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对国家来说,是清官重要还是治国能臣重要?

作者&投稿:越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清官~

中国古代十大清官: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黄霸,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
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徐有功,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
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
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
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

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
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


况钟(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
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
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
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

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汤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
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

于成龙(1617-1684) 字北溟,清山西永宁人。谥“清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声朝野。   
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


奇货可居——吕不韦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滑县)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谋深如海——李斯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反分封、禁私学,参与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车轨,后被赵高腰斩,夷三族。 功冠群臣——萧何萧何(前257年6.15—前193年7.8),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今属江苏沛县)人。刘邦为汉王时,以萧何为丞相,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后为了避免高祖的诛杀,他便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奇谋善变——陈平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伟大的谋略家。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徙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见汉文帝刘恒)。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孝文二年死。 鞠躬尽粹——诸葛亮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理论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初唐谋臣——房玄龄房玄龄,(579年~648年),别名房乔,汉族人,今济南章丘相公庄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千古诤臣——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河北魏州曲城人。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条,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背靴丞相——寇准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汉族。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与辽立澶渊之盟,起了稳定局势的作用。不久﹐被大臣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度被起用。封莱国公。后又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雷州。宋仁宗天圣元年病死于雷州。谥号忠愍。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蒙古帝国大臣。字晋卿,号玉泉,法号湛然居士。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耶律楚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多才多艺,是一个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卓越修养和多种贡献的人。他是我国提出经度概念的第一人,他酷爱诗歌,写过不少诗作,现存于世的有《湛然居士文集》共14卷。 宰相之杰——张居正张居正,汉族,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谥号“文忠”,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断案能臣——杜如晦杜如晦(585~630),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并称为“房谋杜断”。 萧规曹随——曹参曹参(?—前190年),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早年随汉高祖刘邦起兵,史载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是汉初有名的武将。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萧何死。曹参为汉相国,仍以治齐之术治汉,施政办事,一遵萧何约束,无所变更。 开国能臣——赵普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 唐室砥柱——狄仁杰狄仁杰(607—700)(或630—700),字怀英,生肖为虎。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政治家;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他是武则天最器重的宰相,是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 学术名臣——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 大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5月21日(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齐国仲父——管夷吾管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第一辅臣——周公旦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被尊为“元圣”。 晚清重臣——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湘乡府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三朝元老——张廷玉张廷玉(1672-1755) 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保,封三等伯,历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他规划建设军机处制度和完善奏折制度,极受皇帝宠爱,为汉臣中唯一一个在死后享受太庙的人。

中国古代十大名相
1,西周的周公。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仅协助武王伐纣,而且国辅助成王,平定诸候国之乱,教化国民,以礼治国。

2,齐桓公之相,管仲。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3,秦朝的李斯。李斯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个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挤,但他写下了反逐客令,为秦朝吸引外来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为一寸土的一统六国。他用各种手断对六国进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当然他也是个罪人,后人有对他作了“死有余辜”的评论。

4,西汉的萧何。刘邦的评功大会,十分热闹,诸将“拔剑击柱”。但是刘邦还是作出了萧何功为第一的评价,把别的将领比作狗。事实就是如此,萧何相中了韩信人为将,使以后汉军很少败过。汉建后,萧何治赋后方支持前方作战。楚灭后,萧即为了丞相,与民休养,出谋平定诸将的叛乱。

5,东汉末年的曹操。当然了也有人把他作为一个皇帝即魏武。事实上他并未称帝,故作为一名大臣来看。有人说曹操是个奸臣,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治国之能臣,乱世这奸雄”这句话的评论还是公允的。一个建安时代,没有曹操是很难想像的。

附: 有人会认为,这一个时代,没有诸葛亮是不行的。但我认为,诸葛亮的才能,更多是被《三国演义》吹棒而成。而其真正的能力,从蜀国的国力应可看一二。别说相比曹操,就算郭嘉,鲁肃恐怕也难以超过。《三国志》有云:“鲁肃者,不逊于诸葛亮也”。可见诸葛亮与鲁肃是同一水平左右。

6,唐朝的房玄龄。提到唐朝,很多人会想起魏征,其实魏征没有当过相,他是个谏官,当然是个名臣,但不是个名相了。我们也许听说过“房谋杜断”吧,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龄、杜如晦。他们都是宰相。唐朝的很律令都是他们在位时制定的,中国的封建制度的完善,并走向鼎盛。他们是出了不少力的。

7,宋朝的王安石。宋朝是个既有内忧又有外患的朝代,在北宋的中期王安石力图变法,但阻力很大,他失败了。但不能否认他的确是一个有见识名相。

8,元朝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244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带,所以又称玉泉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医卜及释道之学,并善诗文。燕京被蒙兵破后,他应召会见成吉思汗,并作为顾问留在朝中。元太宗窝阔台当政后,他任中书令(宰相),协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贡献。也为蒙元的汉化,文明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9,明朝的刘基。明朝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元末,自幼聪敏,长大后博览群书,因而才干、学识大大长进。他胸怀救时济世之志,于23岁考中进士,投身仕途。后弃官归家。受朱元璋应邀而复出。刘基在统一中国创建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0,明朝的张居正。张居正也是个很有争议的人。对他贬也很多,甚至褒大于贬。可想而知在明朝那个走向末落的王朝,当官的确很难,当好官更是很难。张居正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当官的。他给明朝后期的政治的确带来了活力,他提出了一条鞕法,也是中国赋治一大大的进步。使得戚继光这样的人才,才有发挥之地。

治国能臣重要。
原因很简单,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了治理国家,清官只是一个官员的道德水准,而和治国的能力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有的时候,一个清官比贪官还可怕。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一个不懂治水的清官,去治理黄河,外行指挥内行,恐怕比一个懂治水的贪官最后造成的危害更大。
而治国之能臣,既然能当得上能臣而且是治国之能臣,那么不说其他,光其能力就不用多说。这样的人,就算在个人道德上有些贪,但也绝对不会过分,否则上行下效,贪腐一片,国家糜烂如何能担得上治国的能臣这个称号。
所以即是清官又有能力,那自然好,如果二者只能取其一,那么当然选择治国之能臣,只凭名字就知道其能治理好国家,但清官一定能吗,清官更大的作用是被当做榜样竖立而非真正治国。

1.水至清则无鱼。
屈原太清,楚国太浊,两相不能存;包拯至清,大宋积弱,国运不长久。
人清高,清明,就个人修养而言是好事;若是一方主管,也是好事,但若是百官一个,在官场里则不合群,常有掣肘。
2.老话题,“专才”好还是“全才”好?
清官一任以身作则,影响广泛;
治世能臣量才适用,作用深远。
周自姜子牙,倾心竭力,国祚绵延八百余年;秦用百里奚,自奋革新,雄起西垂一统六国;
大汉君主英明,百官尽心竭力,傲视天下;大唐皇帝开放,文武各展其才,盛世太平;
明朝会记得皇帝朱元璋朱棣,还会记得刘伯温袁崇焕,其他就不说了;
清朝有好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也有道光咸丰宣统慈禧,结果一看就明。
清官百姓向往,君主想要,社会呼唤,相比之下,治国能臣则是必须的,要不然,龙椅宝座坐不长久的。
3.说到底,清官是道德的楷模,是国家务实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的需要,所以政府会为此寻找或者树立一个标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4.治国能臣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务虚的内部动力,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不断前进的助推器。想想看,机器运转不灵,就要润滑,但是很多地方不需要却粘了油。求人办事得破费,要不然一般不会尽全力。所以,治国能臣不一定都是清官。比如,明朝的于谦张居正,清朝的和珅曾国藩。
5.可以没有清官,老百姓只好尽量不惹事,自愚自乐,可惜社会要向后发展了;
不能没有治国能臣,否则国家挺不起腰杆,任人宰割,皇朝后期这种情况多了。
6.百姓的愿望——要清的当官;国家的愿望——当官的要清。
愿望的起点不一样,所以,大多时候,我们盼《包青天》

能臣重要。
一个做对事的贪官比一个昏庸的清官好。
一个能臣往往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可以越线,虽然最后一日日腐败。
但是清官都有一点自傲,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做错了更加固执。何为官?即行政。要官就是要他们去做事的,做不好,要其何用?贪官总是会有的,走了一个还要喂饱下一个,但能臣却不一定。和珅也是一能臣,至少给浪费的乾隆留了钱给嘉庆。

治国能臣重要 清官或许在安平盛世之中有很大的作用 国家也需要这样的官员 廉洁奉公 恪尽职守 能为百姓着想 但如果身处乱世之中 这些官员的秉志的个性会不屑与和黑暗官场同流合污 而这个时候如果要寻求国家的安定 更重要的是治国之能臣 像明朝首辅张居正 他推行的变法大大的推进了明朝整个社会的进步 他在生活中也是很奢侈享受的 但他在完成个人享受的同时 也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所以相比清官而言 治国之能臣更重要

先确定能臣重要,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国际的地位,这个就是国家的外交手段。能臣可以有变幻莫测的外交手段,使别国臣服,清官可以说是好人,这个外交手段不是好人可以做的,能臣可以为了国家利益不择手段的,清官不能做到。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城市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这些地方对于一场战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看过我国历史的都知道,这四个地方串联着我国各个区域,地势优越,能够有效地阻挡外敌。我国历代发生战争最多的一个城市是徐州。因为所有君王都需要得到它,地理位置对于国家来说非常重要,他连接着我国多个城市交通,对于物资远送来说特别重要,只要有了此处的...

历史中,到底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侵略过别的国家?
在中国的历史上,之所以中国从来没有主动去侵略别的国家,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是因为历史上的中国基本上是以亚洲霸主的身份存在的,其国力在整个亚洲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因此对于周别的那些小国,根本不需要去侵略 这些小国就会自己凑过来示好,因此,根本不需要去主动侵略。第二个我认为非常重要...

隋文帝在位期间做了哪些对国家有贡献的大事
杨坚开创建立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留存长达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期才废除,但当时的美英等国称奇并借鉴了这种选拔制度作为政府文员的聘用方法。 隋文帝杨坚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实行了“大索貌阅法”要求官吏经常检查人口,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增。和实行“输籍定样”在第一个的基础上确定户口数,编制“...

大明王朝为什么会灭亡
对百姓、对国家来说,这样的机构十分重要,国家有之安,民有之福。 锦衣卫从来没有对百姓执行过一次镇压任务,他们的任务本来也是针对百官。大家明白了他们的任务,其实对他们的好坏就有个基本认识了,他们是国之柱石,民之依靠之一。 实际上,厂卫的失势反而使皇帝失去了对官僚集团的控制权,就拿崇祯来说,他以不断...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像焚书坑儒一样的文化浩劫?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进行的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销毁图书,它给后世所带来的影响实在是无以形容。大家都知道,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世界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现象。这一时期,无论在文学上、哲学上,还是天文学以及其他很多方面上,中国都建立了对世界其他国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领先;中国...

中国历史上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最强盛的朝代是哪个时候?唐朝吗...
复次,唐帝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对之产生了由衷的欣羡之情,他们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当时的世界中,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唐朝中国,其中又以唐朝地位最为突出。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外...

中国历史上最早搞对外开放的朝代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和文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发生影响。 中国古代在整个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上升时期,经济文化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对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十...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为什么呢?
正因为上面几点原因,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慢慢沿袭了下来,就算两国交战,但是派去交流讲和的使者也不能够随意斩杀,因为这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态度。历史上也出现过斩杀使者的情况,最终这个国家被其他几国围剿,结局是非常惨的。惨痛的教训给世世代代的国家敲响了警钟,所以他们不会轻易斩杀使者。

主战派和主和派从历史上看哪种方式对国家的发展更有利?
主战硬拼和主和妥协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存在。若单方面来说,无论是主战还是主和,对国家的长久发展都会产生不利。所以,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是需要把握一个度,而且这个度还是要偏向于对我方有利的一面。汉唐雄风,在历史长廊中是一道亮丽的风采。但是,在这亮丽的,有血性的背后,也有着创伤。而这道&...

如何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

锡山区15628657954: 历史有哪些清官说一说他们的故事 -
胥奔科素: 1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锡山区15628657954: 历史上的清官除了寇准,包拯,狄仁杰,海瑞还有谁 -
胥奔科素: 中国历史上十大清官:1.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2.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3. 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4.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

锡山区15628657954: 中国古代有哪些清官(请列三个) -
胥奔科素: 恩恩!!中国历史上十大清官:1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2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3 黄霸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人. 4. 徐有功 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 5. 狄仁杰 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 6. 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 7. 包拯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8. 况钟 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 9. 海瑞 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 10. 汤斌 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

锡山区15628657954: 中国历史上的断案清官有哪些?包括包公,狄公等吧! -
胥奔科素: 清官的定义是:清廉:生活清苦朴素,不贪图享受,不贪污、不受贿、不损公肥私.清介:为人耿直、有骨气、不阿谀奉承、不随波逐流,对恶不敷衍,不屈服.清明:居官...

锡山区15628657954: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清官有哪些? -
胥奔科素: 十大名臣 天下归心---周 公 改革斗士---商 鞅 流芳千古---房玄龄 千秋镜鉴---魏 征 改革大师---王安石 治国奇才---刘 晏 第一清官---于成龙 扶棺谏君---海 瑞 千古完人---曾国藩 千秋功罪---李鸿章

锡山区15628657954: 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有哪些? -
胥奔科素: 包拯 海瑞 于成龙

锡山区15628657954: 我国古代为官清廉的人及其事件 -
胥奔科素:[答案] 1. 狄仁杰(公元 607-700 ),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 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

锡山区15628657954: 中国历史上哪个清官最“清”,是海瑞?还是包拯?还是、、、、、、那为什么??? -
胥奔科素:海瑞.但是海瑞还是有不少负面行为的. 阴暗面 作为一代清官的形象,海瑞戏在舞台上久演不衰.近来海瑞的研究往纵深方向发...

锡山区15628657954: 我国古代有什么清官? -
胥奔科素: 著名人物 狄仁杰、海瑞、包拯、袁可立

锡山区15628657954: 历史上的包公 狄仁杰 寇准 宋慈 都是清官吗 -
胥奔科素: 狄仁杰、包公,是“中国历史上十大清官”之二.寇准做宰相,选拔人才不讲门第,喜欢进用出身贫寒而有真才的人.其实他也算是清官,只不过他更多的才学体现在给皇上出谋划策上,是个谋士.宋慈在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为官清廉,生活朴实,一生无其他嗜好,惟爱收藏异书名帖,喜金石刻.晚年更加谦虚谨慎,爱惜人才,虽是后生晚辈,凡有一技之长,皆提拔引荐.他年老有病在身,一切公务,犹亲自审察,一丝不苟,慎之又慎.与其说宋慈是个清官,不如说他是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满意的话,望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