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齐桓晋文公之事章》分析孟子的艺术特色。

作者&投稿:标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齐桓晋文公之事章》看孟子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孟子》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1、长于辩论,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文学散文的性质。他论辩的方法大多是产用类比论证的方法。2、善于运用比喻论证。3、气势浩然,感情激越,具有浩然之气。4、平易晓畅、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 结合本篇《齐桓晋文公之事章》加以分析: (1)文章在说理过程中,多处以生动的故事为喻,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之后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王之不忍”,有推行仁政之心。第二段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等浅显的比喻指出齐宣王没有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第三段,孟子以“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来说明以武力称霸的愿望是徒劳的,诱导齐宣王实施仁政。在最后一段,孟子见齐宣王已主动要求指教,才和盘托出施仁政的具体方案。 在整个论辩的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巧妙地将齐宣王的兴趣引导到仁政的主题上,进而引譬论证,层层深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能够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又咄咄逼人,表现出了高超的论辩技巧。 (2)孟子长于譬喻,说理生动明快。本篇也用了不少生动的比喻。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能行仁政而不行;“用挟泰山而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区别;用“缘木求鱼”和“邹人与楚人战”为喻,说明武力称霸必败。这些比喻精彩生动,切合事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其中不少至今仍是常用的成语。 (3)本文语言犀利明畅,气势充沛。文中使用一连串排比句,铺陈渲染,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量。有时排比句与反诘句配合使用,更增强了语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

《孟子》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1、长于辩论,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文学散文的性质。他论辩的方法大多是产用类比论证的方法。2、善于运用比喻论证。3、气势浩然,感情激越,具有浩然之气。4、平易晓畅、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

结合本篇《齐桓晋文公之事章》加以分析:

(1)文章在说理过程中,多处以生动的故事为喻,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之后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王之不忍”,有推行仁政之心。第二段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等浅显的比喻指出齐宣王没有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第三段,孟子以“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来说明以武力称霸的愿望是徒劳的,诱导齐宣王实施仁政。在最后一段,孟子见齐宣王已主动要求指教,才和盘托出施仁政的具体方案。

在整个论辩的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巧妙地将齐宣王的兴趣引导到仁政的主题上,进而引譬论证,层层深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能够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又咄咄逼人,表现出了高超的论辩技巧。

(2)孟子长于譬喻,说理生动明快。本篇也用了不少生动的比喻。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能行仁政而不行;“用挟泰山而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区别;用“缘木求鱼”和“邹人与楚人战”为喻,说明武力称霸必败。这些比喻精彩生动,切合事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其中不少至今仍是常用的成语。

(3)本文语言犀利明畅,气势充沛。文中使用一连串排比句,铺陈渲染,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量。有时排比句与反诘句配合使用,更增强了语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

《孟子》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1、长于辩论,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文学散文的性质。他论辩的方法大多是产用类比论证的方法。2、善于运用比喻论证。3、气势浩然,感情激越,具有浩然之气。4、平易晓畅、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 结合本篇《齐桓晋文公之事章》加以分析: (1)文章在说理过程中,多处以生动的故事为喻,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之后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王之不忍”,有推行仁政之心。第二段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等浅显的比喻指出齐宣王没有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第三段,孟子以“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来说明以武力称霸的愿望是徒劳的,诱导齐宣王实施仁政。在最后一段,孟子见齐宣王已主动要求指教,才和盘托出施仁政的具体方案。 在整个论辩的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巧妙地将齐宣王的兴趣引导到仁政的主题上,进而引譬论证,层层深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能够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又咄咄逼人,表现出了高超的论辩技巧。 (2)孟子长于譬喻,说理生动明快。本篇也用了不少生动的比喻。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能行仁政而不行;“用挟泰山而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区别;用“缘木求鱼”和“邹人与楚人战”为喻,说明武力称霸必败。这些比喻精彩生动,切合事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其中不少至今仍是常用的成语。 (3)本文语言犀利明畅,气势充沛。文中使用一连串排比句,铺陈渲染,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量。有时排比句与反诘句配合使用,更增强了语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

齐桓公晋文之事原文和译文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的文章和译文
1、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其翻译
《齐恒晋文之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

结合《齐桓晋文公之事章》分析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1、长于辩论,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文学散文的性质。他论辩的方法大多是产用类比论证的方法。2、善于运用比喻论证。3、气势浩然,感情激越,具有浩然之气。4、平易晓畅、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结合本篇《齐桓晋文公之事章》加以分析:(1)文章在说理过程中,多处以生动的故事...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②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③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④也。无以⑤,则王乎⑥?”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⑦民而王,莫之能御⑧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⑨知吾可也?” 曰:“臣闻...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如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对照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和翻译如下: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

《齐桓晋文之事》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参考翻译: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

衡山县13610553205: 结合《齐桓晋文公之事章》分析孟子的艺术特色. -
俟刻复方: 《孟子》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1、长于辩论,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文学散文的性质.他论辩的方法大多是产用类比论证的方法.2、善于运用比喻论证.3、气势浩然,感情激越,具有浩然之气.4、平易晓畅、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结合本篇《...

衡山县13610553205: 试以《齐桓晋文之事》说明孟子论辩文字的特点 -
俟刻复方: 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他们崇尚的是“霸道”.而孟子宣扬的是王道仁政学说...

衡山县13610553205: 以<齐恒晋文之事章>为例,说明孟子的"长于譬喻" -
俟刻复方: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衡山县13610553205: 齐桓晋文之事从中可以看出孟子怎样的社会 理想??
俟刻复方: 仁政 以民为本

衡山县13610553205: 齐桓晋文公之事 原文 -
俟刻复方: 《齐桓晋文公之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衡山县13610553205: 齐桓晋文之事中那些事例说明了孟子擅长以事作喻? -
俟刻复方: 1、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讲儒家的“仁术”,以羊易牛并非吝啬于牛比羊更值钱,只是见到了牛的惨状而心痛,所以要下人换上一只(未见过的)羊. 用这则事例其实是为了拉近自己与王的心理距离,为下文说服王做铺垫. 2、不能与不为之别 是为了说明王的“不推恩”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3、发政施仁是为王道也 达到最终推行自己儒家思想的目的了

衡山县13610553205: 孟子在(齐恒晋文之事)一文中宣扬了什么思想?你对这种思想如何评价 -
俟刻复方: 他的主要观点是该篇的结尾部分,论述了古代的士的问题(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关于这一点,余英时先生有过详细的考察,汝其细参之

衡山县13610553205: 简述《孟子チ6ᆭ1齐桓晋文之事 》的写作特点 -
俟刻复方: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

衡山县13610553205: 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是怎样通过比喻来说理的?请举例说明. -
俟刻复方: 由小及大. 先说:不忍其觳觫 再说: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得出:是乃仁术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