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名词解释

作者&投稿:姜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名词解释 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一般说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使客观表现在主观中。



扩展资料:
人们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后,并没有马上消失,它还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种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叫记忆。
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思维。
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语言活动。

认识的哲学严格定义是:认识是主体对课题的能动反映。


综述

又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与继承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史中各种认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后又由列宁、毛泽东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所发展。它消除了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对立,也结束了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使认识论问题同社会存在、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相脱离的状况。它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把认识的发展同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把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同客观实在过程的辩证法统一起来,成为彻底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反映论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因此,反映的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对外部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物质最高级的反映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肯定物质世界在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意识而客观存在这一前提下,肯定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和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认为人们的意识或思维能够认识客观的现实世界,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概念,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认识的内容来自外部现实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决否定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也坚决否定断言世界的本质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从客观到主观的认识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带有直观性质的反映论。它认为,人所特有的反映不是以单个人消极直观外部客体的形式进行的,而是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和能动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实现的。反映过程同物质的和观念的创造过程密切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为社会的人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和反映过程的辩证法。它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发展的崭新阶段。

实践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同时,克服了以往一切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而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的缺点,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对认识论的研究进行了根本的改造,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时强调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在认识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第29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不是由离开人的某种纯粹的自我意识或无人身的理性来实现。认识的主体是人,但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而是生活实践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是利用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认识活动的各种手段和形式、各种思想资料的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首先在于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人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从而确定自己的主体地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还认为,作为认识客体的事物、现实,也不能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那样从单纯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应该从主体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去理解,从主体的主观能动方面去理解。事物、现实能够成为认识的客体,首先在于它们是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的客体。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观念的或理论的关系,它虽然是通过主体的意识、思维的活动实现和表现出来的,但它发生的基础则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物质的相互作用即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直接来源,认识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发生,也只有依赖于实践的推动才能发展。实践的需要和发展既不断地向人们提出认识课题,又不断为解决这些课题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和必要的工具、手段。实践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推动人们主观世界的改造,锻炼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随着主体认识能力的发展,认识客体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因之扩大和加深,从而推动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发展。认识的任务是要使主体的思想符合于客体的实际,达到客观真理,并用以指导进一步改造世界的实践,从而达到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一致。但是,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要靠实践证明。同时,观念的认识本身不能直接实现任何物质的东西。只有把观念的认识应用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的东西。实践是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一致的基础,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才能对认识的发生、发展,认识的目的和作用以及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等一系列认识论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就是实践论。

辩证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还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的缺点,克服了哲学史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它强调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科学地阐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所得到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初级认识是感性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感性认识是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主体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必须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逻辑加工,即遵循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方法以及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统一的原则,通过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形式,形成理论知识的体系,把客体作为许多规定的综合,亦即多样性的统一的整体在思维中观念地再现出来,这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抽象、概括的反映,也是对事物的本质、全面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认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而且还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人们在获得理性认识以后,必须通过理想的目的、理想的计划、方案等形式,使之应用于实践,向现实转化。这是实践检验理论、实现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论,它既表现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又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客观地遵循科学认识运动的道路,不断地概括和总结各门科学知识的成果,以丰富自己的内容,又反过来不断为科学认识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它认为,认识的辩证法不仅表现在一个具体认识过程的形式中,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认识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的形式中。列宁强调,按照马克思的理解辩证法包括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应该历史地观察自己的对象,研究并概括认识的起源和发展即从不知到知的转化"(《列宁选集》第2卷,第584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反对那种建立永恒不变的绝对认识体系的企图,也反对对认识活动及其结果作超历史的抽象评价,强调认识的历史特点,强调真理的具体性。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决定相应时代的认识的结构和发展水平。但是,一切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内容,即是客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建立了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学说。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实践不断地向前发展,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也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向实践能动地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认识的内容由此而不断地扩展和加深,展现了整个人类认识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迈进的辩证过程。

5认识论编辑

1)认识的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2]

2)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3]

3)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4)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认识 是指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是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
……………………………………………………………………………………………………………………
望采纳,谢谢。


关于事物“形式(style)与其实质(substance)”的名言
法相唯识。名词解释:法,万法,就是万事万物,万事万理。 事实和道理,事物和原理,统称为法。相:表现形式。识:六识。 眼睛、视觉,接触到外在东西,产生眼识,可以看到东西的相貌。 身体有触识,可以感受物体的冷暖和软硬。 鼻子有鼻识,可以闻出味道来。 舌头可以产生味识,可以尝味道。味耳朵...

关于认识的名词解释
认识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认识来造句?下面是我为你整理认识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认识的意思 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主体是有生命的物体,是行为的主导者和实行者。生物主体具有行为的需要和行为的能力,行为是生物主体的日常生活方式。确定某物:认识...

知识的名词解释
1.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 2.认识的人、朋友; 3.指有关文化学术的; 4.知道、懂得。 扩展资料 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是靠开发或使用知识谋生的人。它包括那些信息工作领域的`工作者,例如程序员、系统分析师、技术作者、学术教授、研究员等等。这个词还常常包括信息技...

九识义名词解释
九识义是一种对识的深入分类,它将识划分为九个不同的层次。首先,我们有眼、耳、鼻、舌、身这五种基本的感官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六识。在佛教的理论中,六识之上还有两个重要的识,即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这两种识在小乘佛教中被提及,而在大乘佛教的地论宗和唯识宗的教义中,...

认识的名词解释
认识 是指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是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望采纳,谢谢。

事实检索名词解释
文献检索的几个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知识2.文献3.信息检索4.标识5 1、知识 :zhī shí ①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

认知 名词解释
认知 [rèn zhī]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认识、思维或知觉的自身发展,包括理解和推理的意识官能或过程,靠它获得关于感觉或理念的知识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认识 百科释义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

认知的名词解释
认知的名词解释如下:1、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2、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3...

名词解释意义识记是什么意思识记的意思
1、识记的意思是认识并记住。2、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它是将我们知觉、思考或感觉到的信息进行编码,然后转化为持续记忆的过程。识记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3、识记可以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大类。有意识记又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两种。各种识记在...

名词解释 知识
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但知识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于实用性,以能否让人类创造新物质,得到力量和权力等等为考量。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

富宁县14765257183: 认识(汉语词语) - 搜狗百科
向童朝阳: 认识的基本解释:①名词或动词 认得;相识:我认识他|认识的人告诉我说. ②动词 懂得;理解:通过学习,我认识了这个道理.③ 名词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社会实践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

富宁县14765257183: 意识状态名词解释 -
向童朝阳: 意识状态名词解释意识状态主要指人们对客观环境以及主观自身的认识.即指环境意识和自我意识正常人意识清醒,无嗜睡、昏睡、昏迷等状态.希望能帮到你

富宁县14765257183: 认识选择性的名词解释 -
向童朝阳: 用“主体对信息的 选择”定义人的认识,尽管揭示了认识的部分特性,但却带有较大的片面性.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实际上就包含有主体在进行认识时对事物的选择这层意思. 能动的反映论是对认识的科学说明.本文拟主要根据心理学过去和现代的一些研究成果对认识过程中的选择性问题作一些具体分析,试图说明以“选择”定义认识的 局限性.

富宁县14765257183: 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
向童朝阳: 第一章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富宁县14765257183: 意识 名词解释 -
向童朝阳: 意识 [yì shí]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2.觉察;发现 近义词 认识 意志 百科释义 现代心理学界对意识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狭义意识概念则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

富宁县14765257183: 名词解释和概念定义有什么不同 -
向童朝阳: 名词解释:是对一个名词的分析解说 ,对事物的直观含义进行解释.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把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 加以概括. 一个是表观的解释,一个是内在属性的概括. 比如安全感一词: 名词解释:所谓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属于个人内在精神需求. 概念释义: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富宁县14765257183: 名词解释,认识的基础 -
向童朝阳: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富宁县14765257183: 名词解释是什么意思 -
向童朝阳: 对概念的内涵或语词的意义所做的简要而准确地描述. 1、名词 读音:míng cí. 释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牛、水、友谊、团体、今天、中间、北京、孔子”;术语或近似术语的字眼(不限于语法上的名词);表达三段论法结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