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作者&投稿:东郭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地域别经济发展特点~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地区差距扩大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有更多的政策措施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但是,由于地区差距的扩大是多重因素导致的,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将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地区竞争日益表现为地区城市间的竞争。


第三,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今后10年到20年,全国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和大东北经济区构成的“四带一区”的经济协作基本格局。


第四,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将通过资产重组和市场扩张,推动地区间资源重新配置和分工与协作。


第五,随着沿海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沿海地区产业将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由于制约中西部发展的因素(包括客观环境、体制、市场、配套产业等)短期难以弱化,中西部地区难以很快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第六,随着“十五”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工程的相继完成,全国各大区域之间的联系将更为便利,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第七,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城市圈,大城市圈将成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


第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阻碍产品和要素区域间流动的障碍将不断被突破,国内市场一体化趋势增强,但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


第九,中央政府更加关注问题区域的协调发展,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中西部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战略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和城镇化率均得到飞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1.4%,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73%,两者均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007年末重庆常住人口2,816万人,比上年增加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61.35万人,增加50.06万人,城镇化率48.3%,比上年提高1.6%,但同时重庆具有“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的格局,具有幅员面积大、城乡差距大、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重庆城镇化的特点。重庆城镇化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城镇化绝对值偏低,但发展迅速  2007年重庆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22元,比上年增长15.2%。按同期汇率计算,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美元。以世界相近发展水平国家(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作为参照,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时,城镇化率一般达到60%以上。2007年重庆城镇化率仅为48.3%,与其应达到的水平相差十几个百分点。重庆城镇化发展水平绝对值偏低,但重庆城镇化率由直辖初的31%增加到2007年的48.3%,10年时间内增长17.3%,年均增长1.73%,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也高于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平均增速,重庆城镇化发展迅速。重庆城镇化绝对值偏低,但发展迅速,是重庆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重庆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三大经济圈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二是重庆三大经济圈内各区县之间发展不平衡。  按照基础条件较好、道路交通便捷、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水平接近的原则,将距内环高速公路1小时车程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区县,纳入1小时经济圈。1小时经济圈有23个区县,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4.8%,2006年末常住人口1,67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6%,城镇化率达到59.7%,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充分考虑经济流向、发展水平、主要交通干线走向以及地理区位等因素,以重庆三峡库区为主体,将11个区县纳入渝东北地区范围,面积3.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1.3%,2006年常住人口850.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3%,城镇化率仅为29.5%,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渝东南地区有6个区县,幅员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4.0%,2006年常住人口283.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0.1%,城镇化率仅为21.5%,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46%。 城镇化发展区域差异的另一个表现是重庆所辖的各区县之间的城镇化差异。1小时经济圈内各区县城镇化率差距明显:有6个区城镇化率达到100%,而同位于圈内的大足县城镇化率仅30.9%,刚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两者相差3倍多。1小时经济圈内城镇化率高于60%的区县有11个,其余12区县的平均水平仅41.3%,尚未达到重庆平均水平。渝东北地区除了万州城镇化率为47.5%,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外,其余区县城镇化率均低于30%,最高仅为28.6%。渝东南地区的六区县均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前期,仅黔江区和武隆县城镇化率超过25%,其他四区县城镇化率仅为20%左右,最低的酉阳县才17.2%。  重庆城镇化三大经济圈之间、三大经济圈内各区县城镇化发展不平衡是重庆城镇化发展的另一个基本特点。  三、重庆城镇化发展出现断层  重庆2006年城镇化率为46.7%,达到城镇化平均水平的区县16个,占重庆总区县数的40%。超过平均水平的区县中,有6个是完全城镇化,城镇化率达到100%。另外,双桥区虽然总人口仅4.66万人,但其城镇化率达到89.5%,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此外,61%~68%之间有4个,47%~51%之间有5个,而区间51%~61%和61%~89%之间没有。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24个区县中,40%以上的仅有2个,区间30%~35%有5个,其余17个区县城镇化率均低于30%,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重庆城镇化的另一个基本特点,即各区县城镇化梯度发展的断层现象明显。  四、重庆城镇化水平虽然在西部有较强的优势,但和其他直辖市相比差距不小  将重庆城镇化水平和西部其他十一个省区,即内蒙、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比较可知:重庆城镇化水平在西部地区排第二,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在西部优势地位明显。但和其他三个直辖市相比,重庆差距还不小。从直辖这个层面上讲,重庆的城镇化率偏低。北京城镇化率是其1.8倍,上海城镇化率几乎是其2倍,天津城镇化率也是其1.6倍。北京、上海、天津城镇化发展均超过70%,已经步入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重庆处于加速发展期的中期,未来发展形势看好。  五、人口基数大,城镇化发展任务艰巨  重庆2007年常住人口为2,816万人,位列四个直辖市之首,远多于其他三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总人口的1.8倍、天津总人口的2.6倍、上海总人口的1.5倍。在总人口不变的情况下,重庆城镇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需转移28.2万乡村人口,而北京、上海、天津仅为15.8万人、18.2万人、10.8万人。 重庆人口基数大,城镇化处于加速发展中期,发展任务艰巨是其另一个特点,要提高到一个较高水平还需着眼于长远发展。作者:重庆大学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

桂林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特点及对策研究
县域是一个行政地域概念,县域经济是指县地域范围内经济活动的总和,是相对城区经济而言的经济概念。党的十六把“县域经济”一词写入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我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确保全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我市现辖12县,县域行政区划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占全市的98.0%。2003年末,县域户籍人口419.1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5.5%,其中,乡村人口达377.43万人,占县域总人口的9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总量扩大,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2003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238.17亿元,占全市的6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1.52亿元,占全市的96.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6.84亿元,占全市的57.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9.81亿元,占全市的43.6%;县域财政总收入14.47亿元,占全市的3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12亿元,占全市的63.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6.41亿元,占全市的50.8%。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还是投资、消费看,目前,我市县域经济都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十五”以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纵观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县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重点发展种粮和养猪,是典型的农业计划经济;二是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市县域普遍推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私营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是90年代后期以来,这一阶段,在整个国家短缺经济基本结束,市场经济得到发展,经济结构调整逐步由适应性调整转变为战略性调整的背景下,我市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十五”以来,全市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特点:

(一)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般时期推动全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来抓,有效地壮大和增强了县域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

1、县域经济增速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十五”以来,全市县域经济总体呈现了快速增长态势。2003年县域生产总值增长11.1%,增速快于全市1.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相对2000年扩大了25.2%;其中,县域工业增速达17.3%,比2002和2001年分别加快6.0和2.5个百分点,高于市区14.6个百分点,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主力军。县域工业的强劲增势,进一步彰显了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活力,为壮大县域经济规模,确保全市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03年,在经济总量全区的排名中,我市所辖12县相对2000年位次前移的就有8个县。

2、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县域经济增长的不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的提高,2003年全市县域经济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加了1183元。从主要人均指标的区内比较情况看,2003年全市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583元、21元和259元。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区89个县(市)的排位中,我市县域12县全部位居前40名,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其中,永福、灵川、兴安、荔浦4县排前10名。并且在全区2003年度10佳县考核评比中,有永福、荔浦两县荣获10佳称号。

3、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从财政状况看,2003年县域财政收入比2000年提高了37.5%,年平均增长11.2%。县均财政收入1.2元,比2000年增加了0.32亿元;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有6个,比2000年增加了1个,其中临桂、灵川、兴安、全州和荔浦5县财政收入均在1.5亿元以上,并将在今后一、两年内,有望实现了突破2亿元大关的奋斗目标。

(二)经济结构优化,新的特色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亮点

1、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全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6.87:23.35:29.78转变为2002年的43.63:25.14:31.23(由于产业范围已作了较大调整不便用2003年的比例对比)。第一产业比重调降3.2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升1.79和1.45个百分点。2003年非农产业比重接近60%,且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十五”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2、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战略重点地位日益显著。“十五”以来,我市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突出工业战略重点,大力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加快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各县根据当地实际大力发展地方工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培植骨干项目,使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2000-2003年我市县域工业年均增速14.4%,快于“九五”时期5.4个百分点。2003年全市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59.46亿元,所占比重为25.6%,相对2000年提升了7.0个百分点。

3、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据了解,目前全市通过招商、制定优惠政策和提供各种服务等培育和扶持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约300多个,尤其是2003年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仍从财政安排了600万元重点支持了恭城汇源、全州福润、临桂冻干食品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到2003年底,全市县域300多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现年销售收入29.1亿元,直接带动农户11万户,辐射农户16,3万户。县域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其带动和辐射作用,为2003年农民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4、非国有经济迅猛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活力。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县域投资环境的改善,我市县域非国有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2003年,在全市县域规模工业中,非国有工业占县域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4.9%,比2000年提升27.4个百分点。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达70.4%,比2000年提升18.3个百分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国有经济实现零售总额比重达89.6%,比2000年提升3.2个百分点。县域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投资、商贸等各领域的经济成分进一步扩大,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投资环境改善,扩大投资的能力增强

“十五”以来,我市辖12县按照市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统一部署,一方面根据各县的经济发展及资源优势,认真组织研究制定了加快各县域经济发展计划,及时出台鼓励民营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并通过建立办证大厅提供一条龙服务等各种措施,进一步优化了招商、投资的软环境;另一方面着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使各县的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状况逐年得到明显改善。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有了新的发展,一批乡镇企业小区、工业园区初步形成。2003年全市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12亿元,比2000年增长49.3%,增速高于市区22.4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其中,基建投资25.27亿元,比2000年增长77.0%,占全市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随着投资环境的持续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城镇集聚,增强了吸纳外商投资和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能力。2003年12个县共引进境内自治区外资金12.97亿元,占全市66.7%。

(四)临桂、灵川、全州、永福和荔浦等部分县经济特色初现端倪

特色经济得到发展,优势农产品在优势区域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随着工、农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临桂、灵川、全州、荔浦和恭城等部分县(市)特色产业日益凸现。

1、临桂县:在紧紧抓住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外迁的有利时机的同时,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在稳定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据测算,2003年临桂非农产业比重达58.8%,较2000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在全市的区域比较系数达80.8%,比2000年提升了5.4%。农业形成了以温氏、桂柳、绿源等为龙头的畜禽养殖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工业形成了以福达、玉柴工程、娃哈哈、天和、三金生物等为为代表的,突出发展汽车配件、饮料、制药主特色的工业产业格局。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49.41:21.97:28.62调整为41.18:34.87:23.95,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2、灵川县:通过改组改制和指商架接等方式,进一步盘活了国有资产,有效地促进了非农产业发展质量和规模的提升和扩大,工业形成了以康密劳、金殿冶炼、大华、东方肥料等为重点的有色金属冶炼、制药、化工为主的产业格局。2003年非农产业比重58.5%,较2000年提升了5.8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在全市的区域比较系数达80.4%,比2000年提升了1.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由2000年的47.26:22.97:29.77调整为2003年的41.50:31.05:27.45。

3、全州县:坚持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着力加大产业投入和特色项目建设力度,在稳定农业生产,显著提高稻谷优质率、高效农作物种植率、绿色农产品及水果等种植规模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畜牧生产优势和丰富的水电资源,注重培育、发展福润、湘山、丰源、鑫鑫等畜产品加工业和铁合金冶炼重点企业,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03年非农产业比重为59.0%,较2000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区域比较系数持续保持81.0%;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45.83:21.19:32.98调整为2003年的41.05:35.24:23.71。

4、永福县:坚持“工业富县”战略,依托苏桥工业开发区的园区优势和丰富的野生葡萄、罗汉果等特色农产品资源,通过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大工业的投入,在巩固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注重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积极培育优势产业,有效地延长产业链形成了以国电永福、中族中药、永福山、天新等为龙头的火电、制药、饮料行业为主的工业生产格局。2003年非农产业比重为60.8%,较2000年提高了8.3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区域比较系数达83.6%,较2000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47.42:33.79:18.79调整为2003年的33.60:41.10:19.74。

5、荔浦县:采取推动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工业布局、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等措施,实施一系列“低门槛”政策,坚持优质服务,大力营造宽松环境,形成了以小食品、小五金、造纸和竹木加工为工业品牌的,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格局,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03年非农产业比重为60.9%,较2000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区域比较系数达83.6%,较2000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45.75:29.28:24.96调整为2003年的39.11:34.34:26.55。

三、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与全国和先进省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2001年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桂林市没有一个县,进入全国100个县(市)。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市县域经济依然存在综合竞争优势和经济实力不强的突出问题。从经济总量看,2003年我市县均生产总值为19.85亿元,低于全区县均生产总值0.31亿元,仅相当于2001年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6.5%,也只相当于江苏的22.5%、浙江的28.6%;县均地方财政收入0.75亿元,低于全区县均地方财政收入0.21亿元,相当于2001年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3.7%,相当于广东的37.7%,福建的48.4%。从人均水平看,2003年我市县域人均GDP为5684元,比2001年全国县域5869元低185元,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30.2%;县域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216元,低于2001年全国县域平均水平19元,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5.1%。与发达省份比较,我市县域人均GDP相当于2001年广东的76.6%,浙江的71.0%、福建的54.6%;县域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比2001年广东低20.3%,比浙江低50.5%,比福建低36.5%。从农民收入看,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54元,高于2001年全国平均18元,相当全国百强县的48.0%,比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分别低了48.6%、37.8%、37.5%和30.3%。这组数据的比较,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市县域综合经济实力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二)工业缺乏主导产业,整体基础薄弱,经济增长乏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工业化问题,工业基础薄弱,必然导致整个县域的经济的缺乏活力和基础。我市县域工业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小型企业比重过大,大中企业优势不突出,2003年县域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297家,占全市比重为62.0%,而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仅为35.2%,两者相差了26.8个百分点;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55家,其中分布在县域的仅16家,占29.1%。这充分表明,目前我市县域工业主体仍然以县属小型企业居多,企业规模小、优势企业不明显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工业规模小、布局分散、配套能力低,难以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二是传统行业比重过大,生产技术、装备和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缺乏主导产业,严重地困扰着县域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经济结构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依然较低,2003年我市县域经济总量中非农产业比重为59.5%,与全区平均水平持平,但比2001年全国县域平均水平低15.0个百分点,比全国百强县低30.0个百分点;与发达省份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比浙江低约24.2个百分点,比广东低17.0个百分点。二是产业链短、关联度低,仅从县域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比较看,2003年县域总产值达147.43亿元,其规模占到全市县域经济总量的40.5%,而县域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企业仅有8个,产值(6101亿元)不足1个亿,足见其规模之小。两者发展比例不协调,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过小,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对农产品加工的需要。综合观察和比较我市县域经济结构状况,其突出问题仍然是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尤其是山区县域的产业结构转换进程明显滞后,不仅影响农民增收,也制约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城镇化水平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市县域城镇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区、全国的平均水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县符合城市的条件而转为县级市;另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全市县域城镇化率为13.2%,比全区县域水平低7.9个百分点。由于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小,城镇功能不健全,综合能力不强,难以起到多方面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难以起到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向小城市和小城镇的集中布局,带动农村人口向小城市和小城镇的集中居住,从而扩大对第三产业的规模需要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难以形成相互接应的聚集效应和幅射扩散效应。

(五)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进一步扩大。据测算,2003年我市所辖12县人均生产总值的标准离差为91.1,比2000年扩大了11.2;其极差从2000年到2003年短短三年就扩大了579元/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极差扩大了5.9个百分点。

(六)县域地方财政困难。2003年,全市12个县全部财政赤字县,全市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合计9.03亿方,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0.8%。财政支出合计22.77亿方,占全市地方财政总支出的55.6%;收入是支出的39.7%,其余60.3%主要靠上级补贴、货款等。绝大部分县的财政都属“吃饭财政”,严重地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和后劲的增强

四、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县域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是一次新的重大机遇。作为国际旅游名城,我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如何把握时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速度、结构、效益的统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尤为重要。为此,一是要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市有关鼓励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自觉性。二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用市场经济办法指导经济发展,要打破常规,善抓重点,用创新的精神培植经济发展新优势。三是要建立健全机制,重点建立激励机制、对各职能部门包括垂直管理部门的评价机制、责任驱动机制等,努力提高各部门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使命感。四是增强对县域经济的科学考核,当前,要着重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考评体系和办法,选择既注重速度又反映结构与效益的可行的考核指标,使之真正成为能够真实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科学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效果的重要依据,并通过考核,达到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

(二)找准产业定位,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自成长力及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市县域经济的产业布局和调整,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各县的产业优势、特点和资源禀赋,在全市产业布局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集中力量挖掘、培育和促进特色产业的成长和壮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宜工则工,推行“一县突出一业”,避免县县之间一哄而上,结构雷同。尤其是在县域工业的布局上,要坚持低能耗、高附加值、贴近消费、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以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当前,要结合各县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初、深、精”加工业,如永福县可以利用地的野生葡萄资源和罗汉果生产优势大力发展,着力发展其系列葡萄酒和罗汉果保健品的深加工;恭城依托当地及附近县的水果优势着力培育汇源果汁及其他系列水果的深加工等等。并逐步培育形成“一县一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优势,以达到充分延长县域经济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目的,着力营造县域产业之间相互呼应、高关联度、长产业链的各具特色的良好的产业格局。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向优势区位集聚和集中。据有关研究,县城经济密度与人口密度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0.8502),这从一个角度表明,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因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应从加速城镇化进程,调整县域生产力布局入手,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向优势区位集聚和集中。据测算,目前我市县域人口密度153.97人/平方公里,只及全市(176.37)的87.3%,市区(1256.64)的12.3%。县域经济密度为92.02万元/平方公里,只及全市(139.63)的65.9%,市区(2435.03)的3.8%。无论是与自身相比,还是与广东等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必须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市区周边的临桂、灵川县,要着力尽快地融入城市经济,以提高城市化水平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对地处交通要道、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如永福、兴安、全州、荔浦等,要集中力量发展县城区和中心镇,只有按照城市管理的办法,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重视调整乡镇规模和布局,引导生产要素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以期通过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桂林市县域力争要通过开放引进、转制搞活放手发展和不断壮大一批规模较大、装备水平较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民营经济群体,并使其在县域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要优化民间投资环境和方向,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要加快中小企业民营化步伐,采取改组、兼并、联合、股份合作、出售等多种形式,实现中小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以民营化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强劲发展。应制订完善民营经济的产权保护制度,维护其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多元化、多形式的融资渠道,扩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改善市场环境,建立民营经济服务体系等。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氛围,使民营经济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和提升,以带活县域经济。

(五)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当前,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10+1”、“泛珠三角9+2”、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召开、西部大开发等种种机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必须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尽最大可能引进境内市外资金。

(六)注重加强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建设,虽然我市县域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相对自身而言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相对先进地方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农村停电停水、交通路面等级差等等现象仍普遍存在,这对扩大农村消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区域经济模式三大成功模式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
区域经济模式中,三大成功模式各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特点。首先,政府主导的苏南模式起源于政府对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的组织,以及能人的任命和企业创办,形成了以公有资本推动的经济体系。尽管期间苏南经济繁荣,但政府过度干预导致经济成分单一,市场发育滞后,且政绩追求忽视了民生改善和公平分配,滋生了严...

区域经济发展应该经过哪几个阶段
1、初期阶段,概念是区域早期发育阶段。特点是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对资源的开发;区域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城镇很少,此外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工业化起步时缘于本阶段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产品。人地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2、 成长阶段,概念是区域的中期...

久一线产区二线产区三线产区:经济地位和发展特点
中国的城市分级体系中,除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外,还存在着久一线产区、二线产区和三线产区的概念。这些产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具特色和发展趋势。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产区的经济地位和发展特点。久一线产区通常指的是位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这些地区以经济...

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重心的南移、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繁荣等等。1、经济重心的南移 随着北方战乱频繁,大量的人口、资金、技术等开始向南方转移,南方地区的经济逐渐得到了开发和发展。南方地区以其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2、农业的...

地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桂林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特点及对策研究 县域是一个行政地域概念,县域经济是指县地域范围内经济活动的总和,是相对城区经济而言的经济概念。党的十六把“县域经济”一词写入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我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确...

近代中国区域经济特点是什么?
特点: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中国毫无自主权利。3、受到地理、人文、经济等因素影响,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成因: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点
2002年,中国与东盟达成将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10+1”模式业已形成。其他大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成员国首脑会议于1992年签署关于建立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条约、宣言和议定书三个文件,正式将该组织更名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优惠贸...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贸易、投资、资本流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的整合。2. 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同时,国家之间在科技领域的竞争也日益...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1. 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跨国界的经济合作与调节,促使各国在经济领域一体化。- 这一进程受到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其根本动力。- 全球化体现在国际投资增长、贸易国际化、金融交易增加、跨国公司活跃以及贸易规则趋同等方面。- 全球...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特点是什么?
全球性经济问题的挑战:全球性经济问题包括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一个基本规律,表现为不同国家之间在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异。这种不平衡既提供了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

砀山县13229175415: 我国地域别经济发展特点 -
台之美洛:[答案]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地区差距扩大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有更多的政策措施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但是,由于地区差距的扩大是多重因素导致的,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进入了城市化...

砀山县13229175415: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
台之美洛: http://www.ppkao.com/tiku/daan/1004994/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砀山县13229175415: 区域经济发展的两条重要原则是什么? -
台之美洛: 答: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1.具有地缘性.2.具有互惠性.3.具有互补性.4.具有互利性.5.具有优惠性.6.具有优势性.7.具有覆盖性.8.具有延伸性.9.具有重点突破性.10.具有影响性.

砀山县13229175415: 南非、南美洲两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 -
台之美洛: 共同点:受西方国家经济侵略严重,企业都是西方垄断跨国企业,民族企业落后,贫富差距非常严重!矿产丰富,劳动力充足 ,不同点:非洲因为缺水,工业用水不足,所以工厂企业主要出口矿业,可可,咖啡出口产品单一,南美水资源丰富,主要出口为热带植物和矿产 都是原创,分给我吧!!

砀山县13229175415: 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哪些 -
台之美洛: 目前,县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新时期有以下十大主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县域经济的发展既不是以前的“统收统支”,也不是“诸侯经济”,是以市...

砀山县13229175415: 地域经济(地域经济) - 搜狗百科
台之美洛: 区域经济学的特点 ①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它不仅涉及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区域的管理、政府的效率等. ②区域经济除了是一个产业系统以外,还是一个地域系统,...

砀山县13229175415: 区域经济发张的一般特点?(简答题,请做出80到120十字的回答!)
台之美洛:1.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2.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3.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4.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5.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6.生产要素跨越国境;7.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8.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砀山县13229175415: 新疆区域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
台之美洛: 这使新疆的外贸对内贸有较大的依赖性(王海燕,2002). 八、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个体差异性从次区域的自身特征来看,各次区域经济合作个体都存在很强的个体

砀山县13229175415: 区域经济学的空间界定 -
台之美洛: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复杂程度的加大,单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定义区域的边界对区域经济的研究有很大的制约性.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整体性表现在同环境相接触时出现的特殊的边界反应.系统的边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保护系统稳定的作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