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萧萧》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作品反映了当时农村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作者&投稿:野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沈从文的小说《萧萧》的几个问题~

一。《萧萧》作于1929年,原载《小说月报》21卷1号。当时沈从文由湘西来到上海,失望于现代物质文明浸染下的都市人的人性异化失落,试图用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的“湘西世界”来抵御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生命异化和人性扭曲。《萧萧》中写湘西农村小丈夫娶大老婆的陋俗,但沈从文把这种本来十分痛苦的不合理的关系写得非常谐和而亲善。萧萧十二岁时嫁给三岁的小丈夫,每天哄他睡觉,帮他洗尿布。她逐渐发育成熟后,就难免感到寂寞。家中长工花狗的情歌挑逗起她青春的欲望,并使她糊里糊涂地怀孕,而花狗则逃之夭夭了。照当地规矩等待萧萧的命运或被发卖,或是被沉潭淹死。但沈从文却对这种习俗以回避的方式进行了粉饰:对于没有读过“子曰”的善良的乡下人来说,一切都从现实出发,采取的是恬静、不计较儒家贞节伦理的态度。因此,萧萧既没有被沉潭,又没有被发卖,而是被留下来了。在萧萧生下一个团头大眼的男孩后,一家人都欢喜,“大家把母女二人照料得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再后来同丈夫圆了房,又生下了毛毛,过着一种恬然自足的生活。这种超越了世俗观念的湘西社会观念作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与都市文明乃至传统道德对人肉体欲求的极端压抑,和那虚伪的贞洁观相比,他们无疑是健全人性的代表。沈从文在这里以性爱为焦点透视社会人生,并旨在与都市世界人性压抑与扭曲的虚伪的两性关系形成鲜明对照,从而获取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
二。《萧萧》是沈从文湘西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表现手法上交错运用了多重对比,有力表现了沈从文一贯追求的一种对“人生形式”及“人性”的探索。人性的矛盾与无奈在对比中真实彰显。
三。小说主要通过萧萧命运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中影响萧萧命运发展的人性与制度的矛盾冲突 ,来探讨这个主题 ,以此来歌颂人性和人情的胜利
,揭示偶然和变数改变不了整个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

四。作为小说,《萧萧》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着重点不在于冲突、矛盾以及应之而生的高潮,它描写人性,态度宽和,笔致从容,情节是舒缓的,细节却丰富而微妙——这里体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感受,这种感受本身就可以突破某种固有的思想的藩篱,而带给人新的启示。在《萧萧》中,种田的庄子里闻得到草料的香,听得到山歌在唱,农人们的生活是勤苦而狭隘的,但却又有质朴的生机。沈从文用《萧萧》谱出了一曲牧歌,虽然调子中也有沉痛与疑问,但总体却是明朗的、优美的,在湘西那方自然的土地上回响。
我们知道,对湘西完美人性的思考与表现,是沈从文小说在思想上的又一个显著的特色。《边城》中所表现的“优美、自然”的人性思想在作品中又重复得到体现。《萧萧》写童养媳生活,写一个如野草般在山野春风中生长的顽强生命,与一般于婆媳的复杂关系中展示童养媳命运的作品不同,它把大量笔墨用于风俗描绘,在人物命运和风俗场景之间进行精细的结构处理,笔锋往返,跌宕有致,灵便活泼,形成一幅以社会风俗为浓厚背景的人物画。为表现完美人性的理想,作者以表现青年男女的情爱作为切入视角与中心话题。在《萧萧》中作者安排了欢喜的结局,肯定了自主自为,自然形态的爱,显示出 “神即自然”的思想。但现代理性的缺乏,使他们最终无法摆脱自身的悲剧命运。

《萧萧》故事梗概:萧萧十二岁时作为童养媳出嫁,她的“丈夫”才刚刚断奶不久。十五岁时,被比她大十多岁的长工花狗引诱失身,并怀了孕,犯下了伤风败俗的“弥天大罪”。按照族规,她将被“发卖”,但由于“一时没有相当的人家来要萧萧”,事情延搁下来。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萧萧生下了一个儿子,于是全家欢喜,萧萧又被留下来,过上了与以前一样平静的日子。她儿子长到12岁,便娶了个比他大6岁的媳妇,萧萧做了婆婆。
《萧萧》是沈从文于1929年以湘西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乡下一个童养媳的遭遇与悲剧性的命运。
小说表现了湘西民风的纯朴,展示了“不悖乎人性”即顺应自然人性的主题意蕴,同时也谴责了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与野蛮并对历史文化及民族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写景优美淡雅,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情节舒缓,细节丰富而微妙。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萧萧》作于1929年冬,当时沈从文由湘西来到上海,他看到都市文明中人性的变异,深感失望,因此他在《萧萧》中创建了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社会理想的“湘西世界”,里面只供奉“人性”,用来抵御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浸染和扭曲。
沈从文在《萧萧》中竭力表现乡下人物“更有人性、更近人情”的品质。小说通过三个主要的阶段来探讨这个主题:一、萧萧嫁作童养媳;二、萧萧被花狗诱奸;三、萧萧的结局。沈从文对童养媳现象处理得自然,因为是乡下平常的事,没有作任何道德价值的判断。
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对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这样的对抗,也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院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
沈从文心中所期冀的人性的“希腊小庙”由此悄然搭建。小说不乏现实主义的清醒,也写出萧萧的命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与幸运,她一生都为外在的力量所摆布,从来没有自觉地主宰过自己命运。她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小说《萧萧》,就从萧萧的出嫁开始。作者用这个平和的陈述句,定下了小说的基调。

这个女孩子才十二岁,生在长在种田的庄子上,出嫁,就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她的丈夫还不到三岁,不过她也不为这婚姻愁烦——她不想也不懂得愁烦,在抱抱丈夫,做做杂事中,象棵蓖麻一样长大起来。小说写的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成长,她没念过书,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没有过自觉的反抗,但是成长中的自然的人性,却与制度不可避免地冲撞在一起。

沈从文这样写道:“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人都说萧萧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砺饭,四季无疾病,倒发育得这样快。”于是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暗暗呈现出来——在这个小说中,矛盾都被放在情节与细节之后,作者从不正面描写冲突,但是萧萧在丈夫与花狗之间的关系,却有了微妙的变化:“她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象有了花狗在身边,打发丈夫走去反倒好一点。”这一句淡淡的点染,说出这个糊糊涂涂的女孩子心里,隐隐地有了害怕与快乐的争执。

因为没有受过教育,萧萧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她没有强烈的贞洁观。——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于是,在花狗的山歌声中,她变成了个妇人。

变成妇人的萧萧,并不是因为失去了贞洁而痛悔,这种抽象的道德观念倒并不使她恐惧,可是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害怕,她也明白这是切实的罪证,于是打算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可是没有动身,就被发觉了。

于是萧萧此刻要面对的是礼法制度。出了这样的事情,自然家里是“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不过沈从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各按本分乱下去。”好象生气流泪骂人也都是应尽的义务,尽完便也罢了。而对萧萧的惩罚措施,依法倒是十分严厉:“沉潭”或“发卖”,伯父不忍将萧萧沉潭,而发卖也找不到人家,萧萧就又住下了,丈夫与她还是象姐弟一般。家人依旧对她好,住到生了个儿子,“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

萧萧在与礼法制度的冲撞,终于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也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以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在搭建的是,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

然而,既便沈从文是将矛盾都尽量淡化,在冲突的弱化中进展情节的,但他还是不得不写进了残酷的现实与制度。——萧萧的命运带有这样大的偶然性,她仿佛是幸运的,可她的一生却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从来没有过对于自己的命运的自主的权力。她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却带着蒙昧的面目,于是小说中还有另一个群与萧萧们完全不同类的人,“女学生”,是这群人,引进了自觉的反省反抗的力量。

在《萧萧》中,对女学生的叙述完全是虚写,她们就象是小说的后景,不停地从庄子边“过身”,农人有着关于她们的种种荒诞不经的传闻,他们对女学生的感情是复杂而有趣的,夹杂着歆羡与轻蔑,而对于这群他们不了解的人,他们不了解的生活,保持着距离与好奇。对萧萧来说,女学生完全就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在她要逃走的时候,她却是要从“女学生走的那条路”走的,虽然她不可能真正地踏上这样的旅程。

“女学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小说一个时代的背景,她们暗示着一种对于制度的自觉的反省与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与小说的前景中的人性的力量象是处于不同的系统之中,可是它们是否有可能相结合?在天性的自然发展中,同时以教育使人脱离蒙昧?从而人能够对不合情理的制度,有更大的对抗的能力。小说不是条理如此明晰的论说,沈从文也不可能是在观念的指导下安排结构,但小说家的感性直觉却可能是与理性结论相通的。有趣的是,一九二九年小说的原作结尾是这样的:

“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小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而一九五七年较改字句的时候,沈从文加了这样的一句关于女学生的话:

“小毛毛哭了,唱歌一般地哄着他:

‘哪,毛毛,看,花轿来了。看,新娘子穿花衣,好体面!不许闹,不讲道理不成的!不讲理我要生气的!看看,女学生也来了!明天长大了,我们也讨个女学生媳妇!’”

在一种轮回之中,新的变数也正在酝酿与萌芽。

作为小说,《萧萧》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着重点不在于冲突、矛盾以及应之而生的高潮,它描写人性,态度宽和,笔致从容,情节是舒缓的,细节却丰富而微妙——这里体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感受,这种感受本身就可以突破某种固有的思想的藩篱,而带给人新的启示。在《萧萧》中,种田的庄子里闻得到草料的香,听得到山歌在唱,农人们的生活是勤苦而狭隘的,但却又有质朴的生机。沈从文用《萧萧》谱出了一曲牧歌,虽然调子中也有沉痛与疑问,但总体却是明朗的、优美的,在湘西那方自然的土地上回响。


《萧萧》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应该先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的生平: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

小说《萧萧》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作品反映了当时农村什么样的社会...
在《萧萧》中,对女学生的叙述完全是虚写,她们就象是小说的后景,不停地从庄子边“过身”,农人有着关于她们的种种荒诞不经的传闻,他们对女学生的感情是复杂而有趣的,夹杂着歆羡与轻蔑,而对于这群他们不了解的人,他们不了解的生活,保持着距离与好奇。对萧萧来说,女学生完全就只是一个模糊的...

《萧萧》,一个凡人做了一场隐秘的梦
《萧萧》写于1929年,正是那个半封建社会不断受到各种文化撞击的大背景下的故事,但是小说结尾,我们并没有看到作者对这种冲击作出抗衡或者妥协,他并没有将个人浪漫主义凌驾于历史发展的现实观照之上,而是让顺其自然的边城美、人性美自由发展,这也暗合了城乡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很多人说,沈从...

沈从文《萧萧》赏析是什么?
赏析:《萧萧》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平淡无奇的湘西农村,并没有正面的景色描写,但在“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的当儿,读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极其浓郁的乡村风情。作者话家常般的叙述,使读者不知不觉进入了他构筑的那个平常而又亲切、充满温情的世界当中。在人性与制度的对...

萧萧内容梗概
就在萧萧情感初开的年纪,她遭遇了不幸,被人诱奸。然而,因为意外地生下了一个儿子,她才得以幸免于溺婴的悲剧。随着岁月流转,她的儿子在十二岁时,便早早迎娶了一位比他大六岁的女子,这使得萧萧的角色转变成了婆婆。《萧萧》这篇小说富有田园牧歌般的气息,细腻描绘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和她们所...

《萧萧》中的人性美
没有选择沈从文先生更为出名的代表作《边城》,而是从他诸多作品中选出《萧萧》,大概是因为自己也追求着沈从文先生渴望的美好人性。有人说,艰苦的环境下最能看清人的品性了。事实也总是证明着这句话的正确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食不果腹,衣不敝体,是那个...

读书| 不被惊扰的牧歌——沈从文《萧萧》读书笔记
这便是沈从文在《萧萧》中展现给我们的,传统而朴实的中国小乡村。 文中交代,萧萧是婆家买来的童养媳,在丈夫幼小时充当保姆,丈夫长大后要与之成亲。可以说,萧萧与丈夫之间的感情,是亲情而不是爱情。 小说开始讲到,萧萧到婆家后,“她每天应作的事是抱弟弟到村前柳树下去玩,到溪边去玩,饿了,喂东西吃,哭了,就...

沈从文的《萧萧》用什么角度描述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地位?
这是时代所至,但是,这些阅历会浸透在其文学作品中。因此,新三人作品也末达到老三人作品高度。时代不同从而造就的文章作者不同。时代不同观众对文章的要求不同。在他们生存的不同年代里均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的文学技巧,写成了篇篇使观众动心的文章!我们应感谢他们!莫言以曾取得诺贝尔文学奖闻名世界...

《萧萧》:偷尝禁果的童养媳,沉潭?还是发卖?最后结果充满悲凉
小说《萧萧》,表面上写的是童养媳的故事,事实上却展现的是,自然人性与封建陋习之间的对抗。 通过对童养媳文化的剖析,沈从文既表达了对健康人性和原始欲望肯定,同时,也批判了人性的愚昧。 他通过萧萧身上潜伏着的无知与麻木,尽情抒发了对女性在特定时代下,被愚弄和奴役的悲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

《萧萧》呈现了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什么样的感情
没受过教育、见过世面的萧萧由于年轻质朴,由于情窦初开,对于新事物有一种本能的好奇,对女学生以及她们生活的世界势必会充满神奇的幻想,她们的经常“过身”也一次次加深了萧萧对女学生的印象。对这片未开化土地上的人们来说,女学生无疑是一种诱惑,她们奇怪的装束、新潮的生活,她们身上焕发的新时代追求时尚、崇尚自由...

古县15950964154: 小说《萧萧》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作品反映了当时农村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
叱干翰卡维: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小说《萧萧》,就从萧萧的出嫁开始.作者用这个平和的陈述句,定下了小说的基调. 这个女孩子才十二岁,生在长在种田的庄子上,出嫁,就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她的丈夫还不到...

古县15950964154: 沈从文是萧萧的主要内容 -
叱干翰卡维: 简介《萧萧》沈从文短篇小说,写于1929年,最初刊于《小说月报》21卷1号.是一篇描写湘西社会和少女命运的小说,主人公萧萧从小失去父母,在她12岁时,没有坐花轿穿红着绿的体面,便不明不白的做了媳妇,丈夫断奶不久,不满三岁.就在她情窦初开时,不免遭人诱奸,因为生了个儿子,才幸免于死,没有被沉潭.她儿子长到12岁,便娶了个比他大6岁的媳妇,萧萧做了婆婆.作品带有田园牧歌般的情调.

古县15950964154: 100分悬赏,求《萧萧》(沈从文作品)意蕴赏析 -
叱干翰卡维: 萧萧》赏析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小说《萧萧》,就从萧萧的出嫁开始.作者用这个平和的陈述句,定下了小说的基调. 这个女孩子才十二岁,生在长在种田的庄子上,出嫁,就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她...

古县15950964154: 沈从文作品赏析 -
叱干翰卡维: 《萧萧》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作品中鲜明的艺术特色.沈从文喜欢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赋予温柔如水,恬淡自守的品格.小说中的萧萧也不例外.我们可以看到萧萧不仅拥有者美丽的面庞,更加有一颗朴实,纯净的心.萧萧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从萧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背景来看萧萧是不幸的...........

古县15950964154: 小说潇潇中最后决定潇潇沉谭的人物是 -
叱干翰卡维: 萧萧的伯父.伯父不忍将萧萧沉潭,而发卖也找不到人家,萧萧就又住下了,丈夫与她还是象姐弟一般.《萧萧》沈从文短篇小说,写于1929年,最初刊于《小说月报》21卷1号.是一篇描写湘西社会和少女命运的小说.作品带有田园牧歌般的情调.

古县15950964154: 萧红的历史背景 -
叱干翰卡维: 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

古县15950964154: 沈从文的 潇潇 创作时间是 ?? -
叱干翰卡维: 是《萧萧》发表于1930年1月10日《小说月报》第21卷第1号 1936年7月1日《文季月刊》第1卷第2期,7月号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atalog.php?book=39288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9288_25378.html

古县15950964154: 我是该买沈从文的《长河》好,还是《萧萧》好 -
叱干翰卡维: 《萧萧》是短篇小说集,《长河》是长篇小说,建议你都买,但是一定要选的话选《萧萧》比较好.因为《长河》是沈从文后期的作品,而且以沈从文的设定来看,其实《长河》并没写完,还应该有下一部,可是他没有完成.给人的感觉就有点像“坑”,而沈从文的短篇小说是很出彩的,有很多精品,不妨看看

古县15950964154: 有关于沈从文《萧萧》的详细评论吗? -
叱干翰卡维: 既然都贴的这么详细了,我也没什么要说的了,其实这篇是沈从文比较易懂的一篇文章,我觉得,最好是仔细阅读细细品位比较好,楼上的都是人家个人见解,或者还只不定从那里贴来的,这样看了会影响你个人对文章的见解的

古县15950964154: 沈从文的《长河》背景及简介?、 -
叱干翰卡维: 在创作完《边城》后,沈从文“沉默”了一段时期,其小说创作数量明显下降.但正如他所言,“沉默并不等于自弃”,他实际是在寻求创作上新的突破.本卷所收的《主妇》、《王谢子弟》、《贵生》、《大小阮》、《生存》就是他这一时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