见到的杯,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杯,马上就明白了,这就是第六识的功能,仅仅眼识就不知道,眼识只知道这个杯的颜色而已,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後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後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84453 打开 这是法师的解释


谁能用比较通俗点的语言概括一下佛教
我只帮你说说三,看见了说说,你的这些在佛道看来是不重要的,也就是说,再你信仰佛教去学佛懂佛念经懂经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就是一切皆空,经会告诉你怎么相信一切皆空的,也会告诉你空的道理,所以,干净和脏,到了你一定境界,没有什么区别,而你又能很心安理得的接受这一事实,...

佛教里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说得通俗易懂一点
佛教里的四禅,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佛教里的八定是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通俗的说法就是八定包括:色界天之四禅和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 色界天之四禅具体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初禅是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

谁能用通俗语言解释佛教十二缘支?
“十二因缘法”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一大苦聚。”我们常说:“佛法是讲因果的”,而佛所说的“因果法”是很深的道理跟智慧,这因果法是出于那里?即是出于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

佛教的广结善缘怎么讲
通俗简单地讲,就是要善待一切人,乃至帮助一切众生。用佛教的语言讲,就是“一切恭敬”。我们善待他们,就是与他们结下善缘,将来后世相遇他们也会善待我们。如果我们对人不善,攻击、欺骗、打骂、杀害等等,这些对人不善的言行,就是与对方结下恶缘,将来后世,我们与其相遇,必定会产生障碍。

请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佛教用语“他心通”
他心通;就是别人的心里想什么 不用说出来 你一看就能知道 全部都清楚!(我有时候在想 具备了他心通的话 打麻将就没个玩了 谁胡什么都知道 四个人都具备他心通的话 那谁能胡谁呀 谁也不点炮啊 呵呵)他心通在佛教的神通里 属于度化别人的一种神通 比如说;这个人需要用什么方式来度化 菩萨们...

请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解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

佛教的思想是什么?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

什么是佛?学佛有什么用?
学佛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但我们学佛学什么?什么是佛?向佛学习什么?一定要搞清楚。佛是觉者,《华严经》云:“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这就是佛。如果用比较通俗的话讲: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一切。行止圆满无缺。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学这个,学做一个明白人,不作糊涂人。自觉觉他首先是要...

哪个佛教朋友帮我解释一下,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语言尽量通俗一点...
1.我相就是自我的相状。比如我的身体是我的,我的房子是我的,我的钱是我的等等。2.人相就是他人的相状。比如他人的身体,他人的房子,他人的钱等等。3.众生相就是众生的差别相,也就是种种分别心。比如自己与他人有什么不同,他人与他人有什么不同。4.寿者相就是执著相,由于分别而产生种种...

宣城市17590607154: 佛教讲解《唯识》里边第六识与第七识如何正确运用了 -
并时方舟: 唯识法门非常艰涩,修行人要想契入很困难.第六识、第七识,是八识中的两识,要想弄懂要从头学,如果没基础,就是提问题都是错的,就像你现在的这个问题.第六识、第七识不是所能运用的,他是八识一念不觉,产生的执著意识、分别意识,是妄识起的作用.学佛要注意基础的积累,切忌急功近利.

宣城市17590607154: 佛教的第7识末那识是什么?和第6识意识有什么区别? -
并时方舟: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

宣城市17590607154: 八识中的第七识和第八识到底是什么作用,要通俗点的解释 -
并时方舟:[答案]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最深层的潜意识. 人的所有记忆和业储存于第八识,第七识是出纳.

宣城市17590607154: 请问,心法中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的含义? -
并时方舟: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

宣城市17590607154: 第一识到第九识都是什么,学佛网 -
并时方舟: 共有八识,没有第九识. 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 第一眼识,实即视觉; 第二耳识,实即听觉; 第三鼻识,实即嗅觉; 第四舌识,实即味觉; 第五身识,实即触觉, 此五识,通称“前五识”. ...

宣城市17590607154: 第七识是特异功能的一种吗 -
并时方舟: 第七识 末那识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

宣城市17590607154: 第七识和第八识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看了很多解释也没弄明白(在我的意识里怎么也形成不了其所解释的概念,
并时方舟: 第六识和第七识第八识几乎是一模一样.差别在于他们所管理的时间段. “第六意识”在清醒的时候,它便代行“第八识”、“第七识”的权能而起思维分别等等的作用....

宣城市17590607154: 佛经里所说的人有八识分别是 -
并时方舟: 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是:第一眼识,实即视觉;第二耳识,实即听觉;第三鼻识,实即嗅觉;第四舌识,实即味觉;第五身识,实即触觉,此五识,通称“前五识”.第六意识,义近通常所说的意识.前五...

宣城市17590607154: 唯识宗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呢?唯识宗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呢?
并时方舟: 唯识宗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 句话来概括.在一般人的认识中,认为人对事物的了知共有 六识,也即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宣城市17590607154: 佛教八识之中第六识的佛家命名是什么? -
并时方舟: 一、佛教八识中第六识的佛家命名叫“意识”. 二、第六识的梵文是mano-vijn~a^na.在翻译成汉语时没有音译,而是意译,翻成“意识”.第七识叫“末那识”,其梵文是manas,意译为“意”,思量之义,若采取意译,则易与第六意识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